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ᡨᡳᠶᠠᠨ,穆麟德:Dzai Tiyan),爱新觉罗氏,是清朝第11位,也是自入关以来的第九位皇帝,同時是中國最後一位有正式諡號及正式廟號的皇帝,1875年2月25日至1908年11月 ... 光绪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此条目的主題是清朝光绪帝。

關於其在位統治期間所使用的年號,請見「光绪」。

光绪帝清朝第11位皇帝 在位时期:1875年2月25日-1908年11月14日(33年263天)[1]清德宗景皇帝朝服全身像前任清穆宗載淳(同治帝)繼任清遜帝溥仪(宣統帝)首都北京皇宮紫禁城年號光绪姓爱新觉罗名載湉出生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1871年8月14日)出生地 大清北京太平湖醇親王府逝世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37歲)逝世地 大清北京中南海瀛台涵元殿廟號德宗諡號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陵墓清崇陵父親生父:醇賢親王奕譞嗣父:文宗顯皇帝奕詝母親生母:醇親王嫡妃葉赫那拉氏嗣母:孝貞顯皇后鈕祜祿氏(慈安太后)嗣母: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慈禧太后) 后宫 皇后 孝定景皇后葉赫那拉氏(隆裕太后) 皇貴妃 端康皇貴妃他他拉氏(瑾妃)恪順皇貴妃他他拉氏(珍妃) 子女 皇子 宣统皇帝溥儀(嗣子,非亲生) 光绪帝汉语名称繁体字光緒帝简化字光绪帝标音蒙古语名称傳統蒙文ᠪᠠᠳᠠᠷᠠᠭᠤᠯᠲᠤᠲᠥᠷᠥᠬᠠᠭᠠᠨ西里尔蒙文Бадаргуулттөрхаан满语名称满文ᠪᠠᡩᠠᡵᠠᠩᡤᠠᡩᠣᡵᠣᡥᡡᠸᠠᠩᡩᡳ穆麟德转写BadaranggadoroHūwangdi太清转写BadaranggadoroHvwangdi 本页面包含满文字母,部分操作系统及浏览器需要特殊字母与符号支持才能正確显示为滿文字母,否则可能出现未成連寫體的字母或其他符號。

光緒帝(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名載湉(满语:ᡯᠠᡳᡨᡳᠶᠠᠨ,穆麟德:DzaiTiyan),爱新觉罗氏,是清朝第11位,也是自入关以来的第九位皇帝,同時是中國最後一位有正式諡號及正式廟號的皇帝,1875年2月25日至1908年11月14日在位,年号「光绪」。

光緒帝是醇贤亲王奕譞次子,也是道光帝之孙,咸豐帝之姪兒,同治帝的表弟兼堂弟,亦是慈禧太后之親外甥。

同治帝駕崩後,得兩宮太后擁立,因此以三歲沖齡過繼給咸丰帝與兩宮太后,從而順利繼承了皇位。

他在位初年時由慈安太后及慈禧太后兩宮聽政,後慈安太后病逝,由慈禧太后獨自繼續攝政,雖然後來獲得親政機會,但終其一生大權依然掌握於慈禧太后身上,並沒有實權。

在位期间歷經甲午战争、戊戌變法、八國聯軍之役、清末新政等大事。

1898年戊戌變法失败后,被慈禧太后禁闭在中南海瀛台,並失去親政權力,淪為橡皮圖章。

1908年,慈禧死之前一日,光绪帝在中南海瀛台被砒霜毒死[註1]。

死后庙号德宗(满语:ᡩᡝᡯᡠᠩ,穆麟德:dedzung),谥号景皇帝(满语:ᠠᠮᠪᠠᠯᡳᠩᡤᡡᡥᡡᠸᠠᠩᡩᡳ,穆麟德:ambalinggūhūwangdi),葬于清西陵中的崇陵。

目录 1生平经历 1.1出身 1.2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時期 1.3短暫親政 1.3.1甲午战争 1.3.2戊戌变法 1.3.3戊戌政变 1.4软禁时期 1.4.1庚子事变 1.5死亡 1.5.1凶手之推断 1.5.1.1慈禧說 1.5.1.2袁世凯说 1.5.2死亡日期 2勳章 3家族 3.1后妃 3.2嗣子 4評價 5大事記 6事蹟 7定語 8相关影视中的扮演者 9注釋 10参考文献 生平经历[编辑] 出身[编辑] 光绪帝讀書像 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1871年8月14日),載湉出生於北京太平湖醇親王府內,他是同治帝的堂弟兼表弟。

父親為道光帝第七子醇賢親王奕譞,母親是嫡福晋葉赫那拉·婉貞,即慈禧太后的親妹,因此載湉亦是慈禧太后的親外甥。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同治帝无子而逝。

随即举行选立继位皇帝的会议。

其父奕譞亦在场。

此次会议内容没有官方记载。

同治帝为咸丰帝独子,无兄弟。

若为同治帝立嗣子、继承皇位,当选择“溥”字辈的道光帝曾孙。

当时,道光帝嗣孙载治的两个儿子——溥侃、溥伦是仅有的“溥”字辈。

但二人并非道光帝亲曾孙,本生支派较远。

私人文献记载中,道光帝第五子、惇亲王奕誴以“疏属不可”反对提名溥侃和溥伦。

慈禧太后肯定“溥字辈无当立者。

”最终,主政的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在道光帝亲孙中,选择载湉过继咸丰帝,继承皇位。

《翁同龢日记》则记其父奕譞当场“掖之不能起”[2]。

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時期[编辑] 四岁即位,主少國疑,大臣未附,兩宮太后姑允王大臣所請,依《太后垂簾章程》十一條,垂簾聽政。

