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山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頂尖高校之一,是「雙一流A類」和原「985工程」、原「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是現時13所廣東省高水平大學之一,具有人文社會科學、醫科和理工多 ... 中山大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關於與「中山大學」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條目,請見「中山大學(消歧義)」。

  此條目的主題是於1924年在廣州成立,並在1952年院系調整後所重組的大學。

關於1980年在台灣高雄復校的大學,請見「國立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SunYat-senUniversity中山大學校徽校徽主體圖案爲中山大學發源地「大鐘樓」[註1]UniversitasSunYat-sen老校名國立廣東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國立第一中山大學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註2]創辦時間主體 中華民國十三年(1924年) 醫學 大清同治五年(1866年)校慶日公曆11月12日學校標識碼4144010558學校類型公立科研型綜合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校長高松教師人數4,028(2019年9月)學生人數53,789(2019年9月)大學部人數32,160(2019年9月)研究生人數21,629(2019年9月)校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廣州校區(廣州市)南校園海珠區新港西路135號23°06′01″N113°17′36″E/23.1003°N113.2932°E/23.1003;113.2932座標:23°06′01″N113°17′36″E/23.1003°N113.2932°E/23.1003;113.2932北校園越秀區中山二路74號東校園番禺區大學城外環東路132號珠海校區(珠海市)香洲區唐家灣鎮大學路2號深圳校區(深圳市)光明區公常路66號代表色中大綠暱稱中大、雙鴨山大學、鴨大[註3]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www.sysu.edu.cn 位置 中山大學(英語:SunYat-senUniversity,縮寫:SYSU),簡稱中大[註4][註5],是一所中國大陸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珠海市和深圳市,直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由教育部與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建。

中山大學前身爲孫中山於1924年創立的國立廣東大學,1926年爲紀念孫中山改稱國立中山大學。

1927年國民政府模仿法國大學區制度,在全國建立四所中央級「中山大學」,該校改稱爲國立第一中山大學[註6],1928年復名爲國立中山大學。

1950年,去除「國立」稱謂僅稱中山大學。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中,原中山大學被拆分,眾多院系被析出獨立建校或併入他校,僅餘文理院系與私立嶺南大學、華南聯合大學等院校的文理院系合併組建新的中山大學,並將校址遷至原嶺南大學的校園康樂園。

2001年,中山大學與曾經析出的中山醫科大學合併,成爲現在的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頂尖高校之一,是「雙一流A類」和原「985工程」、原「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是現時13所廣東省高水平大學之一,具有人文社會科學、醫科和理工多學科厚實基礎,被譽爲「華南第一學府」。

中山大學在2018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位列中國大陸第4-6名,世界第101-150名[1];在2019年QS世界大學排名[2]、2019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3]和2020年U.S.NEWS世界大學排名[4]中,均位列中國大陸第8名,並分別位列世界第295名、301-350名與208名,近年排名提升迅猛。

中山大學現有三個校區、五個校園。

其中,廣州校區南校園位於廣州市海珠區,別名「康樂園」,是中山大學的傳統校區;廣州校區北校園位於廣州市越秀區,是原中山醫科大學的校區;廣州校區東校園位於廣州市番禺區的廣州大學城內;珠海校區位於珠海市香洲區唐家灣鎮;深圳校區位於深圳市光明區豬公山。

此外,中山大學也擁有規模龐大的醫院體系,現有十家直屬附屬醫院和多家非直屬附屬醫院。

目次 1沿革 1.1建校基礎 1.2學校主體(1924年至今) 1.3嶺南大學(1952年併入) 1.4中山醫科大學(2001年併入) 2校史 2.1籌備設立 2.2國立廣東大學時期 2.3國立中山大學時期 2.4中山大學時期 3精神與傳統 3.1文校中大,武校黃埔 3.2中山大學模式 3.3校訓 3.4校歌 3.5校友之歌 4校區與建築 4.1校區 4.1.1廣州校區 4.1.2珠海校區 4.1.3深圳校區 4.2建築 4.2.1文明路校址 4.2.2石牌校址 4.2.2.1校門 4.2.3康樂園 4.2.4孫中山銅像 5學術 5.1師資 5.2學科 5.3研究 5.4排名聲譽 6教研單位 6.1院系 6.1.1廣州校區 6.1.2珠海校區 6.1.3深圳校區 6.2附屬醫院 6.2.1直屬附屬醫院 6.2.2非直屬附屬醫院 7師生概況 7.1歷任校長 7.2著名校友 7.3歷史名師 8負面新聞與爭議 8.1張鵬性騷擾醜聞 8.2學生會名單職稱爭議 9注釋 10參考文獻 11外部連結 12相關條目 沿革[編輯] 中山大學主體部分的前身,爲時任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孫中山於1924年(民國13年)在廣州創立的國立廣東大學,該校由廣東省三所高校合併而成。

建校之後,中山大學在發展歷程中多次合併其他院校或者部分吸收其院系,並析出部分院系合併組建了今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高校。

其中,1952年併入中山大學的私立嶺南大學、2001年併入的中山醫科大學是當前中山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中山大學直接繼承了原私立嶺南大學的校園和文理學科,而且中山醫科大學也是由原國立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兩校的醫學院於1953年合併組建的。

建校基礎[編輯] 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 1904年(清光緒30年),兩廣速成師範館創立 1905年(清光緒31年),更名爲兩廣初級師範簡易科館;1906年(清光緒32年),更名爲兩廣師範學堂;1908年(清光緒34年),更名爲兩廣優級師範學堂;1912年(民國元年),更名爲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 廣東公立法政大學 1905年(清光緒31年),兩廣總督岑春煊、廣東學政于式枚將廣東課吏館改制,廣東政法學堂創立 1912年(民國元年),更名爲廣東公立法政專門學校;1923年(民國12年),更名爲廣東公立法政大學 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 1909年(清宣統元年),廣東農林試驗場創立 1911年(清宣統3年),廣東農林試驗場附設農業、林業講習所創立;1917年(民國6年),更名爲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 學校主體(1924年至今)[編輯] 1948年國立中山大學石牌校舍平面圖 1924年(民國13年),孫中山將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廣東公立法政大學、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三所高校合併,組建國立廣東大學 1925年(民國14年),廣東公醫醫科大學併入國立廣東大學,增設爲醫學院 1926年(民國15年),爲紀念已於去年病故的孫中山,廣州國民政府將國立廣東大學更名爲國立中山大學。

同年7月,廣東公立工業專門學校併入國立中山大學,增設爲工業院 1927年(民國16年),更名爲國立第一中山大學;1928年(民國17年),復名爲國立中山大學 1937年(民國26年),國立廣東法科學院併入國立中山大學法學院;廣東省立勷勤大學工學院併入國立中山大學工學院,增設爲建築工程系 1949年11月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文教接管委員會正式接管國立中山大學;1950年9月9日,國立中山大學去掉校名中的「國立」二字僅直稱爲中山大學 1951年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院系調整,中山大學受到拆分。

醫學院併入組建華南醫學院,工學院併入組建華南工學院,農學院併入組建華南農學院;哲學系、語言學系併入北京大學,法政系、經濟系併入武漢大學及組建中南政法學院、中南財經學院,人類學系併入組建中央民族學院,天文系併入南京大學,地質學系併入組建中南礦冶學院。

1952年,中山大學剩餘院系與私立嶺南大學和華南聯合大學文理學院合併,校址搬遷至原私立嶺南大學校址廣州海珠康樂園。

1980年(民國69年),中華民國政府於台灣高雄西子灣復辦國立中山大學 2001年,中山醫科大學併入中山大學 嶺南大學(1952年併入)[編輯] 主條目:嶺南大學(廣州) 1888年(清光緒14年),美北長老會海外差會於廣州設立格致書院 1900年(清光緒26年),因義和團運動爆發,遷校址至澳門荷蘭園;1904年(清光緒30年)遷回廣州並於海珠康樂園建設新址 1903年(清光緒29年),更名爲嶺南學堂(;1912年(民國元年),更名爲嶺南學校;1927年(民國16年),更名爲嶺南大學 1938年(民國27年),10月日軍占領廣州,遷校至香港並租借香港大學校舍;1945年(民國34年)遷回廣州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併入中山大學,其康樂園校址成爲中山大學校址 中山醫科大學(2001年併入)[編輯] 主條目:博濟醫學堂、廣東公立醫科大學、私立夏葛醫學院、私立廣東光華醫學院和中山醫科大學 博濟醫學堂 1835年(清道光15年),美國公理會傳教士彼得·帕克(PeterParker)於廣州創立眼科醫局;1859年(清咸豐9年),更名博濟醫院[5] 1866年(清同治5年),醫院成立博濟醫學堂;1879年(清光緒5年),更名爲博濟醫院南華學校。

孫中山於1886年(清光緒12年)在該校學醫 1930年(民國19年),併入私立嶺南大學,更名爲私立嶺南大學醫學院 1934年(民國23年),與私立夏葛醫學院合併組建爲私立嶺南大學孫逸仙博士紀念醫學院 1953年8月,與國立中山大學醫學院合併,組建爲華南醫學院 廣東公立醫科大學 1909年(清宣統元年),博濟醫院南華學校畢業生於廣州創建廣東公醫學堂[6] 1915年(民國4年),更名爲廣東公立醫科專門學校;1921年(民國10年),更名爲私立廣東公醫醫科大學;1924年(民國13年),更名爲廣東公立醫科大學 1925年(民國14年),併入國立廣東大學,成爲國立廣東大學醫科,後隨國立廣東大學更名成爲國立中山大學醫科;1931年(民國20年)改制建立爲國立中山大學醫學院[7] 1953年8月,與私立嶺南大學孫逸仙博士紀念醫學院合併,組建爲華南醫學院 私立廣東光華醫學院 1908年(清光緒34年),光華醫學社成立 1909年(清宣統元年),更名爲廣東光華醫學專門學校;1929年(民國18年),更名爲私立廣東光華醫學院 1954年,併入華南醫學院 中山醫科大學 1953年,國立中山大學醫學院、私立嶺南大學孫逸仙博士紀念醫學院組建爲華南醫學院 1954年,廣東光華醫學院併入 1956年9月,更名爲廣州醫學院;1957年3月,更名爲中山醫學院;1985年6月,更名爲中山醫科大學 2001年10月,併入中山大學,組建爲中山大學醫學部,由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中山大學光華口腔醫學院等醫學學科院系組成。

校史[編輯] 主條目:中山大學校史 《孫中山像》1921年李鐵夫畫布油畫 籌備設立[編輯] 1924年(民國13年)2月6日,孫中山下達總統令,任命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校長鄒魯爲主任,籌建國立廣東大學。

鄒魯2月21日到任,即函聘王星拱、傅斯年、鄧植儀、何春帆、梁龍、程天固等35人爲籌備委員,成立籌備處,封准向廣東各機關挪借開辦經費。

具體籌備委員如表: 國立廣東大學籌備處籌備委員(1924年2月21日)[8] 政界人士 姓名 身份背景 姓名 身份背景 胡漢民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 伍朝樞 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外交部部長 汪精衛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 孫科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廣州市市長 廖仲愷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廣東省省長 李大釗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兼北京支部總幹事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委員 程天固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 吳敬恆 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 李石曾 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 楊庶堪 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候補委員 易培基 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顧問 黃昌穀 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會計司長、秘書 馬君武 廣西省原省長 范源濂 中華民國政府教育總長(未到職) 熊希齡 原中華民國國務總理 陳樹人 廣東省政府政務廳廳長 陳耀祖 廣東省政府建設廳代廳長 何春帆 廣東省政府教育廳秘書 教育界人士 姓名 身份背景 姓名 身份背景 蔣夢麟 國立北京大學教授兼代校長 胡適 國立北京大學教授 顧孟餘 國立北京大學教授 王星拱 國立北京大學教授 王世傑 國立北京大學教授 周鯁生 國立北京大學教授 皮宗石 國立北京大學教授 郭秉文 國立東南大學校長 任鴻雋 東南大學教授 楊杏佛 國立東南大學教授 胡敦複 大同大學校長 梁 龍 國立北京法政大學校長 石瑛 國立武昌師範大學校長 許崇清 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教授 徐甘棠 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教授 鄧植儀 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教授 關恩助 不詳 5月9日,籌備工作完成。

6月9日,孫中山以大元帥令任命鄒魯爲校長,令「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廣東公立法政大學」、「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合併升格為國立廣東大學。

學校於9月19日開始上課,11月11日補行成立典禮,孫中山親臨典禮現場講話,並題寫校訓。

國立廣東大學時期[編輯] 1924年(民國13年)6月21日,國立廣東大學舉行校長就職暨原學校學生畢業典禮。

孫中山委託總參議胡漢民代表大元帥在會上宣讀了國立廣東大學訓詞:「學海汪洋,毓仁作聖,大學畢業,此其發軔。

植基既固,建業立名,登峰造極,有志竟成。

為社會福,為邦家光,勖哉諸君,努力自強。

」時至今日,在中山大學畢業典禮上畢業生也需要恭讀此訓詞。

1924年(民國13年)11月12日,國立廣東大學正式成立,以鄒魯爲校長。

[9]按照當時《國立廣東大學規程》,國立廣東大學宗旨爲:「以灌輸及研究高深學理與技術,並因應國情,爲圖推廣其應用爲宗旨。

」學校設校長1人,並設秘書長1人協助校務,下設圖書主任、儀器主任、會計主任、學院院長等。

設校務會議,由校長、各分科學長、預科主任以及全校教授互選若干人組成,評議、計劃重要校務。

國立廣東大學成立時,文科學長爲楊壽昌,理科學長爲郜重魁。

不少知名學者被聘來校任教,如文科的郭沫若、郁達夫、鄭伯奇、成仿吾等;理科的何衍睿、張雲、陳宗南等。

當時國立廣東大學分處廣州四個地方,惟校本部和文理兩學院、圖書館及附屬學校在文明路原高師所在地(今廣東貢院舊址)。

該址同時也是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場和孫中山演講三民主義的場所。

國立中山大學時期[編輯] 參見:國立中山大學西遷和國立中山大學復校史 1932年至1949年期間的國立中山大學校徽 國立中山大學文明路舊址校門,現屬於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國立中山大學石牌舊址建築-文學院樓(現華南理工大學5號樓)奠基石,校內幾乎所有石刻碑文都由首任校長鄒魯書寫 國立中山大學石牌舊址建築-體育館(現華南理工大學保衛處) 國立中山大學石牌舊址建築-國立中山大學天文台,是中華民國第二座正式命名的天文台(1929年) 國立中山大學石牌舊址建築-校訓石(位於現華南理工大學主校區五山校區校園) 國立中山大學石牌舊址建築-法學院(現華南理工大學12號樓) 國立中山大學石牌舊址建築-理學院生物地質地理教室(現華南農業大學5號樓) 國立中山大學醫科學院,現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北校園(曾命名中山醫科大學) 國立中山大學石牌舊址建築-西門牌坊正面的「國立中山大學」字體,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塗抹上的英泥,牌坊上亦被塗上「為人民服務」、「偉大的中國……」及「偉大的領袖……」等文字 國立中山大學石牌舊址建築-西門牌坊正面已修復還原爲曾被塗抹的第一任校長鄒魯手書的「國立中山大學」字樣 國立中山大學石牌舊址建築-西門牌坊背面已修復還原爲曾被塗抹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字樣 1925年(民國14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廖仲愷提議將國立廣東大學更名爲國立中山大學,10月獲國民政府批准。

