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頌金闕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關聖帝君萬壽疏 - 虛原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中華民國100年七月號 176期. . 恭頌金闕玉皇大天尊玄靈. 高上帝關聖帝君萬壽疏. 自然之道. 靈語現真. 浮世遊記. 大道釋疑. 濟世施方. 點燈祈福. 體天弘道.
中華民國100年七月號 176期
恭頌金闕玉皇大天尊玄靈
高上帝關聖帝君萬壽疏
自然之道
靈語現真
浮世遊記
大道釋疑
濟世施方
點燈祈福
體天弘道
叩稟有關堂務事宜
歡迎加入虛原弘道基金
社會救濟活動專欄
讀者來函
堪忍夙昔典型/馮振隆著
悟理澄心
寬恕處事/丁乾
心(廿五)/堂主
孝道篇
題破山寺後禪院/紫菡
道可道,非常道/貫明
捨去無謂的執著心/吳承漢
奉獻就是喜悅/黃美芸
樂助建館基金檔案明細表
健康常識-認識諾麗的療效
恭頌
金闕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關聖帝君萬壽疏
伏以
題難形大天尊靈威顯赫。
肅整衣冠來頂祝
讚不盡關夫子節義巍峨。
虔焚鼎鼐表丹誠
今據
中華民國台灣省台中市北區錦祥里育祥街三十八號
台中無極禪化院.南天虛原堂 恭逢
金闕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關聖帝君萬壽之佳辰,謹具香花茶果
香褚之儀,聊表祝壽之忱
祝文曰
玄靈高上帝關聖帝君,自無量曠刧以來,道根深長,道氣瀰綸,
係大赤天宮古老金仙,經億千萬刧修行,上證無上金仙,自有始
以來,屢次分身下降人間,為蒼生之標榜,作皇朝之棟樑,扶劉
匡漢,赤膽忠肝,讀春秋,履春秋,五常八德,文武雙全,蒙五
教教主隆重薦舉,禪登九五之尊,上掌三十六天、三千世界,下
握七十二地、四大部洲,欣逢萬壽佳辰,輸誠拜祝,祈求風調雨
順,國泰民安。
祝詩曰
玉皇大帝慶懸弧 祝嘏聲聲震五湖
萬類同沾蒙庇佑 歌謳德頌再添福
又詩(二)
瀰綸道炁貫雲煙 大赤天宮古老仙
歷世修行九五證 常留風範在人間
又詩(三)
放曹義氣千秋仰 扶蜀忠心萬古揚
殿宇至今寰宇遍 蒼民膜拜效賢良
又詩(四)
天運龍飛不計年 恭逢聖誕啟華筵
三曹普度膏澤潤 欽德萬靈盡向前
又詩(五)
悟醒群黎意萬重 人間天上久推崇
同聲慶祝無疆壽 萬歲嵩呼入顥穹
謹疏上
祝
無極禪化院.南天虛原堂
堂 主:林哲三
副堂主:劉明文、曾良雄、
鍾肇明、鄭金發、
陳炎輝、洪助誠、
王耀賢、白力如
虛原雜誌社
社 長:王文迪
暨眾鸞下生及十方善信一同焚香百叩
天辛卯年六月廿三日
『自然之道』
聖筆王生扶
藍采和仙翁 降
中華民國100年4月23日
歲次辛卯年
三月廿一日
詩曰:色色空空不用爭來來去去墮還升
世世靈藥能增壽擇善而為淨土登
聖示:吾今日降著:『自然之道』。
第十七章因果輪迴在人間
<老子道德經>有云:『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宇宙中的因果報應即是如此,故世人欲拂逆天理做惡前當三思,以免果報現前,悔之晚矣!
有一平日待人寬恕、不趨炎附勢、不慕榮利、在家孝敬父母之年輕人,某日在街上碰到婦女遭惡徒搶奪時,隨即見義勇為去追趕,然而就在其與惡徒博鬥中,遭惡徒持刀刺中要害而英年早逝。
凡是認識此年輕人者,皆感嘆蒼天無眼,善惡無報,其實此其中有一段因果,世人因不知箇中因由,故有此反應。
此年輕人前一世從軍,曾以殘酷之手法殺死許多人,最後其亦遭敵軍擊斃,死後肢體不全,靈魂飄蕩在沙場上無法解脫,煎熬在陰陽兩界,飽經恐懼與磨難。
待其魂墮地府,接受了痛苦不一的刑罰,歷經百餘年之後,其心中忽然頓悟其在生之時做了不少惡事,心中燃起了慈悲的火光,他決心來世要為大家做事,行善彌補,也願意為其惡業而死難之人、及所造之孽承受苦和難,於是地府的刑罰消失了,他帶著強烈的願力又轉世為人。
轉世為人後,他努力讀書、工作勤奮、孝順父母、忍辱負重、視吃虧為福,所做之好事善行不勝枚舉,雖只有三十餘歲,卻贏得他人的讚譽與褒揚,然而因其怨孽而死之人,為了報復,與他轉世為人,於是鬼使神差的相遇,並用利刃將他刺死。
年輕人以生命償還了前世的虧欠,靈魂一無罣礙的昇華,心胸比大海還寬廣,最後超升至淨土世界。
許多人誤解『好人不長命』,其實有些善良之輩是為了償還前世的業力而轉生,並非如表面上可看出來。
故世人平日應時時懺悔,並審視自己的行為,要從內心深處將錯誤糾正過來,不要死時還帶著業走,否則其輪迴將永無休止也。
『自然之道』
聖筆王生扶
藍采和仙翁 降
中華民國100年5月7日
歲次
辛卯年四月初五日
詩曰:
姻緣羅網繫心靈夙世情思入畫屏鵲鳥聲聲傳善感
紅塵莫再亂清寧
聖示:吾今日降著:『自然之道』。
第十八章
夫妻情緣
人與人之關係中,最普遍帶有前世因果的即是夫妻關係,無論是白頭偕老之婚姻,或是非終生婚姻,甚至有些露水夫妻、一日之緣,都與夙世因果業力有關。
婚姻因『緣』而生,是一個靈魂與另一個靈魂有影響力、感應力、親和力而引生之緣份,而一樁婚姻,往往需要經過數世緣份之培育,有者則是幾世情緣與今世數個機緣而結合在一起。
有的婚姻是『夙世緣報』,有者屬『當世緣報』,『當世緣報』即是當世結緣,二個人(靈魂體)彼此產生親和力而相知相惜所產生婚緣。
『夙世緣報』,其一乃是夙世中二個人(靈魂體)有吸引力、震撼力、親和力,今世二人相遇,熟悉感油然而生,從而產生婚緣。
另一種乃是二個人夙世中互有虧欠,來世為了彌補這些虧欠,今世相遇,不但性情不相衝突,還相容互補而產生婚緣。
