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六四、九七到反送中,中視記者李錦華眼中的港台新聞30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視駐香港記者李錦華報導」,這句話李錦華一唸32年。

這位新聞前輩生於澳門,成長於香港,然後跑到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唸新聞,甫畢業就被台灣電視媒體 ... 國際 從六四、九七到反送中,中視記者李錦華眼中的港台新聞30年 作者 蘇美智 2021-09-18 李錦華代台灣的觀眾見證香港的大小事,也觀照兩地人在年月中對彼此的想像。

圖為2019年李錦華在香港反修例現場。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已成功複製連結 「中視駐香港記者李錦華報導」,這句話李錦華一唸32年。

這位新聞前輩生於澳門,成長於香港,然後跑到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唸新聞,甫畢業就被台灣電視媒體網羅,並且派駐香港。

多年來,他代「大島」台灣的觀眾見證小島「香港」的大小事,也觀照兩地人在年月中對彼此的想像。

這一切,源於大學四年級的一份功課。

李錦華當時回香港拍攝自己成長的調景嶺,那兒曾是香港的「小台灣」。

國共內戰後,不少未及撤退的民國軍民滯流此處,在荒涼之地豎立一片寮屋區,想著哪天能跨越台海。

這片屋舍盤據調景嶺40多年,後來由港英政府在回歸前拆除。

完成的功課,李錦華拿來參加全國大專學生電視廣播製作比賽獲得特優獎,中視新聞部高層當時位列評審之一,隨即主動聯絡他。

其時,中視尚未把駐港記者制度化,李錦華是第一人。

與此同時,其他台灣媒體如《聯合報》和《中央社》等也陸續登陸。

那是1989年,台灣媒體都在那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的餘震中,速速變陣。

李錦華說:「六四事件令更多台灣人關心大陸,覺得可以站上香港這塊踏腳石放眼大陸,想像香港乃至台灣的未來。

」那時台灣未能接收中國大陸中央電視台的訊號,所以駐港記者的份內工作,還包括每天收看「新聞聯播」,轉載台灣觀眾關心的內容。

沸沸揚揚的九七,如一場放煙花的新聞 最初幾年,李錦華聚焦六四事件的延伸報導,直至1992、1993年大翻轉,幾乎所有題材都關乎香港回歸。

當時流行「九七大限」四字,令台灣人浮想聯翩。

「那時,香港要移民的人走得差不多,留下的透過中英聯合聯絡小組的新聞,多少能預期回歸後的景況。

反觀在台灣,香港資訊沒那麼豐富(那是網上新聞流行之前),衍生各種大猜想——皇后大道東要改澤東路嗎?硬幣上的英女皇頭像要不要換?香港真的不會變嗎?」 這些心情多少反映在羅大佑那支名曲〈皇后大道東〉裡。

羅大佑曾這樣解說:「歌詞的開始是皇后大道西,就是英國,來到東方就變成皇后大道東,即是香港……希望皇后大道的資本主義可以由香港去到中國。

」但世界不似預期。

連當日把這些意念寫成廣東歌詞的香港詞人林夕,今日也身在台灣;至於林夕豐盛的歌詞作品,署名則被大陸媒體換作「佚名」。

1997年7月1日,李錦華在香港見證了世紀大派對。

台灣一下子來了6、7間電視台,跟全球同業熱熱鬧鬧地直播。

但煙花燒得大散得快,才第二天,台灣媒體便一一拉隊離開,包括前來支援李錦華的中視團隊。

李錦華急了,爭取他們多待幾天,「那5、6年間一直關心九七後的香港,怎麼一回歸便收工?7月3日才是第一個工作天啊,股市重開、公務員換新老闆、南非和巴拿馬等與中華民國有邦交的國家不能再叫領事館……」 但在台灣媒體眼中,香港已成定局,關注度直墜低點。

「回歸後那個月,中視只播出我一則報導,」李錦華笑說:「從未如此清閒過。

」 香港的「大娛樂家」時代,新聞走向大改變 2000年前後,香港再次走進台灣電視新聞的視野,這回不再是前途未卜的飄泊小島,而是牽動大眾好奇心的大娛樂家。

這是台灣新聞走向娛樂化的關鍵時期。

在漫長的戒嚴期間,台灣的新聞一直墨守常模,但1991年解嚴後,鐘擺很快就盪到另一端。

「90年代,媒體百花齊放,大家都在摸索怎樣才能吸引觀眾。

97、98年,有電視台開始報娛樂新聞,那時香港『四大天王』(當年香港4位廣受歡迎的流行歌手)的電影和唱片在兩岸都有市場,給台灣觀眾提供了不少話題。

」 有一陣子,李錦華彷彿改行當娛樂記者,印象最深是1999年的「小龍女事件」——成龍傳出有婚外女兒,他不認孩子,只公開承認曾犯下「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

