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中益氣湯|功效:中風,脫肛,鼻塞,頭痛,痔瘡,水腫 - 雲端中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補中益氣湯是中藥方劑,出自於:脾胃論,配方組成:甘草,白朮,柴胡,陳皮,當歸,黃耆,人參,升麻,生薑,,主治作用功效:1.脾虛氣陷證。

首頁中醫養生中醫資料庫中醫電子書經絡奇經經絡穴道中藥單方中藥方劑中醫證候症狀疾病中醫大辭典經方資料庫經絡檢測個人版(基本版)個人版(進階版)個人版(經絡體質)個人版(比較經絡圖)經絡型態類型系統&下載關於經絡檢測個人版教學單機板教學常見問題聯繫我們線上付費登入首頁中藥複方資料庫補中益氣湯更多圖表最後更新日:2019-06-18補中益氣湯BUZHONGYIQITANG出處典籍:脾胃論方劑配方組成甘草(6g) 炙白朮(12g) 柴胡(9g) 陳皮(9g) 當歸(12g) 黃耆(24g) 人參(12g) 升麻(6g) 生薑(6g) 相關典籍脾胃論葉氏女科寓意草內科摘要歸硯錄女科撮要重訂靈蘭要覽眉壽堂方案選存沈氏女科輯要疫疹一得熱性指數16寒性指數5複方歸經比例脾經27%肺經21%心經13%三焦經8%大腸經7%胃經7%腎經5%肝經5%心包經2%膽經2%1.主治功效2.傳統服藥法3.方劑組成解釋4.注意事項及副作用5.現代藥理研究6.相關證候7.相關疾病8.相同名稱方劑9.相似配方組成方劑主治功效1.脾虛氣陷證。

飲食減少,體倦肢軟,少氣懶言,面色萎黃,大便稀溏,舌淡脈虛;以及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崩漏等。

2.氣虛發熱證。

身熱自汗,渴喜熱飲,氣短乏力,舌淡,脈虛大無力。

傳統服藥法上藥咀,都作一服。

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稍熱服方劑組成解釋甘草性甘、平。

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白朮性味苦、甘、溫。

主治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

常用於治療脾虛食少、腹脹腹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等症。

柴胡性味苦、辛、微寒。

主治解表退熱、疏肝解鬱、升舉陽氣。

用於外感發熱、半表半裏寒熱往來、瘧疾、肝鬱脅痛乳脹、頭痛頭眩、月經不調、氣虛下陷之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等症。

陳皮性苦、辛、溫。

主治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常用於脾胃氣滯證。

具有行氣止痛、健脾和中之功、可改善寒濕阻中的脾胃氣滯、脘腹脹痛、噁心嘔吐、腹瀉。

當歸性味甘辛、苦、溫。

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

用於血虛諸證、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症瘕結聚、崩漏、虛寒腹痛、痿痹、肌膚麻木、腸燥便難、赤痢後重、癰疽瘡瘍、跌撲損傷等症。

黃耆性甘、微溫。

主治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

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

人參性甘、微苦、微溫。

主治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

用於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熱消渴、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升麻性味辛、甘、微寒。

既可升散、又可清泄、升以升散表邪、更長於升舉清陽之氣、多用於氣虛下陷證、泄則以透散之力、達到瀉火解毒的作用。

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用於風熱頭痛、麻疹不透。

生薑性味辛、溫。

主治主風寒感冒、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嘔吐、痰飲喘咳、脹滿、泄瀉。

本方治證系因飲食勞倦,損傷脾胃,以致脾胃氣虛、清陽下陷所致。

脾胃為營衛氣血生化之源,脾胃氣虛,納運乏力,故飲食減少、少氣懶言、大便稀薄;脾主升清,脾虛則清陽不升,中氣下陷,故見脫肛、子宮下垂等;清陽陷於下焦,郁遏不達則發熱,因非實火,故其熱不甚,病程較長。

時發時止、手心熱甚於手背,與外感發熱之熱甚不休、手背熱甚於手心者不同。

氣虛腠理不固,陰液外泄則自汗。

治宜補益脾胃中氣,升陽舉陷。

方中重用黃耆,味甘微溫,入脾、肺經,補中益氣,升陽固表,為君藥。

配伍人參、炙甘草、白朮補氣健脾為臣,與黃耆合用,以增強其補益中氣之功。

血為氣之母,氣虛時久,營血亦虧,故用當歸養血和營,協人參、黃耆以補氣養血;陳皮理氣和胃,使諸藥補而不滯,共為佐藥。

並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陽舉陷,協助君藥以升提下陷之中氣,《本草綱目》謂:「升麻引陽明清氣上升,柴胡引少陽清氣上行,此乃稟賦虛弱,元氣虛餒,及勞役飢飽,生冷內傷,脾胃引經最要藥也」,共為佐使。