有的夫妻,不僅相貌相似,還因隨著天長地久,彼此外觀愈來愈神似,如此有夫妻之相的姻緣,多為相處良好的好姻緣。
一般而言,夫妻之關係多感性,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這種感覺即是靈魂體的相互感應。
緣有『善』緣、『孽』緣之分,善緣之夫妻,彼此會有心靈溝通、心靈感應,這種善念存在於他們靈魂裡、骨髓中。
而孽緣之夫妻,容易莫名奇妙的產生疙瘩、彆扭,前一刻才相安無事,下一刻就因芝麻小事而起摩擦,甚至爭執不斷。
其實,任何一對男女之婚緣,皆有其『善』的回報,若結婚後,不繼續培養這種『善』回報,則『善』回報完成時,婚姻就容易破裂,故若要維持一個和樂之家庭,就須注意培養這種業緣,製造新的『善』回報,婚姻方能和諧至老,且老而恩愛彌堅也。
『靈語現真』
南天虛原堂聖筆王生扶
南海古佛 降
中華民國100年1月8日
歲次庚寅年十
二月初五日詩曰:千經萬典進俗家舌燦蓮花現釋迦
法益流香心似月少些名利好結跏
聖示:吾今日降著:『靈語現真』。
第廿二章
以義為利,身心超然
古佛曰:『涵養沖虛,即是身世學問,省除煩惱
,何等心性安和。
』涵養虛心,乃是做人學問之根本,世人若能以秋天般之嚴肅省察己身之缺失,以春天般之溫和,來存養人性,則煩惱自除,心性自然安詳也。
吾今日領忉利天天人蒞堂闡述,以悟世人。
天人曰:我乃忉利天天人,生於明朝天啟年間之徽州婺源,距今約三百七十餘年。
幼時,我體質極弱,三天二頭就生病,而父親深信『練武祛病』之老話,於是聘請當地頗有名氣之武術老師教我棍、棒、拳、劍,由此,我的身體日益健壯,且身手不凡,擺脫了病懨懨的外貌。
我所居住之婺源,自宋代以來,就以木業經營聞名於世,我父親即是與摯友合資從事木業經營,在經營事業期間,我父親為謀利藪,既憂且勞,勤儉興家,辛
勞一生,後來我父親摯友因帳目不清,二人發生齟齬爭執,失去了互信之心,於是我父親毅然退出,另外自立門戶,開設木行經營。
除去體質不說,其實我自幼聰慧,反應亦快,在父親經營事業之商場中,經長期耳濡目染之機緣下,我對木業行當逐漸諳練。
我們經營之木業,統稱『徽木』,於春水暴漲時,最適宜出貨,由徽州及金、衢、嚴各屬之山客編木成排,從錢江上游運集於杭州,每排杉木十分之八、松木十分之一,木板十分之一,再由木行整排銷售於市內各木號,或是由水客將木排轉運於太湖流域江、浙各縣。
我做生意,以義為利,但又能操奇計贏,日新月盛,近悅遠來,故生意甚為暢旺。
徽商素有『烏紗帽』及『紅繡鞋』之癖,而徽州木商亦以席豐履厚著稱,許多財大氣粗之木商於囊豐篋盈之餘,就喜流連花叢,依翠偎紅,沈浸在弦聲之中,然而我在商場上卻是一個異數,因我乃一佛教在家居士,閒居無事時最喜參禪打坐,且平日茹素,偶而還會訪寺僧乞法,但我並不會因為如此而自視清高。
我深知稼穡之艱難,故我常捨財布施,亦曾捐鉅資修繕年代久遠之寺廟,一生內外兼修,心安神愉,壽終之後,靈歸忉利天逍遙自在也。
古佛曰:『敬守本心則心定,歛抑其氣則氣平。
』一個人若能謹慎堅守善良之本性,則心性自然安定,收歛抑制浮躁之氣,自然心氣平和,雖是在娑婆世界中,亦如同身處天堂之境也。
勉之!
南海古佛 降
中華民國100年1月22日
歲次庚寅年十
二月十九日
詩曰:
知恩圖報把財施 迴向先人盡孝思一卷法華添道果 蠲除業海上瑤池
聖示:吾今日降著:『靈語現真』。
第廿三章
知恩圖報,靈性超升
古佛曰:『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柄燭之明。
』修行之道亦同,一個人若在少壯耳聰目明之時,能入道而修,不但可少造業,其道修亦易有所成也。
吾今日領玄德洞天修煉士蒞堂闡述,以悟世人。
修煉士曰:我乃玄德洞天修煉士,生於明朝隆慶年間之陝西乾州,距今約四百四十餘年。
我的老家在歷史上乃是一有名之乾旱縣,因十年九旱,故人稱『乾旱縣』,在如此條件小,我父親雖努力開荒耕種,然亦只能勉強維持溫飽,有一次家鄉連年乾旱,造成饑民無數餓殍遍地,於是人人皆四處逃難,當時我尚在呀呀學語的稚齡年紀,就被父母帶著離鄉背井,歷經艱難,一路逃難至江南。
在江南的日子,雖然比老家強了許多,但因父親逃難過程中,盤
纏早已用盡,身無分文,故生活依然艱辛,為了擺脫貧窮,我於十六歲時即在附近鎮上尋得一絨線舖夥計之工作,以增添家中收入,減少父親經濟之負擔。
我所工作之市集上,賈店鱗比,各有名稱:羅緞舖、綢緞舖、路州綢舖、布帛舖、絨線舖、雜貨舖、香蜡舖、茶坊、酒肆等各行各業皆有,店舖連線四、五里許,一派繁榮昌盛之景象。
為了顧客之需求,舖中絨線往往需要上色,因此也請有專人染絲。
一般而言,以絨線做衣服,皆屬較上等之質料,其價格亦較昂貴,我所工作之絨線舖主人,乃是一位家中有不少資財,年約六旬,卻孓然一身,也無兒女之員外,其雖然有一文如命之毛病,但與我卻特別投緣,對我亦特別好。
七、八年後,員外生了一場大病,因其孓然一身,故央請我代為照顧起居,我突然發現一位孤獨老者的辛酸,雖然他擁有無數的財富,但卻沒有親人在旁,於是我盡心以親人相待,對其照顧得無微不至,待其病好之後,員外竟認我為其義子。
一年多之後,其舊疾復發,短時間即撒手人寰,於是我一夕之憑空富了起來,然而我並不會因此而忘恩負義,仍時時感念義父的再造之恩。
我深知義父生性慳吝,於是在一生之中,我陸續將其遺留下來的財產以義父名義齋僧布施,為其造立冥福、贖罪去業,我壽終之後,因能知恩圖報,廣為先人植立福德,因此上蒼將我靈調至玄德洞天修煉,以備將來上證果位也。
古佛曰:『真、善、美』如鼎之三足,圓滿了一個人之人格,故對世人而言,美是皮肉,善是經脈,真是骨骼,此三者就可撐起一位至德之人,而知恩圖報者,就具備了這些美德也。
勉之!
