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閩語實質上是一群相互關聯的聲調語言,主要分布于福建除开閩西外绝大多数地区、海南、广东東南部和南部、臺灣,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海外閩南人群。

閩語是 ... 閩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4年11月22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閩語"—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關於與「閩語」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條目,請見「福建話」。

閩語地理分佈中國大陸(福建、海南、廣東東部及南部) 香港 澳門臺灣 馬來西亞 新加坡 泰國 印尼 菲律賓 汶萊 緬甸 柬埔寨 寮國 美國(紐約)譜系學分類漢藏語系漢語族閩語支閩語原始語言原始閩語分支 沿山閩語:閩北語 邵將語 閩中語 沿海閩語:閩東語 莆仙語 閩南語 瓊雷話 語言代碼ISO639-3分別為:cdo – 閩東語cpx – 莆仙語czo – 閩中語mnp – 閩北語nan – 閩南語ISO639-6mclrGlottologminn1248[1]閩語支的分佈範圍 閩語(閩東語:Mìng-ngṳ̄;閩南語:Bân-gú;莆仙語:Máng-gṳ̂;閩北語:Mâing-ngṳ̌),在中國大陸俗稱福建話(閩東話:Hók-gióng-uâ;閩南話:Hok-kiàn-ōe),[註1]即漢藏語系漢語族閩語支,為傳統的「漢語族七大語言」架構中的語言(漢語變體)之一。

閩語實質上是一群相互關聯的聲調語言,主要分布於福建除開閩西外絕大多數地區、海南、廣東東南部和南部、臺灣,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海外閩南人群。

閩語是漢語的一支。

若視漢語為「漢語族」,再加上閩語內部分歧無法互通,視閩語為獨立一語支的話,其下再分為沿山閩語與沿海閩語兩語組,兩語組下則有數支閩語的語言。

若視漢語為一種語言,則閩語是它的一級方言,下分數支二級方言片。

閩語在閩南人口最多的台灣有相當大數量的使用者,影響力僅次於中華民國國語(現代標準漢語)。

閩語的歷史悠久,其源頭可追溯到5000年前福州曇石山文化以及後期的閩越文化。

閩語在其他國家華人居住地區也有相當規模的影響力。

截止至2002年,以各種閩語為母語的總人口數大約在7500萬以上,比粵語使用人口多,但在海外的分佈範圍不如粵語廣。

[2] 閩語(包括其下的各支閩語言)也是聲調語言,這點跟漢語下的一眾語言相同。

閩語的形成是多源流的。

其中存在閩越語(閩越人的語言)的底層詞彙,上古時期吳語和楚語(湘語)的詞彙也有留存。

後來在六朝和唐末五代時期,先後由中原移民帶來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的中原漢語因素,逐漸形成定型的系統。

[3]閩語也是漢語族中保留上古漢語特色較多的一個語言。

閩語被看作是漢語族中語言現象最複雜、內部分歧最大的一支;尤其是在福建中部的山區,方言分布極為複雜,素有「十里不同音」之稱。

1955年,中國大陸學術界將閩語作為一個語支,下分閩南、閩北兩語;1963年則合而為一,下分閩南、閩東、閩北、閩中、莆仙五種語言。

語言學者羅傑瑞認為,閩語可能是一個獨立的語言,不同於漢語,其他漢語屬於另一個廣泛傳播的語言.[4] 福建是閩語的中心地帶。

後來因閩南人移民到海南、臺灣、廣東南部以及浙江東南部沿海,使用閩語範圍隨之擴張。

後來因為福建人的大量對外移民,在東南亞與北美地區也有相當多華人使用各種閩語。

其中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的華人就屬閩南人移民數量最多,當地所稱的福建話指閩南語的泉漳片。

目次 1歷史 2分支 2.1其他分類法 2.1.1早年提出的閩南、閩北分區法 2.1.2新近提出的沿海、沿山分區法 3發音 4語音特色 5詞彙 5.1閩語用詞對照 6通行地域 6.1福建 6.2廣東 6.3海南 6.4臺灣 6.5香港 6.6中國大陸其他地區 6.7其他海外華人社群 7差異 8研究史 9注釋 10參考文獻 11外部連結 歷史[編輯] 更多資訊:原始閩語 福建最早是百越族的七閩地,春秋時期屬越國地界。

戰國後期,越國被楚國所滅,越國王族退到現今的福建境內建立閩越國,與當地原住民融合為閩越族,形成了閩越語。

古代閩越語與現代壯侗語系存在一定血緣關係,閩越語的詞彙成份在各閩語中有所保留,這是語言學界的共識。

透過語言比較可以發現,閩語底層詞彙中含有一些壯侗語系的詞彙。

例如,在邵將語的白讀中,把「人」(男性)稱為「倽」(「sa˨˨」[5]或「ʃa˨˨」[6]),就與壯語同義單詞「sai」相近;武夷山有地名「拿口」、「拿坑」,「拿」在壯侗語系中是「田」的意思,壯語讀「naz」。

閩語、客家語和粵語中均存在大量「有音無字」的詞彙,這些是從壯侗語系語言中保留下來的詞彙底層。

[3] 前110年,漢武帝滅閩越,將大量閩越族遷往江淮一帶居住。

福建之地空虛,只有漢朝的駐軍駐守在此。

這些駐軍多為江東的吳人和江西的楚人,他們將自己的母語——古吳語和古楚語(古湘語)帶入了福建地區,融入了閩越語元素,最後形成了原始閩語。

正因為如此,今日的閩語各分支的常用詞中,都或多或少地保留有古吳語和古楚語的成分。

[3] 西晉末年,發生永嘉之亂,大量中原的漢人遷入福建避禍,晉安郡的人口激增,史稱八姓入閩。

這些移民帶來了大量中原漢語的音素。

唐朝時期,因科舉制度的影響,切韻的音系被引入福建。

後來到唐末五代十國時期,又有兩批中原人來到福建。

669年,陳政、陳元光父子率軍自河南固始遷入福建,割據漳州自立,在閩南發展。

固始的王潮、王審知率軍攻入福建,後來又在福州建立閩國割據福建達四十餘年。

閩國末期,殷帝王延政據閩北的建州(今南平建甌市),與福州的閩國朝廷分庭抗禮。

閩國滅亡後,閩地三分,分屬南唐、吳越和清源軍。

這些事件都對閩語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閩語支主要通行的福建地區多山,交通不便,因此素有「十里不同音」之稱。

閩語的祖語是原始閩語,而原始閩語是從上古漢語或中古漢語中分化而來的,這與四川境內已經滅亡的巴蜀語的形成非常相似。

至於原始閩語何時開始分化為各種互不相通的語言,今日的語言學界存在很大的爭議。

不過,從對《集韻》中語音的分析可以發現,閩語分化的時間在宋朝初年以前,當時建州(閩北)、福州(閩東)、泉州(閩南)三地的方言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差異。

學者李如龍認為各閩語的分化時間是在唐末五代時期。

[3] 此後,由於戰爭導致的人口大規模遷徙,使原閩北語使用地區變化頗大。

吳語使用者遷入閩北浦城縣,浦城北部被吳語化;贛語使用者遷入邵武軍(今邵武、將樂一帶),邵將地區被客、贛化;閩南人與客家人遷入沙溪一帶,其語言與閩北語接觸後形成閩中語。

