人類文化廳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人類文化廳. ... 科博館更新常設展區,推出《古代人說故事》。

... 籌劃「大洋洲廳」常設展,為觀眾呈現大洋洲豐富完整的人類學訊息,促進國人認識大洋洲生活文化。

即將開館 09:00-17:00 ::: 網站總覽 聯絡我們 預約購票 English 會員登入 會員登入 會員中心 我的收藏 我的瀏覽 會員登出 熱門查詢: 徵才 恐龍卡 雨林溫室 北極熊 科學攝影 921地震教育園區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植物園 一般民眾 教師學生 研究人員 志工家族 參觀與服務 參觀資訊區 開放時間 票價資訊 入館與優惠 交通及停車 觀眾服務區 線上服務 綜合服務中心 恐龍卡申辦 遺失物招領公告 無障礙服務 餐廳紀念品店 科博館文創商品 數位典藏與學習中心 展覽與劇場 當期展覽 展廳介紹 展廳平面圖 生命科學廳 人類文化廳 地球環境廳 科學中心 植物園 自然科學藝術廊道 劇場資訊 場次時間 各劇場位置圖 太空劇場 立體劇場 鳥瞰劇場 環境劇場 影片回顧 巡迴展 相關程序 可借用項目 展覽回顧 學習推廣 博物館教育 解說服務 演示教學 環境教育 動手做 幼兒科學園 自然學友之家 科學大使 學校服務 到校服務 補助偏鄉中小學 補助中部中小學 大專生實習 行動智慧學習 自然史教育館 科學學習中心 科普傳播頻道 NSL自然科學現場 駐館藝術家 研值特搜隊 駐園科學家 科博揪咪秀Podcast 學習資源庫 特展線上解說 展示主題線上解說 天文事件 活動花絮 線上博物館 研究典藏與圖書 蒐藏區 概 況 蒐藏管理 蒐藏數量 蒐藏資料庫 研究與圖書 館藏查詢與新書 圖書館服務 研究著作與出版投稿 索羅門群島植物誌 同仁著作 彭鏡毅博士紀念獎 關於科博館 館史 館長 科博標識 政府公開資訊 大事紀 重大政策 檔案應用專區 檔案應用申請服務 科博館線上檔案展 檔案管理學習園地 跨機關與國際合作 檔案相關網站 檔案應用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公共服務場所 人員職稱 單位名稱 廉政園地 廉政訊息 廉政會報專區 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專區 政風法規 影音宣導專區 常見問答 開放與購票 交通與餐飲 團體參觀 恐龍卡 志工‧實習‧徵人 訂閱電子報 加入科博 志工家族 參觀與服務 參觀資訊區 開放時間 票價資訊 入館與優惠 交通及停車 觀眾服務區 線上服務 綜合服務中心 恐龍卡申辦 遺失物招領公告 無障礙服務 餐廳紀念品店 科博館文創商品 數位典藏與學習中心 展覽與劇場 當期展覽 展廳介紹 展廳平面圖 生命科學廳 人類文化廳 地球環境廳 科學中心 植物園 自然科學藝術廊道 劇場資訊 場次時間 各劇場位置圖 太空劇場 立體劇場 鳥瞰劇場 環境劇場 影片回顧 巡迴展 相關程序 可借用項目 展覽回顧 學習推廣 博物館教育 解說服務 演示教學 環境教育 動手做 幼兒科學園 自然學友之家 科學大使 學校服務 到校服務 補助偏鄉中小學 補助中部中小學 大專生實習 行動智慧學習 自然史教育館 科學學習中心 科普傳播頻道 NSL自然科學現場 駐館藝術家 研值特搜隊 駐園科學家 科博揪咪秀Podcast 學習資源庫 特展線上解說 展示主題線上解說 天文事件 活動花絮 線上博物館 研究典藏與圖書 蒐藏區 概 況 蒐藏管理 蒐藏數量 蒐藏資料庫 研究與圖書 館藏查詢與新書 圖書館服務 研究著作與出版投稿 索羅門群島植物誌 同仁著作 彭鏡毅博士紀念獎 關於科博館 館史 館長 科博標識 政府公開資訊 大事紀 重大政策 檔案應用專區 檔案應用申請服務 科博館線上檔案展 檔案管理學習園地 跨機關與國際合作 檔案相關網站 檔案應用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公共服務場所 人員職稱 單位名稱 廉政園地 廉政訊息 廉政會報專區 