同年,廣東公立醫科大學併入,國立廣東大學增設醫科。

1926年(民國15年)3月,郭沫若就任文科學長,郁達夫任英國文學系主任。

郭沫若到任後對文科開始進行整頓,辭退了15名教授。

4月,秘書處開始出版不定期雜誌《學藝叢刊》,進行學術文藝討論、社會改造研究、世界潮流批評、東西方名著介紹等。

1926年(民國15年)7月17日,國立廣東大學正式更名爲國立中山大學。

同月,「廣東省立工業專門學校」併入,增設爲工業部。

10月[10],國立中山大學改組,撤消工業部,交回廣東省教育廳辦理,重新設校,任丘琛爲校長[11]。

同年,國立中山大學舉行「廣東臺灣學生聯合會」成立大會,主張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發動臺灣民族革命[12]。

1927年(民國16年)1月,魯迅從私立廈門大學被聘至國立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

2月,天文台在理科所在地的一座山崗上建成。

3月1日,國立中山大學舉行了隆重的開學典禮。

8月,更名為「國立第一中山大學」(1928年3月,復名為「國立中山大學」)。

原中國文學系改爲中國語言文學系,英國文學系改爲英國語言文學系,史學、哲學、教育學仍沿用舊式,與前兩者合稱爲國立中山大學文史學科。

理科一度改稱自然科學科,仍設數理化、生物、地質五系,後數學系改爲算學天文系,增加天文課程,籌建天文台,並成立了心理學研究所。

國立廣東大學更名後,戴傳賢爲國立中山大學首任校長,時逢戴傳賢患病,暫由教育家經亨頤代職。

此時,國立中山大學已經成爲中華民國國內具有相當規模的綜合性大學,各學院建設也力圖規範化。

學校早期校領導人力圖將國立中山大學醫科辦爲德國式,把農科辦爲美國式,把文科辦成北大式。

當時實際主持校務工作的為副校長朱家驊,在其主持下力求教育與社會的溝通。

時逢中國北方戰事頻繁,軍閥混戰,一批優秀教授紛紛南下。

而位於華南的廣州則相對安寧,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國立中山大學開始出現一個教學與科研的繁榮時期。

其中,文史科的加強最爲明顯,除去原有教授,又相繼來了許壽裳、孫伏園、孫福熙、何思敬、江紹原、顧頡剛、羅常培、劉奇峰、俞平伯、趙元任、楊振聲等人。

傅斯年任哲學系主任兼文史科主任,孫伏園任史學系主任。

與此同時,中大辦學規模也大幅擴大。

1931年(民國20年),改文、法、理、農、醫科爲學院。

同年3月,重提成立工學院事宜,並定於下半年籌建。

先設立土木工程、機械工程、電機工程、化學工程四系,校址暫定於文明路,第二年遷往石牌新校址(今華南理工大學和華南農業大學校址內)。

1934年(民國23年)許崇清繼任校長後,將工學院的土木、化學兩系與理科合併,改稱理工學院。

1935年(民國24年),設立研究院,開始招收研究生。

1937年(民國26年),國立廣東法科學院併入國立中山大學法學院;廣東省立勷勤大學工學院併入國立中山大學工學院,增設為建築工程系。

1938年(民國27年),設師範學院,理工學院增設建築工程系。

截止至廣州淪陷之前,國立中山大學設有文、理、法、工、農、醫、師等7個學科。

抗戰之前也是國立中山大學醫科最興旺的發展時期,並呈現全盤德國的特點。

作爲成立初期銳意經營的學科,中大著重引進德國先進醫學人才,招生教學、學校管理與醫療活動也均以德語進行。

當時,中大培養出一批當時中國一流的醫學人才,如楊簡、王典羲、葉少芙、羅潛、張夢石、曾憲文等。

中山大學的醫學教學與研究在日後享有盛譽,「中山醫」的聲望就是在該時期奠定的。

在廣州尚未淪陷之前,國立中山大學就已經屢遭日本飛機轟炸。

1938年(民國27年)10月21日廣州淪陷前夕,國立中山大學倉促西遷。

1939年(民國28年)2月下旬,中大師生陸續到達雲南澄江[13]。

3月1日,國立中山大學在澄江恢復教學[13]。

各學院散布在各個村寨,以寺廟、祠堂當教室。

1940年(民國29年)10月,學校遷返粵北樂昌縣坪石鎮,各學院分散在各村辦學。

1945年(民國34年)1月16日,由於坪石被日軍包圍,中大緊急遷校樂昌縣。

一部分師生由校長金曾澄率領,於梅縣設立校本部;另一部分由總務長何春帆率領,在連縣三江鎮成立國立中山大學連縣分教處。

日本投降後,中大師生開始陸續從粵北各地返回廣州。

1946年1月,國立中山大學正式在廣州舊址復校,各學院先後開課。

1949年(民國38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廣東戰役。

13日,中華民國政府自廣州緊急疏散至重慶,部分國立中山大學師生員工隨同政府轉移,後輾轉至台灣,成為1980年(民國69年)國立中山大學在台復校的重要推動者。

中山大學時期[編輯] 1951年中山大學校徽 1949年11月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文教接管委員會正式接管國立中山大學;1950年9月9日,國立中山大學去掉校名中的「國立」二字僅直稱爲中山大學[14]。

1952年,中國高校院系調整開始。

10月,廣州區高校調整委員會發文《以對人民負責的態度,做好院系調整工作》,進行全面動員。

廣東高校院系調整正式啟動。

原中山大學的工、農、醫、師等學院分別與私立嶺南大學、華南聯合大學及其他院校相關學科學院合併爲四所專門學院。

原中山大學、私立嶺南大學、華南聯合大學的文理學院合併組建爲新的中山大學,並將原廣東及中南地區部分高校的有關系科調入,由原來的文法理工農醫師7學院和1個研究院共31個學系的多科性綜合大學拆分重組爲只有文理雙科的綜合大學。

學校僅設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歷史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理學8個系,全面按照蘇聯模式建立教學體系,以教研室(組)爲教師活動的基礎。

同時,中山大學校址也由當時廣州東北郊的五山鎮遷至私立嶺南大學原址康樂園(現爲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南校園),私立嶺南大學被調入中山大學。

原國立中大的工學院和農學院在原校園分別建立了華南工學院(今華南理工大學)和華南農學院(今華南農業大學)。

校長仍爲許崇清,原嶺南大學校長陳序經爲副校長。

此次調整經歷一年多,調整後的中山大學有教職工700多人,其中教授100多人,副教授40多人,講師近60人;在校本科生1500餘人,研究生5人,專修科生40餘人;圖書館藏書達200萬冊。

2000年9月,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在珠海市唐家灣建成;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學與中山醫科大學合併,原中山醫科大學校址成爲中山大學的廣州校區北校園;2004年9月,中山大學在廣州市番禺區廣州大學城的新校園落成,成爲該校廣州校區東校園。

至此,中山大學由單一校園發展爲多個校園,傳統校區康樂園也因此改名爲廣州校區南校園。

2005年5月,中山大學與廣東東寶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創辦獨立學院中山大學新華學院,校址在廣州市天河區和東莞市麻涌鎮;2006年10月,與廣東珠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創辦獨立學院中山大學南方學院,校址在廣州市從化區。

經教育部批准,中山大學新華學院、中山大學南方學院分別於2020年12月[15]和2021年2月[16]脫離中山大學,轉設爲廣州新華學院和廣州南方學院。

從2009年秋季開始,中山大學開始在大一實行一學年三學期的制度。

實行三學期制後,將有兩個長學期和一個短學期,共三個學期。

其中,秋、春兩個學期各爲十八周,夏季學期爲四周半,寒暑假不變;新生軍訓安排在夏季學期。

另外,改革後,每節課的時間將增加5分鐘,從40分鐘延長到45分鐘。

因此,實際教學總時間長短不變。

[17]自2016學年開始,中山大學取消「三學期」制度,恢復「兩學期」制度。

[18] 2015年,中山大學進行了大規模的院系調整,在短時間內更名、撤銷、恢復、整合近二十個院系,個別學院成立僅半年即撤銷[19]。

2015年11月3日,中山大學與深圳市人民政府在廣州簽署協議共同建設中山大學深圳校區。

校區選址於廣東省深圳市光明區新湖街道圳美附近,公常路以北、廣深港客運專線以東的豬公山周邊。

深圳校區預計將分三期完工:第一期校舍主要容納醫學相關學科,共150.82公頃,預計2019年8月完工;第二期校舍主要容納其餘非醫學學科,預計2021年8月完工招生;而第三期提升工程,將於2024年8月完工。

2020年8月24日,深圳校區正式啟用。

精神與傳統[編輯] 文校中大,武校黃埔[編輯] 1924年,「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陸海軍大元帥」孫中山爲應國民革命之需要,因而在廣州手創「文校」國立廣東大學(1926年更名爲國立中山大學)、「武校」黃埔軍校(正式名稱爲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分別培育國家建設、國民革命專門之政治和軍事人才,對中華民國歷史具有深遠影響。

[註7] 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政府於1980年在台灣高雄市西子灣重新開辦了國立中山大學,以視其在台復校。

[註8] 一文一武兩大學府 創校 復校 中山大學 1924年,廣州文明路[註9] 1980年,高雄鼓山 黃埔軍校 1924年,廣州黃埔 1950年,高雄鳳山 中山大學模式[編輯] 由於多所以中山大學爲名的學校皆為列寧式黨國所創,在建校時均以爲國家革命和建設培養專門人才爲目標,對學生進行基於社會主義特徵的黨化教育(partificationofeducation)[20],美國華裔歷史學家葉文心將這種模式概括爲「中山大學模式」[21]。

國立中山大學在成立之初有較爲明顯的「中山大學模式」。

由於中大爲孫中山爲革命所創,多數早期中大學生皆加入中國國民黨,服膺三民主義黨綱,爲廣東革命政府服務。

孫中山本人對此特點也予以首肯[註10]。

國民政府在統一全國後,遂模仿法國大學區制度,在全國多地設立中央級或地方級的」中山大學「,希望以此強化國民政府和中國國民黨訓政的合法性[22]。

創建 首任校長 教育背景 廣州中山大學 1924年 鄒魯 仿蘇聯模式創建而成,培育國民革命的政工幹部與國家建設人才。

莫斯科中山大學 1925年 卡爾·拉狄克 蘇聯共產黨的黨團組織,培育國共兩黨、中蘇兩國的布爾什維克。

高雄中山大學 1980年 李煥 始於智庫學者,培育中華民國的國家建設人才。

不過,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政治化的高等教育成爲各高校的共同特徵,」中山大學模式「也因此不再爲中山大學獨有。

特別地,進入21世紀之後,中山大學思想言論和學術討論空間逐漸寬鬆,校園自治活躍[23][24],中大師生也成爲多場平權運動[25]和市民社會運動[26]的領導者和參與者。

中山大學的這一特點,也其被戲稱爲「離北京太遠,離香港太近的自由」[27]。

不過,中山大學的該狀況也被中國共產黨察覺。

2017年中共中央第三巡視組專項巡視中山大學,其反饋意見稱中山大學「政治站位不夠高,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不全面,辦學方向有偏差,意識形態領域問題較多」。

[28] 校訓[編輯] 1924年11月11日,國立廣東大學成立典禮時孫中山親筆題寫了十字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校訓原文出自《禮記·中庸》第二十章:「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此校訓一直爲中山大學及國立中山大學所沿用。

校歌[編輯] 懷士堂南面的校訓 國立中山大學校歌創作於建校初期,由陳洪作曲,第一任校長鄒魯作詞。

現對原歌詞作了少量修改,將原歌詞「國父手創」改爲「中山手創」,「三民主義儀行四方民國基礎大同梯航」四句改爲「博學審問慎思不惘明辨篤行爲國棟梁」,最後兩句「懿歟勉旃勿墮勿忘」改爲「振興中華永志勿忘」。

今日校歌爲: 中山大學校歌 鄒魯原詞;陳洪曲;集體改詞 “ 白雲山高珠江水長 吾校矗立蔚爲國光 中山手創遺澤餘芳 博學審問慎思不惘 明辨篤行爲國棟梁 莘莘學子濟濟一堂 學以致用不息自強 發揚光大貫徹主張 振興中華永志勿忘 ” 而在台復校的國立中山大學因爲已經不在廣州,故在原歌詞基礎上將首兩句歌詞改爲「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校友之歌[編輯] 中國著名音樂家、中山大學中文系1978級本科校友陳小奇於1999年爲母校75周年校慶創作了《山高水長》,因樂曲優美、歌詞溫馨,表達出校友對母校的感激和懷念,一經發布就在海內外中大校友中引起強烈共鳴,被廣爲傳唱和公認爲中山大學的第二校歌。