光緒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駕崩,慈禧太后獨自垂簾聽政。

光緒九年(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翌年簽定《中法新約》。

光绪帝一生受慈禧太后的控制,自小由翁同龢做他的老師,但慈禧太后規定翁同龢只能教孝經,更被李連英監視。

朝廷大权在成年(1890年,20歲)後,人事任命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短暫親政[编辑] 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帝已十八岁(虚岁),而在达到他这个年龄之前,包括同治帝在内的幼年继位的清帝均已完成大婚并亲政。

六月己亥,慈禧太后颁布懿旨,明年正月举行皇帝大婚典礼。

婚礼完成,光绪帝即应親政。

壬寅,再颁懿旨,明年二月初三日归政[3]。

慈禧太后选择自己的侄女亦是光绪帝的表姐叶赫那拉氏为其皇后。

光绪十五年正月丁卯,御史屠仁守请求慈禧太后在归政后继续批阅奏折,被斥“乖谬”。

癸酉,清廷如期举行大婚典礼。

此次大婚相比同治帝大婚,花费较少。

二月戊寅[4],慈禧太后颁懿旨斥责吴大澂要求尊崇光绪帝的生父醇亲王奕譞的请求,并出示醇亲王在光绪元年的奏折,表明醇亲王的忠心。

己卯,慈禧太后正式归政,宣告十九岁的光绪帝亲政。

慈禧太后勉允禮親王領班軍機大臣世鐸等王大臣所請,於皇帝親政後再訓政數年。

中外同辭,再三瀝懇,慈禧不得不依據《訓政細則》開始訓政,不需垂簾亦無須議政王引見大臣,其餘細則與《垂簾章程》略同,实际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此後,光緒帝逐渐建立了以翁同龢、汪鸣銮、孙家鼐、文廷式、志锐等为骨干的帝党,影響光緒親政後的作為。

甲午战争[编辑] 主条目:甲午战争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坚决主战,但光緒指揮不當,加上翁同龢、李鴻章之間内斗严重,導致清帝國战败,次年在《马关条约》上签字用玺。

戊戌变法[编辑] 主条目:百日维新自甲午战败后,光緒帝锐意变法革新,“不做亡国之君”,1898年頒布《明定國是詔》[5],表明變革決心。

在慈禧的默許下,于1898年起用康有为、梁启超等推行新政,并以谭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等四军卿架空原有的军机大臣,但受到保守派的反对。

光緒在軍事上,陸軍改練洋操,為掌握軍事召袁世凱來京,下旨進行一系列整頓: 國家振興庶政,兼採西法,誠以為民立政,中西所同,而西法可補我所未及。

……今將變法之意,佈告天下,使百姓咸喻朕心,共知其君之可恃,上下同心,以成新政,以強中國,朕不勝厚望焉。

[6] 戊戌政变[编辑] 主条目:戊戌政变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8、9月间,由于變法操之過急,坊间盛传慈禧太后有以借“天津阅兵”废弑光绪帝的阴谋。

光緒帝懼怕變法失敗,聽信康有為的意見,打算不經過慈禧太后同意,亲自提拔候补侍郎袁世凯,以新式陸軍发兵,杀慈禧提拔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围颐和园(慈禧所居)[註2]。

慈禧得知消息,立刻從颐和园返回紫禁城,發動政變幽禁光緒帝,戊戌變法宣布失敗,軍機處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四軍卿以及楊深秀、康廣仁等六維新派人士被捕處死,康有為、梁啟超流亡日本,光緒帝被慈禧幽禁在三面环水的南海瀛台,对外则宣布光绪帝生病,由慈禧训政。

从戊戌年(1898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起,到政变发生的八月六日为止(西历6月11日至9月21日),整个变法维新历时不过103天,故称百日维新。

软禁时期[编辑] 主条目:己亥建储 戊戌政變後,慈禧太后宣布訓政,架空光緒。

光緒二十五年(己亥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公元1900年1月24日),慈禧太后欲废光绪帝,挑选载漪之子溥儁入宫,成為同治帝的嗣子,是为己亥立储,由於這是廢立皇帝的先兆,上海電報局總辦經元善領銜,與馬裕藻、章太炎、丁惠康、沈藎,唐才常、經亨頤、蔡元培、黃炎培等聯名抗議,且各国公使都同情光緒,否認此事的合法性,導致慈禧失敗。

慈禧遂不斷召外國西醫入宮探視“上疾”。

庚子事变[编辑] 主条目:庚子事变和八国联军 法军拍摄的光绪帝的睡床(1900年或01年摄)。

万国公报1903年第178期25页所刊載的“光緒皇帝照片”,实际应为载沣与洋人合照截取的一部分 溥儁之父载漪等权贵利用刚刚兴起的义和团排洋情绪,招引义和团进京,发生庚子事变,光绪帝與慈禧太后共同参加决定是否向八国联军宣战的御前会议,光緒表達反對與八國聯軍開戰,但他已沒有親政的權力。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挟光緒帝逃至西安,並殺害珍妃。

次年签定辛丑条约(庚子事变赔款)後才回北京。

此后处境稍有改善,但仍被慈禧软禁。

八國聯軍之後,慈禧太后啟動第三波的政治變革,稱為清末新政(或稱庚子新政)。

死亡[编辑] 光绪帝的葬礼 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驾崩於瀛台,比慈禧早一日驾崩,得年38歲。