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專區 政風法規 影音宣導專區 常見問答 開放與購票 交通與餐飲 團體參觀 恐龍卡 志工‧實習‧徵人 訂閱電子報 加入科博 志工家族 志工家族 志工活動大代誌 不知不可 行事曆 志工室的叮嚀 志工職前講習 志工進階講習 志工在職訓練 值勤系統 個人志工值勤系統 鳥園志工值勤系統 高中志工值勤系統 志工制度 關於我們 業務現況 徵募步驟 工作內容及範圍 徵募對象 服務時間 獎勵措施 福利回饋 相關法規 志工刊物 2022年靜電 2021年靜電 2020年靜電 2019年靜電 2018年靜電 2017年靜電 2016年靜電 2015年靜電 2014年靜電 2013年靜電 2012年靜電 2011年靜電 2010年靜電 2009年靜電 志工徵募 一般志工 高中志工 活動剪影 社團活動 活動訊息 社團紀錄 活動照片 與志工室聯絡 歷史回顧 回顧110年 回顧106年 回顧105年 回顧104年 回顧107年 回顧108年 回顧109年 921地震教育園區 最新消息 園區簡介 參觀資訊 開放時間 票價資訊 導覽解說 劇場及地震體驗 園區地圖及設施 交通資訊 參觀須知 主題展館 車籠埔斷層保存館 地震工程教育館 影像館 防災教育館 重建記錄館 觀眾服務 服務中心 轉轉BAR 表單下載 遺失物查詢 常見問答 科教活動 111年 110年 109年 到校服務 活動介紹---111年寒假 新課程介紹 1-2年級課程 3-4年級課程 5-6年級課程 常見問答 申請結果 肖像權暨個資使用同意條款 電子報 人文生態學習策略聯盟 English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最新消息 預約導覽 科教活動 到校服務 111年 110年 參觀資訊 開放時間 票價資訊 導覽時間 參觀須知 周邊景點 交通路線 觀眾服務 無障礙服務 園區設施 申請表下載 常見問題 遺失物公告 停車資訊 關於園區 歷史沿革 展館介紹 吉祥物穿山甲賴瑞 公共藝術 學習資源 學習資源 紀念刊物 國際研討會 2018國際研討會 2013國際研討會 人文生態學習策略聯盟 English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最新消息 關於園區 園區介紹 歷史沿革 交通路線 遊園需知暨開放時間 票價資訊 電動接駁車 參觀資訊 全區路線 A區路線 B區路線 C區路線 D區路線 生命演示場 親禽園 預約申請 預約導覽 校外教學申請 親禽園預約 鳥園志工 鳥園志工值勤系統 鳥園志工值勤規則 到校服務 活動介紹 生態教育課程系列 申請結果 遺失物公告 人文生態學習策略聯盟 English AbouttheBirdPark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分眾導覽 一般民眾 教師學生 研究人員 植物園 網站總覽 English 展覽與劇場 當期展覽 展廳介紹 劇場資訊 巡迴展 展覽回顧 展廳平面圖 生命科學廳 人類文化廳 地球環境廳 科學中心 植物園 自然科學藝術廊道 ::: 目前位於: 首頁〉 展覽與劇場〉 展廳介紹〉 人類文化廳 ::: 展覽與劇場 當期展覽 展廳介紹 展廳平面圖 生命科學廳 人類文化廳 地球環境廳 科學中心 植物園 自然科學藝術廊道 劇場資訊 場次時間 各劇場位置圖 太空劇場 立體劇場 鳥瞰劇場 環境劇場 影片回顧 巡迴展 相關程序 可借用項目 展覽回顧 ::: 人類文化廳 1F— 中國醫藥、藥園、中國的科學與技術、農業生態、第三特展室 2F— 古代人說故事、漢人的心靈生活、臺灣南島語族 B1F— 大洋洲 本區以世界文化、中國的科學文明及大洋洲為總主題,涵括中國醫藥、中國的科學與技術、農業生態、古代人說故事、漢人的心靈生活、臺灣南島語族及大洋洲等7個主題。

展示內容包羅萬象:從中國醫學的演進及影響,中國天文、地理、工藝技術的發明應用,世界不同的氣候土壤孕育出不同的農業,中國特有的地理文化發展出特有的宇宙觀、人生觀、社會觀,臺灣南島語族到大洋洲文化,都有詳細的介紹。