炙甘草調和諸藥,亦為使藥。

諸藥合用,使氣虛得補,氣陷得升則諸症自愈。

氣虛發熱者,亦借甘溫益氣而除之。

關於用本方治療氣虛發熱的理論依據,李東垣說:「是熱也,非表傷寒邪皮毛間發熱也,乃腎間脾胃下流之濕氣悶塞其下,致陰火上衝,作蒸蒸燥熱。

」又說:「既脾胃虛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

心火者,陰火也,起於下焦,其系繫於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絡之火,元氣之賊也。

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

」(《內外傷辨惑論》卷中)可見這種發熱在李東垣看來,就是「陰火」。

其實質主要是脾胃元氣虛餒,升降失常,清陽下陷,脾濕下流,下焦陽氣郁而生熱上衝,加之化源不足,「中焦取汁」不足以化赤生血,則心血不足以養心而致心火獨亢而出現的熱象。

治療這種發熱,「惟當以甘溫之劑,補其中,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

」「蓋溫能除大熱,大忌苦寒之藥瀉胃土耳!今立補中益氣湯。

」(《內外傷辨惑論》)綜上李氏創立「溫能除大熱」的理論,對區別外感與內傷發熱的辨證、病機、治則、治法以及使用的宜忌等均有闡發,對深入理解本方意義和指導臨床運用均有裨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陰虛發熱及內熱熾盛者忌用。

現代藥理研究1.強壯補養作用:〈黨參〉可使紅血球血色素增加;〈黃耆〉可加強心臟收縮力,二藥合用強心止汗、改善血液循環,並興奮中樞神經系統,減輕身體衰弱,四肢倦怠,出汗等一系列諸虛症;〈當歸〉含有VB12、菸檢酸,可促進造血的功能,協同〈黃耆〉收縮子宮,並使腸肌弛緩;〈黨參、白朮〉對因化學療法,或放射療法引起的白血球下降有回升作用。

2.興奮子宮的作用:〈黨參、黃耆〉能增強子宮收縮;〈當歸〉對子宮功能有雙向調節作用;〈升麻〉對子宮、膀恍平滑肌也有興奮作用。

方中加入〈枳殼、益母草〉作用更為明顯。

3.對胃腸的作用:複方實驗證明,本方對胃腸功能紊亂有調整作用,對腸道平滑肌的張力在降低時有增強作用,尤其〈升麻、柴胡〉的作用更為顯著。

實驗還表明,當方中去掉〈升麻、柴胡〉時,本方增強平滑肌張力的作用則顯著下降。

此外,方中〈柴胡、升麻〉有較好的解熱作用,和一定的抗菌作用〈柴胡、甘草、白朮〉有抗肝損傷作用;〈黨參、黃耆、白朮〉尚有降低時香草酚濃度的作用。

相關證候氣虛清陽不升脾氣虛小腸虛寒膀胱虛寒清陽不升相關疾病血尿目昏胞衣不下眼睛模糊腹中有鳴叫聲月經清稀質地稀薄上腹部痛(胃脘痛)夜盲滑胎小便疼痛面部浮腫偏頭痛腹內有腫塊排尿困難產後發熱鼻子乾燥汗出(身體易出汗)幼兒五軟妊娠咳嗽月經提前到來耳鳴大便出血全身酸痛幼兒青盲容易悲傷耳聾眼皮一直跳,難以控制男性勃起障礙(陽痿)內障容易嘆氣流鼻涕產後頻尿或失禁口中生瘡破皮咳嗽白帶妊娠腫脹舌邊有齒痕尿失禁四肢肌肉萎縮嗅覺喪失舌體表面潰破舌體虛浮胖大,或邊有齒痕頭傾斜低重,無力抬舉大便秘結經常疲勞想睡子宮下垂黃帶暈眩頭重子宮崩漏相同名稱方劑補中益氣湯,出處:《片玉痘疹》卷六。