2009年,中山大學校友總會正式確認《山高水長》爲中山大學校友之歌。

校區與建築[編輯] 國立中山大學石牌舊址正門牌坊,校名由首任校長鄒魯題寫。

題字在文革時被水泥覆蓋,重寫爲毛澤東題字的「爲人民服務」,直至2014年初才被修復 修復前的石牌舊址正門牌坊 中山大學南校區的北門牌坊,是原國立中大石牌校址正門牌坊的放大複製品。

校區[編輯] 目前,中山大學共有三個校區五個校園,總面積9.188平方公里,分布在廣東省廣州市、珠海市、深圳市。

中山大學實施「統籌規劃、錯位發展、各具特色」的發展戰略[29],根據學科集群將各個院系分布在不同校區(園),各校區(園)均爲中山大學組成部分,並非分校或獨立校區。

廣州校區[編輯] 主條目: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南校園、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北校園和中山大學廣州校區東校園 廣州校區由南校園、北校園和東校園三個校園組成,共有院系32個,主要爲中山大學傳統優勢學科和基礎學科。

南校園:又稱康樂園,爲原私立嶺南大學校址。

位於廣州市海珠區新港西路135號,占地1.208平方公里; 北校園:原國立中山大學醫學院、中山醫科大學校址,位於廣州市越秀區中山二路74號,占地0.203平方公里。

北校園主要爲醫學相關院系,但是並非中山大學的全部醫學院系均在此校園 東校園:位於廣州市番禺區小谷圍島廣州大學城外環東路132號,占地0.989平方公里; 珠海校區[編輯] 主條目:中山大學珠海校區 珠海校區位於珠海市唐家灣鎮,占地3.571平方公里,由中山大學和珠海市人民政府於1999年9月合作建設,現主要發展中山大學的「深空、深海、深地、核科學」等學科群[30]。

中山大學在珠海市還擁有「中大金融中心」一幢,目前尚處於建設中,位於橫琴匯通三路,由中山大學附屬公司發展。

[31] 深圳校區[編輯] 主條目:中山大學深圳校區 深圳校區位於深圳市光明區,占地3.217平方公里,主要發展醫學、工學及農學學科,目前尚在建設中,2019年9月先行啟用醫學相關科系教學設施[32]。

建築[編輯] 文明路校址[編輯] 主條目:國立中山大學文明路舊址 國立中山大學建校之初,位於今廣州市文明路。

此校址舊時爲廣東貢院,廢除科舉之後改建爲兩廣師範學堂,後更名爲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

1924年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與其他兩所高校合併組建國立廣東大學之後,該址成爲國立廣東大學校址。

主要建築有: 大鐘樓,是學校主禮堂。

1932年至1949年間國立中山大學的校徽和現今中山大學的校徽,中心圖案皆爲大鐘樓。

此外,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也是在大鐘樓禮堂所召開。

東堂,又稱東講堂,是學校教學樓,抗戰期間被日軍炸毀。

西堂,又稱西講堂,為文學院教學樓,是四角帶鑲嵌歐式浮雕的角樓,中間天井為花園。

東西堂合佔地過千方,原帶有內外迴廊,兩層樓高,風格是西方古典主義建築。

在國立中山大學遷往石牌後,文明路校址成爲國立中山大學附屬中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廣州後,國立中山大學附屬中學改爲華南師範學院附屬中學及小學,東堂的原址被興建了廣東省博物館,西堂成爲中山大學教職員宿舍,在西堂大院長大的孩子被稱爲「西堂仔」。

1960年代後,原校址北面被劃作廣東實驗學校,西側爲西堂,東邊有景堂院、華僑堂(由泰國華僑張成捐建,故又名張成樓),東南面是廣東省博物館,南面正中是大鐘樓及綠茵大操場,大院中間有昔日貢院的明遠樓(紅樓)和中山大學教工宿舍南軒、北軒、中齋、北齋、教園等建築群。

其中北齋是廣州歷史唯一的大型四合院圍屋建築,其餘三是一字形連排屋宇。

1959年,指揮廣東工作的陶鑄曾提出繼續保留鐘樓及門前廣場,並以鐘樓爲中心建成「東博西圖」的文化區,即東面爲博物館,西面將西堂及附近的中齋等宿舍改建成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新館。

但由於經濟極端困難及隨後的文化大革命,此建設計劃沒有實行。

而且,西堂因年久失修成爲危樓,在1986年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興建新館時被清拆。

[33][34] 石牌校址[編輯] 主條目:中山大學石牌舊址建築 南校區的懷士堂,孫中山曾於1923年12月21日在此發表演講,提出「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當時這裡尚爲嶺南大學。

[35] 馬應彪招待室,現爲嶺南(大學)學院中的博雅學院。

惺亭,爲紀念史堅如、區勵周、許耀章三位師生而建。

黑石屋,最初是嶺南大學校長鐘榮光在校宿舍,現爲貴賓接待室。

榮光堂,最初是嶺南大學學生宿舍,現今是餐廳。

十友堂,現今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所在地。

陳濟棠主粵時依循孫中山遺願,西南政務委員會於1931年確定開展工程[36],分三期歷時六年完工,利用五山官地和石牌鄉的地皮建築,時與石牌村還有補償協議[37]。

石牌校園及其建築群的規劃建設,在中國近代建築史上有著特殊地位,也是天河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民國時期大型建築群。

共和國後石牌校址被華南理工大學和華南農業大學分割使用,2016年時獲廣州市規委會通過的華南理工大學五山校區的擴容規劃,有計劃推動兩校合力拆牆,恢復石牌校址整體歷史風貌[38]。

校門[編輯] 粵漢路與廣東路交匯處(現五山路廣深鐵路北)的原國立中大的南校門(正門)現今還保存有原來的校門牌坊,但前門額刻的「國立中山大學」和內門額「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均在文化大革命時被塗抹,內門額上所有字都被水泥覆蓋,前門額由毛澤東手書的「爲人民服務」覆蓋,2014年初恢復歷史原貌。

西校門位於當時的長江路及崑崙南路之間,是區國良、林仁椿先生捐資興建。

與南校門一樣,西門也內用鋼筋三合土(混凝土),外砌花岡白石。

高30英尺(9.15米),寬50英尺(15.25米),共分三門。

前門額刻校名「國立中山大學」,內門額刻「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字,2003年5月被列作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但因當局保護不當,任由車輛在中間通過而出現構件損壞。

[39] 經媒體多次報導後,西門牌坊在2013年開始修復工程,把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塗抹在「國立中山大學」(正面)及「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背面)字體上的英泥移除,並且清洗牌坊上被塗上的「爲人民服務」、「偉大的中國...」及「偉大的領袖...」字跡。

而正門牌坊也已於2014年1月修復完成。

現在中山大學南校區北門廣場、東校區和南方學院均建有按五山牌坊仿造的牌坊,是放大版。

康樂園[編輯] 主條目:康樂園早期建築群 康樂園早期建築群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時代1924年編號4-110登錄2002年 馬丁堂的門楣被塗抹。

格蘭堂門前的燈座底部,原有的英文已被鑿去,燈座上半部分也不存。

孫中山銅像,其身後的懷士堂外牆,窗戶上下之間是菱形圖案。

今康樂園校園(廣州校區南校園)內有不少建築是屬於西洋古典建築,其中最著名的應屬建於清代的馬丁堂。

1970年代中期,因堤岸崩塌,由紅磚砌就、外批水坭的華表式牌坊隨之倒塌。

嶺南大學的風雨亭也因年久失修,破爛不堪而被清拆。

有關這些建築物的原來用途、建築年份及英文名等詳細資料,請見嶺南大學(廣州)#校園。

主要建築物如下: 懷士堂:小禮堂; 馬丁堂:人類學大樓; 格蘭堂:即大鐘樓,現學校就業指導中心、本科招生辦、校友會、教學評估中心等行政部門辦公所在地。

而國立中大原大鐘樓,位於石牌舊址建築群; 十友堂: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辦公樓; 哲生堂:基礎物理實驗室(原電子系); 陸佑堂:電子系大樓; 爪哇堂:力學系樓; 榮光堂:現爲西餐廳和招待所;新的嶺南(大學)學院成立後,校友及學者到訪每感時間倉促未能多作停留,董事會決定於1998年發起重修榮光堂,並改建爲賓館與嶺南堂配合而成會議配套。

建築在1970年代曾被加建一層; 張弼士堂:學校檔案館; 黑石屋:招待所,現主要用於學校接待貴賓之用; 馬應彪招待室:現爲嶺南(大學)學院中的博雅學院; 八角亭:電介質物理實驗室; 永芳堂:首層是圖書館、閱覽室,二樓是辦公室,三樓是孫中山紀念館,四樓是林則徐、黃遵憲展覽廳和中大校史展覽廳。

由香港南源永芳集團公司董事長姚美良先生於1990年捐資1千萬元人民幣興建。

建築由對稱的外方內圓的雙曲面組成,前庭舒展的兩翼象徵開放中的國門,直達三樓正廳的室外六十級台階象徵著國家的發展進步。

室外向東台階兩側置有近代中國十八先賢銅像雕塑群; 十八先賢銅像廣場:位於永芳堂前,由姚美良捐資100萬元興建,十八先賢兩邊佈局,以歷史順序爲序。

兩組銅像分別以林則徐和洪秀全爲首,以孫中山和黃興爲後; 梁銶琚堂‍(TheKauKuiLeungHall):由慈善家梁銶琚於1982年捐資興建,1984年竣工。

是一座集大中小型會議室和娛樂、文藝匯演舞台為一體的現代化建築。

內設一個能容納1900人的大會場和三個多功能的中小型會議室,是召開會議、舉行演出的場所; 曾憲梓堂:1990年秋落成,由中大校友曾憲梓先生贈建,共六層,時任廣東省省長的葉選平爲其題詞; 熊德龍學生活動中心:於1994年落成,建築面積6800平方米,是學生課外活動和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場地。

中心有舞廳、多功能投影廳、桌球室、畫室等娛樂和課外活動設施; 新圖書館; 嶺南堂; 馬文輝堂(生物博物館),2000年成立。

最早的標本採集於1817年; 逸夫文化藝術中心(簡稱逸夫樓):由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主席,電影公司邵氏兄弟的創辦人之一邵逸夫先生捐資修建。

共五層,每層課室都備有空調和多媒體,逸夫樓和第一教學樓現已成爲南校大部分課程的上課地點。

另外,逸夫樓也經常作爲學校宣講活動、四六級英語等級考試等活動的舉辦場所; 陳寅恪故居(原名麻金墨屋):王季思、楊國榮、容庚、商承祚等教授曾在此居住過。

1950年代開始,陳寅恪教授一直居於此樓的二樓; 廣寒宮:女研究生宿舍。

乙丑進士坊:原是中華中路四牌樓的其中一座,原位于格蘭堂西側,在文化大革命時被毀,再於1999年由香港嶺南大學校友捐資修復,至今歷史已超過370年; 惺亭:東對圖書館,西對乙丑進士坊,南迎孫中山雕像,現牌匾是中大教授、著名書法家,古文字學家商承祚先生於1981年所寫。

現每週三晚是英語愛好者聚集交流的英語角; 中山大學墓園:現位於蒲園區北海崗(674號北面),佔地約3畝,原為嶺南大學墓園,現有墳墓274個(包括獨葬及合葬),所葬人士有教授、教士、學生、工人甚至是無名人士,大部分為嶺南大學師生員工。

1952年後下葬的有中國經濟史專家梁方仲教授之父;嶺南畫派著名畫家陳樹人的女兒陳美魂;中國文學史專家王起教授夫人徐碧霞、續弦薑海燕;中山大學原副校長夏書章教授兒子夏紀善以及中山大學原副校長胡守為的先人等。

墳場內有中式墳穴,也有基督教或天主教墓葬,墓碑或墓身多有十字架標誌,但很多標記均在文革時遭毀壞,但至今仍可見昔日痕跡。

1980年代以前,西區還較為荒涼,墓地與家屬區相連,面積較現在稍大。

1980年代,西區開始建設,幾十個墓地被遷到新墓園。

1508名人士的合葬墓在那時被遷移到現墓園。

1992年12月,校方鑒於場地有限,不再收葬骨灰。

在中大占用嶺南大學後,校內不少原有建築的外部立面被校方按照當局的意思進行塗抹,其中包括: 馬丁堂,北門門楣的「MARTINHALL」被毀,後被塗抹成費孝通題寫的「中山大學人類學系」。

北門楣原標有「EASTHALL」,已同樣被毀。

南間立面左下角牆體裡嵌著鑿有「AD1905」字樣的岩石。

落成之時有六個壁爐煙囪伸出屋頂,現在亦被拆卸; 格蘭堂,大門玻璃上的「GH」窗花被拆下,近年裝修又再裝上,門前兩側的石柱被毀一半,上半部分完全消失,原有「格蘭堂」中文三字,現存底座原有「GRANTHALL」英文。

門前原有日晷,也已被毀。

另外,整棟建築在1960年代被加建了一層; 懷士堂(小禮堂),外側立面上的多個小十字架圖案被換成菱形圖案。

至於民國時期的「嶺南大學」牌坊,就仍然被堆放在中山大學新圖書館東北角的樹叢裡。

[40] 孫中山銅像[編輯] 現在位於廣州校區南校園的孫中山銅像是中山先生的日本好友梅屋莊吉所贈。

於1931年1月14日運抵天字碼頭,中大師生到碼頭將其運至石牌校園的農場暫置。

在1933年11月11日國立中大建校9週年時,在石牌舉行孫中山銅像揭幕暨新校奠基典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54年春,廣州市人民政府把這尊銅像移動到中山紀念堂的廣場上。

