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聽病人說故事:打動人心的「敘事醫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霞蓉教授在TED 短講中,給敘事醫學的定義是「藉由了解如何運用故事的知識去增進臨床診療」。
她說進入臨床工作之後漸漸了解到,病人就醫時,都很期待 ...
醫病關係
今天,我們聽病人說故事:打動人心的「敘事醫學」
作者
周恬弘
2020-09-30
每個病人的獨特故事,都與診療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敘事醫學希望喚醒臨床專業照護人員運用與生俱來、貼近人性的聽說故事能力,去給病人適切的診療並同時療癒自己。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已成功複製連結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小說的一開頭點出:「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非常不幸家庭的遭遇各都不同。
」這句開場白可貼切套用到生病的處境:「健康人的情況都相似,重病病人的生病故事各都不同。
」
的確,即使罹患同樣的癌症,有的病人坦然接受,有的憤恨不平;有的順利病癒,有的不敵病魔;有的無痛無憂,有的飽受折磨;有的家人圍伴,有的孤寂一人;有的含笑而終,有的抱憾而走;有的關係和樂,有的爭吵紛亂。
病人所呈現出來的不同處境,背後各有不同的深層脈絡,而且也會進一步影響醫病互動、診療過程與結果。
每個病人的獨特故事,都與診療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可是現代醫學講究客觀實證,多關注「病」而少關照「人」,強調「病理」而輕忽「脈絡」,盡量要臨床人員「抽離情感」而非與病人「拉近關係」。
這使得臨床診療愈來愈依賴檢驗數據和科技產生的影像,而愈遠離眼前的病人以及他的生病遭遇與故事。
所幸「敘事醫學」揭露長期被忽略的秘密,就是病人的疾病故事在診療中的關鍵角色,以及對醫療照護人員的意義。
什麼是「敘事醫學」?
敘事醫學(Narrativemedicine)不是某種新的臨床治療方法或醫學科技,相反地,它要喚醒臨床專業照護人員運用與生俱來、貼近人性的聽說故事能力,去給病人適切的診療並同時療癒自己。
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的麗塔.霞蓉醫師(Dr.RitaCharon)在2000年開授「敘事醫學」課程,在她與眾多醫學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至今已成為許多醫學院的醫學人文核心素養。
霞蓉教授在TED短講中,給敘事醫學的定義是「藉由了解如何運用故事的知識去增進臨床診療」。
她說進入臨床工作之後漸漸了解到,病人就醫時,都很期待醫師精細地注意他們所提供的故事。
這些故事有些從病人口中或表情透露出來,有些則透過身體或身體的變化呈現,有些是由別人談起病人時才得知,有些甚至藏在沉默當中。
然後,醫師要將這些片段的敘事加以彙整,從中建構出一些意義來,讓醫師能夠去了解病情,並據此從事診療行動。
病人的故事,從醫師的聆聽開始
霞蓉教授認為,要得知病人的生病故事,最好且最容易的方式就是聆聽。
面對第一次接觸的病人,她不再單方面詢問許多一般診療例行的提問,而是把手擺在膝上,看著病人說:「我將成為你的醫生,所以我需要知道很多有關你的身體、健康與生活,請你告訴我如何了解你的處境。
」然後讓病人開始講,自己則專注地吸收病人所說的內容。
由於現代醫療講究速成和效率,較少有機會讓病人好好講、醫師用心聽,對於霞蓉醫師這樣的邀請,有些病人剛開始會有點驚訝,回問她:「妳確定要聽我說?」也有病人談到自己的各種遭遇,就哭起來了。
霞蓉醫師問病人為何哭?病人回答,從來沒有人讓他這麼做。
