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震災歷史求教——海嘯與新幹線 - 遠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只憑藉二十世紀文明這個虛名,完全不把安政(江戶末期孝明天皇的年號)的昔日經驗放在眼裡的東京,在大正十二年的地震中付諸一炬。

」誠如寅彥所言,比起文化,大自然 ... 遠流出版公司 遠流博識網 Best100 遠流俱樂部 科學人 科學少年 遠流部落格 智慧藏 華山文創 台灣雲端書庫 燃燒吧!劍、永遠的院子、顯化效應、設計動手讀、昆蟲觀察入門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1994 1993 1992 1991 1990 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 至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1994 1993 1992 1991 1990 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 梅克爾總理時代:從科學家到全球最具影響力領袖新典範KGB間諜式記憶術:高效記憶、即刻應用,打造超級大腦的7段式情境訓練帶領遠端團隊:跨國、在家工作、自由接案時代的卓越成就法則150年歷史的哈佛寫作課祕訣:讓哈佛學生一生受益的寫作課程,贏得讀者信賴、提升文章價值的「O.R.E.OMAP」寫作法則直播主不能說的秘密:上百場直播培訓講座,從素人到爆紅主播,經營法則首次公開! 金庸作品金庸作品集金庸漫畫金庸茶館文學‧小說文學小說推理青少年書企管‧資訊商業理財資訊人文‧科普自然科普歷史/地理台灣社會科學哲學/思想生活‧藝術旅遊時尚生活風格電影藝術/設計漫畫文創好設計心理‧健康心靈勵志心理醫療保健親子‧童書童書繪本親子教養教育‧學術教育學術學習‧辭書傳播辭書語言有聲書考試/學習 書目下載 心靈、勵志心理、教育文學、小說企管、資訊自然、科普旅遊、時尚金庸、推理歷史、台灣童書、繪本健康、生活電影、藝術學術、傳播辭書、語言漫畫、有聲書CD-ROM 首頁>讀享生活文摘>歷史解碼 向震災歷史求教——海嘯與新幹線 作者:磯田道史 再也沒有什麼會比大自然更忠於傳統的了。

昭和八(一九三三)年,東北遭遇海嘯時,夏目漱石的大弟子,物理學家寺田寅彥曾在《海嘯與人類》一書中如此說道。

「(像地震和海嘯這種自然現象早)在西元前二十世紀就發生過的事,即使在現今西元二十世紀,也完全會同樣進行。

」「地震和海嘯一概不理會新思想流行這檔事,它始終是頑固、保守、執著的前來。

」「只憑藉二十世紀文明這個虛名,完全不把安政(江戶末期孝明天皇的年號)的昔日經驗放在眼裡的東京,在大正十二年的地震中付諸一炬。

」誠如寅彥所言,比起文化,大自然更加傳統。

換言之,日本雖然有「文化傳統」,但它還有個更牢不可破的「自然傳統」。

我們必須知道它的存在。

最重要的日本自然傳統,其南海海槽會以相當準確的週期運作,引發東海、南海地震。

此週期性地震平均每一百年引發一次大地震、大海嘯,平均五百年一次會產生大型連動反應,引發超級地震,帶來超級海嘯。

這是經過鑽探岩心,研究具有海嘯遺跡的沉積層後所得到的推測。

而重點就在於五百年一次的大型地震這件事。

平均一百~一百五十年,就會發生「較弱的東海地震」,如果是靜岡縣濱松附近的海岸,則會遇上六公尺高的海嘯,寶永大海嘯(一七○七年)、安政大海嘯(一八五四年)都是如此。