又示:吾為貴堂新雕太歲星君開光。
『浮世遊記』
南天虛原堂虛筆李生扶
南極仙翁 降
中華民國99年6月5日
歲次庚寅年四月
廿三日
聖示:吾今日降著『浮世遊記』一書作跋。
跋
詩曰:遠山近水兩相依日映紅霞入小溪
恬淡人生多逸趣浮沉何必計東西
普天之下,有人高車駟馬,威德巍巍;有人負販肩挑,孤苦伶仃;有人金玉滿堂,安享榮華;有人捉襟見肘,夜無隔糧。
凡此種種榮辱相較雖有天壤之別,但冥冥之中,必有其一定之因由。
古語有云:『推人扶人,同一雙手;讚美、詛咒,同一張口。
』其實為善為惡皆是世人自己之抉擇,而那些得享高官厚祿、平步青雲者,定是好善不倦,廣修福德之人。
就以治圃為例,種瓜必得瓜,種豆必得豆,種一樹得一樹果,種百樹得百樹果,此乃相同之道理也。
世之貧窮者所望者富,富裕之人所望者貴,尊貴之人所望者壽,只要世人能不吝於付出,那怕是舉手之勞都能得添福、添貴、添壽,只可惜世之人常因『因循』二字,誤以善小而不為,故蹉跎喪失許多造功之機會。
盼『浮世遊記』一書付梓出刊後,能感悟世人樂種福田,人人皆得享為善最樂之真諦也。
是為跋。
邱長春仙翁跋於 無極禪化院南天虛原堂
天運庚寅年四月二十三日
『大道釋疑』
叩稟生-林哲三
(叩稟「放下與道修」之有關常識供參(三十四)
本堂副主席孚佑帝君聖示:
林生問:何謂『無住』?
恩師答:無住即是無染著,亦即不染著於有形世界的名利、財富、慾念、世俗價值觀……等。
林生問:修得須煉就此心於『無住』而自若否?
恩師答:然也,心有染著即難清淨自在,作惡如是,行善亦如是。
就以佈施而言,許多修行人執著於行善功德,然若能布施不為人見者,布施不為人聞者,布施不為人揚者,布施不為人報者,布施不為利己者,布施不為天福者,方是真功德也。
林生問:然要如何煉就此心於『無住』乎?
恩師答:簡言之乃即去貪、嗔、癡、慢。
林生問:又以修達何定力,堪能住心於不妄、不亂之地步?
恩師答:修至不沾五蘊(色、受、想、行、識)之層次,即能住心於不妄、不亂之境界。
現今修行難見本性者,多因有所住,有所住即有所求,有住有求,便是攬繩自縛也。
林生問:『無住心』會是一種什麼樣之心態?
恩師答:無有善惡,無有陰陽,無有內外、高低之分,亦即清淨心之心態,因為無住心者不會住色生心,不會住聲生心,不會住香生心,不會住味生心,不會住觸生心,不會住法生心故也。
林生問:為何有者總易頻頻起妄心不休呢?
恩師答:此即貪染執著尚重之關也。
林生問:我們之常易患『起心動念』,也是起妄心之一種弊病否?
恩師答:起心動念雖有善德因緣與惡殃因緣,然一般人起心動念時多伴隨『自是非他』、『自能他惡』之心念,甚至所言所行皆為增益一己之私利而損他人之利益,故起心動念易成起妄心之弊害,若世人能時時修持善念,無時無刻在身、語、意中踐行,則起心動念就可轉成福德也。
林生問:然『起心動念』亦屬受習染之毛病否?
恩師答:「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眾生身處名利當道之環境,加上眾生愚昧不信因果,自然難以把持內在的良心道德,故習染乃是必然的,一個人一旦習染深,則殺、盜、淫、妄、自私自利等不良念頭就會充斥在起心動念中也。
林生問:心起念,出之於口,講起話來,就會說個不停否?
恩師答:非全然如此,因為此與個人習性和執著程度有關,若執著心重者,在其期望尚未達成前,就易喋喋不休,甚至怨東怨西,令他人和己身皆處在懊惱中。
林生問:以起何心念皆屬『妄』?
恩師答:簡言之「以迷幻為實」之心念皆屬『妄』。
林生問:又以起何妄想、動何妄念,皆會時時刻刻污濁己心靈?
恩師答:起煩惱、執著、是非、分別、貪、嗔、癡、慢、疑之心皆會污濁己心靈。
因一個人妄念一起,覺知心就會隱遁無蹤,故而心猿意馬,向外攀緣,進而造罪造業,勞神損身,古語有「妄念不息,真心永障」之說,即是此裡也。
林生問:經云:「心若無住,妄依何立。
」此指何妄依?
恩師答:指外相幻境。
林生問:眾生原本『俱足清淨佛心』之受污濁無光,主受何嚴重污染?
恩師答:受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觸六塵(色、生、香、味、觸、法)而產生之三毒(貪、嗔、癡)污染,造成心生顛倒,隨業緣流轉而不自知。
林生問:妄之來,都是『我身』惹的禍否?
恩師答:道德經有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五音、五味的享樂,乃人性之所欲;亦是矇蔽心性之大患。
故妄之來,多為『我身』之關也。
林生問:皇母云:『道之修,最希望無身。
』如果我們都能把 母娘的話聽入心,皆可回歸仙鄉?
恩師答:然也,修行需要智者指路,指路在人悟在己,然現今修行人之通病往往只看「頓悟」,不見「漸修」,只有頓悟而無漸修,最終將無所謂悟,落得竹籃打水一場空也。
林生問:唯能煉就『無住』者,即可消弭一切妄心於無形否?
