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4大病毒學家:新病毒會不斷產生,只求和平共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病毒可以分成DNA 病毒、RNA 病毒2 種,DNA 病毒在複製的時候,需要複製雙股的基因,還要經過轉譯的作用;所以速度比較慢、也比較不容易突變、進化, ... Togglenavigation 關於本會 生策會簡介 年度紀事 組織架構 理事會 監事會 顧問群 組織章程 本會公告 生策會員 團體會員 會員動態 加入生策會 會員服務 生策要聞 生策要聞 影音專區 產業訊息 新聞動態 活動訊息 法規政策 時事觀點 產業商機 產業監測 生醫產業發展數據監測 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 首頁 產業訊息 新聞動態 新聞動態 台灣4大病毒學家:新病毒會不斷產生,只求和平共存 2020-07-27 上一則 下一則 返回列表 | 2020年是一場冠狀病毒肆虐全人類的災難年,許多科學家都在想辦法要殺死、根絕這次引起大災難的冠狀病毒,但這種以人類為尊的心態,或許正是導致這次局面的原因。

「人類不可能比得過病毒,冠狀病毒比冠狀病毒學家還要聰明,病毒一定有很多奇妙的方法,可以把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

」中研院院士、病毒學家賴明詔直言,「這個冠狀病毒的演化,是特別受到上帝照顧的。

」 讓科學家們尊稱為「冠狀病毒之父」的賴明詔在30年前開始投入冠狀病毒研究,那時冠狀病毒被認為只是「感冒病毒」,研究的人少,非常冷門,連申請研究經費時,他都要再三強調「冠狀病毒未來會很重要」,才能順利過關。

直到2003年,亞洲地區爆發SARS疫情,才讓冠狀病毒成為病毒學研究的大熱門,更發現這或許是對人類最有威脅性的一種病毒。

冠狀病毒的演化是上帝的恩賜!賴明詔:永遠會有新興病毒出現 病毒可以分成DNA病毒、RNA病毒2種,DNA病毒在複製的時候,需要複製雙股的基因,還要經過轉譯的作用;所以速度比較慢、也比較不容易突變、進化,相對來說是比較好控制的病毒。

但RNA病毒只有單股,複製速度快、又容易突變,相對來說比較難控制,像是愛滋病病毒就是RNA病毒,它也是世界上最難治療的疾病之一。

賴明詔說,而冠狀病毒又是RNA病毒中,最特別的病毒。

「它有世界最長的RNA基因,有3萬個鹼基(承載基因的單位),理論上這樣的基因不應該存在,因為RNA複製時常常會出錯,所以超過1萬個鹼基之後,很多基因就會失去功能。

但冠狀病毒可以遠遠超過這個數目,必然有個改變,可以去彌補出錯的問題。

」賴明詔說。

雖然現在還不確定這個改變是什麼,但賴明詔也發現,其實冠狀病毒會有「基因交換」的現象。

「2個不同的冠狀病毒A、B同時去感染一個細胞之後,出來的新病毒,基因是2個病毒的『雜種』,包含一段A的、一段B的基因,所以冠狀病毒突變快,生存的很好,可以在繁殖過程中,把那些出錯的部分彌補過來。

」 而這次的新冠病毒又比以往的SARS傳播力更強,賴明詔說,「新型冠狀病毒跟SARS的病毒是很相近,但病毒受體的附著力將近高了20倍,可能是因為這樣所以傳播力很高,這是非常、非常奇怪的,我們以為新的病毒突變以後不會附著在受體,但附著力反而增加這麼多。

」 在這樣的狀況下,賴明詔說,不管是動物跟動物接觸、還是動物跟人接觸,都可能產生出新的病毒,「只要接觸越來越多,我相信這個新的病毒會不斷的、繼續產生,而且會持續演化。

」 蝙蝠是冠狀病毒最重要的動物關鍵 而跟冠狀病毒最緊密連結的動物,其實是「蝙蝠」。

雖然很多動物身上都會帶有冠狀病毒,但目前觀察到的動物,只有蝙蝠可以跟冠狀病毒完全和平相處。

台灣病毒學權威、研究病毒數十年的徐明達說,因為蝙蝠本身有很多可以抑制病毒發展的因素,但這些因素是一道雙面刃,同時會導致感染更厲害。

「一個是牠會製造很多干擾素,抑制病毒的發展,但是製造太多干擾素會影響細胞的活性,讓感染更厲害;但冠狀病毒在人身上,不會引起干擾素的製造,而蝙蝠有另外一些因素,很多干擾素也不會影響細胞。

」徐明達說。

再加上蝙蝠的壽命很長,有的甚至可以存活四十年,種類又多、因此會帶有變種的病毒,同時數量也很多,病毒產生也多,所以影響的範圍也特別的大。

徐明達說,「所以蝙蝠可以帶著病毒到處飛,到處去接觸(感染別人)。

」 但人類直接接觸到蝙蝠的機會很少,即使接觸也不容易直接引起突變,徐明達說,「雖然(新冠病毒)跟蝙蝠定序有96%相似度,其中最重要的細胞受體的蛋白質不一樣,所以一定是有經過別的動物,經過變化,才變成新冠病毒。

」 「這就是中間宿主。

」林口長庚副院長、也是感染科醫師的邱政洵說,「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是果子狸跟蝙蝠,病毒接觸到中間宿主可能會停留一下,再傳染給人,但因為人不是自然宿主,病毒不會跟我們共存傳很久,所以之前像是SARS、MERS才會被控制住。

