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一行禪師:《經王法華經》 - 好青年荼毒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云云佛家經典中,何以法華經得以被認為是「經中之王」?一行禪師指出,相比其他大乘經典,法華經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它的廣大包容性:它接納佛教所有不同 ... Skiptocontent 誠邀您加入我們的Patreon計劃,成為會員後登入網站即免廣告![可按此]Spreadthelove作者:Roger  難度:★☆☆☆☆     一直以來,我對佛學可謂連皮毛都沾不上,卻又有濃厚興趣,時常都很想弄懂那一大堆經常──尤其是在漫畫和武俠小說──碰到但又不明所以的甚麼「空」、「五蘊」、「六識」、「因緣」、「般若」等概念,因此也看過一些有關的書籍。

當中看得最津津有味而又似乎看得懂的包括霍韜晦先生的《絕對與圓融》、《心經奧秘》與《六祖壇經》以及南懷瑾的《圓覺經略說》。

之前去了逛書展,自己只買了兩本書,其中一本便是越南一行禪師所著的《經王法華經》。

本書原本是以英文寫成的,不知為何中譯改了這個頗霸道的名字(原來的《OpeningtheHeartoftheCosmos:InsightsontheLotusSutra》聽起來溫厚得多了》。

此書似是專以我這類無知人士為對象,寫得簡單易懂而又不流於淺薄。

我一開始看便停不下來,花了一晚便把它看完,覺得精彩得不得了,忍不住要寫一寫推介一下。

  在云云佛家經典中,何以法華經得以被認為是「經中之王」?一行禪師指出,相比其他大乘經典,法華經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它的廣大包容性:它接納佛教所有不同宗派,整合、調和了大乘與小乘的教義。

文章作者繪畫的作品   佛教的發展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始於佛祖悟道說法的原始佛教時期。