恩師答:眾生終日馳逐,妄念紛飛,逐物忘歸,已成頑習,動固紛紛,靜亦擾憂,若能隨時、隨處、隨事修持無住,就能一切不住,一無所得,也無我執、煩惱、生死可住,則妄心自除也。
『濟世施方』
聖筆王生扶
本堂司命真君開示:
葉生、余生叩稟(一):先父/岳父葉建生生於民前七年,仙逝於民國一百年四月十一日,享陽壽一?七歲。
目前魂歸何屬?
聖示:目前魂在地府『
賞善司』,待功過了結後再安排歸處。
叩稟(二):前身俱足何福德,今世可寵蒙上天垂鑑而享高齡?
聖示:其前世乃營商,在經濟能力較裕足時,又能樂善好施、且喜放生,故而得享高壽也。
叩稟(三):今已趨近七七四十九天,葉家兄弟姐妹感念父恩浩蕩,擬立善願迴向先父,懇祈主席關恩師慈悲能恩准薦入地府『
聚善所』潛修,以期由卜一天安排、循序證果,冀早日回歸無極仙鄉!
聖示:奉本堂主席關恩師聖諭,准予所請,於辛卯年六月初一日薦入『聚善所』
潛修神道,待玄功修煉完成,再候派任神職。
吳生叩稟:下生生性愚駑不敏,乞請開示修行缺失,俾知缺失所在而力改過錯以精進?
聖示:汝乃是一位精進之賢生,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然而汝尚有些許向外求之念,此念易障礙汝靈性靜定升慧之提升,盼汝多思悟以突破之。
熊信士叩稟:前蒙聖示與『關聖帝君緣深』
,乞請略述緣由暨修學方式,俾予激勵修時?
聖示:汝前世為人忠義,謹守本分為人,頗受鄉里好評,當時汝居家附近有聖帝廟-供奉關聖帝君。
汝景仰聖帝在世時之風範,故常至廟中參拜,並敬獻香油錢,關聖帝君曾二次入汝夢中勗勉,故緣延今世。
又汝修學尚屬精進,但行持略有不足,汝當多從法理上之體悟,落實於生活層面中,則他日定有所成。
黃信女叩稟(一):感德簿垢重,許多煩惱習氣總是改不掉,請開示應先向何處下手?
聖示:先從一項粗的習氣著手,再擴及其他習氣,此須長期訓練,沒有其他捷徑也。
叩稟(二):念佛時,念觀世音菩薩較能相應。
但有一說:欲往生極樂世界,應念阿彌陀佛,故以擇念何佛號呢?
聖示:以契合汝性者較佳,其實南海古佛淨土亦是十分莊嚴秀麗,只是較少為人知罷了。
陳信女叩稟:信仰真理天道(一貫道),在修道過程自認懈怠(被俗事綁住)。
請指示功過及修持方法,才能度人向道進修?
聖示:過尚存也,宜再勉之。
汝心性善良,雖在道程上不甚順,遂但仍能念茲在茲,心繫大道,吾在此嘉勉之!然汝為人過於拘謹,執念時存,若欲度人效果難顥,故吾盼汝該放則放,減低主觀心念,順適自然,則不但己心性能更提升,度人亦會較少障礙也。
吳信士叩稟:很喜愛看有關宗教書籍,也愛到廟宇拜拜。
家設神壇,母親是觀世音菩薩乩身。
我將來有機會協助仙佛來幫助大家否?
聖示:此會依汝願力而發展,端看汝未來之作為。
林信士叩稟(一):最近常夢見關聖帝君、觀世音菩薩、與廟會等,屬何兆示?
聖示:神緣較深之關。
叩稟(二):今世為何在道程上較發乎虔心?且喜翻讀聖佛書籍之舉?
聖示:夙世亦曾是修行之人,故耳。
叩稟(三):近期在家中神明廳誦經時,神明香爐與祖先香爐皆曾發爐,有何兆示否?
聖示:乃喜汝有虔心於道程上,而顯發爐象勉勵也。
叩稟(四):功過如何?有何缺失及如何精進?
聖示:(一)過多於功,未逹兩平,尚宜勉之。
(二)莫好高騖遠,依經意確實在『
行、住、坐、臥』
中踐履,則功果自進。
叩稟(五):頭上靈光為何色?代表何意?又靈光有幾色、各代表何意義?
聖示:(一)灰色,過尚存也,還須多清淨心靈。
(二)知之無益。
黃信士叩稟(一):每月都有隨喜護持虛原慈善會,還有什麼方法可培
植功名有直接幫助?
聖示:此事並無捷徑,惟有平日讀書時專注一心,肯下功夫,有機緣則眾善奉行,並迴向增添功名,自然能思路敏捷,功名運順暢也。
叩稟(二):居家陽宅或陰宅,有危害到功名或身體運勢否?
聖示:目前觀之,無也。
叩稟(三):可否請恩師賜符助我明年公職順利考上?
聖示:可賜本堂功名符助佑之。
叩稟(四):最近身體很差,該怎麼辦?
聖示:汝正氣弱,心念不定,此易影響生理之健康。
汝可每日早晚誦持觀世音菩薩聖號各一?八遍,並觀想菩薩以楊柳枝灑下滴滴甘露滋潤身心,此有助汝恢復元氣也。
叩稟(五):明年考公職之考運如何?
聖示:雖不佳,但可行功培福以厚功名來改善。
吾諭汝,考運佳,但準備不足,亦難以上榜也。
思悟之!
簡信女叩稟:我無福德,出生在一個破碎的家庭,成長至今皆靠母親娘家成全幫忙度過,我唯有靠讀書來改善命運,目前正準備研究所考試,卻屢遭母親阻礙及壓力,我感到沮喪,叩求如何行功化解?
聖示:汝甚有上進心,吾在此嘉勉之。
汝在言語上應順從母親之意,避免情緒衝突;但行動上卻應以己身前途為考量,做自己該做的事,以求兩全,不須靠行功化解。
徐信士叩稟:請開示在道修上優缺點與功過如何?
聖示:汝年輕向道,值得嘉許,然汝俗緣纏身,心難淨難定,道程易停滯不前,故尚須加強清淨心,方不負夙世之願力。
過尚存也,宜再勉之。
『叩稟有關堂務事宜』
本堂副主席孚佑帝君 降
聖示:吾開示堂主之叩稟問題:
林哲三叩稟(一):誦經具何多重意義否?
