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 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漢字(粵拼:hon3 zi6),喺粵語又稱 中文字 zung1 man4 zi6 、 唐字 tong4 zi6 ,係源於中國嘅語素文字,流行於東亞。

現時係漢語族大部分語言包括(粵語同埋中文)嘅 ... 漢字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跳去導覽 跳去搵嘢 呢篇文章可以喺英文維基百科嘅對應文章來擴寫。

若果你熟悉嗰種語言同呢篇文嘅主題,唔該請你幫手參考外語維基擴充文章。

千祁唔好直接黐啲機械翻譯、唔可靠嘅翻譯或者低品質嘅內容。

根據版權協議,翻譯文章需要喺編輯摘要註明來源,或喺討論頁頭頂寫明{{Translatedpage}}。

呢版講嘅係漢字總括,想搵啲分支,可以睇吓傳統字、簡化字、新字體、舊字體、朝鮮漢字、儒字。

漢字 類型: 語素文字 語言: 中文、日文、韓文、越南文等 使用時期: 約公元前1300年至目前 母書寫系統: (原始文字)漢字 子書寫系統: 假名、諺文、喃字、西夏文、契丹文、方塊壯字、女真文 Unicode範圍: U+4E00至U+9FFF[1] U+3400至U+4DBF[2](擴展A) U+20000至U+2A6DF[3](擴展B) U+2A700至U+2B73F[4](擴展C) U+2B740至U+2B81F[5](擴展D) U+F900至U+FAFF[6](兼容) U+2F800至U+2FA1F[7](兼容補充) U+2F00至U+2FDF[8](康熙部首) U+2E80至U+2EFF[9](部首補充) U+31C0至U+31EF[10](筆劃) ISO15924碼: Hani Hans(簡體) Hant(繁體) 用正體字(左)同簡體字寫嘅「漢字」 中國指南  淨係用繁體/正體字嘅地區(台灣、香港、澳門)。

 正式用簡體字,亦都會用繁體字嘅地區(新加坡、馬來西亞)。

 淨係用簡體字嘅地區(中國大陸)。

 漢字同其他書寫系統喺同一個語言中並用嘅地區(日本、南韓)。

 用過漢字嘅地區(越南、北韓、蒙古)。

漢字(粵拼:hon3zi6),喺粵語又稱中文字zung1man4zi6、唐字tong4zi6,係源於中國嘅語素文字,流行於東亞。

現時係漢語族大部分語言包括(粵語同埋中文)嘅主要書寫系統。

喺日文,漢字同假名喺書寫規範並用。

韓文同越南文亦有用漢字標注漢語借詞嘅傳統,但係現代日常就好少用。

目錄 1叫法 2歷史 3書體 4造字 5字體差異 6減筆字 7睇埋 8註 9攷 叫法[編輯] 古人直稱之為「文」或「字」。

「漢字」、「唐字」、「中文字」等名,因為要同外文字區別,先至冠名。

歷史上亦叫過「國字」,但係呢個詞語而家有第啲意思。

「唐字」喺早期粵洋交往嘅時代多啲人用,主要用喺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教粵人講英文嘅教材[11][12],或者教洋人學粵語嘅教材[13][14]。

