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 教育百科| 教育雲線上字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太史公書》,後世通稱《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編寫的一本歷史著作。

《史記》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中文古典典籍|古典典籍之一,與後來的《漢書》、《後 ... 跳到主要內容 ::: 史記-教育百科 詞條檢索 全文檢索 音讀檢索 切換漢語拼音鍵盤 切換注音小鍵盤| 關閉 小提醒: 輸入完畢後請點選 音讀檢索 進行搜尋 聲母 韻母 詞條名稱:史記 ㄇㄧㄥˊㄊ一ㄢmíngtiān 切換來源 ToggleDropdown 教育Wiki 教育Wiki 教育Wiki 《太史公書》,後世通稱《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編寫的一本歷史著作。

《史記》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中文古典典籍|古典典籍之一,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史記》最初無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史記·太史公自序》;“幾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為《太史公書》。

”王充《論衡》卷二十九《述作篇》雲:“《太史公書》,劉子改序班叔皮傳,可謂述矣。

”,或稱《太史公記》《漢書·楊惲傳》雲“惲母,司馬遷女也,惲始讀外祖《太史公記》”、《太史公傳》《史記·龜策列傳》褚先生補,也省稱《太史記》《風俗通義·正失篇》雲“謹案《太史記》,燕太子丹留秦,始皇遇之益不善,燕亦遂滅”。

、《太史公》揚雄|揚子《法言·問神篇》。

《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王靜安在《太史公行年考》中,根據《三國·魏志·王肅傳》,謂《史記》之名始於王肅。

楊明照《太史公書稱史記考》指出《史記》名稱,始於東漢靈獻之世。

(《燕京學報》第二十六卷)。

《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傳說時代|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

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紀傳體通史。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

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漢文學史綱要》。

目錄1作者與成書2史料來源3內容4批評5版本6注疏7目錄7.1本紀7.2表7.3書7.4世家7.5列傳8外部連結9以上資料來源作者與成書司馬遷著《史記》,其史學觀念在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司馬遷探求的天人之際,並非承認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視天人之間關係的演變,從而了解“古今之變”的關鍵,探求出歷史動態發展變化的層面,最終完成“一家之言”。

而他的撰述動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司馬遷為了繼承其父司馬談編訂史書的遺志,完成撰述《史記》的宏願。

司馬氏在周朝時世為史官,春秋時期雖然失去官職,司馬談卻把修撰史書視為自己的神聖職責,一心繼承先人久絕的世業—太史令,重現孔子撰述《春秋(史書)|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論述上代歷史。

《隋書·經籍志》說:「談乃據《左氏春秋》、《國語(書)|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接其後事,成一家之言。

」可見司馬談有意繼續編訂《春秋》以後的史事。

漢武帝元封元年,漢武帝|武帝進行封禪大典,司馬談身為太史令,卻無緣參與當世盛事,引為終生之憾,憂憤而死。

他死前將遺志囑咐兒子司馬遷說:「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司馬遷則回答道:「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

」可知司馬遷乃秉承父親的遺志完成史著。

而《史記》以「封禪書」為其八書之一,即見其秉先父之意。

司馬遷想繼承《春秋》精神。

司馬遷在-{zh-hans:《太史公自序》;zh-hant:〈太史公自序〉;}-說:「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經|詩》、《尚書|書》、《儀禮|禮》、《樂經|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義,顯揚志業人物的使命。

《春秋》的下限,到魯哀公獲麟之年,此後的史事就沒有完整的史籍記載。

司馬遷是紹繼《春秋》,並以漢武帝元狩元年「獲麟」及太初元年改曆下限,撰寫史記。

然而,司馬遷繼承《春秋》,不僅是要形式上承繼周公以來的道統,反而是重視《春秋》的性質,他在《太史公自序》說:「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

」可見司馬遷對「春秋之義」和「春秋筆法」心儀已久,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貶精神,撰述《史記》。

