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他變成「寶」?心理師教你共創「快樂老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林仁廷(諮商心理師) ... 老人容易生病、動作慢、老糊塗、清心寡欲、生活無趣,更可能失智,老人如果沒有 ... 從這2 點,我們如何得知老人心理健康需要什麼條件? NPOst公益交流站 TopMenu MainMenu share 銀髮樂齡 家有一「老」,如何讓他變成「寶」?心理師教你共創「快樂老人」 Poston: 6月21,2017 NPOst編輯室 0 圖/https://goo.gl/JGD5kH 文/林仁廷(諮商心理師) 中年女兒帶母親來諮詢,她說母親憂鬱、情緒長期低落不想出門,尤其父親過世後狀況加遽,母親目前在兒女家輪流居住,也看過精神科、正在服藥,醫生建議進行心理諮商。

我看母親其實也才剛62歲,不算老,但確實情緒低落、疲憊無力,諮詢開始後都是女兒在說話。

我請女兒先出去,讓老人家自己說。

老人家滿頭白髮、身形纖瘦、面容柔和、態度有禮,我請她說說自己的近況,她說精神差、體力差。

我詳問她的生活安排,她什麼也沒排,兒女都在忙,寄人籬下也不知道做什麼好,不想看電視,常常嘆氣、發呆。

我問她的人生故事,她說沒什麼事,成家後工作,一直做,養兒育女,再工作,直到不能做為止,好似你我勞動階級的父母一樣。

退休後老伴離世,生活更無意義。

她覺得兒女有盡照顧之責,所以即使生活無趣、心裡不舒服也就不說了,直到憂鬱症爆發才頻繁就醫,但她很不好意思總在勞煩兒女。

示意圖/https://goo.gl/imRLwo 老人腳本:老人是誰?怎樣才稱得上「好老人」? 老人容易生病、動作慢、老糊塗、清心寡欲、生活無趣,更可能失智,老人如果沒有現金或房產,更是日本近期形容的「下流老人」──沒收入、沒存款,也沒有可以依靠的人。

(參考:該怎麼做才能避免成為「下流老人」?/《續・下流老人》書摘)「老人無法生產,最好不添子女麻煩,行為恰如其分」,當社會、家庭如此看待老人,他也會這樣看待自己,無望的等待死亡;至於傳說中的「智慧老人」,那是極少數擁有偉大成就及龐大資產的特例。

現代價值並不重視老年的閱歷,甚至是貶低,認為老狗不會新把戲,「老」一詞帶有失能、過時與多餘的隱含,人微言輕,只能乖乖接受子女的安排或安置。

多數老人只能在看電視、發呆、睡覺中度過,不但無聊也容易恍神、意外頻傳,晚年如果只是維持生命,真的很無奈。

當然,作為兒孫的也很苦。

臺灣近年薪資不斷下降,許多家庭為了生活,夫妻倆需要長期加班、兼差打工,又要照顧小孩、又要照顧老人,如果選擇安養院或申請外勞,又要耗去相當程度的月薪。

目前政府提供長照制度希望解決此等問題,但照顧老人的議題多數僅討論生理需求、照顧人力,目前也真有其困境,只是我們更常忽略他們的心理需求。

那些被送安養院的老人們未必會更好,因為孤單無依與自我放棄會讓身體機能衰退更快。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H.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PsychosocialDevelopmentalTheory)中提出人生8階段,認為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的價值與肯定。

老年時的課題是「整合vs.絕望」,意即生命到了最後要整合,對自己一生是否滿意,是否有意義,若找不到自己的價值,暮年什麼事也不能做,前方迎接的就只有死亡與絕望。

老人憂鬱症正是如此,且比例逐年升高。

照顧老人並不是傳統的百依百順和生活服侍,更不是給錢了事,除非老人身心有顯著的萎縮、失智或精神疾病,否則心理健康應是首要的──協助老人獨立自主,覺得自己有價值,走過生命最後的課題。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的人生8階段歷程。

圖/https://goo.gl/PXFJ3A 根據艾瑞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老年課題是「整合vs.絕望」。

圖/https://goo.gl/xwNbT1 老人的心理需求:自主性和被需要 快70歲的李松茂輕輕縮了肩膀,對著自己比小指,那張長年日晒的黝黑臉上,雙眼低垂、露出慣有的靦腆笑容,他說:「我是最差的。