霞蓉醫師從一開始就發現,只要醫師鼓勵病人講出自己的病情故事,病人都願意且渴望提供更多細節,描述自己生病的經歷與感受。
而這些敘事,就是她臨床診斷與協助病人最重要的訊息。
哈佛大學醫學院血液腫瘤科教授、醫學人文作家古柏曼醫師(Dr.JeromeGroopman)指出:「語言仍是臨床醫療的基石;如果沒好好聽病人說,就不是真正的醫師;要知道更多病情,最好的辦法就是和病人建立良好的關係;看病的能力和溝通技巧是無法分割的,兩種能力也絕不互斥。
而且醫師要讓病人覺得他真的對病人說的感興趣,病人或許就會說出醫師原先沒想到的線索。
」[1]
因此,著名的醫學教育家奧斯勒醫師(Dr.&SirWilliamOsler)曾對醫師說:「如果你用心聆聽病人的話,他一邊陳述自己的病情時,一邊已經把診斷告訴你了!」
前衛生署副署長、小兒科醫師黃富源教授曾提到一個案例,是一位13、14歲的男童,因不明腹痛在某家醫學中心做過腸鏡、超音波、X光及腎臟攝影檢查,仍找不出問題,後來到黃醫師診間就醫。
他讓病童住院後,每天花10分鐘坐在男童床邊,和父母詳談他的病情。
經過幾天,得知男童是在最近重新能力編班之後,才在每天上學前出現腹痛。
男童在原本的班級是第一名,但新班級由各班名列前茅的學生組成,他的第一名寶座因此不再。
以前男童的姊姊也有過類似的情形,轉學之後症狀就改善了。
了解這些故事後,黃醫師終於確定男童的病因其實是「上學恐懼症」。
透過理學檢查,觀察病人身體的故事
第二個建構病人完整疾病故事的途徑是理學檢查。
理學檢查又稱身體檢查(physicalexamination),簡單說,就是醫師透過五感或簡單的設備,用眼睛觀察、用手觸摸或敲擊、用鼻子聞、用耳朵聽等途徑,全面且詳細地掌握病人身體和變化的故事,藉以理解病因與病情。
以前的臨床診療很重視理學檢查,但是當各種診斷科技推陳出新之後,就漸漸被忽略了,非常可惜。
黃富源醫師說:「其實70%的病,光靠醫師問、聽以及檢查病人身體,就能得到正確的診斷,根本不必動用多高明的儀器檢查;若醫師的眼、口、耳、手也無法診斷,或者經此查診之後仍有懷疑,此時再安排儀器檢查,才是正途。
」
黃醫師聽過一位婦人肚子痛就醫,主訴是腹部「糟糟」(台語,悶痛的意思),醫師幫她照胃鏡,認為是「輕微胃炎」,開給胃藥,並請婦人2、3週後回診;到第三次就診時,病人表示肚子脹脹的,似乎裡面有一顆丸子。
經超音波檢查,發現肝臟下有一顆腫瘤。
其實若在第一次就診時就請病人躺下進行腹部觸診,應該就可以摸出病人肝臟裡「有東西」。
理學檢查的另一個功效,或許是在逐一檢查的過程中,醫師比較有充裕的時間與病人互動、溝通,也比較有機會聽到病人講述自己的病情經歷與感受。
而在光靠儀器檢查的診療模式中,這種高品質的醫病互動是難以存在的。
從病人的故事進行深刻反思
敘事醫學另一個特色與重點,是希望醫師藉由病人故事進行反思。
維基百科在介紹「敘事醫學」的條目中提到「在進行敘事醫學的過程中,不單是確認患者的體驗,也鼓勵醫師的創造力以及自我反思。
」每個病人的故事,對醫師來說都是很寶貴的學習教材,不僅幫助醫師更深入且全面地了解病人,同時也啟發醫師對醫學和醫療本質的認識,發掘從醫的意義。
著名的醫學人文作家努蘭醫師(Dr.SherwinNuland)曾講過一個奇特的臨床案例:一位膿胸的19歲黑人少年急診住院,可是胸腔的膿液因太濃稠而無法用空針抽吸出來,後來努蘭醫師切開病人肋骨旁一小段的胸膜層,流出的竟然不是膿液,而是糞便液。
這時必須將胸腔打開,進去清理和探查,最後發現病人的橫膈膜不可思議地有個比小指略小的破洞,腹腔的橫結腸被往上擠卡在洞口而壞死穿孔,導致結腸中的糞便流入胸腔。
努蘭醫師後來從病人病歷中赫然發現,原來病人在4年前曾經左胸廓下方被刺傷而送到急診,當時傷口看起來不嚴重,實習醫師用紗布包紮傷口之後,請傷者3天後回診,但是他並未回診。
讓努蘭醫師更為懊惱的是,由於他太過注意病人胸腔裡面,忘了檢查身體其他的部位。
如果那時有做全面的檢查,很容易就可以在病人的左胸廓下緣看到這個傷口疤痕,立即詢問病人並了解來龍去脈。