興化府地區(今莆田市)由於與省城福州交往密切,吸收大量閩東語元素,形成莆仙語。

閩東、閩南、閩北、閩中、莆仙五區自此逐漸形成。

明清時期,大量閩南人乘船移民到浙江南部、廣東南部以及海南和台灣,將閩南語傳播到沿海各地,形成了現今的格局。

也有不少福建人移民到海外的東南亞等地,因此東南亞國家也有相當數量的說各種閩語的族群。

分支[編輯] 閩語分支分佈圖 閩語支內部差異巨大,各語言之間基本上無法相互通話。

閩語大致可以分為閩東、閩南、閩北、閩中、莆仙五大支系,西方學者多將它們視為獨立的語言,而中國大陸學者則多將它們視為漢語閩方言的不同「區」。

[7]關於語言學家對閩語分區的歷史,可參見詹伯慧1995年的《關於閩方言研究的一些思考》。

[8] 侯精一編的《現代漢語方言概論》(2002年出版)中,將閩語劃分為如下八個片區:[9] 閩東語(閩東方言):1987年的《中國語言地圖集》中稱之為閩語大區的閩東區,[10][11]通行於閩東地區,分為南片(侯官片)和北片(福寧片),南片以福州話為代表,北片以福安話為代表。

[9]浙南地區通行的蠻講受到吳語甌江片很深刻的影響,歸屬存在爭議,《現代漢語方言概論》、[12]《中國語言地圖集》都將其劃屬閩東語之下。

[11] 閩南語(閩南方言):《中國語言地圖集》中稱之為閩語大區的閩南區,[11]通行於閩南、浙南、粵東及臺灣,可分為東、西、南、北四個小片,分別以廈門話、龍巖話、漳州話、泉州話為代表。

浙江南部通行的閩南語屬北片,近於泉州話;臺灣通行的臺灣話混合有泉州話和漳州話的特色,屬東片近於廈門話。

潮汕地區的潮汕話屬南片,近於漳州話。

[9]《中國語言地圖集》中的劃分方法與《現代漢語方言概論》差異較大,將閩南三地、浙南和臺灣的閩南語統稱泉漳片,潮汕地區的閩南語統稱潮汕片,又將通行於三明市大田縣的大田閩語劃歸閩南語之下,稱為大田片。

[11] 閩北語(閩北方言):《中國語言地圖集》中稱之為閩語大區的閩北區,[11]通行於閩北地區,分為東南片和西北片,東南片以建甌話為代表,西北片以建陽話為代表。

[9] 閩中語(閩中方言):《中國語言地圖集》中稱之為閩語大區的閩中區,[11]通行於三明市區、永安和沙縣,以永安話為代表。

可分為南片(永安)、北片(沙縣)兩個方言片。

[9] 莆仙語/興化語(莆仙方言):《中國語言地圖集》中稱之為閩語大區的莆仙區,[11]以莆田話為代表,分布在清末的興化府一帶,即莆田、仙遊及其周邊地區。

可分為北片(莆田)、南片(仙遊)兩種方言。

[9] 閩客贛過渡區:也稱閩贛過渡區、邵將語、邵將閩語,《中國語言地圖集》中稱之為閩語大區的邵將區,[11]分布在邵武、將樂一帶,為閩語、客家語、贛語的混合型土語。

可分為北片(將樂)、南片(明溪)兩個片。

[9]昔日有的學者認為它是閩北語的方言,也有學者認為是贛語撫廣片的方言。

閩粵過渡區:中山閩語各小片受到粵語的影響,或多或少都混入了不少粵語詞彙和語音特徵,因而與閩南語的泉漳片和潮汕片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差異。

《中國語言地圖集》將中山閩語歸為閩南語的中山片。

閩語過渡區,為大田閩語和尤溪閩語等戴雲山一帶所有具有特色的土語之統稱,分佈在三明市大田縣、尤溪縣一帶。

可分為東片(尤溪)、西片(大田)兩個片。

[9]為各種閩語的混合型土語。

《中國語言地圖集》將大田話歸為閩南語大田片,尤溪話歸在閩東語侯官片之下。

[11] 瓊雷話(瓊雷方言):分佈在海南島和廣東雷州半島一帶。

可分為北片(海康)、南片(文昌)兩個片。

[9]《中國語言地圖集》則將海南話和雷州話分別獨立設「區」,稱為閩語大區的瓊文區和雷州區(雷州片)。

[11]曾長期被當作閩南語的方言,現被劃出閩南語片區之外。

[13] 其他分類法[編輯] 早年提出的閩南、閩北分區法[編輯] 1937年,語言學家李方桂在研究閩語時,首次將閩語分為「閩北方言」和「閩南方言」兩支。

1955年,中國大陸語言學界延續了這種兩區的分區方法。

袁家驊在1960年所著的《漢語方言概要》中,也是採用這種分區方法。

閩語的兩區分區法是按照「有無鼻化元音」、「次濁聲母m、n、ng在口元音前念b、l、g」的規則,把閩語簡單的分為「閩北方言」、「閩南方言」兩種方言: 其中,「閩南方言」中又有幾種情況: 鼻化元音消失,念口元音的:莆田話、雷州話、海南話(注意同(a)類無鼻化元音類型不同,(a)類從來就沒有過鼻化元音,只念鼻音韻尾,而這類是某些韻攝的陽聲韻變為鼻化元音後,鼻化元音在演變為口元音); 次濁聲母在同輔音韻尾(不包括喉塞)-m、-n、-ng、-p、-t、-k相拼也念塞音b、l、g的(按閩南話的l其實是以塞音d成阻,邊近音l除阻的):閩南話泉漳片、閩中語; 次濁聲母在同輔音韻尾(不包括喉塞)-m、-n、-ng、-p、-t、-k相拼大部分念鼻音m、n、ng,少部分也念塞音b、l、g的:閩南話潮汕片、雷州話、海南話; 次濁聲母在同輔音韻尾相拼部分念鼻音m、n、ng,少部分也念塞音p、t、k的:莆仙話; 只有一個鼻音韻尾的:莆仙語、閩中語、大田話。