佛陀死後佛教發展分裂成不同的宗派僧團,進入了部派佛教時期。

後來大乘的部派逐漸佔據了主導地位,開始有自己的經典,遂發展至大乘佛教時期。

  佛教以佛陀觀察到人間四種基本的痛苦「生、老、病、死」,於菩提樹下苦思它們的根源與解脫方法,最後悟出了人生的痛苦源於「無明」開始。

所謂無明,是指人未能認清世間事物的本性實相,即萬事萬物──包括人──皆是各種條件組合(因緣和合)的結果,並且處於永恆變化之中而沒有固定不變的本質(無自性)。

由於錯誤地以為「我」與事物皆是恆定不變,便很自然會希望世間的事物能夠為我所擁有,因而產生了「執著」,並引起各種煩惱和痛苦。

佛陀說法,便是要教人認清萬事萬物──包括「我」──皆是緣起無自性的實相,藉以去除無明,繼而去除執著,得以從痛苦解脫。

  佛陀死後,佛教分裂為不同的部派與僧團。

其中有一些部派專注於一己的精進修行,以消除自己煩惱、達到自我解脫的涅槃寂靜境界為最高人生理想,即成為「阿羅漢」。

這種只關心個人救贖的出世態度,為另一派大乘修行者所詬病。

大乘的理想人格是「菩薩」,即把修行的成果與其他眾生分享,以宏揚佛法、普渡眾生為己任。

「乘」就是負載的工具,菩薩不單只要自己脫離苦海,還要載負其他眾生,因此是「大乘」。

大乘部派發展初期貶稱只修阿羅漢道的教派為「小乘」,用意正是指斥他們只關心自己的個人解脫。

如果說小乘強調人人皆可以去除無明、擺脫痛苦、進入涅槃,則大乘更進一步,點出人人皆可以成佛:不但能夠自覺,還可以「覺他」,把佛法傳給他人使人開悟。

相對於小乘的消極出世,大乘更是一種以渡人為先的積極入世態度。

  就其思想深度而言,大乘的確更能承傳佛陀教誨。

然而早期的大乘經籍(如《維摩詰經》)與修行者皆對小乘教義持比較批判性的態度,以致部派之間的矛盾衝突不易彌合。

法華經雖是大乘經典,其特殊之處,正在於它對各派義理的廣大包容。

透過展現大、小乘的合理之處,法華經成功消弭二者的分歧,把小乘吸納安放於大乘的架構之中。

這主要是通過「善巧方便」這個概念為中介而達致。

  所謂「善巧方便」,意思是靈活巧妙地因應不同人的背景才性,採用不同的方法去令他們開悟,簡單來說就是因才施教。

人的性格才質不同,對佛法理解接受的程度也各有不同。

有些人會去聽佛法,打打坐唸唸佛,只求能夠消除自己的苦難就好,此謂之「聲聞道」。

有些人能夠破除無明,達到自我解脫,但沒有想過要開導他人,所修的便是「辟支佛道」。

大乘教派認為學佛應以修「菩薩道」為目標,即是不單要自己得到解脫,而且要把修行的成果與其他人分享,令他們都可以得到解脫和喜悅。

跟其他大乘經典不同,法華經對聲聞道與辟支佛道皆持尊重、肯定的態度。

它們雖然不是究竟終極的教法,但也並非完全錯誤或一無是處。

由於每個人的性格、背景、經歷不同,未必每個人一開始便能接受菩薩道。

他們可能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因而漸漸亦覺得沒有需要成佛去普渡眾生。

在這種情況下,導師便應該針對個別情況,先傳聲聞道或辟支佛道,待他們開悟之後,才慢慢點明人人皆可以成佛的道理。

聲聞道、辟支佛道只是中途站,菩薩道才是最後的共同歸宿。

換句話說,小乘對某些人是學佛的必經階段,是方便說法,但大乘的理想才是佛法的最後真諦。

在這個意義下,法華經在不排斥小乘教義的情況下把它安放在一個適當位置,從而調和與整合了大小乘的教義。

佛法只有一種,但教法卻可以並且應該因人因事制宜、靈活變通。

【讀書】一行禪師:《經王法華經》 書名:《經王法華經》(OpeningtheHeartoftheCosmos:InsightsontheLotusSutra) 作者:一行禪師 出版:橡實文化 Roger百足哲學教師,曾fulltime兼職任教各大專院校內外課程,現除踢波畫畫玩音樂之餘,parttime長駐某專上學院荼毒青少年。

做人嘅ununiversalizablemaxim係:「盡興地工作,嚴肅地玩樂」。

MorePosts分享此文:按一下以分享至Facebook(在新視窗中開啟)分享到WhatsApp(在新視窗中開啟)分享到Pocket(在新視窗中開啟)分享到Twitter(在新視窗中開啟)按一下以分享到Telegram(在新視窗中開啟)更多按一下即可以電子郵件傳送連結給朋友(在新視窗中開啟)請按讚:喜歡正在載入... 相關 文章導覽 (已完+花絮)荼毒講︰後現代倫理學──朝往道德相對主義假如人生只剩下一日 FollowUs免廣告瀏覽|會員專享如以手機瀏覽器登入,重新導向至網站時須手動reload頁面一次 Patreon|誠邀加入Patreon會員專屬內容!社會科學哲學–會員有偈傾–24/7/2022情緒哲學–會員有偈傾–10/07/2022科學主義–會員人偈傾–03/07/2022【Patreon會員專屬講座】電影是甚麼?→所有Patreon會員活動影片自家網店實址開放時間哲學漫畫|哲學人間:無限人生哲學人間第一話:無限人生by好青年荼毒室哲學讀本系列|天窗出版 Popular Today Week Month All 社會科學哲學-會員有偈傾-24/7/2022 《一道門》序—門後世界 所有文章列表 莊子的「真我」與「逍遙」:一個內格爾式重構 只有一個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那就是自殺 標籤Ethics 《好青年哲學讀本》 中國哲學 人生 人生意義 人生的意義 他者 倫理學 傅柯 動物 卡繆 哲學 哲學史 尼采 康德 思想實驗 意義 愛情 愛情哲學 應用倫理學 梅洛龐蒂 權利 歧視 歷史 死亡 沙特 法律 海德格 現象學 理性 相對主義 自我 自由 荒謬 莊子 薛西弗斯 薛西弗斯的神話 西方哲學 西西弗斯 語言 語言哲學 資本主義 道德哲學 道德責任 馬克思 →所有文章列表 →打賞我們 隱私權與Cookie:此網站可使用Cookie。

繼續使用此網站即表示你同意使用Cookie。

若要瞭解更多資訊,包括如何控制Cookie,請參閱此處: Cookie政策 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首頁關於我們作者哲學傳統 歐陸哲學分析哲學東方哲學Back 哲學專題 書單系列動漫系列電影系列文學系列時事系列哲學樹洞哲學散文Back 哲學領域 哲學綜論哲學史倫理學政治哲學形而上學知識論心靈哲學生命哲學愛情哲學藝術哲學其他哲學Back 深淺度 ★★★★★★★★★★★★★★★Back 荼毒室動向 媒體曝光公開活動會員活動Back ♕Patreon自家網店🛒 ×ClosePanel   載入迴響中...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

%d位部落客按了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