在這裡,您可以見識到我們前人的智慧發明,也能體認到人類文化的變遷歷程。

2018年7月 「古代人說故事」:想要了解東海岸舊石器時代八仙洞,新石器時代的卑南、麒麟文化及中部大坌坑、牛罵頭、大馬璘、營埔及番仔園文化嗎?科博館更新常設展區,推出《古代人說故事》。

2008年10月 「臺灣南島語族」:將臺灣南島語族現在的新生命與未來的發展性整合,呈現臺灣文化的多樣性。

2007年11月 更新「農業生態」:睽違8個月進行品種改良(原「中國農業」展示區)的「農業生態」展示區,除了保留原「中國農業」展示區的部分內容和重點展品外,本展示區經更新並加入世界農業的起源、臺灣史前農業、臺灣農業事件簿、臺灣稻植歷史、特色農耕、農作物的品種改良等內容,結合本館人類學、植物學、動物學領域的研究成果,以及農業委員會農糧署等機構提供的資料,配合現代展示科技的多媒體技術,歡迎大家一同來趕集。

2007年5月 大洋洲:由於獲得藝術家劉其偉及劉寧生捐贈的收藏品共325件,決定籌劃「大洋洲廳」常設展,為觀眾呈現大洋洲豐富完整的人類學訊息,促進國人認識大洋洲生活文化。

「大洋洲廳」以視覺穿透性極佳的空間設計和情境再現手法,呈現大洋洲的自然環境和人文脈動,展示內容以劉其偉捐贈的巴布亞紐幾內亞民族學標本為主,再加上科博館後續向歐美購藏及劉寧生捐贈的標本,加上主題多元的紀錄影片,規劃為10個單元。

2003年7月 蒐藏秘室:展示與教育活動是觀眾與博物館互動的界面。

然而博物館的核心工作:蒐藏與研究,卻往往隔著厚厚的牆門而不易被觀眾看到。

為讓觀眾對博物館的蒐藏與研究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將原來的館史室改為「蒐藏秘室」,展示內容以介紹本館研究人員的研究成果為主,除此之外,也展出多種不同的標本蒐藏形式。

中國醫藥 在中國醫藥歷史單元,介紹了醫字的演變、世界最早的人體模型—鍼灸銅人、銅人腧穴鍼灸圖經、中醫藥大事記年表、中醫的先驅甲骨文字的醫藥、馬王堆漢墓的醫藥、漢醫簡、戰國至漢代的名醫和名著、戰國至唐代醫藥名著、中醫對免疫學的貢獻、法醫學的發展、金元四大家、偉大的藥學家—李時珍、中醫對世界的影響、西醫東漸對中醫藥的影響、臺灣地區的醫療體系等。

藥園 位於「中國醫藥」戶外展示區的「藥園」共展出活體藥用植物百餘種。

所有展出藥用植物的選取,係遵循下列三個基本原則:一、該植物必須能完全適應臺中的氣候,二、該植物為我們日常生活中所常見、常聽,或是經常會使用到的,三、優先考量多年生的植物種。

園中所展示的每一種藥草皆附有解說牌,介紹正確的學名與療效。

中國的科學與技術 中國許多科技的發展都比歐洲早數百年或千年,有些甚至是中國獨創,至今仍被沿用或改良使用。

本展示區試圖循著古人的遺物與記載,去追索這些成就。

 屹立千年的趙州橋所使用的敞肩拱法,至今仍廣泛應用於橋樑工程。

商周時代的沙船使用的水密隔艙法,仍為今日航海界普遍使用。

 漢代末年,中國發明了觀測天文的儀器,唐代有了水力推動的鐘錶裝置,北宋時建造的水運儀象臺則是結合了水力推動的鐘錶、渾象與渾儀,是科學與技術上最重要的成就。

 早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就已使用漆器了,到戰國至漢代對漆器的應用更是廣泛,馬王堆出土品質精緻的漆器及文物,可知中國的工藝科技也擁有一段輝煌的過去。

農業生態 農業是人類最大和最重要的經濟活動之一。

距今一萬年前,世界各地的人類幾乎皆從事狩獵和採集活動。

二千年前,人類開始培育野生植物和馴養野獸,食物的生產幾乎在世界許多地方同時發生。

農業使人類居址更為固定,人口的密度增加,並加速人類文明的發展,同時也改變了自然環境。

 距今三萬至五千年前,臺灣住民常為尋找食物而到處遷移。

到了五千至二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進入粗耕農業階段,開始過定居的生活,飼養狗和雞,栽種根莖類作物,並種植苧麻製作衣服。