1956年11月12日,孫中山先生誕辰90週年,中山大學建校32週年,銅像又由紀念堂移到中大新校園康樂園內。

座基的碑記是:「此銅像爲中山先生故友日人梅屋莊吉所贈。

1933年冬奉置於我校石牌舊址,1954年廣州市人民政府借置於中山紀念堂,1956年11月12日復由我校迎置於此。

中山大學校長許崇清謹記。

」 文化大革命期間,孫銅像被認爲是「封資修」的產物。

當時一批來自北京的紅衛兵,認爲孫是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極力要推倒其銅像。

爲保衛銅像,中大學生日夜守護,才令銅像免遭劫難。

學術[編輯] 師資[編輯] 截止至2019年9月,中山大學現有全校專任教師4028人,其中正高級職稱1655人、副高職稱1643人;研究生導師5857人(含兼職導師),其中博士生導師2687人。

其中,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含雙聘)20人,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入選者151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62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77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73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入選者55人,高層次人才數量居國內高校前列。

學科[編輯] 截止至2019年底,中山大學有19個學科領域進入ESI世界前1%,入選學科領域數量僅次於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並列國內高校第3位。

其中有15個學科領域進入前0.5%,2個學科領域進入前0.1%。

在第四輪全國學科水平評估中,學校50個學科參評,A類學科數(A+、A、A-)14個。

研究[編輯] 截止至2019年底,中山大學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高端智庫、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臨床試驗研究中心、1個P3實驗室、1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7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2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以及6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正在建設天琴中心、南海研究院(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精準醫學科學中心、中子譜儀等重大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

2018年共獲得31億元科研經費,位列全國高校第六位。

201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年度項目立項數位居全國高校第一位,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項目立項數位居全國第二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集中受理期獲資助項目數位居全國高校第二位。

排名聲譽[編輯] 主條目:大學排名 大學排名中山大學全球排名《泰晤士》世界排名[41]251–300名(2022)《QS》世界排名[42]260名(2022)《USNEWS》世界排名[43]159名(2022)《ARWU》世界排名[44]89名(2021) 中山大學在2018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位列中國大陸第4-6名,世界第101-150名[1];在2019年QS世界大學排名[2]、2019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3]和2020年U.S.NEWS世界大學排名[4]中,均位列中國大陸第8名,並分別位列世界第295名、301-350名與208名,近年排名提升迅猛。

此外,中山大學普遍被認爲是廣東省排名第一的公辦大學(若不計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等其他院校在粵分校)。

教研單位[編輯] 院系[編輯] 廣州校區[編輯] 格蘭堂 東校區圖書館前地 中國語言文學系 外國語學院 英語系 日語系 法語系 德語系 歷史學系 哲學系 博雅學院 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 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系 人類學系 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 政治科學系 公共管理學系 嶺南(大學)學院 經濟學系 金融學系 商務管理系 管理學院 工商管理系 會計學系 旅遊酒店管理系 市場學系 財務與投資系 管理科學系 法學院(智慧財產權學院、國際海事法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心理學系 傳播與設計學院 新聞學系 公共傳播學系 創意媒體設計系 信息管理學院 藝術學院 逸仙學院 數學學院 數學系 統計科學系 科學計算與計算機應用系 物理學院 物理學系 光學與光學工程系 化學學院 化學系 高分子科學系 應用化學系 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 城市與區域規劃系 遙感與地理信息工程系 國土資源與環境系 水資源與環境系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環境工程系 環境科學系 生命科學學院 生物科學與技術系 生物化學系 生態學系 工學院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系 材料化學系 材料物理系 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微電子學院) 計算機學院(軟體學院) 系統科學與工程學院 國家保密學院 網絡安全學院 中山醫學院 臨床醫學一系 臨床醫學二系 麻醉學系 醫學影像學系 康復治療學系 醫學檢驗學系 眼科視光學系 法醫學系 生物醫學工程系 麻醉學系(附屬第一醫院代管) 檢驗學系(附屬第一醫院代管) 影像醫學系(附屬第一醫院代管) 康復運動醫學系(附屬第一醫院代管) 光華口腔醫學院 公共衛生學院 預防醫學系 營養學系 婦幼衛生學系 醫學統計與流行病學系 衛生管理學系 藥學院 藥物化學系 藥理學系 藥劑學系 生藥與天然藥物化學系 微生物與生化藥學系 藥物分析學系 護理學院 珠海校區[編輯] 珠海校區的主教學樓 中國語言文學系(珠海) 歷史學系(珠海) 哲學系(珠海) 國際金融學院 應用經濟學系 企業管理系 旅遊學院 旅遊管理與規劃系 酒店與俱樂部管理系 會展經濟與管理系 國際翻譯學院 英語(翻譯)系 英語(商務外語)系 英語(對外漢語)系 英語(國際事務)系 阿拉伯語系 韓語系 俄語系 西班牙語系 國際關係學院 數學學院(珠海) 數學與應用數學系 信息與計算科學系 物理與天文學院 大氣科學學院 海洋科學學院 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化學工程與技術學院 海洋工程與技術學院 中法核工程與技術學院 土木工程學院 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 深圳校區[編輯] 醫學院 公共衛生學院(深圳) 藥學院(深圳) 生物醫學工程學院 海洋工程與技術學院 航空航天學院 農學院 生態學院 材料學院 電子與通信工程學院 智能工程學院 附屬醫院[編輯] 直屬附屬醫院[編輯] 各直屬附屬醫院由中山大學醫院管理處負責管理。

附屬醫院 創辦日期 院本部位置 等級 其他院區/分院 分院區位置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1910年 廣東省 廣州市越秀區 三級甲等醫院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東山院區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東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南沙院區 廣東省 廣州市越秀區廣州市黃埔區廣州市南沙區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1835年 廣州市越秀區 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南院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深汕中心醫院中山大學附屬仁濟醫院 廣州市海珠區汕尾市城區廣州市花都區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1971年 廣州市天河區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嶺南院區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粵東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肇慶醫院 廣州市黃埔區梅州市梅縣區肇慶市鼎湖區 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 1992年 珠海市香洲區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廣東省胃腸肛門醫院) 1964年 廣州市天河區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北院區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智慧城院區 廣州市天河區廣州市天河區 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 2018年 深圳市光明區 中山大學附屬第八醫院 深圳市福田區 中山大學附屬第九醫院 規劃中 深圳市寶安區 中山大學附屬第十醫院(南昌市第一醫院) 建設中[45] 江西省 南昌市東湖區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中山大學附屬眼科醫院) 1965年 廣東省 廣州市越秀區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珠江新城院區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海南眼科醫院 廣東省海南省 廣州市天河區海口市秀英區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1964年 廣州市越秀區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中新知識城院區 廣東省 廣州市黃埔區 中山大學附屬口腔醫院 廣州市越秀區 非直屬附屬醫院[編輯] 東莞東華醫院(中山大學附屬東華醫院)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中山大學附屬廣州婦女兒童醫院)[46] 揭陽市人民醫院(中山大學附屬揭陽醫院)[47] 新疆喀什地區第一人民醫院(中山大學附屬喀什醫院[48]) 梅州市人民醫院(中山大學附屬梅州醫院) 師生概況[編輯] 歷任校長[編輯] 主條目:中山大學校長 著名校友[編輯] 主條目:中山大學校友列表 歷史名師[編輯] 陳寅恪、朱家驊、史祿國、金應熙、馮友蘭、傅斯年、魯迅、郭沫若、趙元任、顧頡剛、閻宗臨、李達、周谷城、俞平伯、李金髮、張江樹、岑仲勉、姜立夫、王亞南、馬采、容庚、陳序經、商承祚、王季思、茅盾、王力、詹安泰、鍾敬文、黃現璠、朱謙之、丁穎、蒲蟄龍、高齊雲、袁偉時、朱熹平、艾曉明等蜚聲海內外的專家學者都曾在中山大學任教。

柯麟、梁伯強、謝志光、陳心陶、陳耀真、秦光煜、林樹模、周壽愷、鍾世藩、毛文書、陳國禎等醫學專家曾在中山醫科大學任教。

負面新聞與爭議[編輯] 張鵬性騷擾醜聞[編輯] 2018年7月8日,記者黃雪琴在網易人間欄目上發布了一篇題名爲《她曾以為自己能逃開教授的手》的調查報導,指出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兼生命科學大學院的教授兼長江學者張鵬對多名女教師和女學生進行了性騷擾,此文發布後被大量轉發,但不久後便被刪除,提示違反相關法律法規。

[49]文中提到,5月4日已有五名女生向中山大學紀律檢查委員會舉報了張鵬的性騷擾行爲,經調查後張鵬受到黨紀和政紀處分、撤銷導師資格及長江學者推薦,但並未被學校開除教師資格。

中山大學對張鵬的處分方式以及刪除質疑批評貼子的做法引起了校內外不少人的不滿。

[50]目前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師資隊伍一欄已將張鵬除名。

[51] 學生會名單職稱爭議[編輯] 中山大學學生會於2018年7月20日公佈換屆後的幹部名單,其中有部分職務特別標示「正部長級」還是「副部長級」,被部分網友質疑如同公務員級別,是「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官迷從小培養」是對大學精神的諷刺;亦有網友認爲這種標示只是爲了方便管理,而且學生會本身設有各個組成部門,稱呼其爲部長級沒有問題,社會不應該自動聯想到公務員制度。

不過,隨著質疑文章在微信公眾號和微博的廣泛轉發,中山大學學生會撤下公告,並於翌日承認在公告中「錯誤使用了級別的表述」、「將認真反思、改正和完善自身工作,感謝各界的關心、批評和幫助」。

[52]中國共產黨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網站亦罕見發文批評事件,[53]指「大學裡的這種歪風早該剎一剎了,否則學生會幹部遲早會成為一個人職業生涯的負資產」,但是也稱「對青年來說,犯錯誤是不可避免的,也並不可怕,能夠認識並改正錯誤,就是好事情」,呼籲網民不要因此事對學生會過度追究。

[54] 注釋[編輯] ^即原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禮堂,位於廣州市越秀區文明路(現廣東省博物館內)。

大鐘樓還是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會址,現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出自《禮記·中庸》。

原文是:「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1924年11月11日在國立廣東大學舉行成立典禮時,孫中山將其濃縮爲「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十字並以此親筆提寫成立訓詞。

此十字後被中山大學尊爲校訓。

^因孫逸仙(孫中山)的粵語拼音「SunYat-sen」發音與普通話中的「雙鴨山」相似,故「中山大學」在網絡上又被戲稱爲「雙鴨山大學」。

該戲稱出自中國公民張永銘藏南旅行記錄《驚心動魄的17天》,其解釋稱「由於我偽造身份方可進入藏南地區遊覽,因此我就編了如下身世:1984年出生在中國廣東省廣州市,父母是雙鴨山大學(SunYat-senUniversity)的老師。

」此後,「雙鴨山大學」及其簡稱「鴨大」在中山大學校內外迅速流行,遂成爲中山大學的暱稱。

^這個稱呼在不同的場合可以存在不同的含義。

「中大」在中國大陸通常指中山大學;在香港則指香港中文大學;而在台灣復校的國立中央大學也將「中大」註冊爲其商標。

在不引起混淆的前提下,也有人會將中山大學簡稱爲「中山」。

^中山大學創校之初的英文名爲「SunYat-senUniversity」(「SunYat-sen」爲「孫逸仙」的粵語拼音),隨後改爲「NationalSunYat-senUniversity(NSYSU)」。

1980年後曾經一度使用「ZhongshanUniversity(ZSU)」。

2001年與中山醫科大學合併後恢復原來的英文名稱。

另外,在台灣復校的國立中山大學英文名稱仍然是「NationalSunYat-senUniversity」。

^除國立第一中山大學外,其餘三所國立中山大學分別爲:國立第二中山大學,1926年12月由國立武昌大學等六所學校合併組建,1927年12月解散,1928年在此基礎上成立「國立武漢大學」,今武漢大學前身;國立第三中山大學,1927年在求是書院基礎上組建,1928年更名爲「國立浙江大學」,今浙江大學前身;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927年6月由國立東南大學等八所學校合併組建,1928年2月更名爲「國立江蘇大學」,同年4月直稱「江蘇大學」,1928年5月改名爲「國立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國立中央大學等學校前身。

此外,原計劃在中州大學基礎上組建國立第五中山大學,但1927年7月建校時正式定名爲河南省立中山大學,1930年9月改名爲「省立河南大學」,今河南大學前身。

^兩大學府實現了孫氏早年《上李鴻章書》所言:「爲文官者,其途必由仕學院;爲武官者,其途必由武學堂」。

^然而,該校復校以來一直以1980年爲校齡計算之起點,未曾舉行過囊括廣州時期校齡的周年校慶,而校徽、校旗與主要行政教研人員亦皆未繼承廣州的中山大學,其復校之名實,相較於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交通大學等校,仍有待商榷。