清代官方文獻和宮廷檔案記載光緒帝為病死。

但光緒帝在慈禧死前一日晏驾,時間過於巧合,外界對其死因歷來有諸多揣測。

许多野史、宫廷回忆录包括溥仪均指出光绪帝是被人下毒所害,但对凶手的推测各不相同。

中華民國成立之後,據光緒帝的御醫透露,皇帝生前的確身體並不健康,主因是長時間不見天日、身體欠運動、心情不佳導致飲食不正常,卻也無病重之跡象。

1980年,整理崇陵光绪帝遗骨时“未发现外伤及中毒迹象”,结合官方档案上的说法,自然病死一说在当时一度成为学术界主流观点。

直到2008年对清西陵光緒遺體的頭髮、遺骨、衣服及墓內外環境樣品进行检测分析后,证实光绪帝是砒霜中毒死亡[7]。

光绪辞世时尚没有陵墓,一直到1913年(民国二年)才葬入中国最後一座帝陵——河北易县清西陵中的崇陵。

1938年曾被盗。

凶手之推断[编辑] 慈禧說[编辑] 《崇陵傳信錄》和《清稗類鈔》兩書指出:慈禧太后病危期間,曾猶豫對光緒帝要如何處置,遂以自己不久人世的消息透露給光緒帝知道,惟其近侍回報,帝曾微露喜色,故慈禧決意自己病終前,帝須先於自己命終,以免皇帝有再度親政、否定慈禧生前之佈局的可能[8]。

清室後裔、書法家啟功指出,其曾祖父、時任一品大员禮部尚書兼管宴大臣的溥良曾親眼看到太監從病重的慈禧宮中傳出一個蓋碗,稱“是老佛爺賞給萬歲爺的塌喇”。

“塌喇”在滿語中是酸奶之意。

此前從未聽說過光緒帝有任何急症大病。

送後不久,就由隆裕皇后的太監小德張(張蘭德)向太醫院正堂宣布光緒皇帝駕崩了。

隨後樂壽宮才哭聲四起,宣布太后已死。

慈禧與光緒素有嫌隙,況且當時慈禧已處於彌留之際,此時派人給軟禁中的皇帝贈食,極不尋常。

啟功認為,慈禧可能先於光緒帝病死,但祕不發喪,直到確認光緒帝死亡後才對外公布死訊。

啟功大師的說法應該最為可信,根據《爵秩全覽》光緒三十四年秋、冬記載:啟功曾祖父溥良在光緒駕崩時的官職為正一品光禄大夫、經筵講官、禮部尚書、對引大臣、管宴大臣、稽察七倉大臣、參預政務大臣。

光緒慈禧去世時,溥良確實有資格在慈禧寢宮外等候。

光緒皇后隆裕皇后為慈禧太后親侄女,為慈禧強行指配婚姻,光緒並不喜歡。

隆裕與光緒有名無實,多年來分居未曾同床無子,對光緒心懷恨意已久。

隆裕多次向慈禧訴苦,隆裕和太監崔玉貴等參與了慈禧處死光緒之寵妃珍妃,讓光緒皇帝對這位皇后更為憎恨冷淡。

光緒對慈禧和隆裕憎恨已久,慈禧重病時光緒露出喜容,卻被太監告知慈禧,慈禧生氣,曾說要讓光緒先死於自己。

老佛爺慈禧臨終時,隆裕在旁伺候。

慈禧便吩咐派隆裕皇后的禦膳房掌管太監小德張(張恆泰)送去塌喇(滿語酸奶),賞賜給光緒,實為大量砒霜糊狀液體形似酸奶。

雖光緒已被慈禧軟禁瀛台,貴為皇帝平時用藥需禦醫幾人嚴格審查,但老佛爺慈禧親賜的食物卻不必審查。

光緒喝了塌喇後痛苦掙扎好些時間才死去,慈禧其實先於光緒死去。

光緒之死主謀者為慈禧,默認在場知情者為隆裕皇后、太监小德張以及小德張的上司太監二總管崔玉貴。

事後,太監崔玉貴立即出宮回家原品休致以回避。

小德張被隆裕提拔為長春宮四司八處大總管。

隆裕皇后在清滅亡後內心不安,很快去世。

崔玉貴藏居寺廟,卒於1926年左右。

小德張晚年寓居天津,隱姓埋名以賣煎餅果子為生,不談政事,守密一生,卒於1957年左右。

清皇室核心載灃少數幾人知實情,礙於家醜將責任推給清宗室外的袁世凱和李蓮英等人,导致民國謠言亂起。

央視主任編輯鍾里滿依檢驗結果及史料記載認為,慈禧自戊戌政變以後就陰謀廢黜及弑害光緒,更擔心光緒會在自己死後復位翻案,所以才會在病危之時下毒手。

[9][10][11] 曾留洋并担任慈禧的御前女官的裕德龄在其英文版自述《瀛台泣血记》中提出,应是慈禧指使李莲英下手。

误传可能始于宫中传闻慈禧指示太监毒死光绪帝,民间只知道李莲英是慈禧最宠太监,便误传是李莲英。

但李莲英对光绪不错,无谋害之意。

事实上是慈禧指使太监小德张以及小德张的上司太监二总管崔玉贵。

另一說認為李蓮英為害死珍妃兇手,深怕光緒報復,下毒者確為李蓮英,為了處理光緒屍體,所以李蓮英缺席慈禧殯天[12]。

袁世凯说[编辑] 稱光緒帝为袁世凯所弑者认为,袁负恩反戈,陷光绪帝于万劫不复,光绪帝在瀛台,“日书‘项城’(袁世凯别号“袁项城”)名以志其愤”。

袁既知光绪帝对其深恶痛绝,则不能不惧太后死而帝独生,故加以谋害(见于光緒侄、末帝溥仪所著《我的前半生》及其他)。

但鍾里滿认为,当时除了慈禧太后外,并无其他人具备指使人对皇帝下毒的能力[13],袁世凯亦難以接近光绪帝。

袁世凱行兇一說基本是晚清遺臣因亡國恨而嫁禍,基本不存在袁世凯謀害光緒可能性。

死亡日期[编辑] 虽然清政府公布的死亡日期是清曆十月二十一日(西曆1908年11月14日),但喻大华认为清政府推迟了光绪帝的死亡日期,光绪帝的起居注史官恽毓鼎在他的《崇陵传信录》中回忆,在此前两天的十月十九日,太监成群结队地出宫剃头,并毫不避讳地说皇上驾崩,因为国丧期间,服喪不允許理髮,所以抢在发布之前剃头。