人家有社會地位,雖然我是這家公司的主管,但說到底,我就是工人而已⋯⋯人家說成家立業,我沒有業。

人家說我有存錢,幫3個小孩都買了房子,但那也只是盡我的本分而已,生活過得去,不算什麼成就。

」──《靜寂工人:碼頭的日與夜》(P.160) 即使傳統文化認為老人應當「退休」、「含飴弄孫」,然而社會變遷、家庭觀念改變及經濟低迷,老人已少有「享福」,也不敢奢望「養子防老」,他們知道現代生活辛苦,「錢」永遠是問題。

但是,錢也不是全部,在錢之外,心理需求的滿足才是無價,關注老人心理健康,修正刻板觀念,增加老人心理的知識,才能進一步協助老人安排生活環境,調整他們對邁入老年的認知。

圖/https://goo.gl/fkXL9E 2012年有份針對老人的問卷研究(註),其結論有二── 1.當老人自主性高,則生活滿意度高。

2.當老人與成年子女們的代間情感高,則生活滿意度高。

從這2點,我們如何得知老人心理健康需要什麼條件? 3大要點,促進老人心理健康 1. 自主性:生活獨立、行動自由 何謂自主性?自主性有2個重要因素──「生活獨立」、「行動自由」。

(1)生活獨立 有自己的住處/房間、有經濟來源、能獨立生活少依賴。

因為獨立,老人自己能決定許多事,不需看人臉色。

如果總要伸手向子女要錢、總被安排在子女家輪流居住,或總要他人打理生活,都是尊嚴喪失。

公視人生劇展《藥笑24小時》開場就演出這種窘境,老母親被兒子們輪流寄養,兄弟間彼此計較著大小月的天數,根本沒人理她在想什麼。

公視人生劇展《藥笑24小時》60秒預告 (2)行動自由 在熟悉的地域裡自由移動,想去哪就去。

獨立自主通常要有經濟作為支援,若本身經濟困難或有身體疾病,後面會再將說明。

2. 功能性:被需要的感覺 我們的社會關係裡,「有用」是很重要的關係橋樑,即使是孩子也常常想幫父母的忙,以突顯自己的存在。

老人也是,也需要藉由發揮功能獲取關注和重視。

他們不要憐憫。

生活裡盡量根據老人的專長及興趣,找機會讓他們展現自己的能力(如修理東西、照顧孫子、提供人生智慧等),讓他們一邊做喜歡的事、一邊也獲得肯定,讓他們身心都從事「有用」的活動,自然增加生活控制感。

3. 認識與接受「身體的老化」 年老不一定衰老,醫學發達讓老人仍可享受長年健康,繼續做喜歡的事。

我遇到最老的計程車司機約70歲,當然開車就慢一點、謹慎一點而已。

讓老人多認識身體老化與變化,過去我們操勞它,如今則要保養它。

身體變化的程度端看年輕時勞動條件的差異,之前若過勞壓抑、拿命換錢,晚年身體就會反噬,病痛一併爆發,因此要有保護及慢速使用身體的觀念。

另一種變化是意外受傷,有個63歲的婆婆本來開朗外向,然意外摔斷腿,無法再與山友登山,生活上從自主變成依賴,又不想麻煩子女,整天鬱鬱寡歡不出門,家人以為得了憂鬱症,其實她需要有人了解心情並協助新的自主生活。

心理健康是影響身體健康的關鍵,老化雖會影響行動力、智力和記憶力,但若退而不休,繼續從事精神與身體的活動,能自己安排生活,又能對家人有所貢獻,精神好、身體好,也就有好的循環,繼續健康人生。

打開老人心門的第一步:聆聽 我特別問了老人家有關「信仰」的事。

還好,她有基督信仰,去教會多年,直至到兒女家輪住後,她們就不讓她去了。

因為她們是原住民,女兒覺得要回歸祖靈,因此反對母親參加教會,而母親因為體力差,自己要去也困難,就這麼放著過了好幾年。

「那麼,還有在禱告嗎?」我問。

「有,還有,可是漸漸沒感覺了。

」她回答。

既然她相信,我就鼓勵她繼續,這是心理動力。

我們討論如果可以再去,她可以怎麼去,附近的哪一家教會比較好,願意進去嗎?如果沒力氣出門,她可以禱告希望擁有力氣,上帝必會聆聽。

我借用上帝之名,說上帝也一定希望妳跟祂保持聯絡,我用了很多術語,於是她問:「那醫生你的信仰也是⋯⋯」,我不諱言說,「是啊,我也是信上帝的。

」 之後她眼睛一亮,正視著我,似乎燃起什麼希望,她說:「這一定是上帝的安排。

」她真的想回到教會。

生活有目標最好,我們約定之後繼續來談。

臨走前的道別她緊握我的雙手,表達感激,表示遇到我真好,我也緊緊回握,說我也期待。

4項守則,協助老人獨立自主 與老人溝通,有2個心理特性要留意──一是老人慣以身體不適表達情緒問題,也是華人特有的「身體化」現象(遇到困難時,會在身體上呈現不適,過度擔憂,等到心情好了,症狀又自然消失)。

