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k of America (BAC) 美國第二大銀行 - 股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企業金融除了傳統的貸放業務、信用卡及跨國交易服務之外,也包含租賃、外匯避險以及短期投資服務,這方面主要還是圍繞在企業經營的日常需求上。

另一方面 ... BankofAmerica(BAC)美國第二大銀行 作者 Roger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股感知識庫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Roger 字體放大 分享至Line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Twitter 複製文章連結 已複製文章連結 金融理財BankofAmerica(BAC)美國第二大銀行 2020年1月3日 作者 Roger 文章來源 股感知識庫   展開 大家平常刷卡都是用什麼卡呢?Visa(V-US)還是MasterCard(MA-US)?大家可能不知道,Visa卡的前身就是美國銀行(BankofAmerica,BAC-US)推出的美國銀行卡。

今日的美國銀行更是美國以總資產計算的第二大銀行,就讓筆者為大家簡單介紹這家銀行的商業模式吧。

百年銀行的成長之路 美國銀行(BankofAmerican,BAC-US)的歷史最找可以追朔到1904年的義大利銀行,起初只是服務太平洋沿岸各州的義大利移民做存放款,後來逐漸擴張,並在1929年與加州的一家銀行合併後,才改名為今日的名稱美國銀行。

美國銀行在二戰之後就一直是美國最大的銀行,1958年更是率先推出全球首張信用卡,也就是Visa的前身——美國銀行卡。

而且美國銀行也是全美國第一個從太平洋到大西洋都有據點的銀行,在過去,受到地理上的限制,銀行的地域性往往非常強,然而美國銀行透過不斷併購與擴張,終於在1998年達成這個目標,花旗銀行與富國銀行(WellsFargo&Co,WFC-US)也緊隨其後跟著擴張。

當時銀產業的想法是,希望讓銀行多到與麥當勞(McDonald’s,MCD-US)(McDonald’sCo,MCD-US)一樣,消費者可以很方便的取得服務。

然而,2008年的金融海嘯之後,整體狀況大幅改變,智慧型手機的興起讓數位化的需求大幅提升,美國銀行近年來也積極轉型數位化,除了使人們能夠隨時隨地取得服務之外,也能降低美國銀行的成本。

金融海嘯對於美國銀行的影響不只如此,海嘯前的美國銀行主要業務仍然是存放款為主,在投資銀行及證券業務方面都不強,而金融海嘯期間,全球證券業領導者美林證券(MerrillLynch&Co,MSPX-US)(MerrillLynch&Co,MSPX-US)正因為2000年初錯誤的策略而身陷次級房貸危機,美國銀行在Fed的牽線下,以500億美元收購美林證券,此舉除了解除美林證券的未爆彈之外,更重要的是幫助美國銀行強化其投資銀行及證券方面的業務。

美國銀行各部門簡介 美國銀行底下的部門眾多,業務繁雜,若想掌握這家公司的概況,建議從年報的部門介紹看起(2018年P.36),簡單來說,美國銀行可以分為四大部門:消費金融(ConsumerBanking)、財富管理(GWIM)、企業金融及投資銀行(GlobalBanking)以及機構投資(GlobalMarkets)。

消費金融(ConsumerBanking) 消費金融就是傳統銀行的存放款業務,主要利用個人存款與銀行貸款的利率差額賺錢,一般來說利息收入是銀行的最大業務,美國銀行也不例外。

另外,信用卡業務也屬於消費金融的部分,一如我們在美國運通(AmericanExpress,AXP-US)文章中提過,信用卡業務通常包含年費以及交易抽佣,交易抽傭是信用卡業務最大的營收來源。

此外,跨國交易、換匯、ATM手續費等等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服務也屬於此部門處理。

美國銀行在消費端積極推動數位化轉型,例如使用手機APP即可完成拍照簽章、行動支付等等功能。

根據美國銀行2019年6月資料,使用美國銀行APP——CashPro的用戶年增94%,電子簽章數量達二萬筆。

此外,數位化轉型也有助於費用降低,美國銀行估計CashPro有效降低整體交易成本3%。

財富管理(GWIM) 美國銀行財富管理業務主要由兩個部分構成,其一是今年初傳出將改名的美林證券,另一個則是專門提供超高資產人士理財服務的美國信託(U.S.Trust,BankofAmericaPrivateWealthManagement),這兩項業務分別是2008年及2006年併購而來。