雖然診治過程不是那麼完美,不過親身遇到這個獨特案例,最後也順利解決了病人的問題,讓努蘭醫師頗為自豪,認為自己發現了醫學史的新案例,或許可以命名為「努蘭症」。
不料當他很興奮地向主任報告時,博學的主任大笑並從架上一本厚重的法文古書《昂布瓦斯.帕雷作品集》中,指出一小段請努蘭唸出來。
這時努蘭醫師才恍然大悟,早在1634年以前,就曾記載有一位上尉死於他所稱的「努蘭症」—「橫膈膜一處傷口,小到你幾乎無法把小指穿過去」。
唯一的差別是,上尉的小洞是被毛瑟槍子彈射穿的,而黑人青年是被刀刺穿的。
反思這個病例故事,努蘭醫師寫到:「行醫最讓人著迷之處,正是那穿越數千年歷史、綿延不斷的脈絡。
科學會變,然而人性不變。
只要醫治病患的同是人類,就會重複發生同樣的故事、遇到類似的難題,看似新穎的挑戰會一再出現,就好像首次現身。
」
網路上流傳一篇台大雲林分院急診室江文莒醫師的文章,是很令人感動的敘事醫學作品。
這篇標題為〈當我擁有愈多時,我願意給的竟然愈少〉的短文,主要敘述一位疑似盲腸炎的男子到人滿為患的急診室就醫,當臨床症狀、檢驗數值、CT影像一一出爐,結果都很明確指向盲腸炎時,江醫師強烈建議病人手術治療,可是病人和太太非常「龜毛」,不肯合作,不但一再要求醫師確認,而且拒絕手術,只要醫師開藥給病人回家吃。
江醫師很生氣的說:「如果早要這樣,就不需要這麼多檢查了!你不信任我們,我可以把你轉到其他醫院開刀,但要回去我不會同意。
要不然你們就簽自動出院吧,有事我們不負責!」
想不到一直不說話的病人竟然開口道:「簽就簽吧!反正我爛命一條。
」這時病人太太才低下頭說:「江醫師,我們不是不想治療或住院,只是我們一點錢也沒有。
他每天作捆工領現,三個小孩才有飯吃。
現在要是他開刀住院……」
江醫師這時才驚覺,社會上竟有如此弱勢的病家,覺得自己剛剛表達的方式太魯莽了。
於是安撫並勸病人先留在急診打抗生素,手術醫療費用隔天再照會社工想辦法協助。
隔天當他把這件事告訴另一位醫師時,這位醫師聽完隨即皺起眉頭回江醫師:「你怎麼可以讓他在急診待這麼久?盲腸炎隨時會有破裂併發敗血症的危險!」當江醫師想反駁時,這位醫師接著說:「我們可以讓病人因病而死,卻不能讓病人因貧而死!你應該先讓他去開刀,錢的事再想辦法,大不了就幫他出嘛!」
這句話讓江醫師感到一陣昡暈,好像心被敲開,露出了一道刺眼的光。
他想起年輕時雖然薪水比現在少很多,但對於幫助別人的事總是二話不說就做,可是現在對眼前的弱勢病人些許的付出,卻不知不覺中被排除在他的選項之外。
他懊惱的驚覺:「當我擁有愈多時,我願意給的竟然愈少!」
後來社工告訴他,病家是低收入戶,醫院可以補助大部分的醫療費用。
聽完社工解說,江醫師再到病床邊,看到已換好手術服的病人,對他解釋術後要休養的時間,然後將5,000元放到病人的手中。
病人與太太很不好意思想要拒絕,感動得快哭出來。
江醫師說:「沒關係,互相幫助而已。
我要下班了,你還是要好好休養,不要急著出院,之後的復原才不會受影響。
」江醫師在文章的最後表達心境:「走出急診的大門,天空皎潔的星空似乎更耀眼了。
」
回歸關照病人脈絡的醫療,讓醫病同獲療癒
強調科學與效率的現代醫療,將醫療人員的診療逐漸抽離病人的生病脈絡,也使得醫病關係更為疏遠。
醫療照護人員在此醫療環境與模式中,成為治病與照護的工具;在醫療人員眼中,病人也被簡化為只剩下疾病,而不再是一個活生生、有情感與社會關係的存在,導致醫病雙方都對醫療環境愈加不滿意。
敘事醫學喚醒我們,病人的故事中有廣闊的空間讓醫療人員探索,去發掘和實現醫療的價值,以及最真實的行醫感動。
透過敘事醫學的實踐,醫療人員更能在撲朔迷離的病症背後,抓住關鍵線索,讓病人得到真誠的療癒和撫慰。
敘事醫學並不深奧,也不僅限於醫師。
每一位接觸病人的臨床工作者,包括醫師、護理師、社工師、心理師、治療師、關懷師等,都是敘事醫學的實踐者,只要找機會去聆聽病人,理解病情,用心執行醫療、照護與關懷,從中反思,並加以書寫分享,敘事醫學將改寫現代醫療的面貌。
期待臨床團隊的每一個成員,都是願意並能夠聆聽以及述說或書寫病人故事,並從中反思成長,提供病人更貼切地診療照顧,同時找到從事醫療照護的初衷、意義與成就感的醫學敘事家!