^國立中山大學前身國立廣東大學建校時主校區(包括校本部和文理兩學院、天文台圖書館及附屬學校)在原高師所在地(廣東貢院舊址),校門開在文明路上。

直至1932年,國立中山大學才遷往石牌新校址。

^孫中山:「……而該校學生亦多已加入國民黨,爲主義上奮鬥,其前途尤未可量。

」 參考文獻[編輯] ^1.01.1AcademicRankingofWorldUniversities2018.QuacquarelliSymonds.(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6).  ^2.02.1QS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19.TopUniversities.2018-05-29[2018-09-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08)(英語).  ^3.03.1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1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1).  ^4.04.1BestGlobalUniversitiesinChina.(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7).  ^母校歷史-中山醫科大學香港校友會.www.sums.hk.[2019-10-1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0).  ^母校歷史-中山醫科大學香港校友會.www.sums.hk.[2019-10-1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0).  ^母校歷史-中山醫科大學香港校友會.www.sums.hk.[2019-10-1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0).  ^1944年國立中山大學畢業證書(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華僑華人歷史文獻檔案館 ^廣州近百年教育史料第五章高等教育p.1http://www.gzzxws.gov.cn/gzws/gzws/ml/32/200808/t20080816_1152.ht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廣州近百年教育史料第五章高等教育p.2http://www.gzzxws.gov.cn/gzws/gzws/ml/32/200808/t20080816_1152_2.ht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廣州近百年教育史料第五章高等教育p.9http://www.gzzxws.gov.cn/gzws/gzws/ml/32/200808/t20080816_1152_9.ht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2021-03-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4).  ^13.013.1蔣梅.辗转滇粤续弦歌——记抗战时期中山大学的内迁.中國檔案資訊網.2020-07-24[2021-03-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9).  ^我所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山大学.www.gzzxws.gov.cn.[2019-12-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1).  ^教育部發展規劃司.教育部关于同意中山大学南方学院转设为广州南方学院的函(教发函〔2020〕129号).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入口網站(北京).[2021-01-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6)(中文(簡體)).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同意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转设为广州新华学院的函(教发函〔2021〕22号).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入口網站(北京).[2021-02-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6)(中文(簡體)).  ^中山大学正式启动三学期制8000名新生尝鲜.騰訊網.2009-09-10[2010-05-3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25)(中文(中國大陸)).  ^中山大学明年起取消三学期制:调整为两学期制-搜狐新闻.news.sohu.com.[2017-07-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5).  ^徐笛薇.中山大学一年拆并整合近二十院系,有学院成立半年又撤销.澎湃新聞.2015-12-11[2015-12-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11).  ^余敏玲,〈國際主義在莫斯科中山大學,1925-193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6期,1996年12月。

^葉文心,《民國時期大學校園文化(1919——1937)》,第五章。

^葉文心,《民國時期大學校園文化(1919——1937)》,第五章。

^中山大学学生会主席直选阵势犹如美国大选.新浪.2008-11-13[2021-03-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6).  ^Momo.让彩虹旗在校园飘扬:一个高校同志小组十二年纪实.Matters.2017-05[2022-03-13].(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2).  ^女大学生广州上演“占领男厕所”行为艺术.中國新聞網.2012-02-19[2021-03-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9).  ^黃,冬婭.人们如何卷入公共参与事件:基于广州市恩宁路改造中公民行动的分析(PDF).社會.2013-03,33.(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21-03-19).  ^走进广州中山大学:离北京太远,离香港太近的自由.搜狐.2018-01-02[2021-03-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9).  ^中央第三巡视组向中山大学党委反馈专项巡视情况.人民網.2017-06-21[2017-07-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5).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简介.中山大學廣州校區管理委員會. [失效連結] ^校区简介.中山大學珠海州校區管理委員會. [失效連結] ^高樓迷論壇-中大金融中心.[2017-07-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3).  ^中山大學新聞中心.中山大学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市校开启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合作.中山大學新聞網.2015-11-03[2015-11-0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06).  ^情怀图书馆.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2013-07-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3).  ^老城印记:西堂之忆.羊城晚報.[2013-07-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26).  ^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中山大學.[2011-01-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05).  ^廣州市政建設幾項重點工程憶述-中山大學石牌新校舍的建設林克明 ^中大昔日石牌辦學爲村里子弟留學位(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華東財經網2018-11-08 ^華工華農擬拆圍牆恢復歷史校園(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信息時報2016-01-22 ^中山大学石牌旧址建筑群.廣州市天河區地方志信息網.2007-12-11[2013-07-1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3).  ^汤国华:牌坊有历史意义应出台保护措施.羊城晚報.2012-10-11[2013-06-1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4).  ^WorldUniversityRankings.  ^QS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21.QSQuacquarelliSymondsLimited.2021[2018-08-15].  ^BestGlobalUniversitiesRankings.  ^AcademicRankingofWorldUniversities.  ^中山大学附属第十医院(南昌)2021年招聘启事.碩博招聘在線.2021-02-04[2021-03-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9).  ^市妇儿医疗中心被认定为中山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www.gzfezx.com.[2021-06-13].(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6).  ^存档副本.[2019-06-0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1).  ^中山大学附属喀什医院揭牌仪式在喀什举行-中山大学新闻网.news2.sysu.edu.cn.[2018-09-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6).  ^黃雪琴.她曾以為自己能逃開教授的手.網易.2018-07-09[2018-07-1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9).  ^教授性騷擾六年僅一紙「黨內處分」:她們被扼殺的學術之路.端傳媒.[2018-07-25].(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3)(中文(繁體)).  ^{https://ssa.sysu.edu.cn/teacher}[永久失效連結] ^中山大學學生會.中山大学学生会关于学生干部聘任公告的说明.[2018-07-25].(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6).  ^【今日锐评】"学生官"充斥校园不是哈哈一笑的事————要闻——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www.ccdi.gov.cn.[2018-07-25].(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5).  ^廣州中山大學學生會太官僚中紀委也發文批評.中央社.2018-07-21[2018-07-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27).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的新浪微博(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相關條目[編輯] 大學主題 廣州主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題 中華民國主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列表 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985工程 211工程 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 強基計劃 國家重點學科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重點實驗室列表 光電材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山醫科大學 嶺南大學 國立中山大學 閱論編中山大學歷史沿革國立廣東大學(1924-1926)→國立中山大學(1926-1927)→國立第一中山大學(1927-1928)→國立中山大學(1928-1950)→中山大學(1950-)合併拆分組建自 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1924年) 廣東公立法政大學(1924年) 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1924年) 調整入 廣東公立醫科大學(1925年) 廣東省立工業專門學校(1926年) 國立廣東法科學院(1937年) 廣東省立勷勤大學工學院(1937年) 私立嶺南大學文理學院(1952年) 私立華南聯合大學文理學院(1952年) 廣東法商學院(1952年) 武漢大學外文系英文組(1952年) 南昌大學數學系、生物系(1952年) 廣西大學中文、外文、史地教育、師範學科(1952年) 湖南大學外文系、歷史系、經濟地理系(1953年) 中山醫科大學(2001年) 調整出 兩廣地質調查所轉設爲中南軍政委員會重工業部第五地質調查所(1950年) 工學院調出組建華南工學院(1952年) 農學院調出組建華南農學院(1952年) 醫學院調出組建華南醫學院(1952年) 教育學院調出組建華南師範學院(1952年) 天文學系併入南京大學(1952年) 地質學系調出組建中南礦冶學院(1952年) 人類學系併入中央民族學院(1952年) 哲學系併入北京大學(1952年) 政治系、法律系調出組建中南政法學院(1953年) 財經學科多系調出組建中南財經學院和(1953年) 語言學系併入北京大學(1954年) 農林植物研究所轉設爲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1954年) 中文系新聞專業併入暨南大學(1958年) 外文系併入廣東外國語學院(1970年) 舊址 文明路舊址(1924年-1952年) 石牌舊址(1933年-1952年) 西遷辦學舊址雲南澂江縣(1938年-1940年)→粵北樂昌縣坪石鎮(1940年-1945年)→粵北梅縣等地(1945年) 院系廣州校區南校園 中國語言文學系 歷史學系 哲學系 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 博雅學院 嶺南(大學)學院 外國語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數學學院 物理學院 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 生命科學學院 逸仙學院 體育部 藝術學院 北校園 中山醫學院 光華口腔醫學院 公共衛生學院 護理學院 東校園 法學院 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 管理學院 心理學系 傳播與設計學院 信息管理學院 化學學院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 計算機學院(軟體學院) 國家保密學院 網絡安全學院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系統科學與工程學院 藥學院 智能工程學院 航空航天學院 生物醫學工程學院 珠海校區 中國語言文學系(珠海) 歷史學系(珠海) 哲學系(珠海) 國際金融學院 國際翻譯學院 國際關係學院 旅遊學院 數學學院(珠海) 物理與天文學院 大氣科學學院 海洋科學學院 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化學工程與技術學院 海洋工程與技術學院 中法核工程與技術學院 土木工程學院 微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 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 深圳校區 醫學院 公共衛生學院(深圳) 藥學院(深圳) 材料學院 生物醫學工程學院 電子與通信工程學院 智能工程學院 航空航天學院 農學院 生態學院 科研國家重點實驗室 光電材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有害生物控制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華南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眼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科研計劃/單位 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 國家航天局引力波研究中心 天琴計劃 精密重力測量研究設施 「中山大學」號海洋科考船 人物創始人孫中山校長 鄒魯 顧孟餘 陳公博 褚民誼 經亨頤 戴季陶 朱家驊 張雲 金曾澄 王星拱 陳可忠 李凡夫 劉渠 許崇清 崔金錫 李嘉人 楊毅 黃煥秋 李岳生 曾漢民 王珣章 黃達人 許寧生 羅俊 高松 著名師生 歷史名師列表 校友列表 附屬附屬醫院 附屬第一醫院 孫逸仙紀念醫院 附屬第三醫院 附屬第五醫院 附屬第六醫院 附屬第七醫院 附屬第八醫院 中山眼科中心 腫瘤防治中心 附屬口腔醫院 獨立學院 南方學院民獨本 新華學院民獨本 附屬學校 附屬中學 附屬小學 深圳附屬學校 親緣大學:華南理工大學 華南農業大學 華南師範大學 嶺南大學 國立中山大學  相關中國高校閱論編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第二輪建設周期(2022年—2027年)華北 北京30+4北京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清華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工信部屬) 北京理工大學(工信部屬) 中國農業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國家民委屬) 北京交通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化工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中醫藥大學 北京外國語大學 中國傳媒大學 中央財經大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中央音樂學院 中央美術學院 中國政法大學 華北電力大學 中央戲劇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中國音樂學院* 首都師範大學* 中國科學院大學中科院 北京協和醫學院(衛生健康委屬) 外交學院(外交部屬)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公安部屬) 北京體育大學(體育總局屬)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天津5+1南開大學 天津大學 天津工業大學* 天津醫科大學* 天津中醫藥大學* 河北工業大學*(河北省屬) 河北1河北工業大學* 山西2太原理工大學* 山西大學* 內蒙古1內蒙古大學* 東北 遼寧4大連理工大學 東北大學 遼寧大學* 大連海事大學(交通運輸部屬) 吉林3吉林大學 延邊大學* 東北師範大學 黑龍江4哈爾濱工業大學(工信部屬) 哈爾濱工程大學(工信部屬) 東北農業大學* 東北林業大學 華東 上海15復旦大學 同濟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東華大學 上海外國語大學 上海財經大學 上海大學* 上海海洋大學* 上海中醫藥大學* 上海體育學院* 上海音樂學院* 海軍軍醫大學(海軍屬) 上海科技大學* 江蘇16南京大學 東南大學 蘇州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工信部屬) 南京理工大學(工信部屬) 中國礦業大學 河海大學 江南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 中國藥科大學 南京師範大學* 南京郵電大學*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南京林業大學* 南京中醫藥大學* 南京醫科大學* 浙江3浙江大學 中國美術學院* 寧波大學* 安徽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屬) 安徽大學* 合肥工業大學 福建2廈門大學 福州大學* 江西1南昌大學* 山東3山東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中南 河南2鄭州大學* 河南大學* 湖北7武漢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武漢理工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 華中師範大學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湖南5湖南大學 中南大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中央軍委屬) 湖南師範大學* 湘潭大學* 廣東8中山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暨南大學(中央統戰部屬) 廣州中醫藥大學* 華南師範大學* 華南農業大學* 南方科技大學* 廣州醫科大學* 海南1海南大學* 廣西1廣西大學* 西南 四川8四川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 西南財經大學 四川農業大學* 西南石油大學* 成都理工大學* 成都中醫藥大學* 重慶2重慶大學 西南大學 貴州1貴州大學* 雲南1雲南大學* 西藏1西藏大學* 西北 陝西8西安交通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工信部屬)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西北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長安大學 陝西師範大學 空軍軍醫大學(空軍屬) 甘肅1蘭州大學 青海1青海大學* 寧夏1寧夏大學* 新疆2新疆大學* 石河子大學*(兵團屬) :有「給予公開警示(含撤銷)的建設學科」的高校。

下劃線:非本地備案學校。

*:非中央部屬高校,隸屬所在地省、自治區、市、兵團。

未標者均爲|教育部直屬高校。

歷輪:第一輪(2017—21)→第二輪(2022—27) 中國高等教育 中國大陸高等學校列表 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 中央部屬高校 省部共建大學 閱論編985工程 參見:中國高等教育 中國內地高等學校列表 985工程 211工程 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 中央部屬高校 省部共建大學 華北10 北京8北京大學 清華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工信部 北京理工大學工信部 中國農業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國家民委 天津2南開大學 天津大學 東北4 遼寧2大連理工大學 東北大學 吉林1吉林大學 黑龍江1哈爾濱工業大學工信部 華東11 上海4復旦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同濟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江蘇2南京大學 東南大學 浙江1浙江大學 安徽1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 福建1廈門大學 山東2山東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中南7 湖北2武漢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湖南3中南大學 湖南大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中央軍委 廣東2中山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西南3 重慶1重慶大學 四川2四川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西北4 陝西3西安交通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工信部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甘肅1蘭州大學 共39所高校被列入985工程,所有985工程高校同時也被列入211工程。