「閩南、閩北分區法」是基於福州話和廈門話的異同而立論的。

然而,根據這種劃分方式,這兩種「方言」內部仍然無法互通。

而根據1957年中國大陸進行的漢語方言普查發現,閩語之間的差別主要是在東西(沿海與沿山)之別,而並非南北之別。

[14]1963年,學者潘茂鼎、李如龍、梁玉璋、張盛裕、陳章太在論文《福建漢語方言分區略說》中,提出將閩語更細地拆分為五個區。

「閩北方言」被拆分為閩東區(閩東語)和閩北區(閩北語);「閩南方言」被拆分為莆仙區(莆仙語)、閩中區(閩中語)和閩南區(閩南語)。

[15]這種分區法不久後被中國大陸學術界採納。

後來,又將邵武、將樂一帶的方言從閩北語中拆分出來設置邵將區(邵將語)。

這種分區法今日已被國際學界大部分學者接受。

在臺灣,曾長期沿用閩語的「閩南、閩北分區法」,將福州話稱作「閩北語」。

不過近年來已經漸漸被淘汰,改用國際學界通用的分區方法。

新近提出的沿海、沿山分區法[編輯] 主條目:沿海閩語和沿山閩語 今日有部分語言學者將閩語的各支語言歸為「沿海閩語」和「沿山閩語」兩類。

閩東語、閩南語、莆仙語、瓊雷語等沿海地區的閩語支統稱為沿海閩語,閩北語、閩中語、邵將語統稱沿山閩語。

其中,沿海閩語是較典型的閩語,保留的文白異讀也較多;沿海閩語在多音連讀的時候,廣泛存在著連讀變調、連讀變聲的現象,閩東語中還存在連讀變韻的現象。

相對地,沿山閩語的文白異讀比較少,而多音連讀現象在沿山閩語中基本不存在。

[16] 在常用詞彙方面,沿山閩語或保留古代的特殊說法(如呼「豬」為「豨」,來自古代南楚方言,沿海閩語無此詞彙),或因客贛方言的影響而放棄舊有的閩語說法(如「人」不說「儂」,與沿海閩語不同)。

[16] 再由於歷史的緣故,在沿山閩語中,既有閩語的共同特徵,又有因客贛語支音素影響而產生的特徵。

[16][17] 發音[編輯] 各閩語及贛語、客家語、粵語、官話音素對照表 音素 閩語 贛語(南昌話) 客家語(梅州話) 粵語(廣州話) 官話(北京話) 閩東語 莆仙語(莆田話) 閩南語 海南語[註2](海口話) 閩北語(建甌話) 閩中語(永安話) 閩贛語(邵武話) 侯官片(福州話) 福寧片(福安話) 泉漳片(廈門話) 大田片(大田話) 潮汕片(汕頭話) 聲母數 15 17 15 14 15 18 16 17 15 20 19 18 18 22 韻母數 46 56 40 76 36 85 46 41 34 46 65 76 68 40 聲調數 7 7 8 7 7 8 8 6 6 6 7 6 9 4 註:該表列出的僅為代表方言(括弧後附註)的音素。

閩語中的許多語言,在其各方言中聲母、韻母乃至聲調數上都存在差異。

語音特色[編輯] 閩語雖然內部差異性頗大,主要表現在音韻方面,卻仍有不少彼此相通之處。

中國大陸學者李如龍將閩語的共同特徵歸納如下:[18] 在聲母方面: 中古全濁聲母今讀相對清音[19]。

逢塞音、塞擦音時,多讀不送氣音,少數字讀作送氣音[20]。

中古輕唇音,在今日不少閩語口語中多仍讀作重唇音[21],此為上古漢語的語音特徵。

中古舌上音,在今日不少閩語口語中多仍讀作舌頭音[22],此亦為上古漢語的語音特徵。

中古匣母字,在今日不少閩語口語中讀作k、kʰ或零聲母[23]。

此為閩語特色,與日語漢音相通。

中古擦音心母、邪母、書母、禪母字,今日閩語口語中有些讀作塞擦音。

某些常用字口語讀音特殊,但十分一致。

如云母讀h[24]。

此為閩語特色。

在韻母方面: 中古開口一等歌韻部份常用字,今日閩語讀作合口呼[25]。

中古開口二等韻部分常用字,今日閩語讀為洪音。

中古止攝支、脂韻部分常用字,今日閩語韻腹為低元音。

中古三等韻部分字,今日閩語讀同相應的一等韻字。

中古四等歌韻部分字,今日閩語讀為洪音。

中古歌、豪韻字,今日閩語多數讀音相混。

而在聲調方面,各閩語多為7個聲調,少數語言有8個聲調或者6個聲調的。

閩北語和閩中語多為6個聲調,而海南語、雷州語多為8個聲調。

大部份閩語入聲調共有兩個。

詞彙[編輯] 語音差異以外,如下表所示,各地詞彙有一定差異,影響彼此交流。

詞彙對照表 類型 閩語 贛語(南昌話) 客家語(梅州話) 粵語(廣州話) 北京官話(北京話) 閩東語(福州話) 莆仙語(莆田話) 閩南語 海南語[註2](海口話) 閩北語(建甌話) 閩中語(永安話) 泉漳片(廈門話) 潮汕片(汕頭話) 全語共通 馬 馬 馬bé 馬 馬 馬 馬 馬 馬 馬 馬 漢字 漢字 漢字Hàn-jī 漢字 漢字 漢字 漢字 漢字 漢字 漢字 漢字 閩語共通 箸 箸 箸tī 箸 箸 箸 箸 筷子 筷只、箸只 筷子 筷子 鼎 鼎 鼎tiánn 鼎 鼎 鼎 鼎 鑊、鼎罐 鑊頭 鑊 鍋 鷄卵 鷄卵 鷄卵ke-nn̄g 鷄卵 鷄卵 鷄卵 鷄卵 鷄蛋 鷄卵 鷄蛋、鷄春 鷄蛋、鷄子兒 內陸部・客家語共通 犬姆 狗母 狗母káu-bó 狗母 狗母 狗嫲 狗嫲 狗婆 狗嫲 狗乸 母狗 粙 粙 粙、粙仔tiū-á[26] 粙 粙 早子 禾 禾 禾 禾 稻子 各語特有 汝各儂 汝輩 恁、您lín 恁、您 汝儂 你夥人 汝儕 你俚 你等人 你哋、妳哋 你們 琵琶兜壁、仙鼠 鳥翕 飛鼠pue-tshí 蜜婆 飛鼠、佛鼠 比婆 卑婆燕 檐老鼠 帛婆仔 飛鼠、蝠鼠 蝙蝠 明旦 逢早 明旦日、明仔載bîng-á-tsài 明起、明日 旦白 明朝 明朝 明日 天光日、晨朝日 聽日、聽朝 明天、明兒 閩語用詞對照[編輯] 通行地域[編輯] 閩語使用者主要通行於福建、臺灣、海南、廣東和浙江南部及江西、江蘇、安徽四省的個別地區,也在東南亞及歐美各地零星分布。

根據中國大陸學者李如龍的統計,閩語的使用者人數在中國大陸約為4200萬(福建1800萬、粵東1500萬、浙南100萬、海南500萬、各方言島200萬);在臺灣,約有1800萬;在海外,使用者人數在1500萬以上。

[2] 福建[編輯] 福建有54個縣市使用閩語,佔全省面積的3/4:福州、閩侯、長樂、福清、平潭、連江、羅源、閩清、永泰、古田、屏南、寧德、霞浦、周寧、壽寧、福安、柘榮、福鼎、莆田、仙遊、廈門、泉州、晉江、南安、惠安、同安、永春、安溪、德化、漳州、龍海、長泰、華安、南靖、平和、漳浦、雲霄、東山、詔安、龍岩、漳平、大田、尤溪、永安、三明、沙縣、建甌、南平(城關除外)、建陽、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