廿世紀頭,香港嘅報紙,漢字出現喺告白裏頭。

今時今日嘅粵語粵文社群主要用同中文、日文通用嘅「漢字」。

「中文字」就多數喺非學術場合講,用嚟同喺省港澳地區亦常用嘅「英文字」(正式名稱係「拉丁字母」)區分。

歷史[編輯] 漢字由石器時代記示演化而來,傳說係黃帝右史官倉頡所造,但唔能夠作準。

現時考古發現,有規模用字,最早係商嘅甲骨文,刻於甲骨之上,同占卜評語。

後亦有金文刻、鑄於銅器之上;石鼓文,刻於石之上。

其他竹或布帛,因易腐易敗,唔易流傳。

因竹簡流行,各地有大篆,書寫各異。

秦國李斯,一統各異,是為小篆。

到漢時,紙張流行,篆書而變隸書。

魏時出楷書。

楷書又分出行書、草書。

及後書寫,多以楷行草。

而楷書視為標準。

如今漢字流行於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澳門、台灣等地。

書體[編輯] 漢字書體有甲骨文、小篆、大篆、金文、楷書、行書、草書等。

造字[編輯] 查實有史以來,不停有新字,各地因事物有異,音有異,時有異,而造字。

日本有和字,韓國有韓字,廣東有粵字等。

字體差異[編輯] 漢字種類繁多,一個字都有唔同寫法。

例如:「廣」字 正:廣 簡:广 日:広 韓:廣 減筆字[編輯] 所謂減筆字,民間古而有之,減筆字係筆劃較簡嘅異體字,一般求快而用,所以古時不登大雅之堂。

減筆字多以俗為主,亦有行內之字,重有啲係訛字,習非成是。

舊時公文,堅持正字,減筆字並唔入流。

而官方嘅減筆字,中國、日本都有。

中國大陸官稱為簡化漢字,而民間多叫做簡體字。

睇埋[編輯] 粵字 註[編輯] 攷[編輯] ↑UNICODEU+4E00至U+9FFF ↑UNICODEU+3400至U+4DBF ↑UNICODEU+20000至U+2A6DF ↑UNICODEU+2A700至U+2B73F ↑UNICODEU+2B740至U+2B81F ↑UNICODEU+F900至U+FAFF ↑UNICODEU+2F800至U+2FA1F ↑UNICODEU+2F00至U+2FDF ↑UNICODEU+2E80至U+2EFF ↑UNICODEU+31C0至U+31EF ↑Loomis,AugustusWard(1872).EnglishandChineseLessons(英文).Americantractsociety. ↑"EnglishMadeEasy《唐字調音英語》".EnglishMadeEasy《唐字調音英語》(英文).喺2021-09-22搵到. ↑Dennys,NicholasB.(1874).AHandbookoftheCantonVernacularoftheChineseLanguage:BeingaSeriesofIntroductoryLessons,forDomesticandBusinessPurposes(英文).Trübner,ChinaMailOffice. ↑Stedman,ThomasLathrop;Lee,K.P.(1888).AChineseandEnglishPhraseBookintheCantonDialect:Or,DialoguesonOrdinaryandFamiliarSubjectsfortheUseoftheChineseResidentinAmerica,andofAmericansDesirousofLearningtheChineseLanguage;withthePronunciationofEachWordIndicatedinChineseandRomanCharacters(英文).W.R.Jenkins. 睇傾改中文中文分支(斜體表示有爭議)官話通用語現代標準漢語(中國大陸:普通話·台灣:國語·新加坡同馬來西亞:華語)官話方言北京官話·東北官話·膠遼官話·冀魯官話·中原官話(東干)·蘭銀官話·江淮官話·西南官話·岷江話·桂柳官話粵語廣府話·南番順(南海話·番禺話·順德話)·莞寶粵語(圍頭話)·石岐話·四邑話(台山話·會城話·開平話)·化州話·勾漏粵語(肇慶話·貴港話)·邕潯粵語(南寧白話)·欽廉粵語閩語閩南話(潮州話)·閩東話·閩北話·閩中話·興化話·邵將話·海南話吳語蘇州話·上海話·溫州話其它分支東江本地話·客家話·贛語·湘語·晉語·徽州話·瓦鄉話·湘南土話·粵北土話·平話·邁話·軍家話(海南軍話)·富馬話書寫系統書寫類型語速文字字形 漢字(傳統字·簡化字·方言字) 文體 文言文·白話文(韻白·京白·蘇白·廣白)·文白相夾(三及第) 表音文字字母 拉丁字母·基里爾字母·阿剌伯字母 文體 白話字·東干文·小兒經 半音節文字 三推成字法·中國切音新字·臺灣語假名·河洛字角·臺語諺文 其它 女書·漢羅台文 語言研究漢語音韻學 原始漢藏語·原始漢語·古代漢語(上古音系·中古音系·近古音系) 古語構擬 先秦·漢代·晉代·隋唐·五代·宋代·元代·明初·明清·現代 語言研究 文字·詞彙·語法·訓詁·方言 管理機構 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 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 教育暨青年局語言推廣中心 教育部終身教育司第四科 推廣華語理事會 華語規範理事會 中國方言 由「https://zh-yue.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漢字&oldid=1810120」收 屬於3類:需要從外語維基百科翻譯嘅文章冇翻譯目標嘅頁漢字屬於5隱類:CS1英文語言來源(en)要加長、改好啲嘅文所有擴充緊嘅文章有日文嘅文章有韓文嘅文章 導覽選單 個人架生 未簽到同呢個互聯網地址嘅匿名人傾偈貢獻開戶口簽到 空間名 文章討論 粵語 外觀 閱改睇返紀錄 多啲 查嘢 導覽 頭版目錄正嘢時人時事是但一版關於維基百科聯絡處捐畀維基百科 交流 說明書城市論壇社區大堂最近修改 架撐 有乜連過嚟連結頁嘅更改上載檔案專門版固定連結此版明細引用呢篇文維基數據項 打印/匯出 下載PDF印得嘅版本 第啲維基項目 維基同享 第啲話 AfrikaansAlemannischአማርኛAragonésالعربيةمصرىঅসমীয়াAsturianuAzərbaycancaБашҡортсаBoarischŽemaitėška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Banjarবাংলাབོད་ཡིགBrezhonegBosanskiБуряадCatalàMìng-dĕ̤ng-ngṳ̄НохчийнCebuanoکوردیČeštinaCymraegDanskDeutschZazaki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øroysktFrançaisNordfriiskFrysk贛語KriyòlgwiyannenGalegoGaelg客家語/Hak-kâ-ngîעבריתहिन्दीFijiHindi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Ilokan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La.lojban.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Қазақшаភាសាខ្មែរ한국어Къарачай-малкъарКыргызчаLatinaLadinລາວLietuviųLatviešuMalagasy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ꯃꯤꯇꯩꯂꯣꯟBahasaMelayuမြန်မာဘာသာनेपालभाषा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OccitanਪੰਜਾਬੀPolskiPiemontèisپنجابی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СахатылаScotsسنڌي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Taclḥit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ChiShon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undaSvenskaKiswahiliŚlůnskiதமிழ்తెలుగుไทยTürkçeТатарча/tatarça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TiếngViệtWinaray吴语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ייִדישVahcuengh中文文言Bân-lâm-gú 改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