司馬遷要肩負史家職責。

據《後漢書·百官志》載,「太史令」只是俸祿六百石(質量單位)|石的小官,職責僅在於管理圖籍,掌管星像天文,最多也只是記錄上代及當代事情,並無著述的責任。

然而,司馬談和司馬遷明顯不滿足於「拾遺補蓺」。

司馬談早有整理上代歷史的計劃,可惜卻「發憤而卒」,臨終前叮囑司馬遷,認為「自獲麟以來,史記放絕。

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甚多,身為太史令,有完成論載上代歷史的任務。

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為太史的職責說:「且余嘗掌其官,廢明聖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

」因此,司馬遷一心秉承先人世傳及「述往事以思來者」的責任感,決意撰述《史記》。

在《報任安書》中亦透露著述《史記》的目的,他說「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可見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責任,更要盡史學家的職責。

史料來源簡牘。

《諜記》、《五帝系諜》、《尚書(經)|尚書》、《秦記》、《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及《晏子春秋》、《司馬兵法》、《春秋歷譜諜》、《春秋(史書)|春秋》、《國語(書)|國語》、《離騷》、《天問》、《招魂》、《哀郢》等;檔案。

司馬氏世為史官,司馬遷當任太史,因此能見到漢初檔案如詔令、記功冊等,並且用作寫史的資料;見聞。

比如文中有諸如“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吾聞馮王孫曰:‘趙王遷,其母倡也……’”、“公孫季功,董生與夏無且游,具知其事,為余道之如是”等;游歷。

比如文中有諸如:“余嘗西至崆峒,北至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五帝本紀》);“余登廬山”(《河渠書》);“吾過大梁之墟”(《魏公子列傳》)等。

內容《史記》內容記載自傳說中的黃帝以來至漢武帝時期以來的歷史,共分成〈本紀〉、〈表(史書)|表〉、〈書〉、〈世家〉和〈列傳〉五個主題,加上最後的〈太史公自序〉又細分成一百三十個章節。

其中,〈本紀〉是“天下”統治者的事蹟,“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著十二本紀,既科條之矣。

”;〈表(史書)|表〉以表格的方式排列整理事件次序或歷史動態,“並時異世,年差不明,作十表。

”;〈書〉的內容有關歷代典章制度,“禮樂損益,律歷改易,兵權山川鬼神,天人之際,承敝通變,作八書”;〈世家〉描述影響深遠的家系或貴族事蹟,“二十八宿環北辰,三十輻共一轂,運行無窮。

輔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

”;〈列傳〉呈現的是歷史上各類人物的歷史表現與社會的種種樣貌,“扶義倜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傳。

”。

不同於以往的史書,《史記》的寫作方式首開紀傳體之先河:以描寫人物的生平為主,年代先後為副。

至此以後,尚有《漢書》、《三國志》和《後漢書》等史著仿效該體,讓紀傳體成為唐代以後官方史著所採用的主流寫作方式。

趙翼《廿二史劄記》-{雲}-:「司馬遷參酌古今,發凡起例,創為全史,本紀以序帝王,世家以記侯國,十表以繫時事,八書以詳制度,列傳以誌人物,然後一代君臣政事賢否得失,總彙於一編之中。

自此例一定,歷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範圍,信史家之極則也。

」至於文章內容,《史記》的文章可分成兩個部分:前面的正文是人物的生平描述,這部分皆以代表性事件或逸事銜接交雜而成;正文後面會加上作者的評論或感想,通常以“太史公曰”為起頭,內容或有作者的個人經歷,或有對人物的評價,或有收集資料的過程,但仍以評論題材人物的性格與行事為主,這也呼應司馬遷在自序中“究天人之際”的寫作目標自司馬遷創“太史公曰”以來,後代史家多響應。

劉知幾《史通·論贊》載“班固曰贊,荀悅曰論,東觀曰序,謝承曰詮,陳壽曰評,士隱曰議,何法盛曰述,揚雄曰撰,劉昞曰奏,袁宏、裴子野自顯姓名,皇甫謐、葛洪列其所號”範曄還把《後漢書贊論》編為四卷,希望“有賞音者”。