中華民國政府統治下的金門縣使用閩南語泉漳片,烏坵鄉使用莆仙語,連江縣(馬祖)使用閩東語侯官片。

廣東[編輯] 廣東東部地區有13個縣市使用閩語,佔全省面積的1/4:汕頭、潮州、澄海、饒平、南澳、揭陽、揭西、普寧、惠來、潮陽、汕尾、海豐、陸豐,以及惠東、豐順、大埔的一部分,雷州半島有6個縣市使用閩語:赤坎區、霞山區、麻章區、 遂溪、雷州、徐聞。

此外,主要通行粵語的中山市沙溪、大涌、火炬區張家邊、南蓢和三鄉鎮等及珠海市拱北,淇澳島等通行中山閩語;廣州市白雲區的竹料鎮;惠東縣的吉隆、稔山等鎮;豐順縣的湯坑、留隍鄉鎮等;大埔縣光德鎮九社、高陂鎮古埜蒲田等村,大約1600萬人。

海南[編輯] 海南有13個縣市使用閩語:海口、瓊山、文昌、瓊海、萬寧、陵水、三亞、瓊中、屯昌、定安、澄邁、昌江、東方(少數民族地區除外),大約500萬人。

臺灣[編輯] 臺北市、高雄市、臺中市、臺南市、新竹市、苗栗縣海線地區、基隆市、嘉義市、嘉義縣、新北市、桃園市、彰化縣、雲林縣、屏東縣、宜蘭縣、南投縣、澎湖縣(臺灣原住民地區除外),大約1500萬人。

臺灣本島及澎湖的閩南語方言族群主要使用閩南語泉漳片,迄今仍為臺灣第一大母語、及使用量第二的語言。

根據2009年中華民國年鑑,台灣大概有73%的人會使用閩南語[27]。

由於地域與中國大陸區隔且曾為日本殖民地,因此部分語言已融入日語與現代標準漢語用法(如:臺灣稱煤氣為瓦斯(Gas)從日文發音「ガス,Gasu」而來、摩托車(Autobike)稱為「歐都邁」(日語:オートバイ,羅馬字:Ōtobai)等,而閩南語也音近日語),甚至彼此影響而形成臺灣國語。

為了區隔此不同也有稱為臺灣閩南語或臺灣話。

香港[編輯] 香港有200萬以上人口屬閩海民系,祖籍福建閩南泉漳者約85萬至100萬,祖籍閩東福州者約20萬,祖籍福建其他地方的約15萬,祖籍福建的總共大約120萬至160萬。

而祖籍廣東潮州以及海陸豐總共約80萬至100萬,在歷代以至現今的人口普查中以福建話(學術名為閩南語,香港、東南亞稱閩南語為福建話)為母語的約潮州話的1.7倍(參香港粵語),閩東語福州話的人口則比上海話更少,列入其他方言的選項,香港的閩民系以閩臺片閩南語、潮州話、閩東語為母語。

根據歷代以至現今的語文數據,閩東人不在五甲之內,但香港亦有一定數量的閩東人,以及政府公佈以至全國政協常委省籍成份數據,香港、福建、台灣、南洋閩籍人約總人口的1/5,華中人口約1/8,華北人口約1/6,南方人(廣東、廣西、江西、兩湖、四川雲南等)總和接近半數的香港人口。

早期香港語言情況較為複雜,但隨逃港潮,大量廣東人口(包括粵、客、閩三大民系)進入香港,而廣州人認為廣州話是廣東最有代表性的方言,力勸香港政府以粵語廣州話作為香港通用語,而且冠以廣東話之名,使其他省籍人口更樂意接受廣州話作為香港通用語。

香港在教育、廣播、政府部門只使用粵語廣州話,不少閩語人口及其後代在廣州話成為香港官方的通用語後放棄閩語,令50歲以下的閩語人口絕大多數都變成粵語廣州話人口,雖然不少仍懂得聽閩語,但很多都不懂得說閩語,很多連一句簡單的閩語句子亦說不出來,大多像各省籍的香港人一樣以中英夾雜的港式粵語與父母或祖父母的閩語溝通,很多在中學中文堂(香港的中文科即廣州話為本的中文)時亦學會粵語正音以應付考試(特別是中文會話科),只有較少比例對語文有興趣的年輕人口的懂流利閩語,很多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仕亦改以廣州話和子女溝通,但50歲以上的閩籍港人很多都懂得閩語,不過部份因長年沒說閩語而有些生疏,對閩文化較重視的人口以及年紀較大的人仕仍以閩語作為母語,他們保持閩南習俗如信奉天后等,在說起廣州話的時候或有閩語口音。

部份中老年原籍福建或潮州的閩語人口,與較不相熟的同鄉說話時以大多廣州話溝通,但與非常相熟的同鄉以及近親溝通時不少50歲以上人士仍以閩語溝通。

五十年代,香港市區有來自中國南方北方各民系各語系的語言,但都以粵語和閩語為主,六十年代末期,香港化運動後,各民系(包括閩民系)都迅速轉以粵語廣州話作為交流語以至日常生活的第一以至第二語言。

而以閩南人為大多數的國家如新加坡以及台灣等地亦推廣標準漢語,現代標準漢語亦是多數華人的通用語,很多閩民系的後代的標準漢語比閩語更好,而香港的廣州話以外各方言已經變得很式微,但在歷屆的人口普查中,福建話的人口在華語中只比廣州話低,因為祖籍閩南人口基數是在廣府人以外中最大群體,在六十年代以前,在香港市區亦經常會聽到閩南話。

香港的福建籍人口在民國以及二戰後曾接近總人口的40%,但逃港潮人口中絕大部份來自廣東各地區,廣東省以外的人口比例一直下降,但各省籍的人士亦有把家屬申請到港,因為福建籍人口在民國合法移民大約佔總香港人口的40%,所以申請來港者亦大約有40%為福建籍(但在60年代香港人口即以廣東籍為大多數,因為逃港人口已達總人口的30%,但逃港者居港權未定,在1980年以前極少有逃港者成功把親屬申請到港,家屬移民以民國時來港的廣東福建籍人口為主),加上福建籍人口亦有從東南亞新加坡等地遷居,人口下降得沒其他省籍人口快,現今社會各界上流、富豪以及非常重要的人物才可參加的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籍的亦佔1/4以上[28],香港的福建籍人口由民國時代的接近40%一直下降至現今的25%。