但有時則是真的病痛,要小心辨別。

另一個是,儘管年老讓身體動作慢、記性差、情緒脆弱又幼稚,但在心理上畢竟是長輩,仍希望獲得晚輩的尊重,因此形式上仍得尊敬老人家,尤其是自己的父母,不要損壞他們做父母的尊嚴。

談話時要聆聽老人的描述,通常他們不會直接講自己的事,可改以張三李四的問題讓他們發表意見,再從中推測其意。

我們的目的是協助他自主,恢復他對環境的適應與控制,而不是一遇危險就全盤拒絕。

1.協助老人自主,而非拒絕或替他做 能決定且有行動力,原本就是每個人都需要的自主性,老人更要如此。

不用事事都替老人做,或嫌他們做不好,索性不讓幫忙。

如果老人家想散步,但有跌倒的風險,則協助其自主的意思是──先觀察與判斷,猶如父母對待年幼兒童,隨個別差異來調節與引導。

例如帶柺杖、提供安全路線或陪同散步等,協助他完成想望,而不是認為他失去判斷與行動,乾脆不要出門最好。

弘道基金會就曾帶一群老人騎機車環島,後來還拍成《不老騎士──歐兜邁環臺日記》紀錄片,背後的協助與支持就是最好的例子。

《不老騎士──歐兜邁環臺日記》預告片 2. 保有關係圈 日本所謂的「下流老人」經常一個人無所事事,一直待在房間裡看電視,整天都沒有跟任何人說話,即使外出也只是買東西的簡單對話,這現象稱為「社會孤立」。

孤立除了安全危機,如跌倒無人可求救,心理孤立更是造成退化的主因。

臺灣鄉鎮地區的老人多數獨自居住,在都會區則因居住不易,則與子女同住較多。

但怎麼住都可以,重要的是老人是否保有關係圈。

關係圈包括家人之間的彼此照顧,或和鄰居聊天喝茶,或和志同道合的夥伴交流,一起度過快樂而充實的時光。

在家人部分,可以多讓老人和孫子相處,讓他們發揮功能、獲得成就;在社交人際部分,如果老人沒有團體歸屬,則由我們負責帶頭與鼓勵,讓他們參加興趣社團、信仰團體、社區大學或村里活動等,直到老人跟團體成員熟了,我們再逐漸淡出。

3. 先同理,再帶入新觀念教育 傳統長輩最不願意的就是「麻煩別人」,而且有「固執性」,從心理學來說,用熟悉的反應模式是有安全感的,若無特殊風險,最好依循這一點協助他們自主。

比較需要討論的是,老人執意要進危險情境或做危險行為,自不量力。

例如用退休金玩不熟悉的股票、聽信詐騙電話執意匯款,或不顧健康要繼續工作賺錢⋯⋯此時,(1)先理解此舉對老人的意義為何,如玩股票賺錢是想要有所成就、聽信詐騙是害怕被關、拚命打工是為了替子女分擔負債⋯⋯同理老人的心情,知道真意才有辦法討論;(2)在不否定他的前提下,帶入討論與資訊,如以支持的態度,討論是否有替代方案或先請教專家;(3)若要說服老人改變心意,需一邊肯定原想法一邊教育,並提供有權威的依據,如醫生說、教授說、新聞說等。

教育新資訊勿長篇大論,要點說明並搭配具體步驟最好。

與老人家說話,建議從日常生活開始,包括身體健康、例行公事、食衣住行,並注意他們本身對「年老」的態度與看法,是積極或消極,老人對己身的概念,除了社會文化影響,也來自四周與家人對待的經驗,平時聊天多帶入新資訊,可達潛移默化功效。

圖/https://goo.gl/dc142Y 4.聰明善用資源 若本身經濟困難或老人有身體疾病問題怎麼辦?別靠自己硬撐,請多找政府資源或民間基金會(如弘道老人基金會、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等)諮詢及協助。

資源的使用問題,有時候是不知道如何使用,有時是不敢使用,請多了解並帶領老人一起使用。

國家老人的相關福利,詳情請參閱各縣市社會局的《老人福利手冊》,其中有共食活動、醫療補助、居住補助、交通接送、重陽禮金、社團志工介紹、國民年金、日間照顧及照顧者喘息照顧等全面資訊。