由此看来,朝廷發布的光绪帝死亡时间不準,在溥仪入宫之前光绪就已经死了,慈禧从容布置之后,确信可以掌控全局的时候才向天下公布皇帝已駕崩。

[14]日本电报也称光绪皇帝死于11月12日夜。

[15] 勳章[编辑] 大清國雙龍寶星 比利時利奧波德勳章頸飾級(1898年7月18日)[16] 德國黑鷹勳章(英语:OrderoftheBlackEagle)騎士級(1898年6月28日)[17] 夏威夷卡美哈梅哈勳章(英语:RoyalOrderofKamehamehaI)大十字騎士級(1882年) 日本大勳位菊花大绶章(1899年4月29日)[18] 葡萄牙三聯大十字勳章(英语:SashoftheThreeOrders)(1904年)[19] 家族[编辑] 先祖                    高祖父:高宗纯皇帝弘曆          曾祖父:仁宗睿皇帝颙琰              高祖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          祖父:宣宗成皇帝旻宁                 外高祖父:承恩公和尔经额          曾祖母:孝淑睿皇后喜塔拉氏              外高祖母:王佳氏          父:醇贤亲王奕譞                    外高祖父:通判百禄          外曾祖父:笔帖式灵寿              祖母:莊顺皇贵妃乌雅氏                 外曾祖母:翁氏              德宗景皇帝载湉                       外高祖父:刑部员外郎吉郎阿          外曾祖父:刑部河南司郎中景瑞              外高祖母:愛新覺羅氏宗室女          外祖父:山西归绥道道员惠徵                 外曾祖母:瓜爾佳氏              母:醇亲王妃婉贞                    外曾祖父:归化城副都统惠显              外祖母:富察氏                嗣父(伯父、姨丈):文宗显皇帝奕詝 嗣母(伯母、姨母):孝钦显皇后 醇親王府世系圖 襲王爵者      醇賢親王奕譞1840-1872-1891 嫡福晉叶赫那拉氏       大側福晉顏扎氏  二側福晉劉佳氏  三側福晉李佳氏                                                                          长子載瀚 次子德宗皇帝載湉 第三子未命名 第四子奉恩輔國公載洸 长女大格格?        第三女三格格?                                                     側福晉鄧佳氏         嫡福晉瓜爾佳氏 第五子醇親王载沣1883-1891-1949-1951 第六子郡王銜貝勒载洵 第七子郡王銜貝勒載濤 次女二格格?                                                                            长子宣统皇帝溥仪 次子溥傑 嵯峨浩 长女大格格韞瑛 次女二格格韞龢 第三女三格格韞穎                                       长女慧生 次女嫮生                                                                 第三子溥倛 第四子溥任 金瑜庭 第四女四格格韞嫺 第五女五格格韞馨 第六女六格格韞娛 第七女七格格韞歡                                                长子金毓嶂 次子金毓峑 第三子金毓嵐 长女金毓琨 次女金毓珵 后妃[编辑] 孝定景皇后(1868年-1913年):葉赫那拉氏,名靜芬,慈禧太后姪女,光緒帝的表姊,父為桂祥。

後稱為宣統帝的兼祧母后,尊為隆裕皇太后。

溫靖皇貴妃(1874年-1924年):瑾妃,他他拉氏,長敘之女。

宣統即位後稱為皇考瑾貴妃,清遜國後被尊為端康皇貴妃,為四大太妃之一。

諡溫靖皇貴妃。

恪順皇貴妃(1876年-1900年):珍妃,他他拉氏,長敘之女,瑾妃之妹。

因其家人多支持維新,在八國聯軍進京時被慈禧太后逼迫投井而死,清遜國後將其祔葬光緒帝的崇陵,追贈為恪順皇貴妃。

嗣子[编辑] 溥仪,光绪帝宗法上的侄子,本為兄弟醇亲王载沣之子,过继于同治帝,同时兼承光绪帝之祧,一人祧两房[20]。

評價[编辑] 此章節沒有提供參考來源,內容可能無法查證。

(2020年3月28日) 此章節可能包含原创研究或未查证内容。

(2020年3月28日)请协助補充参考资料以改善这篇条目。

详细情况请参见讨论页。

光緒皇帝廣為人知的肖像,但並非照片,實際為素描畫像 多數主流史學者(梁啟超、楊天石等)認為,光緒帝是清朝歷代皇帝之中較能接受新式制度的開明君主。

甲午戰爭時主戰,不欲割讓台澎,展現其想保疆衛土的決心。

但無奈其一生從未掌握實權,可謂心有餘而力不足。

論及維新變法之失敗,亦當歸於改革操之過切,如王照稱光緒帝為瑣事一日罷去六堂官,致懷塔布之妻入宮向太后哭訴。

在重大改革中,一百天內制定如此多的諭令,就算慈禧太后沒有最終加以阻撓,以當時清廷內外交困的情實,也難以逆睹預料成敗。

唯帝師翁同龢稱光緒幼承孝貞庭訓,近臣惲毓鼎稱某大員入蜀,慈禧唯絮問,而光緒帝不發一語,臨陛見,忽然曰:“西藏事,其要在蜀,勞費心。

”及至,果然,而入民國,告同僚:“帝有先見之明”。

惲毓鼎對宣統而作《崇陵傳信錄》。

光緒帝自親政到戊戌政變,並沒法建立自己的班底,除了師傅翁同龢是自己的親信外,其餘皆是過去慈禧培養的官員,再加上官員任命權與國家大政,皆需要請示慈禧才能定奪,因此光緒帝親政後並沒有太大權力,導致在戊戌變法時,光緒帝想積極培養自己的親信班底,反而遭致朝內的反對,再加上用人不當、操之過急,最後失敗。