「我為中視做的新聞,一般長1分20秒。

那次知道成龍要開口回應,老闆立即叫我做2分鐘,不一會改變主意要2分30秒,我最後收到的訊息是『有多長便播多長』,可想而知對這樁八卦有多重視,我手都震了。

」李錦華笑說。

香港的電視新聞循規蹈矩,把八卦留給小報;反觀台灣電視新聞愈趨小報化,深度報導得看紙媒。

同是新聞娛樂化,兩地的走向大異其趣。

「駐地記者在香港單打獨鬥,新聞做不完,台灣上司最愛問,可以向某某電視台借新聞片嗎?我常常要解釋,藝人如果上香港電視新聞,多半是因為死掉;甚至報導演員得獎,也要待很多年後才流行。

」 2000年後香港娛樂圈繼續多事,像是張艾嘉兒子被綁架案、謝霆鋒車禍頂包;香港也失去很多巨星,如羅文、張國榮、梅艷芳、黃霑、沈殿霞等,位位叫人懷念。

有台灣電視台乾脆派專人來港跑娛樂新聞,小島的政治和社會新聞進一步靠邊站。

即使2003年香港爆出SARS疫症,恐慌流瀉到大街小巷,在台灣佔上的新聞篇幅也不多。

李錦華說,還有一個關鍵:兩岸交流增加,踏腳石的重要性大減。

箇中指標包括民航往來,兩岸航空管制逐步放寬,終於在2009年開辦定期直航班次,香港不再是必然的中轉站。

幾年間台灣媒體陸續離開香港,而在中視要求下,李錦華也把採訪重心移到中國大陸,並且藉香港證件的便利走訪各地,包括2005年國民黨主席連戰第一次訪問中國、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還有種種天災人禍。

李錦華笑謂:「當年跟大陸官員開玩笑,說我的管轄範圍比胡錦濤大,他還未去過台灣呢!」後來公司在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派駐記者,他才得以縮窄報導範圍,又因台灣2016年的「新南向政策」,多往東南亞走動。

就這樣,小島再次淡出台灣觀眾視野;幾年後回首,已是一身催淚氣和胡椒噴霧。

抗爭、社運下的中港台情結 香港近年兩場大型社會運動,李錦華都在前線。

在2014年佔領行動中,抗爭者一連79天在金鐘紮營,駐地記者遊走其間,幾近不眠不休,「那時預計天光就『郁』(警方有行動),常常通宵不敢睡;一次靠行人道上小休,沒想到一睡便是2、3個小時。

」到了2019年,反修例的抗爭形式化整為零,較少密集的通宵採訪,卻有另一種壓力——智能手機的直播功能改變了觀眾的期待,新聞不能遲、記者不能歇,而且不能借攝錄器材充電稍事休息,因為手機行動電源太方便了。

採訪期間,有同業被催淚彈碎片射中,但李錦華覺得胡椒噴霧的纏繞更可怕——灼熱感在3小時後消退,但不等於完事。

它會在出汗時再來,洗澡時又來,即使躺到床上,難受的感覺繼續由皮下滲出,經驗之談是「最少捱9個小時!」 現場氣氛和抗爭者的期許,也令李錦華對「駐地記者」這身份有新體驗。

「有人請我們把這裡的事告訴台灣人,有人散開讓我們穿過,有人主動帶路,有人開『家長車』(自發開車到現場接送抗爭者的市民)送我們離開……」當然也有人誤會他來自大陸,「做國語直播時,有年輕人冷言冷語:『你做乜嘢呀?講真話至好喎。

』」(你來做什麼?好好說真話吧。

) 這不是李錦華採訪生涯中第一次被誤為大陸媒體,每次都像打開了一扇觀照的小窗。

「90年代很少誤會,因為大家都知道小燕子(台劇《還珠格格》主角),知道台灣電視台。

近年來港的大陸媒體多了,警察常常分不清。

一次,有警察很『寸』(囂張)地檢查同伴背包,我趨前,他的上級立即叫下屬放行。

後來我跑到駐港國安公署外拍攝空鏡,警察也不驅趕,只告訴我拍完就走。

還一次在軍營外被問:『北京來的?要進來嗎?』」說着,李錦華忍俊不禁。

他服務的電視台簡稱「中視」或「CTV」,非常引人遐想。

李錦華也見證了「台灣」二字之敏感度,在香港的高高低低。

「90年代,我到伊利沙伯體育館採訪羽球賽事,中國對中華台北。

管理場地的官員拿着我的名片指指戳戳,沉吟良久,問:『你們真的只是來採訪?』我心想,難道我來打架嗎?」初入行時,這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香港官員,李錦華遇過不少,但自從兩岸關係走向正常化,那樣的事情鮮再發生——直至最近。