[1] 古柏曼著,廖月娟譯,《醫生,你確定是這樣嗎?》,天下文化,pp3-34。
瀏覽次數:6363
已成功複製連結
訂閱電子報
給您當週最熱議題,飽覽多元觀點!
立即訂閱
編輯推薦
翻轉吧,醫師!走出傳統體系,開啟更多可能的醫師們
「善良醫生」能被科技取代嗎?
醫療是「服務業」嗎?
延伸閱讀
關鍵字:
敘事醫學
醫生
病人
醫療
醫病關係
周恬弘
醫病新境界
先後在門諾醫院與嘉義基督教醫院從事醫務管理工作,曾在密西根大學和維吉尼亞州大學進修醫管和健康照護組織研究。
關心健康與醫療照護、環保、基督教信仰等議題。
喜歡閱讀、寫作、音樂、騎單車和健走。
部落格:為了美麗的地面。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
周恬弘
醫病新境界
先後在門諾醫院與嘉義基督教醫院從事醫務管理工作,曾在密西根大學和維吉尼亞州大學進修醫管和健康照護組織研究。
關心健康與醫療照護、環保、基督教信仰等議題。
喜歡閱讀、寫作、音樂、騎單車和健走。
部落格:為了美麗的地面。
熱門文章
1
19歲打理整個辜公館,他如何「跳進豪門當管家」?
2
永靖媳婦看《茶金》:餘三館及羅厝天主堂之旅
3
從《茶金》看見女人揮灑出的一片天
4
美在不完美:從日本「侘寂」美學,思考你的新年
5
追尋史景遷:走進敘事史學大師的世界
訂閱電子報
時事、國際、社會、教育、性別⋯⋯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飽覽當週最熱議題與多元觀點!
立即訂閱
支持獨立評論,成為天下雜誌全閱讀訂戶
延伸文章資訊
- 1林口長庚實證醫學中心
實證醫學的定義:. 實證醫學(EBM, Evidence-based medicine) 是以流行病學和統計學的方法,從龐大的醫學資料庫中嚴格評讀、綜合分析找出值得信賴的部分,並將所能獲得 ...
- 2今天,我們聽病人說故事:打動人心的「敘事醫學」
霞蓉教授在TED 短講中,給敘事醫學的定義是「藉由了解如何運用故事的知識去增進臨床診療」。她說進入臨床工作之後漸漸了解到,病人就醫時,都很期待 ...
- 3醫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4自我保健-新興的第四醫學 - 萬華醫院
這種醫學目的這實際轉變,除涉及醫學論理和法律問題之外,還需要靠醫學本身的發展才能實現。 阿維森納曾給醫學下過這樣的定義:“醫學是如何維護健康的技藝 ...
- 5實證醫學的定義| 本科介紹 - 衛生福利部玉里醫院
實證醫學的定義 · 一、何謂實証醫學實証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濫觴於西元1972年,由Archie Cochrane 提出“謹慎小心而明確地採用至今為止已知的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