《史記》全文一百三十篇,自司馬遷歿就有十篇散失“而十篇缺,有錄無書。

”《漢書·司馬遷傳第三十二》。

西漢博士褚少孫補之。

但其中有些也有可能更有後人補之,如《孝武本紀》摘抄於《封禪書》,褚少孫雖才識不足也不至於如此。

另有唐司馬貞補《三皇本紀》。

批評班固批評《史記》,說它“是非頗謬於聖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序遊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貧賤,此其所蔽也。

然自劉向、揚雄博極群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

干寶對《史記》不滿,《史通·二體篇》:“晉世干寶著書,乃盛譽丘明而深抑子長。

其義-{雲}-能以三十卷之約括囊二百四十年事,靡有遺也。

”又“及干令升史議,歷詆諸家而獨歸美《左傳》。

-{雲}-丘明能以三十卷之約,括囊二百四十年之事,靡有孑遺。

斯蓋立言之高標,著作之良模也。

”劉知幾曾說:“自戰國以下,辭人屬文,皆偽立客主,假相酬答。

”《史通》外篇《雜說》劉知幾甚至說《史記》將寓言、神話、傳說當作史料,“至於屈原《離騷》辭,稱遇漁夫於江渚;宋玉《高唐賦》,雲夢神女於陽臺。

夫言並文章,句結音韻。

以茲敍事,足驗憑虛。

而司馬遷、習鑿齒之徒,皆采為逸事,編諸史籍,疑誤後學,不其甚邪!”。

周亮工在《尺牘新抄》中表示:“垓下是何等時?虞姬死而弟子散,匹馬逃生,身迷大澤,亦何暇更作歌詩?既有作,亦誰聞之,而誰記之歟?吾謂此數語者,無論事之有無,應是太史公筆補造化代為傳神。

”版本《史記》版本眾多,目前現存最早的版本為南北朝時期的抄本殘卷。

最早的刻本為北宋時期的《史記集解》單刻本。

南宋的黃善夫刊本為最早的三家注合刻本。

中華書局發行的《史記》,分簡體和繁體版本,也有帶“三家注”的版本,其再版的版本是當今最好的版本。

白話文則有韓兆琦譯注的《新白話史記》(簡化字本由中華書局出版,正體字本由台北三民書局出版),張烈等人譯注的《史記》(簡化字本由貴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正體字本由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出版)。

其他工具書則有哈佛燕京社編《史記及注釋綜合引得》、黃福鑾編《史記索引》、李曉光、李波編《史記索引》、鍾華編《史記人名索引》、段書安編《史記三家注引書索引》、倉修良主編《史記辭典》等。

現羅列歷代重要善本如下。

南宋黃善夫刻本(簡稱「黃善夫本」)明朝嘉靖、萬曆年間南北監刻二十一史本(簡稱「監本」)明朝毛晉|毛氏汲古閣刻十七史本(簡稱「毛刻本」或「汲古閣本」)清朝乾隆年間武英殿刻二十四史本(簡稱「武英殿本」或「殿本」)清朝同治年間張文虎整理,金陵書局刊⾏史記集解索隱正義合刻本⼀百三⼗卷(簡稱「金陵局本」)注疏歷代對《史記》的評注主要有三家,劉宋裴骃的《史記集解》,唐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和張守節的《史記正義》,這三家都是對史記的總結性評注。

清朝|清梁玉繩的《史記志疑》是有清一代史記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近代有日本學者瀧川龜太郎|瀧川資言的《史記會注考證》較為著名。