從臺中惠來遺址出土的稻米、鹿骨、野豬下顎、梅子等遺存推測,一千年前惠來人已採取粗耕的方式種植稻米,並利用狩獵、撈貝、射魚、採集等方式取得食物。

隨著各地區不同的地理環境而產生不同的農村面貌。

再透過文化的運作, 先民在耕作上發展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步驟以順應農時節氣,並結合各項歲時開展豐富的節令活動和飲食生活。

 現今所謂的農業,係指人們利用土地、陽光、水分、空氣與礦物質等培育動物、植物或微生物,以獲得生活物資或維護生活環境的產業。

隨著農業科技日新月異,人類同時面對外來種入侵、農藥殘留、化學肥料濫用、環境污染等問題。

[更多詳細介紹] 古代人說故事 想要了解東海岸舊石器時代八仙洞,新石器時代的卑南、麒麟文化及中部大坌坑、牛罵頭、大馬璘、營埔及番仔園文化嗎?本館2018年7月更新常設展區,推出《古代人說故事》,展覽內容生動活潑,並以動畫影像剪輯及多媒體互動方式呈現,除了認識歷史課本寫的考古學是什麼外,更能讓您親身體驗臺灣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目前中部地區是臺灣考古學研究的重心之一,近二十年來考古工作者在各地獲得豐碩的挖掘成果,因此科博館決定依據最新考古發掘資料,更新該常設展區,除了展示臺中安和遺址發現栽種的稻米、母與子、戴鯊魚牙玉飾的青年及南屯山仔腳出土完整的鐵刀,此外還有民間蒐藏家蔡坤玉先生提供一件澎湖海溝帶人工鋸痕的鹿角,結合張鈞翔博士澎湖原人的研究,證明19至45萬年前就有獵人到臺灣。

漢人的心靈生活 漢人的心靈生活來自於其不同於西方的宇宙觀、人生觀和社會觀,這種心靈生活指導人們面對自然、他人及自我的態度。

 古代漢人為求長生不老,而有飲食養生、拜神誦經、胎息辟穀、導引行氣,甚至煉丹服餌的行為。

生者細心的規劃人死後的世界,死後的世界也反映了現實人生與社會生活。

 自古以來,漢人的宇宙觀融合了古代神話與傳說,通過天象的觀察,並結合儒家倫理與道家自然觀。

雖然以人為中心的態度,具有個人中心主義之傾向,卻也重視倫理的身分秩序及血緣關係,強調人為宇宙的縮影,而講求天人合一、天人感應,最後表現出折衷融合的心靈世界。

臺灣南島語族 近年來官方認定的原住民族群數目由原有的9族,增加為邵族、噶瑪蘭、太魯閣、撒奇萊雅、賽德克、雅美、布農、泰雅、賽夏、鄒族、阿美、卑南、魯凱、排灣、拉阿魯哇,以及卡那卡那富等16族。

因此,本展示嘗試在歷史與舊傳統的基礎上,整合臺灣南島語族的新生命,以呈現臺灣文化的多樣性,與凸顯臺灣文化的獨特性。

[更多詳細介紹] 大洋洲 本展區透過陽光、海洋與自然關係的空間氛圍,呈現大洋洲開放、通透和明亮的生命能量。

展示主題分為:「大洋時空包覆的島嶼」、「人的起源與擴散」、「族群與社會」、「事物的認識與描述」、「海洋」、「陸地」、「戰爭與社會」、「聚落、房屋與文化」、「身體與技術」、「多樣與變化」等10個單元。

以巴布亞語族的物質文化為主,展出文物249件,其中五分之四由劉其偉、劉寧生等人所採集捐贈。

 本展區透過影像多媒體,呈現文化視窗的觀點,來詮釋大洋洲人如何對應全球化浪潮、尋求本土化位置,並探索族群的自治型態等面向,提供多元、比較與反省的文化視野。

[更多詳細介紹] 2021/07/06更新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justnow × 此頁已加入收藏! 本網站使用cookie作為與網站互動時識別瀏覽器之用, 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本網站對cookie的使用及相關隱私權政策 確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