太平洋沿岸的沙丘高度,在明治時代之前為十~十五公尺高。

如今上游建起水壩,泥沙無法自然往下沖刷堆積,因而降至八公尺以下,無論如何,百年一次的東海地震、南海地震,都因為沙丘而減低不少災害。

然而,我逐漸明白背後可怕的事實,東海、南海地震平均五次中就有一次會形成超級地震。

「較強的東海地震」震度強烈,海嘯的高度是平均百年一次的東海地震的三~四倍。

在平原上將會近十五公尺高,它將輕而易舉的越過沙丘,從海上一路侵襲至內陸五公里遠。

超級大海嘯侵襲太平洋沿岸的週期,大約是五百年一次。

這五百年一次「較強的東海大地震」,最後一次侵襲日本這個國家,是在室町時代,人稱明應大地震、明應大海嘯(一四九八年)。

其地震海嘯規模大得超乎想像,很可能沖走了鎌倉大佛的大佛殿,襲捲一切。

此外,還毀了沙丘,使原本為淡水湖的濱名湖與大海相連。

這場極為嚴重的地震,改變了離京都較近的淡水湖琵琶湖稱為近江、離京都較遠的淡水湖濱名湖稱為遠江的事實。

我們運氣不太好,剛好活在明應地震五百年後的世界。

接下來就算會遭遇偏強的東海大地震,高十五公尺的巨大海嘯襲向人口密集地,也不足為奇,我們正邁入這樣的時期。

身為一名歷史學者,對安政、寶永、明應海嘯相當關心。

由於我曾找到「武士的家計簿」和「忍者的履歷書」,發掘古代文獻的速度特別快,所以我認為自己能夠勝任找尋歷史時代的地震海嘯古代文獻這份工作,因而在海嘯常襲擊的濱松市,尋得靜岡文化藝術大學的教職,於二○一二年四月移居此處,展開研究。

海嘯規模的大小,依序是明應、寶永、安政,其中尤以明應格外巨大。

但明應海嘯發生在中世,所以文獻史料甚少。

日本記載地區情事的地方文獻,一六○○年前的資料少之又少,從一七○○年左右開始,數量才開始增加,越接近幕末,數量也變得越來越龐大。

因此,我們現在能詳細掌握受災情況的是安政地震,至於寶永地震的史料則很稀少,明應地震雖然災情慘重,但幾乎查不到什麼文獻史料,無法以大量的準確史料進行研究。

目前殘存的地震古代文獻,大多是安政地震後,村長向領主提出的受災申請。

江戶時代是災害救濟很先進的社會,一有大地震就會發配「救災米」,感覺甚至比現在更有效率,大約十天後就開始發放救援米。

濱松郊外的有玉下村村長高林家遺留了一本《地震諸用備忘錄》,報告村裡的屋子有七間全毀,三十間半毀,「農田有七成受災」。

屋子全毀的村民配給白米五斗五升,半毀的屋子配給白米二斗二升五合。

換算成現今幣值,相當於十五萬日圓與七萬五千日圓,與現今的家屋重建補助額相比,算是少了點,但當時配給速度快,看得出當時土壤液化,灌溉水路地面整個隆起,灌溉水無法運送的情形。

以這樣的史料來研究安政地震的受災情形與防災對策,會比較容易,如果是歷史學者以此作為研究成果,有這樣的研究也就足夠了,但如果是要研究如何保護人命,可沒那麼容易。

如果要考量防災對策,就非得研究明應地震,但苦無文獻史料。

有史料才能展開研究,這是歷史學的一般作法,但是在防災對策的研究方面,就算欠缺史料,還是得查明人口集中地的受災情況。

那該怎麼辦才好呢?正當我為此苦惱時,想到了三個線索,一是將焦點放在上梁記牌——「棟札」(*譯註),二是看神社的老樹,三是蒐集傳說。

在日本的建築中,雖說是上梁記牌,但記載建築年月日的牌子都是設在天花板背面。

我要調查這些上梁記牌。

當海嘯來襲,神社被沖走時,之前的上梁記牌不會留下,只有重建時才會留下記牌。

藉由上梁記牌與神社遺留的大樹樹齡,可以推測是否曾受過海嘯襲擊。

例如在濱松市離海岸兩公里遠處,有兩座熊野神社。

分別是西鴨江熊野神社與高塚熊野神社,新幹線行經兩座神社中間,世界知名企業鈴木公司的總公司也設在這裡。

調查這一帶過去是否曾遭遇海嘯襲擊,可說是當務之急。

西鴨江熊野神社從上梁記牌可以看出,在寶永地震的隔年,也就是建好後的二十五年,正殿便又重建,很可能是寶永地震震毀了正殿。

附近的高塚熊野神社則有海嘯「口碑(傳說)」的詳實記錄。

「高塚自遠古即是平坦之地,唯獨本社境內堆有高丘,乃因應天災地變,亦即海嘯洪水等意外發生時,得以提供當地居民尋常之避難所,所以直至明治維新為止,每年正月元旦,氏子(信奉同一氏神的信眾)會堆積土沙,藉著神明的力量而以人力為之」。