當代有韓兆琦的《史記箋證》,以三家注和《史記會注考證》為基礎,是史記注釋詳盡之作。

以下羅列歷代部分重要註家。

書名作者中國朝代備注史記集解裴骃南北朝劉宋史記索隱司馬貞唐朝史記正義張守節唐朝漢書注顏師古唐朝史通劉知幾唐朝古史蘇轍北宋學林王觀國北宋容齋隨筆洪邁南宋東萊集呂祖謙 南宋班馬字類婁機南宋班馬異同倪思南宋習學記言葉適南宋黃氏⽇抄黃震南宋困學紀聞王應麟南宋滹南遺老集王若虛南宋資治通鑑音注胡三省南宋仁山文集金履祥南宋丹鉛總錄楊慎明朝史記考要柯維騏明朝史詮程⼀枝明朝震川集歸有光明朝史記鈔茅坤明朝泌園集董份明朝史記評林凌稚隆明朝史記測義陳子龍明朝史記考陳仁錫明朝鈍吟集馮班明朝湘帆堂集傅占衡明朝日知錄顧炎武明朝得樹樓雜鈔查慎行清朝史記注補正、望溪文集方苞清朝義門讀書記何焯清朝春秋大事表顧棟高清朝讀史記十表汪越清朝白天山房雜著王懋竑清朝殿本史記考證張照清朝史記考證杭世駿清朝史記功臣侯表考證齊召南清朝經史問答全祖望清朝史記志疑梁玉繩清朝十七史商榷王鳴盛清朝清代三大史學名著二十二史劄記趙翼清朝清代三大史學名著廿二史考異錢大昕清朝清代三大史學名著漢書辨疑錢大昭清朝三書正譌、月表正譌王元啟清朝金石萃編王昶清朝史記左傳雕題中井積德清朝龍城札記、鍾山札記盧文弨清朝惜抱軒筆記姚鼐清朝考信錄崔述清朝讀書雜志王念孫清朝經傳釋詞、經義述聞王引之清朝四史發伏洪亮吉清朝讀書叢錄洪頤煊清朝漢書疏證沈欽韓清朝史記蠡測林伯桐清朝銅熨鬥軒隨筆沈濤清朝儆居集黃式三清朝曝書雜記錢泰吉清朝校刊史記札記、舒藝室隨筆張文虎清朝求闕齋讀書錄曾國藩清朝史記札記郭嵩燾清朝漢書注補正周壽昌清朝湖樓筆談俞樾清朝越縵堂日記李慈銘清朝史記漢書瑣言沈家本清朝漢書補注王先謙清朝史記探源崔適清朝史記會注考證瀧川龜太郎清朝觀堂集林王國維清朝史記訂補李笠中華民國史林雜識顧頡剛中華民國史記新證、漢書新證陳直中華民國目錄本紀卷    目    內容備注本紀三皇司馬貞補,有些版本收錄此篇卷一本紀第一五帝卷二 本紀第二夏卷三 本紀第三殷卷四 本紀第四周卷五 本紀第五秦有一說認為可當為《秦始皇本紀》的上篇見韓兆錡《新譯史記讀本》卷五。

卷六 本紀第六秦始皇卷七 本紀第七項羽雖非皇帝,史記作者以“在權不在位”之名將之編入。

卷八 本紀第八高祖卷九 本紀第九呂-{後}-不列名義上的天子漢惠帝本紀,理由與項羽同卷十本紀第十孝文卷十一本紀第十一孝景一說原篇己闕,從《漢書》補。

由於此說缺乏證據,故信從者少如漢衛宏、魏王肅、晉葛洪,皆從亡缺之說。

但古今以來的學者,梁玉繩、範文瀾、余嘉錫等皆予以駁斥。

卷十二本紀第十二孝武封禪書》補並改篇名表史記卷十三 夏商周年表|三代世表 第一史記卷十四 春秋歷史年表|十二諸侯年表 第二史記卷十五 六國年表 第三史記卷十六 秦楚之際月表 第四史記卷十七 西漢諸侯列表|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 第五史記卷十八 西漢列侯列表(功臣侯)(高帝始封)|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第六史記卷十九 西漢列侯列表(功臣侯)|惠景間侯者年表 第七史記卷二十 建元(漢朝)|建元西漢列侯列表(功臣侯)(武帝始封)|以來侯者年表 第八史記卷二十一 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 第九史記卷二十二 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 第十書史記卷二十三 禮書 第一已殘,僅存篇首「太史公曰」以下的引言。