聖示:誦經主要意義在使修行者能將教法憶持於心,然後再依教奉行。
然而藉由誦經亦可使修行者得到如下利益:
1.誦經時不會造口業:因為誦經的同時不會道是非、起惡言、說妄語、犯兩舌之故。
2.誦經時可以淨心:誦經時誦經者身心皆處於祥和之狀態,故可以定心、淨心,化除煩惱。
3.誦經時可以止住妄念:誦經時誦經者內自清明,可以提昇正念,妄念一起即滅。
4.誦經時可以生法喜心:誦經時誦經者悠遊於法海中,法喜心不斷增長,有助堅定道心。
5.誦經時可以生恭敬心:誦經時誦經者禮拜神佛,能生出無比的恭敬心,並降服愩高我慢之心。
6.誦經時可以生大慈悲心:誦經時誦經者能與神佛大慈悲心相應,滋長自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善心與慈悲心。
7.誦經時可以生出離心:誦經時誦經者心印經意,能漸減執著,生出出離五濁惡世之心。
8.誦經時可以生悟解心:誦經時誦經者心印經意,可生真思志道的悟解心。
9.誦經時可以生懺悔心:誦經時誦經者心印經意,能生悔悟今生與夙世造業之懺悔心。
10.誦經時可以可開智慧:誦經時誦經者心印經意,能開啟智慧。
林哲三叩稟(二):在院堂寺廟,朗朗經聲不絕於耳。
修學者應秉何心態來藉誦經修行?
聖示:誦經雖是修行的方便法門之一,然而經典乃法理、真理之集結,故在院堂寺廟,修學者除非有職責在身,若能參與共修誦經,淨心、明心之效果會更顯著也,
林哲三叩稟(三):經義即道理,乃聖佛仙真教我們要如法去遵循,去實踐的修行方法否?
聖示:然也,誦經貴在口誦、心(思)惟,而身行。
若誦經而不明經文之義,則失去誦經的真意,故法句經有云:「雖多誦經,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即是此理。
林哲三叩稟(四):其實,誦經、讀經或默念,就有如在文字上認真修學道義佛法一般否?
聖示:不論是誦經、讀經或默念,皆可令修者端身正坐,思惟經中之義理,身、口、意三業俱皆清淨,亦乃修持方式之一也。
林哲三叩稟(五):平時自行在廟堂聖彫像座前誦經,此純屬自修性質或亦有功德否?
聖示:誦經不應存有功德之心,因為誦經乃是讓讀誦者能體悟「道」,進而從貪、嗔、癡中解脫,而了脫輪迴,若誦經時心存功德之多寡,則會心生「貪」,聞哪部經「功」多就誦哪部經,聞哪部經「功德力」大就誦哪部經,「執」念即會從此而生,反生障礙也。
林哲三叩稟(六):既屬自修性質,敲木魚、敲銅磬,不宜太大聲,以免影響左右鄰居安寧否?
聖示:然也,敲木魚、銅磬是有提起道心,攝心之效果,但乃是輔助之方,故仍要敦親睦鄰,不影響左右鄰居安寧為原則。
林哲三叩稟(七):團體誦經藉敲鼓擊磬可控制大家誦念節拍之一致,個人念經則可隨喜否?或一定須敲擊?
聖示:若個人誦經易生昏沉、妄念者,則可依己身需求而決定是否要敲木魚、銅磬。
林哲三叩稟(八):舉辦各種法會之誦經,皆具有其不同意義與功德否?
聖示:法會誦經乃集天、人合一之炁,有利益陰陽、雨露均霑之功德力,且依各種法會目的不同而有不同之效益也。
林哲三叩稟(九):誠乃神人溝通橋樑,故云至誠通神。
設若誦經者發乎虔誠誦經、或心印經義,其心頻、念波亦頗能感應聖佛降臨否?
聖示:然也,經典所在之處如同神佛所在,故若修者能虔恭誦持,諸天護法亦會隨侍聽聞,甚至感應神佛加庇也。
林哲三叩稟(十):有者修涵深厚,有時其心性幾近忘我,無我者一如聖佛一般,具此心境誦經,頗易引周遭共嗚與通達聖佛之歡心降臨否?
聖示:此乃感應而非降臨,因聖佛世界非如娑婆世界之距離概念也。
『堪忍夙昔典型』
八、一人獨醒之悲劇人物
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
-屈原賈生列傳
在中國史上有一位極負盛名之政治家,又是詩人之屈原,為春秋時代楚國之重臣,入則與楚王圖議國事,以出號
令;出則接待賓客,逢迎諸侯,位傾權柄,不可一世。
惟者上官大夫與之爭寵而心害其能。
因而向楚懷王進讒謂:
『王使屈原為憲令,每一令出,屈原即居其功。
』
曰:『非我莫能為也。
』
王遂聽其讒而將屈原放逐。
屈
原就此成為讒陷非劇之主人翁矣。
屈原捫心自問,自己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謗之,可謂窮矣。
信而見疑,忠而被誹,能無怨乎!屈
原遂作離騷(即離憂之意),蓋自怨其生也。
一身志潔廉之屈原,一至江濱,披頭散髮而吟于湖畔,顏色憔悴,身體枯槁。
漁夫見而問之曰:『舉世皆混濁而
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遭流放。
』漁夫曰:『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潔白),受物之汶汶(昏闇)者
乎!寧赴長流而葬于江魚腹中耳。
』於是屈原即懷石自投汨羅江以死。
此典故揭明屈原一生不獲世之污垢,願寄浮游塵埃之外,推其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悟理澄心』
十二、
過歸己任功讓他人當與人同過不當與同功,同功則相忌;
可與人共患難,不可與人共安樂,安樂則相仇。
譯釋:
作事祇可與人共同擔負過失,而不可與人共同接受功勳。
共同受功則相忌妒。
與人相處可與其患難而不可共安樂
共患難則可以互助合作,共安樂可容易互相結怨成仇。
白話注釋:
和他人同擔負過失的時候,則他人必定喜悅,必會感激的。
和他人共同分功的時候,則他人必定有嫉妒心,所謂