」 所以邱政洵很樂觀的認為,只要人類控制好跟動物的界線、不要輕易接觸野生動物、不要侵犯動物的領域,保持防疫觀念,新冠病毒還是有機會可以完全消失。

「只是它慢慢適應了人類的環境,雖然它終究看起來不會讓人類一輩子帶著它,但一旦一輩子帶著它,那就不得了了、那就完蛋了,它比前輩們已經更適應了人類的環境,這就是現在困難的地方,未來也可能會再有更新的病毒出現。

」邱政洵說。

徐明達則強調,其實這就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存在的重要性,「像是非洲、(中國)大陸,他們吃動物,就要特別注意有沒有新的病毒跑出來,WHO要去查、要去觀察。

」 如果WHO在新冠病毒出現的時候,馬上派專家去看,再通知世界各地,徐明達認為,「這樣就不會傳染了。

就不會有旅遊(把病毒)帶過來,限制傳染源,就不會有大的傳染病。

」 但遇到像是WHO這次反應慢半拍的情況,徐明達則說,那就要仰賴各國自己的防疫警覺性,「就要像我們這次這樣子,自己想辦法派人去(調查),趕快回來然後堵住。

」 人類的作為決定下一波傳染病是否會大流行 但要觀測疾病、防範新病毒的產生,其實並沒有想像的這麼容易。

台灣大學副校長、也是這次台灣疫情指揮中心的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則坦言,「其實從過去幾十年經驗知道,一直都會有所謂新型的傳染疾病。

新興傳染疾病被提到且建議要重視,已經很久了。

」 從愛滋病毒、伊波拉病毒、漢他病毒、中南美洲許多造成出血熱的病毒、登革熱病毒,甚至像流感病毒在1918年、1967年、2009年都有一波大流行,都是不斷進化的傳染病例子。

而在SARS之後,張上淳馬上投入建立「感染控制SOP」,他說,在這幾次冠狀病毒的傳播以後,我們應該要體認到,「隨時都有可能有新的病毒造成我們人的感染。

」即使這次疫情有控制下來,不知道多久之後,還是會遇到新興疾病,也許是冠狀病毒,也許是其他病毒。

但,人類常常是「健忘」的,賴明詔也對此感觸很深,「2003年SARS爆發後,我從美國回到台灣來,這時候有很多研究經費,來發展疫苗、來發展藥,但SARS消失以後,這些錢都就沒有了,就沒有繼續研發下去,這是很可惜的。

」 賴明詔說,不只是台灣,全世界都有同樣的問題,當疾病消失後,經費沒了、研究也沒有繼續,「我們沒辦法拿到這些經驗,如果以前繼續做下去的話,也許今天就有疫苗,這是很可惜的,所以我希望,這次的經驗,可以讓我們繼續支持新型傳染病的準備跟研究工作。

」 不過對議題的重視程度,一樣決定接下來傳染疾病防治的走向。

張上淳舉例,像是濫用抗生素導致抗藥性細菌的問題,「抗藥性細菌在醫院很容易傳播,可是這個要看醫院的主管是不是非常重視。

」 感染科醫師都是靠知識,但台灣的健保系統中,「知識」是不太值錢的,動手操作儀器、給藥的給付才會比較多。

「如果管制的抗生素少開點藥,可能醫院就少賺一點錢,所以不容易真正受到重視。

」張上淳說。

所以一次又一次的疫情,讓台灣留下一點經驗,但比起某些國家還是偏落後。

張上淳說,比如韓國針對病毒的檢測試劑很早就研發出來,被很多國家使用,台灣還是沒辦法那麼快,「如果我們以後要變先進強國的話,這些東西我們平常就要投資。

」 而在面對下一步,人類與病毒的戰爭到底該何去何從?徐明達說,「我希望人類能夠知道,病毒其實充斥在我們周圍,它們並非全部是敵人,有些甚至還跟人類有『合作』的關係。

跟病毒互動,不只是有戰爭,更要學會平衡。

」唯有充分認識病毒是什麼,才有機會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賴明詔則說,保持謙虛是最重要的一步,「病毒太聰明了,我們沒辦法打贏病毒,只能求一個和平共存。

大家都要了解傳染疾病的重要性,控制以後未來可能再發生的病毒。

」 (Heho健康/盧映慈、王芊淩、林以璿) 上一則  生技業再掀投資熱潮今年上半共26家製藥新創公司舉行IPO 下一則  美國FDA授權首個COVID-19檢測儀用於廣篩無症狀人群 返回列表 ■  熱門點閱 2021全球藥廠獲利排名出爐!Novartis躍居... 唐獎公布「生技醫藥獎」得獎者mRNA疫苗三科學家... 保瑞以60億元併購安成藥業壯大全球CDMO及學名... 擴大腫瘤藥物布局默克考慮收購Seagen   ■  產業監測 通過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審議、完成研發並已核發許可... 全球重啟國境之路:各國邊境管理模式綜覽 2022Q1生醫上市櫃營運概況 MORE... ■  生策要聞 蔡總統勗勉全台102間國家品質標章典範醫院貢獻台... 2022台灣醫療科技展四面向連結國際主題聚焦精準... 2022生策會理監事會聯席會聚焦產業、政策與跨領... MORE... 訂閱 追蹤我們▎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隱私權聲明|網路資訊使用聲明|聯絡我們 ©InstituteforBiotechnologyandMedicineIndustry(IBMI)Allrightsreserved. 地址:115台北市南港區園區街3號16樓之1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 圖形驗證 × 驗證碼 取消 確認送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