重用翁同龢、文廷式等人是光緒帝親政最大的失誤。

翁同龢雖是光緒帝師傅,但性格過於守舊,得罪不少洋務派,並對慈安、慈禧兩宮太后推動的洋務運動嗤之以鼻。

由於光緒帝親政後並沒有自己的班底,只有信任翁同龢。

另一方面,翁同龢為刁難李鴻章的北洋艦隊,不惜上奏光緒帝禁止海軍外購軍火(《請停購船械裁減勇營折》),致使海軍失去了申請專項資金用於艦和、武備更新的途徑,導致北洋艦隊無法更新武器,在甲午戰爭全面戰敗。

在甲午戰爭的指揮中,光緒帝指揮不當,導致甲午戰爭節節失敗,後期又與慈禧發生指揮上的衝突,等到慈禧接手指揮權時,只剩下與大日本帝國求和一途。

戊戌變法聽信康有為的策略,導致原本與慈禧已有默契的光緒帝,開始與慈禧產生摩擦。

而康有為在翁同龢被罷官後,取代其位置成為光緒帝最親近的大臣,變法太急因損害當時權貴階級,引起各種既得利益者反彈,反而讓光緒帝苦吞戊戌變法的敗果。

光緒帝親自接見由親近大臣張蔭桓推薦的大日本帝國總理大臣伊藤博文,並接受其提供的改革方針。

光緒帝為了擺脫慈禧的控制,急於自己有班底,在戊戌變法中,並沒有看清時局的演變,再加上康有為的激進作法,導致一向默許光緒帝主導戊戌變法的慈禧太后終於忍無可忍,發動政變並囚禁光緒帝。

[來源請求] 大事記[编辑] 元年(1875年)──丁戊奇荒,一场罕见的特大旱灾饥荒,波及山西、直隶、陕西、河南、山东等省,受灾人口1.08亿,造成900万至2000万人饿死[21]。

二年(1876年)──清廷在英政府外交压力下签订烟台条约,内容包括清政府对马嘉理事件及以前中英之间的案件各赔偿15万两白银;洋货在中国内陆免收厘金;增加开放宜昌﹑芜湖﹑温州﹑北海等为通商口岸;以及正式遣使道歉。

三年(1877年)──左宗棠率領清軍成功收復西域。

五年(1879年)──甘肃武都地震,大约22000人死亡[22]。

七年(1881年)三月──清朝咸丰皇帝的皇后—孝貞顯皇后暴崩。

九年(1883年)──中法战争 十一年(1885年)──与法国簽定中法新约,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

十三年(1887年)──河南郑州下汛十堡(今惠济区花园口镇石桥村)发生黄河决口[23],致使200多万(一说93万;一说最保守估计150万;一说700万)人罹难。

十三年(1887年)──与葡萄牙帝国签订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同意葡萄牙永居管理澳门。

十四年(1888年)──光緒帝大婚。

北洋水師成立。

光緒帝親政。

二十年(1894年)──为朝鲜主权中日爆发甲午战争。

二十年(1894年)──日军攻陷旅顺,执行旅顺大屠杀,对城内进行4天3夜的抢劫、屠杀和强奸,造成旅顺2万名平民遇难[24][25]。

二十一年(1895年)四月──与大日本帝国签定馬關條約,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群岛并支付赔款2亿两白银(约3亿日圆)。

二十四年(1898年)三月──德意志帝国因曹州教案强迫清政府在北京签订胶澳租借条约,租借胶澳(即胶州湾)及其周边地区(今属青岛市)99年,山东省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

二十四年(1898年)三月──与俄罗斯帝国签订旅大租地条约,把旅顺和大连湾沿海租给俄国25年作为军港使用。

二十四年(1898年)九月──戊戌政變發生,六君子被殺。

二十五年(1899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屠杀洋人、奸淫妇女、抢夺店铺、破坏各国使馆、烧毁与西洋有关的东西。

二十六年(1900年)──太原教案,义和团针对基督徒和传教士的屠杀事件。

中国内地会的刊物记载说,在山西省北部共有15,000到20,000名本地信徒被杀害[26]。

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太后不理会各国抗议,更向十一国宣战,引发八国联军之役。

二十六年(1900年)──俄军于黑龙江海兰泡越境,悉数屠杀清民六千多人,史称海兰泡惨案[27]。

二十七年(1901年)──与十一国簽定辛丑条約,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皇权丧失最严重的条约。

二十七年(1901年)──李鴻章病逝。

三十年(1904年)──日俄两国因在东北地区的利益冲突爆发日俄战争。

三十一年(1905年)──平綏鐵路興工。

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立憲改革。

三十三年(1907年)──因1906年暴雨,导致安徽、湖南和江苏三省的农作物歉收。

持续的降雨淹没了40,000平方英里(100,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导致三省陷入严重饥荒,饥荒死亡人数高达2500万人,是人类历史记录以来死亡人数第二多的饥荒。