利益為人所爭。
人對於爭榮譽爭報答千古以來不知道葬送了多少人的生命,弄壞了多少人的人格。
為了此故,我們當
功歸他人過歸自己。
句注:
忌-與嫉同,嫌忌,嫉妒。
『寬恕處事』
作者~丁乾
有一天中午,尼剛先生在一樓客廳,聽見樓上臥室有輕微的響聲,那種響聲非常熟悉,是他珍藏的小提琴聲音。
『有竊賊!』
尼剛先生火速衝上樓,果然,一個約莫十二、三歲的陌生少年正在那兒撥弄小提琴。
他頭髮蓬亂、
臉龐瘦削、外衣髒污、無疑地他是一名小偷,尼剛先生用龐大的身軀擋住了門口。
這時尼剛先生看見少年的眼裡充滿了惶恐和絕望,那是一種非常無助的眼神。
剎那間,尼剛先生改變了想法,他
問道:『你是瓊斯先生的外甥嗎?我是他的管家,前兩天,瓊斯先生說你會來,沒想到來得這麼快!』
少年先是一愣,但很快就接著說:『我舅舅出門了嗎?我想先出去一下,待會再回來。
』尼剛先生點了頭,然後
問準備將小提琴放下的少年,『
你喜歡接小提琴嗎?』
『是的,但接得不好。
』
少年回答『為什麼你
不拿琴去練習?我想尼剛先生一定會高興聽到你的琴聲。
』
他語氣平緩地說。
少年疑惑地看他一眼,仍然拿走了小提琴。
走出客廳時,少年突然看見牆上掛著一張尼剛先生在大劇院演出的巨幅海報,身體猛然抖動一下,然而頭也不回迅速離開了。
尼剛先生確信那位少年已經明白整件事情始末,因為沒有哪位主人會用管家照片來裝飾客廳。
當天晚上,回到家的尼剛太太察覺到異常,忍不住問先生說;『你心愛的小提琴損壞了嗎?』
『沒有,我把它送人了。
』尼剛先生緩緩說道。
『送人?怎麼可能?你把它視為珍寶每天彈撥。
』尼剛太太不太相信。
『太太,你說的沒錯,但如果能夠拯救一位偏離正道的小孩,我甘願這樣做。
』看見妻子並不明白他話語,他將經過告訴了她,然後問她的意見。
『你是對的,你的寬恕與正向鼓勵行為,一定會幫助小孩。
』妻子說。
三年後,一次音樂大賽中,尼剛先生應邀擔任決賽評委。
最後,一位叫查理的小提琴選手憑藉著紮實地演奏技巧,勇奪冠軍,評選時,他一直覺得查理似曾相識。
頒獎大會結束後,查理拿著一隻小提琴跑尼剛先生面前,熱淚盈眶地說:『三年前,每個人都認定我前途灰暗,我也以為自己徹底完了,但是您讓我在貧窮和苦難中重拾自尊,心中點燈希望勇往直前,現在,我心懷恩把小提琴還給您......。
』
尼剛一眼瞥見自己那把小提琴,他明白了一切,上前緊緊抱住查理,眼睛不自主地濕潤起來,少年沒有讓他失望。
的確,寬恕是世間偉大的力量,可以掃除陰霾喚醒良知,在人生旅途上,我們不吝釋出,涵養慈悲的胸懷。
『心(廿五)』
林哲三
『真慈悲者,心存慈存,博愛人人;真慈悲者,心真不染,力寡私慾,一心清淨;真慈悲者,屬證彼岸超三界之
諸聖佛菩薩仙真是也。
』
在西天『佛都』有聯云:
能體慈悲,才是釋門弟子
一著色相,難見我佛如來
其實,言修行,就是要把『此心』存養於『慈悲』二字之心境,以至於逹『至善、至愛、至真、至正』之境界。
大凡能秉真誠向道向修者,皆知所守篤誠、抱謙虛以作為沉澱心靈,才有可能使心常呈顯清澄狀態。
更知所把
『此心』昇華到幾乎不存有自我意識之執著,既不執我,將可越修越沒有自己。
修旨淨靈,所以當我們一踏入淨化心靈之修程,首項要做的即是斷惡為善(正可學習啟發慈悲),然須同時並行
去做到的是要令此心平靜下來,只要能『靜』,就能發乎己身真我之智慧,依止智力,即可契入『無人我相』之地步。
吾人須知,修一定要接受(抱欣喜心去面對)去煆煉己心性於真純無雜、無私慾之考驗,這是一項頗具修涵意
義、與不可輕忽『此心』具有無限潛能力量之挑戰,此完全取決於我們能否生發出一股無比堅毅之心力?秉此股堅毅
之意志力,足可消弭任何『妄心妄緣、分別、與一切執著』於無形跡。
唯令心『無妄、無分別、無執著』者,即可捨
棄一切萬有,能『放下萬緣』,此乃三界(含括欲界的眾生、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的
冥界皆屬之)幾億萬靈修者,唯一想要達到與獲得之淨靈成果。
又西天『雷音古寺』有聯云:
守得定五戒三皈,方許見佛
掃不盡六塵四相,莫妄登門
佛門講究五弁三皈,五戒者,戒『殺、盜、淫、妄、酒』,然不論何門,皆乃修行者基本應遵守之戒律。
六塵者
『色、聲、香、味、觸、法』,緣六根所生,屬身體感官機構所需,但求取適中而不縱、不抑,就不會『往色生心、
往聲生心、住香生心、住味生心、或住觸、往法生心。
』
常須要注意的是『對境無心』即是面對一切塵境要不受沾染、不嗜慾成癖,此即對一切事物看到了,就只是看
到;聽到了、也只是聽到了;其他四塵亦然。
在心境不留一絲好壞、是非、善惡、對錯或分別、執著,就維持不動的
平凡心,如斯就可掃盡六塵四相。
反之,『對境有心』就會生起種種分別、對立,於是乎不良思維、情緒、無明煩
惱、過患不斷(因起心動念、開口動舌無不是業),哪爾后所要承受的是苦果不息矣。
修之能否成證?關鍵在誰能『遵守戒律、依法行持』,果能確實做到,則西天淨土常現眼前。
然若貪著愛染始終
不改,污濁依舊,將益加掩蔽光明自性,恐明心見性無期。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你心頭。
』然世人大多總易執己『意識心』去尋求標新立異說辭,或嚮往不可思議
的虛玄神通妙法之境界。
全不懂釋放心靈顯真心,殊不知天賦一個人心中俱足智慧德性,然唯有在你心境『清淨、單
純』道心顯現時,才會放出光明,這就是佛心。
既知自心是佛,就須懂得由自心覓回,或許我們得須再多用點心,真
正做到打破虛幻與執著,才能隨緣示現佛心,果人人能悟而行,人人是佛。
共勉之!