由香港移居外國(如歐美)的福建籍人口,特別是五十歲以下的人士,他們大多數以廣州話在外國溝通。

其他省籍的總人口比例亦一直下降。

香港人口普查語言分類以及全國政協委員比例大可代表了各族群在港的人數,在廣東籍以外的主要為福建籍,其次則為浙江籍、江蘇籍以及山東籍。

中國大陸其他地區[編輯] 明末清初有部分泉州人流入浙江溫州府南部的泰順、蒼南、洞頭、玉環、平陽西部等地。

在太平天國戰爭之後,浙南閩語人口又流入浙東舟山群島普陀、嵊泗部分地區,以及浙西湖州西北部山區。

江蘇、安徽、江西、廣西也有閩語使用者。

太平天國戰爭之後,浙南閩語人口除流向本省其他地區之外,一部份也播遷至蘇南宜興、溧陽山區以及皖南宣州、徽州山區。

但這些人對外都使用當地方言,只有內部才使用閩語。

此外,江西的玉山、鉛山、上饒、廣豐等地,廣西的桂平、北流等地亦有閩語人口分佈。

其他海外華人社群[編輯] 泰國:泰國華人人口接近2600萬人,潮州人逾56%,海南人11%,閩南(泉漳)人7%。

通行潮州音閩南語。

唯普吉島及泰南部分地區通行漳州音閩南語。

馬來西亞:馬來西亞華人人口接近700萬人,閩南系族群有200萬人,閩南(泉漳)人在各方言群中排列第1位,潮州與海南人之人口,排列第4及5位。

北馬如吉打、檳城盛行閩南語漳州話及潮州話,中、南馬如柔佛通行閩南語泉州話。

閩東語福州話方言人口相當稀少,主要分佈於馬來亞半島、砂朥越和沙巴的部分城市。

汶萊:華人人口4萬5800人,大部分為閩南(泉漳)系族群。

首都斯里巴加灣通行閩南語。

新加坡:華人人口300萬人,泉漳閩南系族群約200萬,潮州人有47萬,海南人有15萬,操閩南語系者,占了華人總人口的78%。

盛行泉州及潮州音閩南語。

緬甸:華人大約90萬人,泉漳閩南系移民占約30%,通行廈門音閩南語。

印尼:華人人口600萬人,泉漳閩南民系逾半,海南人與潮州人略少。

通行漳州音閩南語,語音接近馬來西亞的北馬閩南話。

寮國:華人大約5000餘人,接近90%為潮州人。

通行潮州音閩南語。

菲律賓:華人人口約有100萬人,90%為閩南(泉漳)系,大部分祖籍泉州晉江。

通行泉州音閩南語。

越南:華人人口近100萬人,潮州人占34%,閩南(泉漳)系6%,海南人2%,共計42%。

通行潮州音閩南語。

日本:日本華人族群主通行閩東語福州話,但也存在較少的閩南語使用者。

美國:美國東部地區超過100萬華人通行閩東語福州話,同時也存在較少的其他閩語社群。

差異[編輯] 閩中、北地區,向來有十里不同音的說法,有的甚至僅相隔一山便無法對談。

通常越往沿海地區移動,隨著交通的便利和受官話影響,口語的互通程度就越高。

閩南地區的泉州、廈門、漳州、臺灣所使用的泉漳話,和東南亞的閩台片閩南語可以彼此溝通,與潮汕地區的潮州話(為閩南語分支)也能有一定程度的相互理解性。

因閩南民系的人口基數於福建各民系中最為龐大,且分佈廣泛,使之成為具影響力的一支閩語分支。

在東南亞地區,福建話即指閩南語。

福州話在中國福州(福州十邑)地區與海外的(日本、北美、澳大利亞等)福州人社區之間可以順利溝通,與鄰近的福安話也有一定的相近程度,但與包括閩南語、莆仙語等在內的其他閩語方言則完全無法互相溝通。

研究史[編輯] 福建地區在唐宋時期曾是漢語音韻學興盛的地區之一。

唐宋年間的兩部早期韻圖《韻鏡》和《七音略》都跟福建人有著很密切的關係。

《韻鏡》的刊印者三山張麟之可能是福州人(福州別稱三山,不過也有別的地方別稱三山的),《七音略》的刊印者鄭樵是莆田人。

但唐宋時期人們關心的只是如何解釋《切韻》,而對方言口語並不關心。

已知最早福州話韻書是明嘉靖年間的《戚參將八音字義便覽》。

清朝康熙年間,又出現了福州話韻書《太史林碧山先生珠玉同聲》、閩南語韻書《渡江書十五音》和《拍掌知音》。

其中《渡江書十五音》是參照兩部福州話韻書編成的。

乾隆年間,《戚參將八音字義便覽》與《太史林碧山先生珠玉同聲》這兩部福州話韻書合訂為《戚林八音》並出版刊行,該書系統地記載了18世紀福州話的音系,對其他閩語的韻書影響甚大。

後來的《安腔八音》、《建州八音》等閩北、閩東地區韻書便是受到《戚林八音》很大的影響。

民國初年,廣東饒邑隆都人(今汕頭市澄海區蓮華鎮人)張世珍參照《渡江書十五音》,編寫了潮州話韻書《潮聲十五音》。

廈門、福州、汕頭、海南、台灣等地開埠後,西方傳教士紛至沓來。

為了便於傳教,他們創造了閩南語白話字、福州土腔羅馬字(福州話平話字)、興化平話字、建寧府土腔羅馬字等文字,以便記載閩語。

他們也開始首次用西方語言學理論來描寫和解釋閩語。

日本學者小川尚義在20世紀初調查了台灣閩南語(台灣話),並為台灣話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

1930年代,中國學者用現代語言學理論描寫、解釋閩語的著作日益增多。

陶燠民的福州話著作《閩音研究》(1930年)、羅常培的廈門話著作《廈門音系》、周辨民的廈門話著作《廈門話的語音結構及聲調特徵》(1931年),都是早期的現代語言學著作。

這些著作多注重語音研究方面,且並未涉及各閩語之間的相互比較。

之後的《四個閩南方言》等著作,也多著重研究單點方言語音分析。

1950年代以後,臺灣學者首先開始詞彙語法調查研究,出版《福佬話詞彙》(李獻璋,1956年)、《福建語法序說》(李獻璋,1950年)、《臺灣語常用詞彙》(王育德,1958年)、《臺灣語典》(連橫,1957年)、《臺灣閩南語辭典》(許成章,1970年)等書籍。

不久中國大陸學者也展開類似研究,發表《福建省漢語方言概況》、《福建漢語》等著作。

這一時期是兩岸方言調查的一個高峰期,閩語的比較語言學有了很大發展。

1970年代以後,語言學界對閩語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都有了較大進展,蠻話、海南話所通行的較為邊遠的地域,乃至海外各國華人所操的閩語方言,原先都處於研究空白狀態,此時也逐漸開始有了基礎調查材料。

隨著方言調查點的密佈,語言學家們得以對其展開更深入地研究。

此後,學者們對閩語產生了比較準確的認識,達成了不少共識。

目前,閩語的研究規模和研究水平在漢語族各語言中居於比較領先的地位。

注釋[編輯] ^《大辭海·語言學卷(修訂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年1月,「閩方言」條:「閩方言,現代漢語方言之一,亦稱閩語,俗稱福建話」。