組成:人參、黃耆、白朮、炙草、官桂、歸身、陳皮。

主治:脾胃虛弱,痘瘡發熱,手足反冷者。

補中益氣湯,出處:《種痘新書》卷九。

組成:人參、黃耆、白朮、茯苓、升麻、柴胡、炙草。

主治:痘後感冒風寒,發熱,聲重鼻塞,惡寒惡風。

補中益氣湯,出處:《幼幼集成》卷六。

組成:人參、漂白朮、北柴胡、綠升麻、廣陳皮、上薄桂、當歸身、南木香、炙甘草。

主治:痘後脾虛,寒熱似瘧,非真瘧。

補中益氣湯,出處:《幼幼集成》卷六。

組成:人參、炙甘草、漂白朮、廣陳皮、小枳實、杭青皮、南木香、六神曲、老麥芽、炙黃耆。

主治:小兒痘後久已無熱,因傷食發熱。

補中益氣湯,出處:《回春》卷七。

組成:當歸1錢,黃耆1錢,人參5分,白朮8分,柴胡1錢,升麻1錢,乾葛1錢,甘草5分。

主治:痘瘡結癡而誤犯風寒,惡寒發熱者。

補中益氣湯,出處:《幼科金針》卷下。

組成:人參1錢,白朮1錢,當歸1錢,陳皮1錢,甘草5分,黃耆1錢5分,升麻5分,柴胡5分。

主治:大人腸風,及痔瘡出血不止者。

補中益氣湯,出處:《嵩屋尊生》卷八。

組成:黃耆1錢,人參1錢,白朮1錢,當歸1錢,炙草5分,陳皮5分,升麻3分,柴胡3分,麻黃根1錢,浮麥1錢。

主治:內傷氣虛自汗。

補中益氣湯,出處:《痘疹全書》卷下。

組成:人參、白朮、黃耆、陳皮、甘草、青皮、枳實、木香、神曲(炒)、黃連、麥芽。

主治:痘靨之後,因內傷飲食,腹飽悶不喜食,脈弦滑者。

補中益氣湯,出處:《片玉痘疹》卷十二。

組成:人參、黃耆、甘草(炙)、柴胡(炙)、白朮、升麻、陳皮、桂枝、當歸、木香。

主治:痘收之後,脾胃虛弱,寒熱往來似瘧,不分早晚者。

補中益氣湯,出處:《一盤珠》卷三。

組成:黃耆3錢,當歸3錢,白朮3錢,廣陳皮3錢,川升麻8分,人參6分,柴胡6分,甘草6分,桂枝、防風、木通、木瓜。

主治:升清降濁。

主治:體虛冒風發腫。

補中益氣湯,出處:《傅青主女科·産後編》卷下。

組成:人參5分,當歸5分,白朮5分,白茯苓1錢,川芎4分,白芍4分,蘿蔔子4分,木香3分。

主治:産後中風,氣不足,微滿,誤服耗氣藥而脹者。

補中益氣湯,出處:《杏苑》卷三。

組成:黃耆4錢,甘草(炙)5分,白朮1錢,人參3錢,升麻2分,柴胡5分,陳皮8分,黃柏6分,當歸1錢,生薑3片。

主治:傷寒、時疫癒後,勞役復熱,自汗倦怠。

補中益氣湯,出處:《胎産指南》卷七。

組成:人參2錢,白朮2錢,茯苓1錢,白芍1錢,陳皮2分,木瓜8分,木通4分,紫蘇4分,蒼朮4分,厚朴4分,大腹皮4分。

主治:健脾利水。

主治:産後水腫。

補中益氣湯,出處:《梅氏驗方新編》卷六。

組成:黃耆2兩,人參1錢,炙草8分,半夏1兩,炒白芍5錢,獨活5錢,防風5錢,炒白朮3錢,茯苓3錢,澤瀉3錢,柴胡3錢,連翹2錢,羌活1錢半。

主治:損傷後氣虛感邪,膿出不止,瘡口白肉突出者。

補中益氣湯,出處:《活幼心法》卷四。

組成:人參8分,蜜炙黃耆1錢,白朮8分,當歸身8分,柴胡4分,升麻4分,川芎4分,炙甘草5分,陳皮4分,生薑1片。

主治:痘疹漿足回水,至結癡還元數日,發熱稍緩,頭熱面不甚熱,手心腳心熱,手背腳背不熱,精神困倦,大小便利者,爲虛熱。

補中益氣湯,出處:《外科正宗》卷一。

組成:黃耆1錢5分,甘草(炙)1錢,人參1錢,當歸1錢,白朮1錢,升麻3分,柴胡3分,陳皮3分,麥門冬6分,五味子(炒)5分。

主治:瘡瘍元氣不足,四肢倦怠,口乾發熱,飲食無味,或飲食失節,或勞倦身熱,脈洪大而無力,或頭痛而惡寒,或聲高而喘,身熱而煩。

補中益氣湯,出處:《內外傷辨》卷中。

組成:黃耆1錢,甘草(炙)5分,人參(去蘆)3分,升麻3分,柴胡3分,橘皮3分,當歸身(酒洗)3分,白朮3分。

主治:補中益氣,升陽舉陷。

主治:脾胃氣虛,發熱,自汗出,渴喜溫飲,少氣懶言,體倦肢軟,面色(白光)白,大便稀溏,脈洪而虛,舌質淡,苔薄白。

或氣虛下陷,脫肛,子宮下垂,久瀉,久痢,久瘧等,以及清陽下陷諸證。

補中益氣湯,出處:《喉科種福》卷四。

組成:牛蒡子1錢半,元參3錢,蜜耆3錢,白朮1錢半(蜜炒),廣陳皮1錢半,當歸1錢半,甘草1錢,麥冬3錢半,苦桔梗1錢,紅棗1枚,生薑3片,柴胡2錢(酒炒),升麻8分(酒炒)。