取荀子的《禮論》及《議兵》來代替正文史記卷二十四 樂書 第二已殘,僅存篇首「太史公曰」以下的引言。

取《禮記》《樂記》來代替正文史記卷二十五 律書 第三一說己佚,張晏謂篇名「兵書」史記卷二十六 歷書 第四史記卷二十七 天官書 第五史記卷二十八 封禪書 第六史記卷二十九 河渠書 第七史記卷三十 平准書 第八世家史記卷三十一 吳國|吳太伯世家 第一-吳國史記卷三十二 齊國|齊太公世家 第二-齊國史記卷三十三 魯國|魯周公世家 第三-魯國史記卷三十四 燕國|燕召公世家 第四-燕國史記卷三十五 管國|管蔡國|蔡世家 第五-管國史記卷三十六 陳國|陳杞國|杞世家 第六-陳國史記卷三十七 衞國|衞康叔世家 第七-衞國史記卷三十八 宋國|宋微子世家 第八-宋國史記卷三十九 晉國|晉世家 第九-晉國史記卷四十 楚國|楚世家 第十-楚國史記卷四十一 越國|越王勾踐世家 第十一-越國史記卷四十二 鄭國(諸侯國)|鄭世家 第十二-鄭國(諸侯國)|鄭國史記卷四十三 趙國|趙世家 第十三-趙國史記卷四十四 魏國(戰國)|魏世家 第十四-魏國(戰國)|魏國史記卷四十五 韓國(戰國)|韓世家 第十五-韓國(戰國)|韓國史記卷四十六 田齊|田敬仲完世家 第十六-田齊史記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 第十七-孔子史記卷四十八 陳勝|陳涉世家 第十八-陳勝史記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 第十九-呂雉|-{呂後}-(漢高祖-{後}-),薄姬(漢文帝母),竇皇後(漢文帝)|竇皇後(漢文帝-{後}-),(薄皇後(漢景帝-{後}-,後廢)),王皇後(漢景帝)|王皇後(漢景帝-{後}-),(陳皇後(漢武帝)|陳皇後(漢武帝-{後}-,後廢)),衛子夫(漢武帝-{後}-)史記卷五十 劉交|楚元王世家 第二十-楚元王劉交史記卷五十一 劉賈|荊劉澤|燕世家 第二十一-荊王劉賈,燕王劉澤史記卷五十二 劉肥|齊悼惠王世家 第二十二-齊悼惠王劉肥史記卷五十三 蕭何|蕭相國世家 第二十三-酇侯蕭何史記卷五十四 曹參|曹相國世家 第二十四-平陽侯曹參史記卷五十五 張良|留侯世家 第二十五-留侯張良史記卷五十六 陳平(漢朝)|陳丞相世家 第二十六-曲逆侯陳平(漢朝)|陳平,安國侯王陵,辟陽侯審食其史記卷五十七 絳侯周勃世家 第二十七-絳侯周勃史記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 第二十八-梁孝王劉武,梁共王劉買(梁王)|劉買(梁孝王長子),梁平王劉襄(梁共王子),濟川王劉明(梁孝王子),濟東王劉彭離(梁孝王子),⼭陽哀王劉定(梁孝王子),濟陰哀王劉不識(梁孝王子)史記卷五十九 五宗世家 第二十九-漢景帝十三子為王:栗姬子:河間獻王劉德,臨江哀王劉閼於,臨江閔王劉榮;程姬子:魯共王劉餘,江都易王劉非,膠西於王劉端;賈夫人子:趙王劉彭祖,中山靖王劉勝(西漢)|劉勝;唐姬子:長沙定王劉發;王兒姁|王夫人兒姁子:廣川惠王劉越,膠東康王劉寄,清河哀王劉乘,常山憲王劉舜。