「福建話」條:「福建話,見閩方言。

」 ^2.02.1海南話與閩南語泉漳片差異較大,昔日被劃為閩南語的瓊文片,今日直接隸屬於閩語支。

參考文獻[編輯] ^Hammarström,Harald;Forkel,Robert;Haspelmath,Martin;Bank,Sebastian(編).閩語.Glottolog2.7.Jena:MaxPlanckInstitutefortheScienceofHumanHistory.2016.  ^2.02.1侯精一主編,《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207~208頁 ^3.03.13.23.3侯精一主編,《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208~209頁 ^羅傑瑞.羅杰瑞——懷念其人以及他對漢語歷史語言學的貢獻.2019-07-17[2019-07-17].  ^《邵武市志·第三十八篇 方 言》第三章 常用語十、人品職業[永久失效連結] ^《将乐县志卷三十五 方 言》第二章 词 汇第二节 分类词表八、人品职业.[2015-07-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福建概覽方言[永久失效連結] ^詹伯慧.關於閩方言研究的一些思考(PDF).《中國語文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5,(11)[2020-09-27].(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20-09-27).  ^9.09.19.29.39.49.59.69.79.8《現代漢語方言概論》,241頁 ^《中國語言地圖集》,B8東南地區的漢語方言 ^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中國語言地圖集》,B12閩語福建臺灣粵東海南 ^《現代漢語方言概論》,68頁 ^侯精一主編,《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238頁 ^《中國語言地圖集》,B8東南地區的漢語方言叄閩語的性質。

香港朗文(遠東)出版公司出版,1987年。

^潘茂鼎、李如龍、梁玉璋、張盛裕、陳章太〈福建漢語方言分區略說〉,刊載於《中國語文》1963年第6期 ^16.016.116.2侯精一主編,《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216~217頁 ^广信移民史.[2015-05-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8).  ^侯精一主編,《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209~212頁 ^例:閩南語中「定」讀作tīng,「群」讀作kûn。

^例:「澄」在華語中讀作chéng,聲母要送氣;在閩南語中讀作tîng,聲母不送氣。

^例:閩南語中「飛」讀作pue,「微」讀作bî。

^例:閩南語中「知」讀作ti,「娘」讀作niâ。

^例:閩南語中「鹹」讀作kiâm,「紅」讀作âng。

^例:閩南語中「熊」讀作hîm。

^例:閩南語中「歌」讀作kua,「拖」讀作thua。

^中華民國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作「稻」 ^CHAPTER2PeopleandLanguage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0-08-03.,《TheRepublicofChinaYearbook2008》,GovernmentInformationOffice ^存档副本.[2013-02-0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閩語 (繁體中文)漢字古今音資料庫(可查各閩語單字讀音,現代>閩語) 閱論編閩語沿海閩語閩東語3閱論編閩東語侯官片福建福州小片福州話(閩侯話·南平福州話)·連江話·長樂話·馬祖話福清小片福清話(平潭話)古田小片羅源話·古田話·屏南話·寧德話·樟湖話·太平話閩清小片閩清話·永泰話·尤溪話(洋中話、西濱話)福建以外實兆遠福州話·詩巫福州話·日本福州話福寧片霞浦話·福安話·柘榮話·福鼎話·壽寧話·周寧話蠻講泰順蠻講·蒼南蠻話未分片衛里話閩南語45閱論編閩南語泉漳片福建 廈門話(島內話、島外話) 泉州話(泉州府城話、晉江話、惠安話、南安話、同安話、金門話、安溪話、永春話、大田閩南話、尤溪街面話、福清閩南話) 漳州話(漳州府城話、龍海話、石碼話、長泰話、漳浦話、雲霄話、東山話、詔安閩南話、平和話、南靖閩南話) 龍巖話(漳平話) 頭北話(下路話) 台灣 混合腔(泉漳濫,聲調偏漳) 泉腔(海口腔、鹿港腔) 漳腔(內埔腔(永靖腔)、宜蘭腔) 粵桂贛 海陸豐話(海豐話、陸豐話、惠州學佬話)(廣東,偏漳) 桂平閩語(廣西,偏漳) 贛東北閩南語(江西,偏泉) 東南亞 咱人話(菲律賓,偏泉晉江) 北馬福建話(普吉福建話、棉蘭福建話、檳城福建話)(馬來西亞北部及附近地區,偏漳) 南馬福建話(麻坡福建話、新加坡福建話、廖內福建話)(馬來西亞南部及附近地區,偏泉潮濫) 東馬福建話 砂拉越福建話(偏漳) 汶萊福建話(偏泉) 潮汕片潮汕地區 潮州話 汕頭話 揭陽話 普寧話 澄海話 潮陽話 南澳話 饒平話 惠來話 東南亞 曼谷潮州話 柬埔寨潮州話 加里曼丹潮州話 大田片 前路話(大田話、前道話) 桃源話 後路話(新橋話、後道話) 尤溪城關話 中仙話 浙南片 蒼南話 平陽話 洞頭話 玉環話 中山片 隆都話 東鄉村話(得都話、南蓢話、淇澳話) 三鄉話 拱北話 未分片 宜興話 舟山話 惠博閩語 混合語言 相濫摻話 香蕉白話 峇峇語 孔夫話 莆仙語莆田話(新厝莆仙話·烏坵話)·仙遊話(界山莆仙話)·澳腰話瓊雷話閱論編瓊雷話1 海南話2府城片海口話·定安話·澄邁話·屯昌話文昌片文昌話·瓊海話萬寧片萬寧話·陵水話崖縣片崖縣話昌感片昌江話·感城話 雷州話2雷城話·徐聞話·遂溪話·電白黎話·電白海話註1:海南話、雷州話原先分別為閩南語瓊文片和雷州片,今皆被劃出,另列為閩語直屬的瓊雷話。

註2:海南話、雷州話在《中國語言地圖集》中皆直屬於閩語,但也有學者認為兩者關係密切而合為瓊雷話。

沿山閩語閩北語東溪片建甌話·松溪話·政和話·南平閩北話西溪片建陽話·崇安話(武夷山話)未分片浦城閩北話·順昌閩北話邵將語6閩贛過渡方言邵武話·光澤話·建寧話·泰寧話閩客贛過渡方言將樂話·順昌話·明溪話(明溪邵將話、明溪客家話)閩中語三明話(三元話)·沙縣話·永安話·尤溪話(尤溪池田話) 書寫系統書寫類型語素文字方言字·台閩字(推薦用字·列表)表音文字閩南語白話字·潮語白話字·海南話白話字·福州話平話字·福安話羅馬字·興化語平話字·建寧府土腔羅馬字·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臺灣語言音標方案·臺語通用拼音·閩南方言拼音方案·潮州話拼音方案·海南話拼音方案·福州話拼音方案·建甌話拼音方案混用表記漢羅台文 語言研究相關語言閩越語·原始閩語·沿海閩語·沿山閩語音韻書籍戚林八音·安腔八音·七音字彙·八音定訣·拍掌知音·渡江書十五音·彙音妙悟·增補彙音·潮聲十五音·擊木知音·潮語十五音·建州八音註3:蠻講的歸屬存在爭議,也有學者將其列為閩語的直系分支。