孝道篇
五、負米養親
周朝仲由,字子路,家境貧困,時常採食藜與藿等野菜,子路為奉養父母,每每往百里以外之地背負食米。
父母
逝世後,南遊至楚國,楚王敬慕其學問人品,封其官爵並給與百乘之車馬,積存之米糧以萬鐘計,平時生活,以多層
毛毯為坐褥,用膳時排列食鼎食用,極盡榮華富貴,但仍然思念父母之苦勞,感嘆說:雖然希望再如以往,食用藜藿
等野菜,往百里以外之地負米奉養雙親,惜已無法如願。
讀詩拾慧:<題破山寺後禪院> 文/紫菡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惟余鍾磬音。
(唐•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讓我們隨著詩人的身影與步履,在這旭日初升,高廣的林木篩下縷縷陽光的晨間,踏進這一座破山寺。
一路上綠竹夾徑,蜿蜒的把人引向一片幽靜的濃林密花中,此時能隱約的窺見唱經禮佛的禪房掩映其間。
翠綠的山巒煥
發著日照的光彩,似乎使得鳥兒們喜悅不已,不停的飛鳴歡唱。
那清澈的潭水映照著眼前的一切,不覺使人心境湛然空
明起來。
這時的詩人不由自主的駐足諦聽,頓時感到大自然和人世間所有其他聲響都寂滅了,只有那幾聲悠揚的梵音鐘磬,滲入
自然的時空,悄然的展現這祥和恬靜的空門禪悅的奧妙!
出家人禪定之後,「雖複飲食,而以禪悅爲味」,精神上是極爲純淨怡悅的。
這首樸實寫景的抒情律詩,
有著意在言外的深長寓意,讓人頓時興起遁世歸隱的情懷。
自古以來,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貫穿著人們的一切生活習性: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人是自然的産物,在大自然面前人們才能顯真性,也才能不自覺的去除物欲。
當你放下世俗的一切,與自然接觸、跟自然親近,無形中,你的心靈就被他淨化了,久而久之,你會擁有一顆空曠的、
四通八達、沒有罣礙的心,就能立即融入廣袤空遼的天地裏與其合一,如此一來,心境自然沈寂平和,七情消弭,六欲
不入,山光與潭影自然和你溝通融會。
因潭影的澄照,使你沒有了人心;同時你也就知曉,鳥兒喜愛山林的真性情,因
山光的觸動而歡悅鳴唱的自然流露。
此時「我」的概念也逐漸退隱混融其中而渾然不覺。
如果你有心,或夠幸運的話,還有個機會,請加入修行的行列,讓法理洗滌你的心靈,蕩盡塵垢。
果能如此,那寧靜的
心田,澄澈的心境,自然呈現山光悅鳥性的空靈,潭影空人心的淳樸。
不用特意去山林駐足,不必刻意到田野去追尋,
心中自有超逸的山光,性靈就有澄明的潭影,那時再回頭審視從前的種種,你會感覺恍如置身在遙遠的彼岸,清冷的諦
視著我們一向翻滾其間,充滿是非對立、華麗喧嚷的煙火人間,是如此的不堪回首,是這樣的污濁不潔,此時你就會知
道自己是何其有福了!
道可道,非常道 文/貫明
在我走上修行的道路之前,最難理解的一句古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
這是老子《道德經》中開篇的一句話,這句話的涵義非常深奧,因此在學術界也有好幾種解釋。
我也曾經頗有興趣的對
各種解釋做過一番考證,而我自己比較認同的一種解釋是:「道」是可以認識的,是可以感悟的,但並不是像一般常人
所認識的那樣。
老子所講的「道」是論述宇宙間萬事萬物發展變化的內在根本規律,它無法用人的語言解釋清楚,但是它確實真實存在
著,古代的修道人都能用純淨的心感悟到它的存在。
人類社會最初的技能,都不是從書本中學到的,而是在人生的修行中切身體悟出來的。
因此,現代人如果只是在書本中
去研究、去探索,就永遠無法認識真正的“道”。
道,原來就是宇宙的特性。
這種至高無上的道,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能借助聖者的點化去洞察這個天機,真正的親身實
修才能感悟到他的存在,然後逐步的去同化他才能得道圓滿。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萬物之源。
一個人只有認識了道,才能走上返本歸真之路。
而一個人能
否悟道、得道就與他的根基、悟性和機緣密切相關了。
因此,悟性對於一個渴望走向成功的人來講是至關重要的。
一個
沒有悟性的人,就會像牆頭草一樣隨風擺動,他沒有自己主見,又如無根之木,既不會開花,也不能結果。
靜觀我身邊的同修們,男女老幼都有,學歷程度也各不相同,但是他們都有一顆純真的心。
由此可見,一個人的悟性,
與年齡無關,也與學歷無關。
學歷高的人,悟性不一定高,年齡小的人,也不一定悟性就低。
悟性是一種心境,它與人
的心性高低有關,一個人的內心越純淨,他的悟性就會越高。
因此真正的覺悟不是越學越複雜,而是越學越簡單,不是
越來越圓滑,而是越來越純潔。
當一個人的心境真正達到純淨、善良的時候,他的智慧就能打開,他才能感悟到真正的道。
堅守內心深處的純潔,才能
提高自己的悟性,不爲表像所惑,才能辨真假、識正邪,爲自己選擇一個美好的未來。
『捨去無謂的執著心』
文/
吳承漢
最近讀到一篇文章,談到出離心的問題,寫得非常中肯且貼近人心,對往往迷失於快速而混亂生活的現代人具有醍醐灌
頂的作用。
佛教裏,「出離」有很多種含義和解釋,但許多人常把佛教的出離理解為遠離人世,不食人間煙火,是一種遙不
可及的夢想。
其實佛法的每分道理、每個修行法門都是存在於日常生活當中,是可以具體實行應用的。
所謂「出離」,就是不再執著過去所執著的事物。
「當你不再執著一件事或一種習慣,它就失去指揮擺佈你的能力,你
也就獲得了自由。
」這是一位修行長老所言,說得多好啊!