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光緒帝駕崩。

事蹟[编辑] 敘述光緒事蹟的書籍,《清史稿·德宗本紀》及清宮檔案自是第一信史,此外有清末民初惲毓鼎的《崇陵傳信錄》和清室遠支德齡的《瀛台泣血記》等。

關於戊戌變法的資料則有梁啟超的《戊戌政變記》和袁世凱的《戊戌日記》。

近年來有《走向共和》《戊戌風雲》等影視,亦頗有影響。

定語[编辑] 惲毓鼎(1862-1917)《崇陵傳信錄》 「緬維先帝御宇,不為不久。

幼而提攜,長而禁制,終於損其天年。

無母子之親,無夫婦、昆季之愛,無臣下侍從宴遊暇豫之樂。

平世齊民之福,且有勝於一人之尊者。

毓鼎侍左右,近且久,天顏戚戚,常若不愉,未嘗一日展容舒氣也。

」 相关影视中的扮演者[编辑] 演員 影視作品 播出(拍摄)年份 備註 电视剧 張之珏 清宮殘夢 1975年 陳立華 末代兒女情 1990年 汤镇业 满清十三皇朝之危城争霸 1990年 杨庆煌 戏说慈禧 1993年 冯远征 戊戌风云 1998年 又名《帝妃爱情》 邱心志 日落紫禁城 1997年 武洪武 神医喜来乐 2003年 长缨在手 孙 义 十三格格 2013年 保剑锋 绣娘兰馨 2007年 客串 黄海冰 甲午陆战 欢喜遊龙 欢喜婆婆俏媳妇 蒲茗蓝 汇通天下 2006年 花 昆 大武生 2011年 郝爱民 大清药王 2001年 张 粟 十三格格新传 2001年 李 栋 两宫皇太后 胡亚捷 北洋水师 王 坤 庚子风云 秦 风 赛金花 李光洁 走向共和 2003年 谢震伟 厨子当官 2005年 张 默 龙非龙凤非凤 2005年 黄 河 德龄公主 2006年 金 博 一生为奴 2006年 又名《恭亲王传奇》 张颂文 乱世豪门 2007年 刘冠翔 台湾1895 2008年 张 博 苍穹之昴 2010年 许 凝 枪炮侯 2011年 大 剛 神医喜来乐傳奇 2013年 敖嘉年 末代御醫 2016年 周 瑞 那年花開月正圓 2017年 李浩軒 東方有大海 2017年 电影 舒 适 清宫秘史 1948年(拍摄) 雷 震 西太后與珍妃 1964年 狄 龙 倾国倾城 1975年 瀛台泣血 1976年 杨立新 夜盗珍妃墓 1989年 末代皇帝 郭家铭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 注釋[编辑] ^关于凶手的身分,史学界存在争议。

^慈禧欲借阅兵废光绪帝,及光绪欲使袁世凯围颐和园两事,实乃导致变法失败的重要因素,但其有无尚存疑。

废帝事见康梁所著。

围园事或谓系袁世凯捏造,或谓系康梁等所为,非光绪帝所与闻者。

袁氏固不可信,但康梁虽是戊戌变法当事人,所著书或凭空捏造,或讳莫如深,实难谓信史者也,尚待商榷。

(见杨天石《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考论及《晚清史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参考文献[编辑] ^《清史稿‧本紀二十三‧德宗本紀一》:「戊午,上御太和殿,即皇帝位,頒赦詔,開恩科。

」 ^许巧娜.囚徒天子光绪皇帝(3).台海网,来源:新华网.2011-11-19[2021-11-23].(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7)(简体中文).  ^《清实录·光绪实录·卷之二百五十六》光绪十四年。

戊子。

六月……○己亥。

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懿旨。

前因皇帝甫经亲政。

决疑定策。

不能不遇事提撕。

勉允臣工之请。

训政数年。

两年以来。

皇帝几余典学。

益臻精进。

于军国大小事务。

均能随时剖决。

措置合宜。

深宫甚为欣慰。

明年正月大婚礼成。

应即亲裁大政。

以慰天下臣民之望。

著钦天监于明年二月内、敬谨选择归政吉期具奏。

现月○谕内阁、朕自冲龄践阼。

仰蒙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垂帘听政。

丰功伟烈。

震古铄今。

宵旰勤劬。

数十年如一日。

迨十二年六月。

今朕亲裁大政。

犹复曲垂慈爱。

特允训政之请。

劳心庶务。

又及两年。

兹奉懿旨。

于明年二月归政。

朕仰体慈躬敬慎谦抑之本怀。

并敬念三十年来。

我圣母为天下忧劳况瘁。

几无晷刻可以稍资休息。

抚衷循省。

感悚交深。

兹复特沛温纶。

重申前命。

朕敢不祗遵慈训。

于一切几务、兢兢业业。

尽心经理。

以冀仰酬我圣母抚育教诲。

有加无已之深恩。

惟念现在时事孔艰。

嗣后仔肩益重。

尔中外大小臣工。

尤当体朕夙夜祗惧之诚。

各矢公忠。

共襄治理。

朕实有厚望焉。

所有归政届期。

一切应行典礼事宜。

著各该衙门敬谨酌议具奏。

现月……○壬寅。

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懿旨。

钦天监奏、遵旨选择吉期。

恭候钦定一摺。

著于明年二月初三日归政。

现月…… ^《清实录·光绪帝实录·卷之二百六十六》 ^《明定國是詔》:「數年以來,中外臣工講求時務,多主變法自強。

邇者詔書數下,如開特科,汰冗兵,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學堂,皆經再三審定,籌之至熟,甫議施行。

惟是風氣尚未大開,論說莫衷一是,或托於老成愛國,以為舊章必應墨守,新法必當擯除,眾喙嘵嘵,空言無補。

試問今日時局如此,國勢如此,若仍以不練之兵,有限之餉,士無實學,工無良師,強弱相形,貧富懸絕,豈真能制挺以撻堅甲利兵乎?朕維國是不定則號令不行,極其流弊,必至門戶紛爭,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積習,於是政毫無補益,即以中國大經大法而論,五帝三王不相沿襲,譽之冬裘夏葛,勢不兩存。

用特明白宣示,嗣後中外太小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發憤為雄,以聖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傅采西學之切於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救空疏迂謬之弊。

專心致志,精益求粹,毋徒襲其皮毛,毋競騰其口說,總期化無用為有用,以成通經濟變之才,京師大學堂為各行省之倡,尤應首先舉辦,著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王大臣會同妥速議奏,所有翰林院編檢,各部員司員,大內待衛,候補候選道府州縣以下及大員子第,八旗世職,各省武職後裔,其願入學堂者,均准入學肄業,以期人材輩出,共濟時艱,不得敷衍因循,徇私援引,致負朝廷諄諄告誡之至意。