註4:大田片的歸屬尚存爭議,也有學者將其列為閩語的直系分支。

註5:浙南片的歸屬尚存爭議,也有學者認為其只是泉漳片下的方言。

註6:邵將語曾被列為閩北語或贛語的分支,今被列為閩語的直系分支。

閱論編漢語 漢語分支漢語分支官話通用語 現代標準漢語(普通話 中華民國國語 台灣華語 新馬華語) 老國音 官話分區 北京官話 東北官話 冀魯官話 膠遼官話 中原官話 蘭銀官話 西南官話(桂柳官話、岷赤話、貴州話、雲南話) 江淮官話 其他 天津話 贛榆話 漢中話 南通話 軍家話 海南軍話 廣東軍話 新疆官話 新加坡華語 晉語 并州片 呂梁片 上黨片 五臺片 邯新片 大包片 張呼片 志延片 粵客贛粵語 粵語方言 粵海粵語 香港粵語 蜑家話 莞寶粵語 邕潯粵語 勾漏粵語 羅廣粵語 桂南平話 四邑粵語 高陽粵語 欽廉粵語 吳化粵語 儋州話 越南白話 客家話 客語方言 梅縣話 惠陽話 畲話 四川客家語 香港客家話 臺灣客家語 贛語 贛語方言 昌都片 宜瀏片 吉茶片 撫廣片 鷹弋片 大通片 懷嶽片 耒資片 洞綏片 其他 邁話 富馬話 東江本地話 湘語 長益片 婁邵片 衡州片 辰漵片 永全片 吳語 吳語方言 太湖片 台州片 金衢片 上麗片 甌江片(甌語) 宣州片 閩語沿山閩語邵將語 邵武話 將樂話 閩北語 西溪片 東溪片 閩中語 三明話 永安話 沙縣話 沿海閩語閩東語 侯官片 福寧片 蠻講 燕話 興化語 莆田話 仙遊話 烏坵話 澳腰話 閩南語 泉漳片 臺灣話 新加坡福建話 浙南片 大田片 中山片 潮汕片 瓊雷語 雷州話 海南話 其他 徽語 平話土話 湘南土話 粵北土話 桂北平話 瓦鄉話 孔夫話  書寫系統書寫類型語素文字字形 漢字 繁體字 正體字 簡化字 方言字 二簡字 文體文言文 古文 文白相夾 三及第 白話文 官話白話文(京白) 中州韻白話文(韻白) 吳語白話文(蘇白) 粵語白話文(廣白) 臺語白話文(閩白) 客家話白話文(客白) 表音文字字母 拉丁字母 西里爾字母 阿拉伯字母 文體 教會羅馬字 東干文 小兒經 半音節文字 盲文/點字 三推成字法 中國切音新字 臺灣語假名 臺語諺文 其他 女書 漢羅台文  語言研究漢語歷史 原始漢藏語 原始漢語 古代漢語 上古 中古 近代 明清官話 老國音 現代標準漢語 華語 漢語音韻學 先秦 漢代 魏晉 隋唐 五代 宋代 元代 明初 明清 現代 語言研究 文字 詞彙 語法 訓詁 方言  管理機構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  香港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  澳門教育暨青年局語言推廣中心  中華民國教育部終身教育司第四科  新加坡推廣華語理事會  馬來西亞華語規範理事會 漢語分支列表 閱論編中國大陸語言漢藏語系漢語族官話北京官話(普通話)·東北官話·膠遼官話·冀魯官話·中原官話·蘭銀官話·江淮官話·西南官話晉語并州片·呂梁片·上黨片·五臺片·邯新片·大包片·張呼片·志延片閩語沿海閩語閩東語(侯官片·福寧片·蠻講·燕話)·莆仙語(莆田話·仙遊話·澳腰話)·閩南語(泉漳片·大田片·浙南閩語·中山閩語·潮州話)·瓊雷話(海南話·雷州話)沿山閩語閩北語(東溪片·西溪片)·閩中語(永安話·三明話·沙縣話)·邵將語(邵武話·將樂話)古閩語原始閩語吳語太湖片·台州片·甌江片·金衢片·上麗片·宣州片徽語績歙片·休黟片·祁婺片·旌占片·嚴州片湘語長益片·婁邵片·辰漵片·衡州片·永全片贛語昌都片·宜瀏片·吉茶片·撫廣片·鷹弋片·大通片·耒資片·懷嶽片·洞綏片客家語粵台片·海陸片·粵中片·汀州片·寧龍片·雩桂片·銅鼓片·粵北片·粵西片·饒平客家語·畲話粵語廣府片(粵海片·莞寶片)·羅廣片·勾漏片·四邑片·吳化片·欽廉片·高陽片·邕潯片·儋州話·桂南平話平話和土話桂北平話·粵北土話·湘南土話·優念話歸類未定東江本地話·軍家話·邁話·富馬話·鐘山話·畲話·瓦鄉話·蔡家話·六甲話·酉水話·八峒瑤語·平地瑤話·楚語·蜀語·龍家語·盧人語·漢兒言語·協和語·嘉米話·倒話·孔夫話古漢語原始漢語·上古漢語·中古漢語·近代漢語·現代漢語藏緬語族藏-喜馬拉雅語群藏語支藏語(衛藏·康巴·安多·拉達克語)·倉洛門巴語·錯那門巴語·象雄語白馬語支白馬語羌語群嘉絨語支嘉絨語·道孚語·拉塢戎語羌語支羌語組羌語(北·南)·土家語·普米語·木雅語·卻域語·扎壩語·西夏語·白狼語貴瓊語組貴瓊語爾蘇語支爾蘇語(爾蘇語·多續語·栗蘇語)納語支納西語·納木依語·史興語·拉熱語緬彝語群彝語支彝語(北·東·南·西·中·東南)·哈尼語·傈僳語·拉祜語·基諾語·怒蘇語·柔若語·桑孔語·堂郎語·畢蘇語·山蘇語·阿克語·阿卡語·阿母語·昂羅語·阿梭語·白宏語·布都語·布孔語·搓梭語·多尼語·多塔語·西摩洛語·哈備語·豪尼語·卡別語·卡多語·臘米語·老緬語·老品語·姆畢語·木達語·糯比語·糯美語·帕那語·碧約語·期弟語·撒都語·梭比語·楚孔語·窩尼語·奕車語·勒蘇語·額喀語·跨恩斯話·跨瑪斯話·萊茲斯話·拉姆語·拉烏語·拉鄔語·留米語·芒底語·密察語·咪俚語·鎖內嘎話·徐掌話·楊柳話·子逋斯話·阿靈潑語·富帕語·阿羅語·阿細語·阿扎語·阿哲語·木吉語·峨頗語·科魯拉語·阿務語·墨幾語·木吉語·木吉語·帕拉語·普拉語·普佤語·夫卡語·富馬語·富巴語·富帕語·富匝語·撒梅語·脫潑語·綽闊語·勾克語·卡卓語·苦聰話·納若語·撒慕語·撒涅語·阿車語·阿篤語·阿魯語·阿梯語·阿鄔語·車蘇語·都潑語·弄語·孟武語·他魯語·潑佩語·末昂語·嘎蘇話·估渦語(麻阿)·估渦語(麻峨)·普標彝語(麻榭)·模耆語(莫期)·䏵俖語·樂舞語緬語支載瓦語·阿昌語·浪速語·勒期語·波拉語·茶山語·仙島語白語支白語(中部方言(英語:CentralBailanguage)·南部方言(英語:SouthernBailanguage)·北部方言(英語:NorthernBailanguage)·拉瑪方言)其他語群薩爾語群(景頗語)|儂語支(獨龍語·阿儂語)|達尼語支(達尼語)|魯蘇語支(崩如語·魯蘇語)|舍朱奔語支(蘇龍語)|義都-達讓語支(義都語·達讓語)|格曼語支(格曼語)仡泰語系仡央語群仡佬語·拉基語·布央語(布央語東部方言·普標語·巴哈語·拉哈語)·仡隆語·木佬語·羿語·土蠻語拉珈語支拉珈語侗水語支侗語·標話·水語(水語·莫語)·仫佬語·毛南語·佯僙語·錦語·茶洞語·草苗語·𦰡溪瑤話泰語支壯語(布依語·岱依語·儂語·臨高語·邕北壯語·東紅水河壯語·中紅水河壯語·柳江壯語·桂北壯語·右江壯語·桂邊壯語·邱北壯語·連山壯語·