高塚地區是傳說昔日曾被海嘯滅村的村落,人們以土沙建造高逾八公尺的高塚,作為避難所。

一直留存至今。

在一六○○年左右即有高塚這處地名,而且高塚山腳處有樹齡五百年的高大山毛櫸,所以研判應該是明應海嘯毀了高塚地區,之後馬上便建造了這座避難所。

五百年前的明應海嘯倘若再臨,可能會越過沙丘和新幹線,直抵濱松市的市中心。

我非常在意若發生這些地震,究竟搖晃的時間會持續多久。

翻閱寶永地震發生時,近衛基熙所寫的公卿日記《基熙公記》,上頭寫道「緩步徐行七、八町(約八百公尺)時」,持續搖晃。

我們人平均一分鐘走八十公尺,它竟然持續搖晃了十分鐘之久。

當時的人們肯定不知所措。

由於東海地震是震源,所以震度為六~七級。

令人無法站立的劇烈搖晃持續長達十分鐘,而且第一波海嘯在數分鐘後,便以十五公尺高的最大浪潮襲來,約莫十五分鐘內便抵達海岸邊。

這表示就在地震未歇,人們無法逃難之際,巨大的海嘯已經到來。

之前的三一一東日本大地震,在海嘯抵達前還有四十五分鐘到一小時的空檔。

如果是東海地震,應該會在更嚴酷的情況下面對海嘯來襲。

像大阪這些瀨戶內海沿岸都市,在海嘯到達前還有幾小時的空檔時間,但如果是太平洋沿岸地區,若不在地震搖晃時就找尋高地,卯足全力往高處跑,便無法保住性命。

當遭遇此等強震時,在搖晃的同時會停電,當然也無法接收電視新聞。

無從得知是芮氏地震規模幾級的地震,也接收不到任何避難警報。

因此,當劇烈搖晃持續數分鐘以上時,要假設會有海嘯來襲,千萬不能待在原地不動。

不過在海岸地帶,就算是五層樓高的屋頂也不安全。

離海岸兩公里遠的地區,至少得待在三樓以上的屋頂,就算是離海岸五公里遠的地區,只要離河川近,也必須得爬上高處才行。

有件更令人傷腦筋的事,那就是新幹線。

在二○一二年二月二日《產經新聞》的一篇報導中,已九十六歲高齡的前國鐵總裁仁杉巖先生出面做出很重要的證詞。

他說,國鐵當初在決定新幹線路線時,完全沒將海嘯的因素考慮在內。

一旦有大海嘯到來,新幹線在濱名湖附近以及燒津附近這兩處地點,會完全被海嘯吞沒。

最好另外繞路加以因應。

仁杉前總裁是技術體系出身,為土木方面的專家。

現今新幹線的發車間隔別說是十分鐘了,在顛峰時間甚至是每三分鐘就會發車。

而且在濱名湖附近雖然設有高架,但同樣也很貼近海平面。

震度六~七級,是新幹線不會出軌的最大極限。

地震後不可能在彎曲變形的鐵軌上行駛,假設有將近十五公尺高的海嘯來襲,新幹線將會有五公里到十公里長的電線沒入水中。

運氣差一點的話,上行下行的電車一共會有四列遇害。

新幹線一列電車搭乘一千三百人。

如果一次四列電車遇難,東海道線也會有同樣的情形,所以光是這樣,死亡人數就可能直逼阪神大地震了。

我由衷想對鐵路相關人員說句話,尤其是對國土交通省的官員。

這是以前國家所決定的電車路線,所以國家應該要負起責任,開始採取對策。

海嘯總有一天會來臨,到時候要是死傷慘重,就後悔莫及了。

若是相關人員對此不採取任何作為,而被問罪,同樣令人同情。

此事得投入高額經費,光靠JR東海應該是無能為力。

不論是孩童、女性、天皇、總理,還是上班族,都會搭乘新幹線。

寺田寅彥也曾在《海嘯與人類》中說道:「然而,儘管少數的學者和像我這種愛操心的人一再苦口婆心提出警告,但一般國民和政府當局仍舊不當一回事。

這是事實,看起來就像是人類世界的自然法則。

」比起他那個時代,我寧可相信人類世界已有大幅進步。

愛操心的歷史學者著實擔心不已。

【譯注】日本傳統建築的重要習俗之一,即在一片木板上載明上梁的時間、供奉的神明以及營造單位等內容,然後將此設置於建築物的高處。

出處:遠流出版《在這裡與歷史相遇:磯田道史的日本史路上觀察》  回到讀享生活文摘首頁   上一篇 下一篇 日本武士髮髻的含意 零下二十度的採訪現場——內蒙古西遊記 書人觀點 養生保健 職場修練 世界瞭望 精采人物 品味生活 歷史解碼 新知探索 自我成長 文藝漫遊 親子教育 商業理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