」 ^清史稿‧德宗本紀二,頁351-352 ^钟里满;耿左车,李军等.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专项课题成果: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清史研究.2008,(4):1–12[2018-08-03].(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3).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帮助) ^光緒皇帝系中毒致死?港刊指百年疑案有望解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新社2007年12月4日 ^百年疑案破解:光緒死於砒霜中毒.上海:新民晚報.2008年11月1日[2008年11月2日].(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7月9日).  ^現代技術確證清光緒帝砒霜中毒而亡兇手待查.中國新聞網.2008年11月2日[2008年11月6日].(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11月6日).  ^“戏说”慈禧坐轿车.新民晚报.2011年12月27日[2013年3月13日].(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4月26日).光绪帝在慈禧驾崩的前一日先死去了。

一百年来,尽管清宫御医档案证明他是自然病亡,但他被毒死的传说不胫而走。

2008年11月,由四个国家级部门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公布了长达五年的研究成果,确认光绪帝死于砒霜中毒。

除了慈禧,谁有胆量毒死皇上呢?  ^高拜石正中書局版(七)P176起 ^中新网:专家追查害死光绪元凶皇室后裔现场听(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华网,2008-11-15 ^《末代皇帝溥仪》二、两宫驾崩(5).[2013-07-13].(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8).  ^大韩帝国皇城新闻1908年11月15日(PDF).[2013年7月13日].(原始内容(PDF)存档于2016年3月6日).  ^ListedesMembresdel'OrdredeLéopold,AlmanachRoyaleBelgique,Bruxelles:72,1899–通过hathitrust.org(法语)  ^SchwarzerAdler-orden,KöniglichPreussischeOrdensliste,Berlin:5,1895[2021-09-19],(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8)–通过hathitrust.org 已忽略未知参数|lang=(建议使用|language=)(帮助) ^刑部芳則.明治時代の勲章外交儀礼(PDF).明治聖徳記念学会紀要.2017:149[2021-09-19].(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21-03-28)(日语).  ^OsportugueseseoOriente(1840-1940).Lisbon:BibliotecaNacional.2004:81–90.ISBN 978-972-565-392-0(葡萄牙语).  ^《清史稿·本纪二十五·宣统皇帝本纪》:三十四年冬十月壬申,德宗疾大渐,太皇太后命教养宫内。

癸酉,德宗崩,奉太皇太后懿旨,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嗣穆宗,兼承大行皇帝之祧,时年三岁。

^近代西方人对“丁戊奇荒”的认识及其背景——《纽约时报》传达的信息(PDF).core.ac.uk.2014-03-13[2020-06-26].(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20-06-17).  ^Hou,K.;LeiZ.;WanF.;LiL.&XiongZ.Researchonthe1879SouthWuduM8.0EarthquakeandItsCo-SeismicFracture.EarthquakeResearchinChina.2006,20(1)[30November2012].(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2).  ^1887年9月30日黄河决口.人民日报.2011-09-30[2020-06-26].(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9).  ^英冒险家记录甲午旅顺大屠杀:女人被斩成几段.环球网.2014-04-01[2020-06-26].(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5).  ^纪念“旅顺大屠杀”事件125周年:大连旅顺举行公祭仪式_手机搜狐网.m.sohu.com.[2020-06-15].(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5).  ^山西“太原教案”纪念日重温传教士殉道足迹-基督时报—基督教资讯平台.www.christiantimes.cn.[2020-06-17].(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7).  ^海兰泡惨案:数千中国人被杀_资讯_凤凰网.news.ifeng.com.[2020-06-15].(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5).  维基语录上的光绪帝语录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光绪帝 光绪帝清朝出生于:1871年8月14日逝世於:1908年11月14日 統治者頭銜 前任:清穆宗載淳(堂兄)年号:同治 大清皇帝1875年2月25日-1908年11月14日光绪元年正月二十-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廿一 繼任:溥仪(侄)年号:宣统 西藏文殊皇帝1875年2月25日-1908年11月14日 蒙古大汗1875年2月25日-1908年11月14日 查论编清朝(附后金)详见:清朝君主列表、清朝皇帝世系图追尊 肇祖原皇帝 ~興祖直皇帝 ~景祖翼皇帝 ~顯祖宣皇帝 ~成宗義皇帝(入關) 后金大汗 太祖高皇帝[天命](立国)→太宗文皇帝[天聪] 大清皇帝 太宗文皇帝[崇德](稱帝)→世祖章皇帝[顺治]→圣祖仁皇帝[康熙]→世宗宪皇帝[雍正]→高宗純皇帝[乾隆]→仁宗睿皇帝[嘉庆]→宣宗成皇帝[道光]→文宗顯皇帝[咸丰]→穆宗毅皇帝[同治]→德宗景皇帝[光绪]→宣統皇帝溥仪[宣統] 玉玺·皇宫(盛京→京师)·後宮(皇后)·三山五园、避暑山庄·皇陵(盛京、东陵、西陵)·实录、圣训 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三国→晋 /十六国→南朝 /元魏 –北齐 –北周→隋→唐→五代 –十國→宋 /西夏 /辽 /金→元→明→清→民国 /共和国 查论编蒙古大汗大蒙古国大汗兼称皇帝成吉思皇帝(太祖)→拖雷皇帝(睿宗)(監國)→窩闊台皇帝(太宗)→乃马真后(昭慈皇后)(称制)→貴由皇帝(定宗)→海迷失后(钦淑皇后)(称制)→蒙哥皇帝(宪宗)→阿里不哥汗/薛禅皇帝(世祖)(两者未获普遍承认)元朝皇帝兼任大汗成宗(完泽笃皇帝)→武宗(曲律皇帝)→仁宗(普颜笃皇帝)→英宗(格坚皇帝)→泰定帝(也孙铁木儿皇帝)→天順帝(阿剌吉八皇帝)→文宗(札牙笃皇帝)→明宗(忽都笃皇帝)→文宗(札牙笃皇帝)→宁宗(懿璘质班皇帝)→惠宗(乌哈噶图汗)北元皇帝兼任大汗惠宗(乌哈噶图汗)→昭宗(必里克图汗)→天元帝(乌萨哈尔汗)鞑靼大汗[1]卓里克圖汗→恩克汗→额勒伯克尼古埒苏克齐汗→坤帖木兒汗鬼力赤篡位时期(鞑靼大汗)兀雷帖木儿汗复归黄金家族(鞑靼大汗)完者帖木儿汗→答里巴→卫拉岱→阿台→岱总汗→阿噶巴尔济也先篡位时期(鞑靼大汗)大元田盛大可汗(敬順王)复归黄金家族(鞑靼大汗)乌珂克图汗→摩伦汗→满都鲁→达延汗(大元大可汗)→巴儿速孛罗→阿剌克汗→库腾汗→扎萨克图汗→彻辰汗→林丹汗→额哲清朝皇帝名義上兼任蒙古大汗[2][3]宽温仁圣皇帝→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咸丰帝→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外蒙古博克多汗国时期博克多汗 ^自元昭宗以後,所有北元君主皆不自稱皇帝,只自稱大汗。