邕南壯語·左江壯語·德靖壯語·硯廣壯語·文麻壯語·德靖壯語·民講)·傣語/泰語(傣那語·傣仂語·傣端語·傣擔語·撣語·八甲語·傣雅語)黎語支黎語(黎語·加茂語)古越語古越語·閩越語混合語誒話突厥語系西伯利亞語支西部裕固語·圖瓦語·雅庫特語·哈卡斯語(富裕柯爾克孜語)·回鶻語·沙陀語葛邏祿語支維吾爾-烏孜別克語(維吾爾語(中心方言·和田方言·羅布方言)·烏孜別克語)·艾努語·伊犁土爾克語·察合台語欽察語支哈薩克語·柯爾克孜語·塔塔爾語烏古斯語支撒拉語古突厥語原始突厥語苗瑤語系苗語族巴哼語支巴哼語·唔奈語東部語支湘西苗語(東·西)畲語支畲-炯奈語(畲語(活聶語)·炯奈語)·優諾語·巴那語中部語支黔東苗語(東北·西(繞家語)·南)西部語支布努語(布努·包瑙·努茂)·川黔滇苗語(川黔滇·滇東北·貴陽·惠水·麻山·羅泊河·重安江(英語:Gejialanguage)(家話·東家話)·平塘苗語)瑤語族勉語(勉方言·金門方言·標敏方言·藻敏方言)混合語貓家話蒙古語系中蒙古語支(英語:Mongolic_languages#Classification)蒙古語(中·西·北·東)·哈米尼干語·鄂爾多斯蒙古語·土爾扈特衛拉特語南蒙古語支(英語:Mongolic_languages#Classification)東部裕固語·土族語·東鄉語·康家語·保安語達斡爾語支(英語:Mongolic_languages#Classification)達斡爾語古蒙古語契丹語·鮮卑語·室韋語·烏桓語·吐谷渾語·原始蒙古語·柔然語(有爭議)混合語廓克蒙查克語·托茂語·五屯話·唐汪話韓語系中國韓語(韓語)·高句麗語·沃沮扶餘語·東濊扶餘語南亞語系佤德昂語支德昂語·日昂語·寬語·烏語·瓦語·戶語·克蔑語·MuakSa-aaklanguage(英語:MuakSa-aaklanguage)·佤語·布朗語·布興語·布芒語克木語支克木語莽語支莽語·倈語·布賡語越語支京語(越南語)滿-通古斯語系北通古斯語群鄂溫克語(鄂溫克語·鄂倫春語)南通古斯語群赫哲語西南通古斯語群滿語(錫伯語·滿語)古通古斯語肅慎語·挹婁語·靺鞨語·勿吉語·渤海語·女真語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色勒庫爾語·瓦罕語·于闐語·粟特語·回回語(波斯語)·花剌子模語·藍帽回回語(希伯來語:פרסיתיהודית)斯拉夫語族俄羅斯語吐火羅語族吐火羅語混合語澳門土生葡語南島語系占語(回輝話)語系不明東夷語·匈奴語·羯語·柔然語輔助語言手語手語中國手語(北方手語·南方手語)·香港手語·藏語手語(?)手指字母漢語手指字母·維吾爾語手指語·韓語手指語·藏文手指字母盲文現行盲文·漢語雙拼盲文·粵語點字·藏語盲文註:絕跡語言(中國境內絕跡語言)·極危語言(中國境內極危語言)參見:中國境內的民族和族群一覽(按語言系屬分類)·中國漢語方言保護關於港澳地區的語言,參見:香港語言、澳門語言關於台澎金馬的語言,參見:台灣語言 閱論編漢語音韻學注音 直音法 反切 音節結構聲母 五音 清濁音 零聲母 韻母介音 等呼 開合 四呼 韻腹、韻尾 舒聲韻(陰聲韻 陽聲韻) 入聲韻 空韻 聲調 四聲 平仄 調值 五度標記法 四角標圈法 變調 四聲別義 高陽入 低陰入 其他 漢語拼音音節列表 漢語兒化韻表 古代漢語上古音音系 先秦 漢代 相關條目 古四聲 古無輕唇 古無舌上 古無正齒 古無邪紐 娘日歸泥 喻三歸匣 喻四歸定 照二歸精 照三歸知 叶音 濁輔音韻尾 中古音音系 魏晉 隋唐 五代 宋代 相關條目 中古聲母 三十六字母 切韻音 等韻學 韻書 韻圖 門法 小韻 系聯法 攝 平水韻 重紐 異文 對音 洛陽音 梵漢對音 中古漢語拼音 近古音音系 元代 明初 明清 現代 相關條目 尖團音 平翹音 兒化音 子變韻 平分陰陽 濁上變去 見開二的演變 漢語族祖語 原始漢藏語 原始漢語 現代分支 官話(標準音系) 晉語 吳語 湘語 客家話 粵語(標準音系) 閩語 贛語 方言 音韻 詞彙(古百越詞 古吳語詞 古楚語詞) 歷史(上古 中古 中世 近世 近代) 相關條目 南朝通語說 客贛方言 粵贛方言 吳閩方言 學者 錢大昕 高本漢 趙元任 羅常培 王力 李方桂 董同龢 鄭張尚芳 丁邦新 潘悟雲 陳新雄 竺家寧 斯塔羅斯京 白一平 沙加爾 蒲立本 其他 從中古漢語到官話的語音演變 從中古漢語到吳語的語音演變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闽语&oldid=67996986」 分類:閩語福建語言浙江語言台灣語言隱藏分類:自2019年12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條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連結自2019年11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Webarchive模板wayback連結自2014年11月需補充來源的條目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含有非中文內容的條目含有閩南語的條目含有壯語的條目含有日語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AfrikaansالعربيةܐܪܡܝܐAsturianuБашҡортсаБългарскиBrezhonegCatalàMìng-dĕ̤ng-ngṳ̄ČeštinaDeutschEnglishEspañolفارسیSuomiFrançaisNordfriisk贛語GalegoGaelg客家語/Hak-kâ-ngîहिन्दीFijiHindi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Jawa한국어LatinaLietuviųनेपालभाषाNederlandsNorskbokmålਪੰਜਾਬੀPolskiپنجابیPortuguêsРусский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ไทยTagalog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TiếngViệt吴语文言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