若老人真的無法自己照顧自己,真的需要到安養院,家庭成員一定要互相商量,訂出一個讓老人能接受的安排與計畫,並明確告知,讓老人安心,對後續生活仍有部分掌握。

同時,家人的定期探視及關心也很重要,可減少他們孤單無依的感受。

這些問題是很複雜的溝通歷程,需要盡量坦誠與明確,因為心理健康與支持關係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 林仁廷 現為諮商心理師,工作迄今15年,曾任部隊心輔官、監獄治療師、諮商機構心理師,目前服務社區駐點、社福機構、青少年暨大專生、特教生,服務年齡從幼稚園到70多歲都有。

心理學碩士畢業,主修社會心理學,論文寫男性的尋愛過程。

2個孩子的爸,興趣是閱讀、烹飪、作家事、旅行、繪圖、攝影、社會觀察與寫小說。

參考資料: 註:《老人自主性、代間情感與其生活滿意度之關連》,黃筱君等(2012)。

輔仁民生學誌18卷1期。

1. 《下流老人:即使月薪5萬,我們仍將又老又窮又孤獨》,藤田孝典(2016)。

如果出版。

2. 《靜寂工人:碼頭工人的日與夜》,魏明毅(2016)。

游擊文化。

3.臺北市政府社會局106年《老人福利手冊》 延伸閱讀: 高齡貧窮,形成65歲也不得不繼續工作的社會/《續・下流老人》書摘 為什麼歐美少有長年臥床的老人?/《不在病床上說再見》書摘 年紀到了就該認老?傷人,也終將傷已的年齡歧視(上)/巷仔口社會學 Tags: 下流老人心理健康老人老年長照長輩 作者介紹 NPOst編輯室NPOst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

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

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延伸閱讀 【阿北望遠鏡】丹麥「樂齡卡打車」:讓風重新彿過髮際的小確幸,讓生命與故事永流傳 編按:由專業國際NGO工作者褚士瑩... 褚士瑩專欄【阿北私會所】 4月13,2018 NPO專訪:夢想就是最好的預防照護,「不老騎士」風潮延燒過6年!|專訪弘道執行長林依瑩 「如果沒有拍成紀錄片,不老騎士不一定會那... 專訪 4月30,2014 0 搜尋站上文章 支持NPOst訂閱電子報 訂閱粉絲團,好文不漏接! 最新文章 雞與蛋的難題:消除貧窮、碳排淨零兩者的拉扯,如何雙贏? 3月11,2022 【徵才幫推】永和社大/新中和社大誠徵「專員2名」 3月9,2022 【徵才幫推】瑩光教育協會誠徵行銷企劃專員1名 3月7,2022 【Σ教育=?】教育的總和是?匯聚多元觀點,看見教育最重要的事 3月4,2022 別讓捐物善心成為NPO工作者的行政惡夢──給捐物者的捐贈指南 3月4,2022 一個貧窮,各自表述?台灣貧窮率世界最低,掩蓋了被消失的貧窮人!【硬學堂EP05】 3月4,2022 【活動幫推】「永續城鄉的轉動力量」講座──為什麼要永續?永續發展目標教我的事 3月3,2022 【徵才】台灣數位文化協會誠徵「專案營運助理」、「部分工時專案活動執行」夥伴各一名 3月1,2022 如果平行宇宙存在,妳想跟婚暴相對人說什麼?──婦保社工真心告白(婦女篇) 2月25,2022 如果平行宇宙存在,妳想跟婚暴相對人說什麼?──婦保社工真心告白(孩子篇) 2月25,2022 熱門文章 你的Gmail也被入侵了嗎?分辨釣魚信件的5大技巧! 「我第一次感覺這麼爽!」手天使首位使用者的體驗心得 SDGs專欄/臺灣,性別平等了嗎?從重視兩性受害者開始 SDGs專欄/世界正在翻轉!認識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褚士瑩專欄【阿北私會所】義工、志工、社工,傻傻分不清?做NGO工作難道不會餓死嗎? 【活動現場】《勞基法》一例一休新制上路,NPO如何排班才合法合理? 日子過得辛苦就上網公開募款,究竟有沒有違法?/《公益勸募條例》的迷思 【捐款人想什麼?】收到認養孩童的信能維持捐款動力、負面新聞左右捐款意願 七成街友有工作,九成非自願:你真的了解街友嗎? 徵才訊息更新Archives 認識永續發展,鎖定專欄! 我要投稿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