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三叉神經痛 - 馬偕紀念醫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叉神經痛,顧名思義,就是由三叉神經病變所引發的的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是面部疼痛的最常見的原因之一。
... 但要注意的是,這類藥物在使用上,須按照醫師指示。
首頁
科部介紹
其他臨床科
神經科
衛教資訊
神經科
介紹團隊衛教
神經科選單
介紹團隊衛教
淺談三叉神經痛
2021-01-03
黃勇評醫師
3074
SHARE
TAGS
三叉神經三叉神經痛神經痛
淺談三叉神經痛
治療不好的牙痛?
馬偕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
黃勇評醫師
三叉神經痛,顧名思義,就是由三叉神經病變所引發的的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是面部疼痛的最常見的原因之一。
三叉神經是人十二對腦神經中最粗壯的第五對腦神經,它經過顱底三個小洞穿出,分為眼枝(第一枝)、上頷枝(第二枝)、下頷枝(第三枝),因此稱為三叉神經,負責支配臉部表淺感覺。
由於最常見的痛點位於上頷枝和下頷枝,因此常被誤認為牙痛而至牙科就醫,經過多次的牙科治療,卻仍不見起色,才被轉診至神經科治療。
流行病學:就流行病學的角度而言,年發病率約為4~13/10萬人。
女性多於男性,成年人多於小孩。
發病率隨著年齡增長增加,常見於50歲左右的成年人。
病理機轉:三叉神經痛的病因很多,大約有百分之八十是因為三叉神經從腦幹根部進入時被動靜脈血管壓迫造成,其他病因如前庭神經瘤、腦膜瘤、多發性硬化症、帶狀皰疹等,都會造成三叉神經的去髓鞘化病變,改變三叉神經對於觸覺訊號的傳遞,將正常的觸覺,溫覺等感覺訊號,全部放大為痛覺訊號,繼而引發三叉神經痛的症狀。
臨床症狀:典型的三叉神經痛,多為單側,很少同時見於兩側發作。
通常以上頷枝和下頷枝疼痛較常見。
疼痛表現為劇烈的,表淺的,尖銳的陣發性疼痛,疼痛程度從中度到重度不等。
事前無任何徵兆,疼痛有如電擊樣、針刺樣、刀割樣、燒灼樣,減退後會再發作,有時會突然消失。
疼痛一天可達數百次,間歇期從數分鐘到數年不等,其間可沒有任何症狀,通常不會在睡覺中發作。
三叉神經痛很容易因為碰觸而誘發,在上唇外側、鼻翼、頰部、舌等處會有誘發疼痛的部位,被稱為“觸發點”。
其他誘發方式包括咀嚼,吞嚥,說話,刷牙,寒冷的空氣,面帶微笑,和/或扮鬼臉等臉部運動。
由於這種痛十分難受,有些患者在發作時坐立難安,不敢說話、刷牙、洗臉、刮鬍子、喝水或是吃東西。
診斷:第三版國際分類頭痛疾病診斷(ICHD-3)中,三叉神經痛的診斷標準如下:
○至少三次攻擊
○疼痛發生在三叉神經的一個或多個分部
○以下疼痛的特點中至少要滿足三個:
○從幾分之一秒到兩分鐘的持續,週期性、陣發性發作
○屬於嚴重的疼痛程度
○電擊樣、燒灼樣、尖銳的疼痛
○三個以上的臉部刺激點
○無其他明顯的臨床神經功能缺損
當您的情形符合以上的相關病史與症狀時,醫師會藉由相關的檢查診斷,並給予適當的治療。
治療:不同於其他疼痛,消炎止痛藥對三叉神經痛的效果不大。
三叉神經痛的治療主要以抗癲癇藥物為主,其中以最常用的,包括癲通(Tegretol)、除癲達(Trileptol)、樂命達(lamotrigine)等。
在治療效果上,這些抗癲癇藥物已被證實是有效的治療,因此藥物治療往往為第一選擇。
但要注意的是,這類藥物在使用上,須按照醫師指示。
癲癇藥物並非止痛藥,不能隨患者的嚴重程度自行加減劑量,而且使用上,要從醫師建議之低劑量開始,並按照醫師加藥的速度,減少頭暈副作用的產生。
另外,一些藥物對少數患者容易引起過敏反應,會有皮膚紅疹及黏膜潰瘍等不良反應,若有過敏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向醫師求助。
注射療法藥物注射於三叉神經節來達到止痛的效果。
常用藥物包括:肉毒桿菌素、局部麻醉劑等,較常用於頑固性的三叉神經痛,但不易達到長期緩解之效。
對於藥物反應差的頑固性三叉神經痛,分為三叉神經根微血管解壓顯微手術、神經阻斷法和迦馬刀 。
預後:三叉神經痛的病程是因人而異的。
發作時間短則數天,長則可能持續數週或數月,隨後又進入緩解期。
症狀容易反覆發作,但事實的治療大多能夠有效控制。
延伸文章資訊
- 1乍暖還寒小心「三叉神經痛」上身! 專家:常見症狀易誤以為 ...
患者在急性期也應該注意減少對三叉神經的刺激行為,減少突然發作的頻率。如飲食應減少過度刺激、冷熱的食物,以及過大的咀嚼動作,以免反覆刺激牙齒及口腔 ...
- 2三叉神經痛是怎麼引起的?需注意哪些事項?
- 3三叉神經痛 - A+醫學百科
3、注意頭、面部保暖,避免局部受凍、受潮,不用太冷、太熱的水洗面;平時應保持情緒穩定,不宜激動,不宜疲勞熬夜、常聽柔和音樂,心情平和,保持充足睡眠。 4、保持精神 ...
- 4年記大愈容易得到!預防「三叉神經痛」從血壓管理做起!健康 ...
- 5如何戰勝三叉神經痛? - 澳門科大醫院
三叉神經痛就是民間所說的“天下第一痛”,表現為顔面部驟發驟停的閃電樣、刀割樣、燒灼樣、頑固性的劇烈性疼痛,痛不欲生。說話、洗臉、刷牙或微風拂面,甚至走路時都會導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