主治:慢喉風,平素體虛,更兼暴怒,或過食五辛而生,或憂思太過而成。

其發緩,其色淡,其腫微,咽乾,舌滑而白,大便自利,脈細而微,唇如礬色,午前痛者。

補中益氣湯,出處:《丹溪心法》卷三。

組成:黃耆1錢半,人參1錢,甘草(炙)1錢,當歸身(酒洗,焙乾)半錢,柴胡半錢,陳皮半錢,白朮半錢,升麻3分,葛根半錢。

主治:補元氣,瀉火邪。

主治:內傷,喜怒過度,飲食失節,寒溫不適,勞役所傷,以致中氣不足,陰火獨旺,上乘陽分,榮衛失守,氣高而喘,身熱而煩,短氣上逆,鼻息不調,怠情嗜卧,四肢困倦不收,無氣以動,亦無氣以言。

補中益氣湯,出處:《普濟方》卷二十四引《內外傷辨》。

組成:黃耆半錢,人參(去蘆)3錢,甘草半錢,紅花1分,白芍藥3分(秋冬之月未有,隻用白朮3分,代之),葛根半錢,當歸身2分(酒洗,焙乾),橘皮(不去白)2-3分,升麻2-3分,柴胡6分或3分,黃柏(酒洗,去皮)1-2分,黃芩2-3分,生甘草梢3分。

主治:補元氣,瀉心火。

主治:飲食勞倦所傷,氣高身熱,煩喘短氣,鼻息不調,嗜卧困倦少言,皆爲熱傷元氣耗神。

其初肌膚間必大熱燥悶,心煩而渴,久後則不渴,頭痛大作,四肢疼痛,表虛不任風寒,目不欲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金銀補益湯相似度88%檳榔益氣湯相似度84%家秘和中湯相似度84%調中益氣湯相似度84%補中參附湯相似度84%二母補中湯相似度84%益胃升陽湯相似度84%益元湯相似度84%助正湯相似度80%加味補中湯相似度80%水土交濟湯相似度80%托裏衝和湯相似度80%人參升胃湯相似度77%假補中益氣湯相似度77%連芍補中湯相似度77%扶元逐疫湯相似度77%益氣調榮湯相似度76%加味和中益氣湯相似度76%升胃散相似度75%黃耆芍藥湯相似度75%補中固元湯相似度75%柴朮六君湯相似度73%益氣養元丸相似度73%參朮蓮子飲相似度73%截瘧煎相似度73%二陳升提飲相似度73%提氣散相似度73%升陽益氣湯相似度73%升陽舉氣湯相似度73%平瘧第三方相似度72%和中養胃湯相似度72%補元快斑湯相似度71%舉元煎相似度71%四柴胡飲相似度71%續氣回陽湯相似度70%新定拯陽理勞湯相似度70%補氣養榮湯相似度70%血虛柴胡湯相似度70%補陰益氣煎相似度70%藿香溫胃散相似度70%加減異功散相似度70%加減白朮膏相似度70%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搜尋搜尋中藥分類標籤辛溫解表辛涼解表扶正解表寒下溫下潤下攻補兼施逐水和解少陽調和肝脾健脾胃治瘧清氣分熱清熱涼血清熱解毒清臟腑熱祛暑解表祛暑利濕清暑益氣溫裡回陽救逆溫經散寒補氣補血活血祛瘀氣血雙補固澀收斂固崩止帶固表止汗澀腸固脫養心安神重鎮安神開竅理氣行氣降氣理血止血疏散外風平息內風化濕和胃清熱燥濕利水滲濕溫化水濕潤燥化痰燥濕化痰治風化痰清熱化痰消食化滯驅蟲涌吐消導化積軟堅生肌解表溫裡滋陰潤燥通經絡調經消補兼施鎮靜通便氣血兩清止癢老人病傷寒感冒皮膚病解酒毒破血和解散結補益補中益氣生津止渴瀉火抗癌安神解表攻裡理氣澀精止遺斂瘡清宣外燥安胎清熱利尿耳病養陰清熱產病清肝明目消食祛風勝濕跌打損傷接骨散寒去寒強筋骨祛濕解痛瀉下燥濕和胃止瀉通經補益散血治燥補腎瀉下平喘消痔明目鎮咳止帶陰陽雙補解表清裡消痞止疝平肝息風解痙清肺熱消翳解表補益肝腎祛暑清熱去邪除煩溫陽喉痹清熱止渴祛暑牙病表裡雙解養生透疹蛇蟲咬傷消腫毒治風祛痰化癰疽化解瘟疫排膿開胃固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