我們在生活中,往往會遇到不順心意的時候,孩子的叛逆,配偶的不體貼,上司的不近人情,同事的勾心鬥角,人際關
係的疏離,金錢財務的壓力…,在在都讓我們活得不痛快,甚至可能只是不相熟朋友的一句批評、外面辦事員的些許刁難,
都讓我們耿耿於懷,感到不舒服。
這便是因為我們有太多的執著與期待,當對方不符合我們的期許時,失望於焉產生,而你
也就陷入一個致你於不快樂的痛苦情境。
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出離,從一個你所執著不放的觀點中出離。
如果我們能夠從
種種執著中出離,將會變得非常強大,再也沒有任何事物或對象可以激怒你,你將獲得前所未有的自由。
這個世界充滿了不完滿及種種缺憾,不可能每件事都順從我們的心意,「試圖改變外在的世界來追求完美是徒勞無功的,永
遠會有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現,把毫無準備的你激怒。
你有多少執著,就有多少痛苦。
」
要擺脫痛苦與不快樂,最簡易的方法便是,從所有的執著裏出離。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有人生當中的
起起落落、離合悲歡、富貴榮華或是貧賤哀戚,都將轉眼成空,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當生命結束時,一切有為法都將如
夢幻泡影般消逝無蹤。
現象的來去,自有其因緣與變化,讓它自來自去,不加以執著與判斷,才能活得自在愉悅。
《菜根
譚》裏有句話講得很好:「風過疏竹,風去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
空。
」當境界現前,有如雁鳥飛過心湖,雁子的倒影雖然映現於水中,然雁是雁,水還是水。
當現象消失,鳥兒離去,一潭
湖水依舊清澈無波,平靜如昔。
回想過往,有許多人事讓我們生氣、痛苦,現在再回頭看看,這種種可能當時讓我們傷心自憐甚至痛不欲生的事情,卻
再也不重要了,我們能夠以客觀的心態坦然處之,這表示我們已經從這裏出離了。
用這種觀念與方法,來處理面對現在生活
當中的問題,將自己置放於未來兩年、五年、十年的時空中,這些問題是否還同樣重要,是否還會如此在乎、忿怒、不甘
心?從這個角度出發,或許能幫助我們從現下的情境中脫困。
我們不該陷身於被那麼多的煩惱、那麼多的人與事所指揮擺佈中,將自己的快樂建立依靠在外在脆弱無常的現象中,有
多少執著,便有多少煩惱、痛苦。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沒有執著,沒有不切實際的期待,沒有事事追求完美的心態,才
能以智慧平靜的心好好過每一天的日子。
很多人試圖創造完美的世界,最終都證明失敗了,而只要把心稍做調整,一切都會是美好的。
要改變外在環境,不如從
改變自己的心做起,擁有一顆出離所有虛幻執著的心,便是快樂自在生活的開始。
『奉獻就是喜悅』
文/
黃美芸
證嚴法師說:「你接受了別人為你服務,你就要深刻地去體會並學習怎樣去服務別人。
」這句話給我很大的震撼,讓我
在日常生活中懂得去學習感恩的心、奉獻的心。
俗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
」我們每一個人都在找尋一個心靈的依靠,有了依靠便能安定,安定之後智慧自然產生,
就像找到了一把正確的鑰匙,靈光一閃,智慧之門便開啟了。
我的母親是一位很虔誠的佛教徒,她常告誡我們要時時念佛,並保有善心、善言、善行,對這個社會才有幫助。
所以我
從不覺得佛教是一種迷信,也時常拜佛為家人祈求平安;遇到無法解決的事情時,我也會請求佛菩薩給我智慧。
平常應該靜
下心來好好地反省並觀察自己的內心世界。
現在,我嘗試著將這種方法運用到日常生活中,用這種內省的功夫,觀察別人,
反省自己,讓內心更清明,處理事情更能夠掌握要領,時有深刻的感受。
平日工作繁重,面對的事務與人情更是形形色色,
難免偶而會得罪人,或碰到挫折、困難。
以前我僅止於反省,但我現在學會觀想,想到證嚴法師,內心就會平靜許多。
記得有一次,一位同事很沮喪地告訴我有人嘲笑他像豬,不需要努力工作就可以坐享其成,我勸他想想那些小豬豬存錢
筒,讓人養成儲蓄的好習慣,不也是功德一件嗎?於是,他釋懷了,我也在安慰他的同時得到很大的快樂。
佛法說:一切唯
心造。
當人的念頭一轉,逆境隨即便成順境,這不就是證嚴法師常說的「一念清靜,一念見淨土;念念清靜,念念見淨
土。
」人真的應該多多開發這種精神層次的財富,才能擁有真正的快樂。
社會急速的進步,我們無力改變,於是該如何做人
處事、如何自我修行、如何貢獻一己之力,就應努力設法去調適與因應。
人有七情六慾,社會給予我們的衝擊力又如此之大,所以,每當面臨重大抉擇時,我會想起法師的開示。
他說,事有輕
重緩急,孰重孰輕,孰急孰緩,自己當思考清楚,尤其是急躁時,更應該要先靜下心來,千萬不可草莽行事。
此時,可以數
一數自己的呼吸,或是觀察自己的呼吸在鼻口出入的感覺,等內心趨於平靜時,然後再考慮,會更加周延縝密。
的確,奉獻就是一種喜悅,現在我比以前更能盡力盡力地去服務別人。
延伸文章資訊
- 1參加聖誕培道器恭祝聖賢仙佛聖壽無疆 - 行天宮
恭逢神明聖誕時,行天宮都會舉行「三獻禮」,恭祝聖壽無疆。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玄靈高上帝玉皇大天尊關聖帝君聖壽,台北本宮特別舉行「大三獻禮 ...
- 2恭祝玉皇大天尊聖誕千秋@ 這是我的部落格 - 隨意窩
農曆正月初九日為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聖誕千秋日,恭祝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聖夀無疆! @ @ o927603252.
- 3中天第十八代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
乃宇宙最高主宰。又稱玉帝、玉皇上帝、天帝、天公、天公祖、昊天上帝、玉天大帝、上天主宰,全稱為「 ...
- 4恭頌金闕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關聖帝君萬壽疏 - 虛原堂
中華民國100年七月號 176期. <目次>. 恭頌金闕玉皇大天尊玄靈. 高上帝關聖帝君萬壽疏. 自然之道. 靈語現真. 浮世遊記. 大道釋疑. 濟世施方. 點燈祈福. 體天弘道.
- 5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千秋聖誕 - Facebook
11日8 月.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千秋聖誕. 公開· 活動· 由Lar Ck. 有興趣 · 邀請. 更多. 摘要. 2012年8月11日星期六,上午12:00 – 下午11:45(UTC+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