除上標註明外,均爲教育部直屬高校。

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已宣佈985工程終止。

閱論編211工程 參見:中國高等教育 中國內地高等學校列表 985工程 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 中央部屬高校 省部共建大學 華北29+4 北京24+2北京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清華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工信部) 北京理工大學(工信部)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化工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中醫藥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北京外國語大學 中國傳媒大學 中央財經大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北京體育大學(體育總局) 中央音樂學院 中央民族大學(國家民委) 中國政法大學 華北電力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天津3+1南開大學 天津大學 天津醫科大學* 河北工業大學*(河北) 山西1太原理工大學* 內蒙古1內蒙古大學* 東北11 遼寧4遼寧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東北大學 大連海事大學(交通運輸部) 吉林3吉林大學 延邊大學* 東北師範大學 黑龍江4哈爾濱工業大學(工信部) 哈爾濱工程大學(工信部) 東北農業大學* 東北林業大學 華東30+1 上海10復旦大學 同濟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東華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上海外國語大學 上海財經大學 上海大學* 海軍軍醫大學(海軍) 江蘇11南京大學 蘇州大學* 東南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工信部) 南京理工大學(工信部)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 河海大學 江南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 中國藥科大學 南京師範大學* 浙江1浙江大學 安徽3安徽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 合肥工業大學 福建2廈門大學 福州大學* 江西1南昌大學* 山東2+1山東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中南18 河南1鄭州大學* 湖北7武漢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武漢理工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 華中師範大學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湖南4湖南大學 中南大學 湖南師範大學* 國防科技大學(中央軍委) 廣東4中山大學 暨南大學(國僑辦) 華南理工大學 華南師範大學* 廣西1廣西大學* 海南1海南大學* 西南10 重慶2重慶大學 西南大學 四川5四川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四川農業大學* 西南財經大學 貴州1貴州大學* 雲南1雲南大學* 西藏1西藏大學* 西北13 陝西8西北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工信部)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長安大學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陝西師範大學 空軍軍醫大學(空軍) 甘肅1蘭州大學 青海1青海大學* 寧夏1寧夏大學* 新疆2新疆大學* 石河子大學*(兵團) 下劃線:非本地備案學校,並在分省計數中計入加號後數字。

*:非中央部屬高校,隸屬所在地省、自治區、市、兵團。

未標者均爲教育部直屬高校。

共有112所學校被列爲211工程。

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已宣佈211工程終止。

閱論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重點大學 參見:中國高等教育 中國內地高等學校列表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重點大學列表 雙一流建設 985工程 211工程 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 中央部屬高校 省部共建大學 華北26-2 北京21-1北京大學 清華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中央民族學院*(中央民族大學) 北方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 北京體育學院*(北京體育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化工學院*(北京化工大學) 北京郵電學院*(北京郵電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中醫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 北京外國語學院*(北京外國語大學) 北京語言學院*(北京語言大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中央音樂學院 北京農業工程大學*(中國農業大學) 北京醫科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 國際關係學院 天津2南開大學 天津大學 河北1-1華北電力學院*(華北電力大學(保定)) 山西1山西農業大學 內蒙古1內蒙古大學 東北12-3 遼寧5東北工學院*(東北大學) 大連海運學院*(大連海事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遼寧大學 阜新礦業學院*(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吉林3-2吉林大學 吉林工業大學*(吉林大學) 長春地質學院*(吉林大學) 黑龍江4-1哈爾濱工業大學 哈爾濱航舶工程學院*(哈爾濱工程大學) 東北重型機械學院*(燕山大學) 東北石油大學 華東26 上海8上海交通大學 復旦大學 同濟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華東化工學院*(華東理工大學) 上海外國語學院*(上海外國語大學) 中國紡織大學*(東華大學) 上海醫科大學*(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 江蘇10南京大學 東南大學 南京航空學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華東工學院*(南京理工大學) 河海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 中國藥科大學 南京氣象學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 江蘇工學院*(江蘇大學) 浙江1浙江大學 安徽2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合肥工業大學 福建1廈門大學 江西1江西農業大學 山東3山東大學 石油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中國海洋大學 中南15-1 河南0 湖北7-1武漢大學 華中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 武漢水利電力學院*(武漢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武漢工業大學*(武漢理工大學)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武漢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 湖南4湘潭大學 中南工業大學*(中南大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湖南大學 廣東5中山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華南農業大學 暨南大學 華南師範大學 廣西0 海南0 西南10-4 四川9-4四川大學(四川聯合大學→四川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 重慶大學 華西醫科大學*(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 成都科技大學(四川聯合大學→四川大學)* 西南農業大學*(西南大學) 西南政法學院*(西南政法大學) 重慶建築工程學院*(重慶大學) 貴州0 雲南1雲南大學 西藏0 西北9 陝西7西安交通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西北大學 西北輕工業學院*(陝西科技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西北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甘肅1蘭州大學 青海0 寧夏0 新疆1新疆大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90年代後不再以官方形式使用此稱謂。

行政區劃和學校信息以1990年為準,當時尚無重慶直轄市。

星號*:原學校經過改名、合併或拆分已經不存在,括號內表示學校現名稱或現歸屬。

閱論編黨委書記和校長列入中央管理的高校(俗稱「副部級大學」)華北9 北京7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工信部 北京理工大學工信部 中國農業大學 天津2南開大學 天津大學 東北3 黑龍江1哈爾濱工業大學工信部 吉林1吉林大學 遼寧1大連理工大學 華東9 上海3復旦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同濟大學 江蘇2南京大學 東南大學 浙江1浙江大學 安徽1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 福建1廈門大學 山東1山東大學 中南4 湖北2武漢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湖南1中南大學 廣東1中山大學 西南2 重慶1重慶大學 四川1四川大學 西北4 陝西3西安交通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工信部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甘肅1蘭州大學 共計31所中管高校,均被列入原985工程。

除上標註明外,均爲教育部直屬高校。

閱論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部門(或單位)所屬高等學校下劃線:非本地備案。

專:專科學校;成:成人高校;軍:軍隊與武警高校;標普或未標明:普通高校。

(來源) 國務院組成部門所屬教育部7326副部級+985+211 北京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清華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 南開大學 天津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吉林大學 復旦大學 同濟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南京大學 東南大學 浙江大學 廈門大學 山東大學 武漢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中南大學 中山大學 重慶大學 四川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蘭州大學 6正司級+985+211 東北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湖南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40正司級+211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化工大學 北京語言大學 北京外國語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中國傳媒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中國政法大學 中央財經大學 中央音樂學院 中央戲劇學院 中央美術學院 北京中醫藥大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華北電力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東北師範大學 東北林業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東華大學 上海外國語大學 上海財經大學 河海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 中國藥科大學 江南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 合肥工業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武漢理工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華中師範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西南大學 西南財經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 陝西師範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長安大學 國家開放大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成 工信部4副部級+985+211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3正司級+211 南京理工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 國家民委1正司級+985+211+部委共建 中央民族大學 5正司級+部委共建 西南民族大學 中南民族大學 西北民族大學 北方民族大學 大連民族大學 公安部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公安部高級警官學院成 中國人民警察大學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 鐵道警察學院 南京森林警察學院 國家安全部 國際關係學院 江南社會學院成 交通運輸部1正司級+211 大連海事大學 外交部1正司級 外交學院 司法部1正司級 中央司法警官學院普 衛生健康委1正司級 北京協和醫學院 應急管理部 中國消防救援學院 華北科技學院 消防局屬消防高等專科學校專  國務院直屬機構所屬海關總署 上海海關學院 海關管理幹部學院成 國家體育總局 北京體育大學  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所屬中國科學院1副部級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1正司級 中國科學院大學 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職工大學成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國務院部委管理的國家局所屬中國民用航空局 中國民航大學 上海民航職業技術學院 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 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 中國民航管理幹部學院成 中國地震局 防災科技學院  中共中央直屬機構所屬中共中央辦公廳 北京電子科技學院 中南海業餘大學成 中共中央統戰部 華僑大學 暨南大學 中共中央黨校 中央黨校繼續教育學院成  中央軍委所屬副戰區級 國防大學 正軍級+985+211 國防科技大學  中央司法機關所屬最高人民法院 國家法官學院成 最高人民檢察院 國家檢察官學院成  其他中央單位所屬 全總中國勞動關係學院 團中央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全國婦聯中華女子學院 中國記協中國記協職工新聞學院成 中國內地高等學校列表 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中央部屬高校 省部共建 閱論編高校聯考自主招生聯盟「北約聯盟」現成員 北京大學 香港大學 中山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武漢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四川大學 廈門大學 山東大學 蘭州大學 已退出 復旦大學 南開大學 「華約聯盟」現成員 清華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南京大學 浙江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已退出 中國人民大學 「卓越聯盟」 同濟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東南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天津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重慶大學 「京都五校聯盟」 北京郵電大學 北京化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註:以上聯盟名稱並非正式名稱。

202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宣布自主招生被強基計劃取代。

閱論編粵港澳高校聯盟廣東廣州 中山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暨南大學 華南農業大學 廣州中醫藥大學 南方醫科大學 廣東工業大學 華南師範大學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廣州大學 廣州醫科大學 廣東財經大學 汕頭汕頭大學深圳 深圳大學 南方科技大學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珠海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佛山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東莞東莞理工學院江門五邑大學湛江 廣東海洋大學 嶺南師範學院 茂名廣東石油化工學院香港 香港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 香港理工大學 香港城市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浸會大學 香港教育大學 香港都會大學 嶺南大學 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學院 澳門 澳門大學 澳門科技大學 澳門理工大學 澳門城市大學 聖若瑟大學 澳門旅遊學院 澳門鏡湖護理學院 閱論編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 中國科學院大學 北京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山大學 澳門科技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 南京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山東大學 桂林理工大學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南方科技大學 武漢大學 清華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同濟大學 洛陽師範學院 中南民族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華北電力大學 南昌大學 香港大學 重慶大學 吉林大學 浙江大學 閱論編廣東高等院校 中國大陸高等學校列表 廣東省高等學校列表 廣東省教育廳 軍事院校 陸軍特種作戰學院廣州營區廣州(陸軍特種作戰學院)副軍級本(分) 海軍陸戰學院廣州(海軍)副軍級本 武警警官學院廣州訓練基地廣州(武警警官學院)副軍級本(分) 廣州市 中山大學(教育部屬)████本 華南理工大學(教育部屬)████本 暨南大學(中央統戰部屬)███本 華南師範大學(省部共建)███本 廣州中醫藥大學(省部共建)█本 南方醫科大學(省部共建)本 華南農業大學(省部共建)██本 廣東財經大學(省部共建)本 廣州大學本 廣東工業大學本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本 廣州醫科大學█本 廣東藥科大學本 廣州體育學院本 中國人民警察大學廣州校區(公安部屬)本(分) 廣東技術師範大學本 廣州美術學院本 星海音樂學院本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本 廣東金融學院本 廣東警官學院本 廣東第二師範學院本 廣州航海學院本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籌)本外 廣東白雲學院民本 廣東培正學院民本 廣州商學院民本 廣州工商學院民本 廣州理工學院民本 廣州應用科技學院民本 廣州華商學院民本 廣州軟體學院民本 廣州南方學院民本 廣州新華學院民本 廣州城市理工學院民本 廣州華立學院民本 廣州科技職業技術大學民職本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民本獨 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民本獨 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中國民航局屬)專 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專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專 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專 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專 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專 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專 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專 廣東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專 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專 廣東外語藝術職業學院專 廣東郵電職業技術學院專 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專 廣東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專 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專 廣東體育職業技術學院專 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專 廣東行政職業學院專 廣東文藝職業學院專 廣州工程技術職業學院專 廣州體育職業技術學院專 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專 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專 廣東理工職業學院專 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專 廣東科貿職業學院專 廣東青年職業學院專 廣東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專 廣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專 廣東南華工商職業學院專 廣州幼兒師範專科學校專 私立華聯學院民專 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民專 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民專 廣州康大職業技術學院民專 廣州涉外經濟職業技術學院民專 廣州華立科技職業學院民專 廣州現代信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民專 廣州華南商貿職業學院民專 廣州城建職業學院民專 廣州松田職業學院民專 廣州華夏職業學院民專 廣州華商職業學院民專 廣州東華職業學院民專 廣州開放大學成 廣東開放大學成 廣東省國防工業職工大學成 廣東社會科學大學成 廣州金橋管理幹部學院成 廣州市公安管理幹部學院成 廣東省職工體育運動技術學院成 廣東新華教育學院民成 深圳市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工信部屬)████本(分) 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籌)(中科院屬)本 深圳大學本 南方科技大學█本 深圳技術大學本 深圳創新創意設計學院(籌)本 深圳音樂學院(籌)本 深圳海洋大學(籌)本 深圳師範大學(籌)本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民本外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民本外 天津大學喬治亞理工深圳學院民本外 香港大學(深圳)(籌)民本外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專 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專 深圳技師職業學院(籌)專 廣東新安職業技術學院民專 深圳開放大學成 珠海市 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教育部屬)████本(分) 遵義醫科大學珠海校區(省部共建)本(分) 澳門科技大學珠海校區(籌)本外(分) 珠海科技學院民本 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民本外 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民本獨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民本獨 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專 珠海藝術職業學院民專 汕頭市 汕頭大學(省部共建)本 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民本外 廣東汕頭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專 汕頭職業技術學院專 汕頭健康護理職業學院(籌)專 汕頭開放大學成 佛山市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本 香港理工大學(佛山)(籌)本外 廣東東軟學院民本 佛山城市學院(籌)民本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專 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專 佛山職業技術學院專 廣東職業技術學院專 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專 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專 廣東石油化工職業技術學校成 南海成人學院成 韶關市 韶關學院本 廣東松山職業技術學院專 韶關市職工大學成 湛江市 廣東海洋大學(省部共建)本 廣東醫科大學本 嶺南師範學院本 湛江科技學院民本 湛江幼兒師範專科學校專 廣東文理職業學院民專 湛江市業餘大學成 肇慶市 肇慶學院本 廣東金融學院肇慶校區本(分) 香港都會大學(肇慶)(籌)本外 廣東理工學院民本 廣州應用科技學院肇慶校區民本(分) 廣東工商職業技術大學民職本 肇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專 廣東信息工程職業學院民專 廣東肇慶航空職業學院民專 江門市 五邑大學本 江門職業技術學院專 廣東江門中醫藥職業學院專 廣東江門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專 廣東南方職業學院民專 茂名市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本 茂名職業技術學院專 廣東茂名健康職業學院專 廣東茂名幼兒師範專科學校專 廣東茂名農林科技職業學院專 惠州市 惠州學院本 惠州城市職業學院專 惠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專 惠州工程職業學院專 廣州珠江職業技術學院民專 惠州經濟職業技術學院民專 梅州市 嘉應學院本 廣東梅州職業技術學院專 汕尾市 華南師範大學汕尾校區(省部共建)███本(分) 汕尾職業技術學院專 河源市 廣東技術師範大學河源校區本(分) 河源職業技術學院專 陽江市 廣東海洋大學陽江校區(省部共建)本(分) 陽江職業技術學院專 清遠市 廣東航空航天科技職業大學(籌)職本 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專 廣東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專 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專 廣東科貿職業學院專 廣東南華工商職業學院專 廣東財貿職業學院專 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民專 東莞市 東莞理工學院本 大灣區大學(籌)本 香港城市大學(東莞)(籌)本外 廣東科技學院民本 東莞城市學院民本 東莞職業技術學院專 廣東亞視演藝職業學院民專 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民專 廣東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民專 中山市 中山科技大學(籌)本 澳門科技大學(中山)(籌)本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民本獨 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專 中山職業技術學院專 潮州市 韓山師範學院本 廣東潮州衛生健康職業學院專 揭陽市 廣東工業大學揭陽校區本(分) 普寧大學(籌)本 揭陽職業技術學院專 潮汕職業技術學院民專 雲浮市 羅定職業技術學院專 廣東雲浮中醫藥職業學院專 以上除另有標註的外,均爲屬地行政區省屬、市屬公辦高等學校。