漢文的廟號與諡號也不再有。

一说此时大元国号亦不再使用。

(黎東方.《細說元朝》.二六〈蒙古可汗與元朝皇帝的名單〉.傳記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215頁.) ^天聪十年四月,漠南蒙古各部王公台吉来盛京朝觐,歸降皇太极,并上尊號為“博格达汗”。

(《清史稿》太宗纪) ^清朝历代皇帝与蒙古王公交往时,蒙古王公使用的蒙古语尊号均为“博格达汗”,但皇帝詔書自稱則為“皇帝”。

(达力扎布,清代察哈尔扎萨克旗考,《历史研究》2005年05期;《清内阁蒙古堂档》) 查论编甲午战争(1894年-1895年)背景 中國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 江華島事件 江华条约 壬午兵变 济物浦条约 甲申政变 中日天津会议专条 汉城条约 巨文島事件 长崎事件 金玉均暗杀事件 东学党起义 战事 豐島海戰 成歡之戰 平壤之战 黄海海战 九連城之戰 旅顺口之战 旅順大屠殺 威海衛之戰 营口之战 田庄台之战 澎湖之役 主要舰艇聯合艦隊 松島號防護巡洋艦 嚴島號防護巡洋艦 吉野號防護巡洋艦 北洋艦隊 定遠號戰艦 鎮遠號戰艦 經遠級巡洋艦 来远 致遠 靖远 濟遠艦 主要人物大日本帝国 明治天皇 伊藤博文 陸奧宗光 伊东祐亨 山縣有朋 大山巖 大清帝国 慈禧太后 光绪帝 李鴻章 丁汝昌 袁世凯 林泰曾 刘步蟾 后续 甲午更张 马关条约 三國干涉還遼 遼南條約 公车上书 乙未事变 臺灣民主國 乙未戰爭 乙未广州起义 乙未改革 俄館播遷 中俄密约 大韩帝国建立 日俄战争 日韓合併 朝鮮日治時期 台灣日治時期 台灣抗日運動 戊戌变法 伊藤博文遇刺 纪念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 查论编清德宗皇室父母醇贤亲王奕譞 醇賢親王嫡妃叶赫那拉氏嗣父母文宗显皇帝奕詝 孝貞顯皇后鈕祜祿氏·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尊封兄弟載瀚同母·醇亲王第三子·奉恩辅国公載洸同母·醇亲王载沣·郡王衔贝勒载洵·郡王衔贝勒載濤姊妹醇亲王第一女·醇亲王第二女·醇亲王第三女嗣兄载淳清穆宗·追赠憫郡王嗣姊荣安固伦公主后妃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端康皇貴妃他他拉氏·恪順皇貴妃他他拉氏追赠兼祧嗣子溥仪清逊帝前朝:清穆宗皇室·后朝:清逊帝皇室 规范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CBDB:0054297 DILA:A006736 FAST:99122 HKCAN:9811105797503406 ISNI:0000000082672409 KulturNav:de8a4827-1242-4d4c-a08c-12a1088be55d LCCN:n82125849 NARA:10569827 NDL:00622952 NKC:jo20191039963 NLA:36613512 NTA:149094531 VIAF:75204530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光绪帝&oldid=71518699” 分类:​1871年出生1908年逝世清朝皇帝清德宗男谋杀受害者清朝被毒死人物中國被弒帝王中国被毒死皇帝墓穴遭搗毀者北京人亞洲硬幣上的人物被谋杀的皇族愛新覺羅氏大学和学院建立者中国未破谋杀案慈禧太后御賜雙龍寶星獲得者大勳位菊花章頸飾獲得者卡美哈梅哈勳章獲得者比利時利奧波德大綬章勳章持有人隐藏分类:​含有过时参数的引用的页面CS1法语来源(fr)含有未知参数的引用的页面CS1日语来源(ja)CS1葡萄牙语来源(pt)使用过时图像语法的页面含有明確引用中文的條目使用无数据行信息框模板的条目含有非中文內容的條目含有滿語的條目自2020年3月需补充来源的条目拒绝当选首页新条目推荐栏目的条目使用小型訊息框的頁面自2020年3月可能带有原创研究的条目有未列明来源语句的条目包含CBDB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DDB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FAST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HKCA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ISN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KULTURNAV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LC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AR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D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K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L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T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VIA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维基语录 其他语言 Asturianuབོད་ཡིགCatalàMìng-dĕ̤ng-ngṳ̄ČeštinaDeutschEnglishEsperantoEspañolSuomiFrançaisArpetan客家語/Hak-kâ-ngîעבריתMagyar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Jawa한국어LietuviųМонголमराठीBahasaMelayu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OccitanPolski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cots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ไทยTagalog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TiếngViệt吴语文言Bân-lâm-gú粵語 编辑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