但須要注意的是,美林證券對於自己的定位也非常高(資產25萬美元以上),而且不接受非美國人開戶,因此台灣比較少聽到。

美林證券主要提供客戶投資相關的一站式服務,如投資管理、交易(經紀業務)、銀行及退休規劃等等。

而美國信託則是更高階的服務,專業服務團隊會根據客戶的情形制定課制化的理財規劃及資產配置。

儘管美國信託相對美林證券定位更高,但以整體公司角度來看,美國信託營收佔比非常小,2018年營收比重僅4%。

企業金融及投資銀行(GlobalBanking) 在企金及投行方面,雖然這兩項業務是截然不同的業務,但由於都是服務企業,因此被歸屬在同一個部門。

企業金融除了傳統的貸放業務、信用卡及跨國交易服務之外,也包含租賃、外匯避險以及短期投資服務,這方面主要還是圍繞在企業經營的日常需求上。

另一方面,投資銀產業務主要為承銷公司股票/債券及債務等產品,美林證券今年初「被除名」就是只投資銀行及交易業務的品牌被去除,未來美林證券將作為財富管理部門的品牌。

根據年報,美國銀行的投資銀產業務主要收入來源為顧問諮詢費用、債券發行以及股票發行為其三大業務。

機構投資(GlobalMarkets) 機構投資部門主要服務投資法人交易及研究服務,簡單來說,就像一般券商會聘請研究員追蹤公司、撰寫研究報告一樣。

在機構投資部門,美國銀行提供機構法人專業的研究團隊,協助客戶做出有利的投資決策。

另外,這個部門也會與投資銀產業務做結合,例如公司選擇美國銀行為承銷商之後,美國銀行的研究團隊會指派研究員研究這家公司,撰寫投資報告。

然而,這一點也是金融機構最令人詬病的原因之一,由於一般而言,投資銀產業務相對研究部門更能賺錢,因此研究部往往要配合出有利承銷公司的報告。

其他 除了上述四大業務之外,美國銀行還有一些業務並沒有歸類到上述部門中,如資產負債表管理、企業股權投資及清算等等。

最後,美國銀行相對於其他銀行比較特殊的是,美國銀行的各個部門非常獨立,並沒有更上層的整合部門,因此部門間更像是合作關係而非從屬關係。

也由於美國銀行的部門以業務做劃分,因此美國銀行蠻適合投資新手作為研究銀產業的第一步。

小結 銀產業的架構較為複雜,且財務報表比一般產業難懂,因此筆者在此只簡單介紹美國銀行的歷史及部門別簡介。

如果讀者有興趣,筆者認為美國銀行是蠻不錯的銀行股入門公司,推薦大家去翻翻年報,可以發現更多有趣的細節。

最後,筆者要提醒大家,傳統商業銀行的生意模式很簡單,也就是存款、放款,也因此美國聯準會的利率對於銀產業往往有重大影響,因為低利率環境下,存款、放款的利率差距會因此縮小,導致銀行獲利下降,另一方面則是當聯準會降息時,也往往是景氣蕭條時期,這將導致銀產業的業務雪上加霜,所以投資銀行股時,除了商業模式之外,也需要思考利率環境對於銀產業獲利的影響。

【延伸閱讀】 BankofAmerica(BAC)財務分析 JPMorganChase&Co.(JPM)來頭不小的小摩   週餘   篇 註冊/登入會員 免費註冊 90546   分享文章 分享至Line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Twitter 複製文章連結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股感知識庫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Roger 分享至Line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Twitter 複製文章連結 追蹤股感 @stockfeel 詼諧輕鬆看時事 股感,來自生活 影像中的股感 每日知識發送 請選擇您的證券商 相關基金 美盛證券投資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獨立經營管理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1 Moody’s(MCO)百年長青的評級公司 產業   2 全美最大商店信用卡發行商SynchronyFinancial 產業   3 Square(SQ)解決中小企業無法刷卡的難題 產業   4 金融股適合拿來「存股」嗎? 投資   5 InteractiveBrokers(IBKR)推出零手續費的網路券商 產業   6 丙種資金是什麼?跟丙種證券商一樣嗎?槓桿投資要注意什麼! 投資   7 科技、聯邦政府、網路安全是行動支付的動力 產業   8 GoldmanSachsGroup(GS)財務分析 產業   9 星展銀450億元買花旗台灣消金業務,卡友權益受影響?一探「花旗銀行」這家古老銀行! 產業   10 外匯是投資的王道─認識外匯商品 投資   11 美國P2P貸款系列II─LendingTree(TREE) 產業   12 群益證法說會(6005)2022Q1(含財報) 投資   13 CharlesSchwab(SCHW)財務分析 產業   14 我,就是銀行 產業   15 大有學問的P2P經濟學 產業   16 三商(2905)財務績效分析 產業   17 瑞士交出用戶銀行帳戶資訊,避稅天堂神話不再 產業   18 傳統銀行的末日? 產業   19 三大法人是什麼?三大法人買賣超如何解讀?對股市的影響? 投資   20 信貸利率怎麼算?27家銀行信貸利率比較(2022最新) 商業 本網站所提供之股價與市場資訊來源為:TEJ台灣經濟新報、EODHistoricalData、公開資訊觀測站、TWSE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等。

本網站不對資料之正確性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所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無推介買賣之意。

投資人依本網站資訊交易發生損失需自行負責,請謹慎評估風險。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