史記卷六十 三王世家 第三十-漢武帝六子中的三子:王夫人(漢武帝)|王夫人子:⿑懷王劉閎;李姬(漢武帝)|李姬子:燕剌王劉旦、廣陵厲王劉胥列傳史記卷六十一 伯夷叔齊列傳 第一-伯夷,叔齊史記卷六十二 管仲|管晏嬰|晏列傳 第二-管仲,晏嬰史記卷六十三 老子韓非列傳 第三-老子,莊子,申不害,韓非史記卷六十四 司馬穰苴列傳 第四-司馬穰苴史記卷六十五 孫子吳起列傳 第五-孫武,孫臏,吳起史記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傳 第六-伍子胥,白公勝史記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傳 第七-孔子弟子列表|孔子弟子史記卷六十八 商鞅|商君列傳 第八-商鞅史記卷六十九 蘇秦列傳 第九-蘇秦,蘇代,蘇厲史記卷七十 張儀列傳 第十-張儀,陳軫,犀首史記卷七十一 樗裡子甘茂列傳 第十一-樗裡疾,甘茂,甘羅史記卷七十二 魏冉|穰侯列傳 第十二-魏冉,羋戎史記卷七十三 白起王剪列傳 第十三-白起,王剪史記卷七十四 孟子荀子|荀卿列傳 第十四-孟子,騶忌,騶衍,淳於髡,慎到、騶奭,環淵,接子,田駢,荀子,(公孫龍,劇子,李悝,屍子,長盧,吁子),墨翟史記卷七十五 孟嘗君列傳 第十五-孟嘗君田文,馮驩史記卷七十六 平原君虞卿列傳 第十六-平原君趙勝,虞卿史記卷七十七 信陵君|魏公子列傳 第十七-信陵君魏公子無忌史記卷七十八 春申君列傳 第十八-春申君黃歇史記卷七十九 範雎蔡澤列傳 第十九-範雎,蔡澤史記卷八十 樂毅列傳 第二十-樂毅,樂間,樂乘史記卷八十一 廉頗藺相如列傳 第二十一-廉頗,藺相如,李牧史記卷八十二 田單列傳 第二十二-田單史記卷八十三 魯仲連鄒陽列傳 第二十三-魯仲連,鄒陽史記卷八十四 屈原賈誼|賈生列傳 第二十四-屈原,賈誼史記卷八十五 呂不韋列傳 第二十五-呂不韋史記卷八十六 刺客列傳 第二十六-曹沫(劫齊桓公),專諸(刺吳王僚),豫讓(刺趙襄子),聶政(刺俠累),荊軻(刺秦始皇)史記卷八十七 李斯列傳 第二十七-李斯史記卷八十八 蒙恬列傳 第二十八-蒙恬史記卷八十九 張耳(漢朝)|張耳陳餘列傳 第二十九-趙王張耳(漢朝)|張耳,陳餘史記卷九十 魏豹彭越列傳 第三十-魏豹,梁王彭越史記卷九十一 黥布列傳 第三十一-淮南王黥布史記卷九十二 韓信|淮陰侯列傳 第三十二-淮陰侯韓信史記卷九十三 韓王信|韓信盧綰列傳 第三十三-韓王信,燕王盧綰,陽夏侯陳豨史記卷九十四 田儋列傳 第三十四-田儋,田榮,田橫史記卷九十五 樊噲|樊酈商|酈夏侯嬰|滕灌嬰|灌列傳 第三十五-舞陽侯樊噲,曲周侯酈商,汝陰侯夏侯嬰,潁陰侯灌嬰史記卷九十六 張蒼|張丞相列傳 第三十六-北平侯張蒼,汾陰侯周昌(漢朝)|周昌,廣阿侯任敖,故安侯申屠嘉。