█:「雙一流」建設高校;█:原985工程院校;█:原211工程院校;█:原全國重點大學本:辦學層次爲本科的高校;職本:辦學層次爲職業教育本科的高校;專:辦學層次爲專科的高校;民:民辦高校;外:中外合作辦學(含內地與港澳台合作辦學);獨:獨立學院;成:成人高校;(分):高等院校的校區,不具備獨立備案資格。

截至2020年6月30日,廣東共有67所本科高校(含獨立學院)、87所專科高校、14所成人高校。

閱論編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高校 中山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暨南大學 華南農業大學 南方醫科大學 廣州中醫藥大學 華南師範大學 廣東工業大學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廣州大學 廣州醫科大學 深圳大學 南方科技大學 閱論編廣州高等院校 中國大陸高等學校列表 廣東省高等學校列表(模板) 廣州大學城 本科高校軍事院校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特種作戰學院廣州營區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警官學院廣州訓練基地 中央部屬 中山大學(教育部屬) 華南理工大學(教育部屬) 暨南大學(中央統戰部屬) 中國人民警察大學廣州校區(公安部屬) 廣東省屬 華南師範大學 華南農業大學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廣東工業大學 南方醫科大學 廣州中醫藥大學 廣東藥科大學 廣東第二師範學院 廣東技術師範大學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 廣東財經大學 廣東金融學院 星海音樂學院 廣州美術學院 廣州體育學院 廣東警官學院 廣州市屬 廣州大學 廣州醫科大學 廣州航海學院 民辦 廣州南方學院 廣州新華學院 廣州城市理工學院 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 廣州華立學院 廣州華商學院 廣州軟體學院 廣東白雲學院 廣東培正學院 廣州商學院 廣州工商學院 廣州理工學院 廣州應用科技學院 廣州科技職業技術大學 中外合作辦學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籌) 專科高校國家局屬 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中國民用航空局屬) 廣東省教育廳屬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外語藝術職業學院 廣東郵電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司法警官職業學院 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 廣東體育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行政職業學院 廣東文藝職業學院 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理工職業學院 廣東科貿職業學院 廣東青年職業學院 廣東生態工程職業學院 廣東南華工商職業學院 廣州幼兒師範專科學校(籌) 廣州市教育局屬 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 廣州工程技術職業學院 廣州體育職業技術學院 廣州城市職業學院 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 廣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 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 民辦 私立華聯學院 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 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 廣州康大職業技術學院 廣州涉外經濟職業技術學院 廣州華立科技職業學院 廣州現代信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廣州華南商貿職業學院 廣州城建職業學院 廣州松田職業學院 廣州華夏職業學院 廣州華商職業學院 廣州東華職業學院 成人高校 廣東開放大學 廣東新華教育學院 廣東文化產業職業學院 廣東省國防工業職工大學 廣東省職工體育運動技術學院 廣州開放大學 廣州市公安管理幹部學院 廣州金橋管理幹部學院 閱論編珠海市高等院校公立本科院校 中山大學(珠海校區) 暨南大學(珠海校區) 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 遵義醫科大學(珠海校區) 民辦本科院校 珠海科技學院 獨立學院 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 公立專科院校 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珠海校區) 民辦專科院校 珠海藝術職業學院 內地與港澳台地區合作辦學 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 閱論編深圳高等院校相關:中國大陸高等學校列表·廣東省高等學校列表(模板)·深圳市教育機構列表·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大學城·深圳國際大學園中央部屬普通高校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英語:PekingUniversityShenzhenGraduateSchool)·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中山大學深圳校區·暨南大學深圳校區·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籌))·電子科技大學(深圳)高等研究院市屬本科高校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深圳技術大學·深圳創新創意設計學院(籌)·深圳音樂學院(籌)·深圳海洋大學(籌)·深圳師範大學(籌)市屬專科高校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深圳技師職業學院(籌)·廣東新安職業技術學院民·廣東建華職業學院民中外合作辦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天津大學喬治亞理工深圳學院·香港大學(深圳)(籌)成人高校深圳開放大學民:民辦高校;刪除線:已撤銷。