其中一個教李錦華印象深刻的觀察,來自剛過去的東京奧運會。

「從前香港電視台播放奧運開幕禮,除了介紹中國隊和香港隊,一定少不了中華台北隊。

但今年幾個台的新聞都沒提及。

」 在港區《國安法》下,香港記者協會7月以「破碎的自由」為題出版《言論自由年報》,道出同業的無聲吶喊。

這幾天,記協正被大肆狙擊。

問李錦華怎樣看此刻當記者的風險,特別是台灣媒體記者的風險?「即使跟國台辦(大陸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吃飯,我從不怕說自己有中華民國國籍。

所謂一中一台,各自表述。

但今天有些傻人以為你講中華民國就是台獨,我反要告訴他們,支持台獨的人才不會說中華民國!」 「問題是,很多香港人已經攪不懂清什麼是台獨和一個中國原則。

即使我覺得自己的邏輯清楚,如果判定的人沒這個歷史背景,也是危險。

」 但李錦華初心不減,依然喜歡報導,「像早陣子天天報導疫情,我可以天天構思不同角度和表達方式。

記者這一行就是那樣靈活。

」問李錦華,還有最想報導的題材嗎?他毫不猶疑回答:「作為香港人,這一刻很想做到香港有真普選的報導……不是人家選完再讓我選,而是真正的普選。

」 但願成真。

瀏覽次數:1613 已成功複製連結 訂閱電子報 給您當週最熱議題,飽覽多元觀點! 立即訂閱 編輯推薦 我們沒有棄守的權力:學者與媒體人眼中,30年來的中、港、台 元朗黑夜,真相在哪?被拘捕的新聞工作者,與崩壞的公權力 抗命、巢運港台街頭對望 延伸閱讀 關鍵字: 香港 台灣 中國 中視 記者 新聞 媒體 反送中 九七回歸 六四 蘇美智、朱漢強 715公里之間 蘇美智 土生土長香港記者,出過幾本書,得過一些獎,筆下有同志有外傭有劏房家庭有輪椅人士有少數族裔⋯⋯沒想過,這趟輪到書寫自己的新移民心事。

朱漢強 只做過兩個工種:記者和非牟利民間團體。

當立之時在台灣生活8年,喜歡她的好,見過她的壞,以為長居下來,卻陰差陽錯回到香港,當上環保議題推手;知命之年,命運又把一家子送回寶島,開展人生下半場。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

蘇美智、朱漢強 715公里之間 蘇美智 土生土長香港記者,出過幾本書,得過一些獎,筆下有同志有外傭有劏房家庭有輪椅人士有少數族裔⋯⋯沒想過,這趟輪到書寫自己的新移民心事。

朱漢強 只做過兩個工種:記者和非牟利民間團體。

當立之時在台灣生活8年,喜歡她的好,見過她的壞,以為長居下來,卻陰差陽錯回到香港,當上環保議題推手;知命之年,命運又把一家子送回寶島,開展人生下半場。

熱門文章 1 【只想劇透】看《茶金》的副作用 2 【中越對照】獨家》「移工變移民」明年上路!勞動部:再不改連國人都會失業TINĐỘCQUYỀN》“CHÍNHSÁCHĐỊNHCƯCHOLAOĐỘNGGIỎI”SẼĐƯỢCTHỰCTHIVÀONĂMSAU!BLĐ:KHÔNGĐỔIMỚICHÚNGTASẼTHẤTNGHIỆP 3 「學校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孩子,我也不會」:為偏鄉學童守護健康25年的護理師 4 【投書】毀掉三接你會失去什麼?空污與核電夾殺下的能源選擇 5 【投書】鹹粥一碗該賣多貴?別再用幾十年前的標準,思考現在的生意 訂閱電子報 時事、國際、社會、教育、性別⋯⋯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飽覽當週最熱議題與多元觀點! 立即訂閱 支持獨立評論,成為天下雜誌全閱讀訂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