(補:車千秋,韋賢|韋丞相,魏相,邴吉,黃霸,於定國,韋玄成,匡衡)史記卷九十七 酈食其|酈生陸賈列傳 第三十七-酈食其,陸賈,平原君朱建史記卷九十八 傅寬|傅靳歙|靳周緤|蒯成列傳 第三十八-陽陵侯傅寬,信武侯靳歙,蒯成侯周緤史記卷九十九 劉敬叔孫通列傳 第三十九-建信侯劉敬,稷嗣君叔孫通史記卷一百 季布欒布列傳 第四十-季布,曹丘生,季心,丁公;欒布史記卷一百一 袁盎晁錯列傳 第四十一-袁盎,晁錯,鄧公史記卷一百二 張釋之馮唐列傳 第四十二-張釋之,馮唐史記卷一百三 石奮|萬石張叔列傳 第四十三-萬石君石奮,牧丘侯石慶,建陵侯衞綰,塞侯直不疑,周仁,張叔史記卷一百四 田叔列傳 第四十四-田叔,田仁史記卷一百五 扁鵲淳於意|倉公列傳 第四十五-扁鵲,淳於意史記卷一百六 劉濞|吳王濞列傳 第四十六-吳王劉濞史記卷一百七 竇嬰|魏其田蚡|武安侯列傳 第四十七-魏其侯竇嬰,武安侯田蚡,灌夫史記卷一百八 韓安國|韓長孺列傳 第四十八-韓安國史記卷一百九 李廣|李將軍列傳 第四十九-李廣史記卷一百十 匈奴列傳 第五十史記卷一百十一 衛青|衛將軍霍去病|驃騎列傳 第五十一-衛青,霍去病(補:嘗從衛青|衛將軍之裨將:李廣(已有傳),公孫賀,李息,公孫敖,李沮,李蔡,張次公,蘇建,趙信,張騫,趙食其,曹襄,韓說,郭昌,荀彘;嘗從霍去病|驃騎將軍之裨將:路博德,趙破奴)史記卷一百十二 公孫弘|平津侯主父偃|主父列傳 第五十二-公孫弘,主父偃史記卷一百十三 南越國|南越列傳 第五十三史記卷一百十四 東甌國|東越列傳 第五十四史記卷一百十五 衛滿朝鮮|朝鮮列傳 第五十五史記卷一百十六 西南夷列傳 第五十六史記卷一百十七 司馬相如列傳 第五十七-司馬相如史記卷一百十八 劉長|淮南劉賜|衡山列傳 第五十八-淮南厲王劉長,淮南王劉安,衡山王劉賜史記卷一百十九 循吏列傳 第五十九-孫叔敖,子產,公儀休,石奢,李離史記卷一百二十 汲黯|汲鄭當時|鄭列傳 第六十-汲黯,鄭當時史記卷一百二十一 儒家|儒林列傳 第六十一-詩經|詩:申公,轅固生,韓嬰;尚書|書:伏勝;禮經|禮:高堂生,徐生;易經|易:楊何;春秋(史書)|春秋:董仲舒,胡毋生,瑕丘江公|江生。

史記卷一百二十二 酷吏列傳 第六十二-侯封,鼂錯,郅都,寧成,周陽由,趙禹,張湯,義縱,王溫舒,尹齊,楊僕,減宣,杜周史記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傳 第六十三-大宛,康居,烏孫,奄蔡,大月氏,安息(國家)|安息,塞琉古帝國|條枝,大夏史記卷一百二十四 游俠列傳 第六十四-郭解史記卷一百二十五 佞幸列傳 第六十五-鄧通,趙談|趙同,北宮伯子,周文仁,韓嫣,李延年史記卷一百二十六 滑稽列傳 第六十六-淳於髡,優孟,優旃(補:郭舍人,東方朔,東郭先生,王先生,西門豹)史記卷一百二十七 日者列傳 第六十七-司馬季主〔未闡述諸侯國之俗,僅記司馬季主之事,可能是未完稿。

〕史記卷一百二十八 龜策列傳 第六十八史記卷一百二十九 貨殖列傳 第六十九-範蠡,子貢,猗頓,白圭,卓氏,程鄭,孔氏史記卷一百三十 司馬遷|太史公自序 第七十外部連結http://ctext.org/shiji/zh《史記》全文http://www.yeeones.com/articles/qinshihuang.html百家講壇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以上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B2%E8%A8%98 授權資訊: 資料採「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詞條功能 轉寄詞條 錯誤通報 友善列印 推薦關聯詞 × 轉寄詞條 請輸入您想要寄送的對象Email,如果1人以上,請使用,分隔 取消 送出 × 錯誤通報 請輸入錯誤原因,我們會送相關人士審核,感謝您的參與 取消 送出 × 推薦關聯詞 請推薦與本項詞條之意義相同但名稱有差異的詞條 取消 送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