閱論編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大專院校國立大學 國立中央大學 國立政治大學 國立交通大學 國立同濟大學 國立暨南大學 國立復旦大學 國立北京大學 國立清華大學 國立北平師範大學 國立山東大學 國立南開大學 國立北洋大學 國立重慶大學 國立中山大學 國立西北大學 國立東北大學 國立浙江大學 國立英士大學 國立安徽大學 國立中正大學 國立武漢大學 國立湖南大學 國立四川大學 國立廈門大學 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廣西大學 國立雲南大學 國立貴州大學 國立河南大學 國立山西大學 國立蘭州大學 國立長春大學 獨立學院 國立上海醫學院 國立上海商學院 國立北平鐵道管理學院 國立女子師範學院 國立瀋陽醫學院 國立江蘇醫學院 國立社會教育學院 國立中正醫學院 國立湖北師範學院 國立師範學院 國立湘雅醫學院 國立成都理學院 國立南寧師範學院 國立昆明師範學院 國立西北師範學院 國立貴陽師範學院 國立貴陽醫學院 國立唐山工學院 國立西北工學院 國立西北農學院 國立獸醫學院 國立長白師範學院 專科學校 國立音樂院 國立邊疆學校 國立戲劇專科學校 國立藥學專科學校 國立東方語文專科學校 國立吳淞商船專科學校 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 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 國立國術體育師範專科學校 國立中央工業專科學校 國立藝術專科學校 國立體育師範專科學校 國立中央技藝專科學校 國立自貢工業專科學校 國立康定師範專科學校 國立西康技藝專科學校 國立福建音樂專科學校 國立海疆學校 國立西北農業專科學校 國立遼海商船專科學校 省市立大學及獨立學院 江蘇省立江蘇學院 江蘇省立教育學院 浙江省立醫學院 安徽省立安徽學院 湖北省立醫學院 湖北省立農學院 湖南省立克強學院 四川省立教育學院 福建省立醫學院 福建省立農學院 臺灣省立師範學院 臺灣省立農學院 臺灣省立工學院 廣東省立勷勤大學 廣東省立法商學院 廣東省立文理學院 廣西省立醫學院 廣西省立西江文理學院 河北省立女子師範學院 河北省立法商學院 河北省立醫學院 河北省立農學院 河北省立工學院 山東省立師範學院 山東省立農學院 新疆省立新疆學院 專科學校 北平市立體育專科學校 上海市立師範專科學校 上海市立工業專科學校 上海市立吳淞水產專科學校 上海市立體育專科學校 江蘇省立蘇州工業專科學校 江蘇省立蠶絲專科學校 安徽省立工業專科學校 江西省立南昌師範學校 江西省立醫學專科學校 江西省立獸醫專科學校 江西省立體育師範專科學校 江西省立農業專科學校 江西省立工業專科學校 江西省立陶業專科學校 湖南省立音樂專科學校 陝西省立師範專科學校 陝西省立醫學專科學校 陝西省立商業專科學校 四川省立體育專科學校 四川省立藝術專科學校 四川省立會計專科學校 浙江省立水產職業學校 福建省立師範專科學校 臺灣省立地方行政專科學校 廣東省立體育專科學校 廣東省立高級水產職業學校 廣東省立海事專科學校 廣東省立工業專科學校 廣東省立藝術專科學校 廣西省立藝術專科學校 雲南省立英語專科學校 河北省立水產專科學校 山東省立醫學專科學校 河南省立商業專科學校 山西省立川至醫學專科學校 私立大學 金陵大學 震旦大學 聖約翰大學 東吳大學 滬江大學 光華大學 大夏大學 大同大學 燕京大學 北平輔仁大學 中法大學 中國大學 廣州大學 珠海大學 嶺南大學 廣東國民大學 東北中正大學 江南大學 江西心遠大學 南偉烈大學 之江大學 武昌中華大學 武昌華中大學 民國大學 華西協合大學 成華大學 福建協和大學 齊魯大學 海南大學 獨立學院 金陵女子文理學院 建國法商學院 上海法政學院 上海法學院 誠明文學院 北碚同德醫學院 中國紡織工學院 東南醫學院 新中國法商學院 朝陽學院 東北文法學院 北平協和醫學院 天津工商學院 天津達仁學院 育德學院 鄉村建設學院 求精商學院 漢口法學院 廣東光華醫學院 中華文法學院 三臺南通學院 銘賢學院 湘輝文法學院 輔成法學院 川北農工學院 正陽法商學院 福建學院 南華學院 焦作工學院 遼寧醫學院 專科學校 重輝商業專科學校 上海美術專科學校 立信會計專科學校 中國新聞專科學校 上海牙醫專科學校 中華工商專科學校 誠孚紡織專科學校 東亞體育專科學校 上海紡織專科學校 光夏商業專科學校 漢華農業專科學校 西南美術專科學校 南方商業專科學校 西北藥學專科學校 蘇州美術專科學校 無錫國學專修學校 江蘇正則藝術專科學校 立風藝術專科學校 信江農業專科學校 武昌文華圖書館學專科學校 武昌藝術專科學校 西南商業專科學校 知行農業專科學校 海南農業專科學校 參見:{{中國教會大學}}·{{中國近代大學建築}}  相關國際高校閱論編東亞AACSB認證中國大陸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 上海交通大學中歐國際工商學院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 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 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 南京大學商學院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 大連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學院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學院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 西交利物浦大學國際商學院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 南開大學商學院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經管學院 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香港城市大學商學院 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香港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嶺南大學商學院 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 澳門 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日本 一橋大學 慶應義塾大學 名古屋商科大學 立命館亞洲太平洋大學 韓國 首爾大學 高麗大學 世宗大學 成均館大學 韓國科學技術院 延世大學 西江大學 漢陽大學 梨花女子大學 馬來西亞 馬來亞大學 博特拉大學 馬來西亞國立大學 馬來西亞北方大學 莫納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 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馬來西亞分校) 國際伊斯蘭金融教育中心 菲律賓 亞洲管理研究所 新加坡 新加坡國立大學 南洋理工大學 新加坡管理大學 臺灣 輔仁大學管理學院 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 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管理學院 國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 國立成功大學管理學院 國立中正大學管理學院 元智大學管理學院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管理學院 逢甲大學商學院 逢甲大學金融學院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管理學院 國立中央大學管理學院 中原大學商學院 銘傳大學管理學院 國立臺北大學商學院 中華大學管理學院 長庚大學管理學院 東吳大學商學院 亞洲大學管理學院 南臺科技大學商管學院 東海大學管理學院 國立中興大學管理學院 義守大學管理學院 義守大學觀光餐旅學院 義守大學國際學院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第一校區管理學院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管理學院 長榮大學管理學院 泰國 朱拉隆功大學 閱論編東亞EQUIS認證中國大陸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 上海交通大學中歐國際工商學院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 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 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 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學院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西南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西交利物浦大學國際商學院 香港 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 香港城市大學商學院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香港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日本 慶應義塾大學 早稲田大學 韓國 高麗大學 韓國科學技術院 馬來西亞 莫納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 諾丁漢大學(馬來西亞分校) 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馬來西亞分校) 新加坡 英士國際商學院(新加坡分校) 新加坡管理大學李光前商學院 新加坡國立大學 高等經濟商業學院(新加坡分校) 南洋理工大學南洋商學院 台灣 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管理學院 閱論編東亞AMBA認證澳洲蒙納許大學·昆士蘭科技大學中國大陸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中央財經大學·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暨南大學·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學院·同濟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廈門大學·浙江大學管理學院·中山大學管理學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南開大學商學院·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蘭州大學管理學院·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深圳南特商學院·河海大學商學院香港香港城市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浸會大學日本名古屋商科大學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新加坡英士國際商學院·SPJain管理中心澳門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相關區域閱論編粵港澳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廣東省 廣州市 深圳市 珠海市 東莞市 中山市 佛山市 江門市 惠州市 肇慶市 特別行政區香港香港島·九龍·新界澳門澳門半島·氹仔·路環·路氹城城市關係 陸港關係 陸港矛盾 港深關係 陸澳關係 珠江三角洲地區 粵港澳 粵港澳關係 廣深關係 廣佛同城化 南番順 港澳地區 港澳關係 城市協作計劃 東深供水工程 前店後廠 環珠江口宜居灣區建設重點行動計劃 粵澳合作框架協議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 落馬洲河套地區 港深創新及科技園 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五屆運動會 第33屆電視劇飛天獎 第27屆電視文藝星光獎 高等院校相關 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澳門大學新校區 澳門科技大學珠海校區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 香港城市大學(東莞) 香港理工大學(佛山) 香港都會大學(肇慶)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 香港大學(深圳) 交通基建 港珠澳大橋 虎門二橋 深中通道 城際直通車 紅磡站 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 香港西九龍站 廣佛地鐵 珠江三角洲地區城際軌道交通 金融 跨境理財通 組織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 香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督導委員會 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工作委員會 粵港澳高校聯盟 關聯主題 一帶一路 大灣區人 明日大嶼願景 內地與港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 泛珠三角區域合作 一國兩制 一地兩檢 閱論編廣東專題總體 歷史 政治 經濟 珠三角 粵東西北 粵東 粵西 粵北 粵港澳大灣區 地理 城市 南嶺 珠江三角洲 潮汕平原 珠江 東江 西江 北江 韓江 榕江 鑒江 雷州半島 潮汕 上川島 下川島 教育 中山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深圳大學 南方科技大學 暨南大學 華南農業大學 華南師範大學 南方醫科大學 廣東工業大學 廣州中醫藥大學 歷史文化 嶺南文化 音樂 粵劇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廣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東省歷史文化街區 飲食 粵菜 粵式茶樓 粵式酒樓 廣州菜 順德菜 客家菜 潮州菜 廣式月餅 民系 廣府人 圍頭 四邑 閩海人 閩南 潮汕 海陸豐 雷州 客家人 蜑家人 語言 粵語 廣州話 粵語方言 潮州話 海陸豐話 海豐話 陸豐話 雷州話 隆都話 山涯話 客家話 粵北土話 軍話 廣東軍話 景點 廣州塔 世界之窗 白雲山 丹霞山 羅浮山 西樵山 七星岩 鼎湖山 海陵島 南澳島 盤龍峽 湖光岩 開平碉樓 珠璣古巷 華僑城 東部華僑城 長隆旅遊度假區 長隆海洋王國 分類 共享資源 閱論編廣州專題 廣州歷史 廣州地名 廣州人 廣州話 地理分區建制 越秀區 荔灣區 海珠區 天河區 白雲區 黃埔區 花都區 番禺區 南沙區 增城區 從化區 歷史建制 東山區 芳村區 蘿崗區 地點 番禺 南海 越秀山 白雲山 西關 荔枝灣 東濠涌 西濠 陳塘 沙面島 二沙島 海心沙 天河 海珠 重要建築 五羊石像 中山紀念堂 粵海關 愛羣大酒店 省財廳 海珠橋 黃埔軍校 南沙天后宮 古蹟 六榕寺 鎮海樓 五仙觀 石室 懷聖寺 陳家祠 光孝寺 赤崗塔 琶洲塔 四牌樓 廣府學宮 南海學宮 番禺學宮 廣州都城隍廟 仁威廟 經貿商業區 珠江新城 廣州雙塔 廣州國際金融城 琶洲西區 白雲新城 白鵝潭商業區 番禺萬博商務區 廣州空港中央商務區 購物 廣州友誼商店 廣百 新大新公司 天河城廣場 太古匯 天環 高德置地廣場 廣州K11 天匯廣場 正佳廣場 太陽新天地 文體娛樂遊玩 廣州長隆旅遊度假區 長隆野生動物世界 長隆歡樂世界 長隆水上樂園 長隆飛鳥樂園 長隆國際大馬戲 長隆酒店 長隆熊貓酒店 東方樂園已拆除 世界大觀已停業 飛龍世界已拆除 航天奇觀已停業 觀光 廣州塔 海珠廣場 花城廣場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 中央公園本地俗稱 文教設施 廣東省博物館 廣州圖書館 廣東科學中心 廣東美術館 星海音樂廳 廣州大劇院 廣州大學城 體育場館 廣東省人民體育場 越秀山體育場 廣州體育館 寶崗體育場 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 天河體育中心 廣州寶能觀致文化中心 速跑卡丁車 歷史場館 廣州流花體育館 高等教育高等院校 中山大學 暨南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華南農業大學 廣州醫科大學 廣州中醫藥大學 廣東藥科大學 華南師範大學 廣州體育學院 廣州美術學院 星海音樂學院 廣東技術師範大學 廣東財經大學 廣州大學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 廣東金融學院 廣東工業大學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南方醫科大學 科研院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能源科學與技術學院)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廣州化學研究所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 廣東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中共廣東省委黨校 交通軌道交通 廣州地鐵 廣州有軌電車 廣佛地鐵 廣珠城際鐵路 廣深鐵路 廣深港高速鐵路 道路交通 廣州巴士 廣州無軌電車 廣州BRT 廣州的士 廣州白雲國際機場 渡輪 廣州水上巴士 花尾渡歷史 本土文化 粵語 粵菜 南番順 騎樓 西關大屋 早茶 廣東人 木屐 粵劇 粵曲 粵語流行音樂 老字號 王老吉 陳李濟 致美齋 陶陶居 蓮香樓 太平館 廣州酒家 艷芳照相館 大同酒家 何濟公 潘高壽 三多軒 蛇王滿 大學鞋店 榮華樓 名人 趙佗 惠能 劉龑 崔與之 陳子壯 伍秉鑒 潘仕成 阮元 林則徐 洪秀全 鄧世昌 康有為 梁啟超 詹天佑 孫中山 胡漢民 馮如 許廣平 孫科 何香凝 葉劍英 陳寅恪 高劍父 冼星海 紅線女 彭加木 霍英東 鐘南山 何鏡堂 陳艾森 歷史事件 秦攻百越之戰 南越國建立 漢平南越之戰 孫恩盧循之亂 創設廣州市舶司 廣州大屠殺(唐代) 南漢國建立 黃蕭養之亂 廣州大屠殺(清代) 一口通商 第一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 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會 廣東洪兵起義 乙未廣州起義 庚戌新軍起義 黃花崗起義 中華民國粵省軍政府建立 護法軍政府建立 第一次粵桂戰爭 廣州市政公所建立 廣州中華民國政府建立 六一六事變 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建立 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省港大罷工 沙基慘案 廣州國民政府建立 毛澤東主辦廣州農講所 中山艦事件 廣州四一五事變 廣州起義(1927年) 廣州國民政府(1931年)建立 西南政務委員會建立 兩廣事變 廣州戰役(1938年) 南石頭大屠殺 中華民國政府遷都廣州 廣州戰鬥(1949年) 廣州直轄 廣州交易會創辦 廣州東站事件 廣州吊勞改犯事件 成爲沿海開放城市 成爲計劃單列市 舉辦全國六運會 舉辦全國九運會 舉辦廣州亞運會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 2021年 2022年 4月 4-5月 主題 專題 閱論編珠海專題歷史岡州 –中山縣 –珠海縣 –珠海市區劃香洲區·斗門區·金灣區·高新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萬山群島·高欄港經濟區·珠海保稅區經濟格力電器·華發股份·魅族科技·珠海華潤銀行·金山軟件·珠海公交巴士有限公司·珠海水務集團·珠海航空·珠港機場管理有限公司·十字門中央商務區·經濟特區教育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珠海藝術職業學院·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中學列表地理珠海島嶼·橫琴島·野狸島·淇澳島·大鏡山水庫·白藤湖·磨刀門·交通珠海港·珠海公交·珠海有軌電車·珠海公共自行車·珠海金灣機場·廣珠城際鐵路(珠機城際鐵路)·西部沿海高速公路·公交車·公交車型·跨境口岸拱北口岸·灣仔口岸·九洲港·橫琴口岸·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青茂口岸文化珠海航展·中國國際馬戲節·北山音樂節·珠海國際沙灘音樂節·珠海廣播電視台·九洲城·長隆海洋王國·珠海大劇院體育珠海國際馬拉松·橫琴馬拉松·WTA超級精英賽·珠海網球冠軍賽·珠海國際賽車場歷史事件2022年1月聚集性疫情 閱論編深圳專題歷史·文化·地理·經濟·交通行政區劃 羅湖 福田 南山 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 鹽田 寶安 光明 龍華 龍崗 大鵬 坪山 深汕合作區 寶安縣 已撤銷 旅遊景點 深圳市公園列表 華僑城 世界之窗 歡樂谷 錦繡中華民俗村 東部華僑城 明斯克航母世界(已結業) 蛇口 大鵬所城 中英街 南頭(新安故城) 赤灣天后宮 大梅沙 小梅沙 灣區之光 科研院校 深圳大學 南方科技大學 深圳技術大學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 中山大學深圳校區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 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公立高中 國際學院 知名企業 騰訊 華爲 萬科 招商銀行 中國平安 華潤怡寶 比亞迪 順豐速運 海王星辰 鴻海科技集團 中興 康佳 大疆 一加 迅雷 邁瑞 酷派 創維 神舟電腦 TP-Link 摩天高樓 湖貝塔 平安金融中心 京基100 中國華潤大廈 信興廣場(地王大廈) 賽格廣場 東海國際中心 中洲控股中心 長富金茂大廈 卓越世紀廣場 NEO綠景廣場 深圳特區報業大廈 招商銀行大廈 信息樞紐大廈 平安銀行大廈 深圳證券交易所 深圳國際貿易中心大廈 騰訊濱海大廈 華僑城大廈 購物中心 羅湖商業城 金光華廣場 1234Space 東門 萬象城 京基百納空間 喜薈城 深業上城 華強北 世紀匯 深圳九方購物中心 卓越intown 怡景中心城 連城新天地 平安金融中心商場 COCOPark(包括福田COCOPark) 歡樂海岸 益田假日廣場 萬象天地 京基百納廣場 深圳灣萬象城 海岸城 來福士廣場 海上世界廣場 壹方城 海雅繽紛城 沙井京基百納廣場 龍崗萬科廣場 星河COCOCity 龍華星河ICO 龍華九方購物中心 觀瀾湖新城 DDMall 龍崗星河ICO 天璣城 卓悅中心 方大城 壹方天地 雲城萬科里 宏發大仟里 體育場館 深圳體育場 深圳體育館 寶安體育館 深圳灣體育中心 深圳世界大學運動會體育中心 羅湖體育館 龍崗體育中心 龍崗國際自行車賽場 福田體育公園 觀瀾湖高爾夫球會 深圳大學城體育中心 深圳外國語學校高中部體育館 體育團體 深圳足球俱樂部(深圳佳兆業隊) 深圳新世紀籃球俱樂部(深圳馬可波羅隊) 深圳體工大隊 深圳鵬城足球俱樂部 深圳壆崗足球俱樂部 地理 深圳島嶼 梧桐山 七娘山 南山 蓮花山 陽台山 馬巒山 筆架山 鳳凰山 塘朗山 交通 深圳寶安國際機場 深圳站 深圳北站 深圳東站 深圳西站 福田站 光明城站 深圳坪山站 平湖站 深圳地鐵 車站列表 蛇口郵輪中心(接替蛇口客運碼頭) 深圳機場碼頭 深圳港(貨運港) 深圳公交巴士(線路表) 深圳計程車 交通要道 深南路 濱海大道‎ 北環大道 南海大道 龍崗大道 寶安大道 廣深公路 入港口岸 深圳灣口岸 福田口岸 西九龍站口岸 皇崗口岸 羅湖口岸 文錦渡口岸 蓮塘/香園圍口岸 沙頭角口岸 文化藝術 深圳圖書館 寶安圖書館 深圳市當代藝術與都市計畫展覽館 華僑城創意文化園 何香凝美術館 關山月美術館 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 龍崗客家民俗博物館 深圳書城 南山博物館 大芬油畫村 觀瀾版畫基地 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 深港設計雙年展 時尚 深圳校服 大浪時尚創意城 大浪杯 深圳時裝周 主題·分類·共享資源 閱論編孫中山親屬 孫眉 盧慕貞 大月薰 宋慶齡 孫科 孫娫 孫婉 宮川富美子 經歷 四大寇 中國同盟會 辛亥革命 南京臨時政府 護法軍政府 廣州中華民國政府 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 創始 興中會→中國同盟會→國民黨→中華革命黨→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 國立廣東大學(中山大學) 中山裝 思想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振興中華 三民主義 五權憲法 訓政 聯俄容共 著作 《倫敦蒙難記》 《建國方略》 《孫文學說》 《實業計畫》 《民權初步》 《國民政府建國大綱》 《大亞洲主義》 《孫文越飛宣言》 《黃埔軍校訓詞》 《總理遺囑》 爭議 評價 《國賊孫文》 宗教信仰 演繹 《國父思想》 《鐵拳無敵孫中山》 紀念 中山市 中山陵 孫中山紀念館 國父紀念歌 中山大學 國立中山大學 中國勞動者孫逸仙大學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 中山醫學大學 德明財經科技大學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 中山紀念中學 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 基隆市立中山高級中學 高雄市立中山高級中學 中山高級工商職業學校 中山國民中學 中山國民小學 中國南極中山站 中山博物院 中山圖書館 中山醫院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中山公園 南京中山植物園 中山紀念林 孫中山史蹟徑 中山艦(中山艦博物館) 中山門 中山站(台北市) 中山堂 中山樓 中山路 中山橋 逸仙橋 逸仙樓 誕生一百周年紀念 植樹節 規範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GND:10135584-1 HKCAN:9811106088703406 ISNI:000000012360039X LCCN:n50080363 NKC:kn2006347964 NLA:41253504 NLC:000481367 SUDOC:149100981 VIAF:173492350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中山大学&oldid=71028989」 分類:​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一流大學建設高校985工程211工程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重點大學廣東高等院校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中山大學廣州大學城副部級大學1924年創建的教育機構冠以人名的教育機構以國家元首命名的教育機構1924年廣州市建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獲獎單位隱藏分類:​含有英語的條目CS1英語來源(en)自2022年5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自2020年4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條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連結使用過時圖像語法的頁面維基數據存在坐標數據的頁面InfoboxmapframewithoutOSMrelationIDonWikidata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HKCA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ISN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L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L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UDO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有地圖的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維基物種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مصرىČeštinaDeutschEnglishEspañolفارسیSuomiFrançaisBahasaIndonesia日本語한국어NederlandsNorskbokmålРусскийTagalogTiếngViệtVahcuengh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