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軍人階級屬性、工作特性與生涯轉換之研究:以清泉崗基地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研究欲探討職業軍人轉職狀況,與階級屬性及工作特性的關係,並以台中清泉崗空軍基地作為研究之標的。

針對台中清泉崗基地的軍士官兵,本研究的目的在於了解不同背景變 ...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88.166.176.73)您好!臺灣時間:2022/08/2110:12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黃暉寰研究生(外文):Huan-HueiHuang論文名稱:職業軍人階級屬性、工作特性與生涯轉換之研究:以清泉崗基地為例論文名稱(外文):TheStudyofProfessionalSoldier''sRankAttribute,JobCharacteristics,andCareerTransition:TheCasesofCCKAirBase指導教授:袁鶴齡口試委員:邱明斌、柯義龍口試日期:2014-07-23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系所名稱: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學類:公共行政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14畢業學年度:102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121中文關鍵詞:階級屬性、工作特性、生涯轉換外文關鍵詞:rankattribute、jobcharacteristics、careertransition相關次數: 被引用:15點閱:265評分:下載:0書目收藏:1 本研究欲探討職業軍人轉職狀況,與階級屬性及工作特性的關係,並以台中清泉崗空軍基地作為研究之標的。

針對台中清泉崗基地的軍士官兵,本研究的目的在於了解不同背景變項的職業軍人,對階級屬性、工作特性及生涯轉換等變項認知是否存在差?性;不同階級屬性、工作特性的職業軍人,對生涯轉換的想法為何;不同階級屬性、工作特性與生涯轉換的相關性等。

從研究結果中,發現「軍旅生涯中所學習的專業技術技能是否豐富」之看法,在「服務年資」中有顯著差異;「在部隊所受的教育訓練對未來一般職場所需的作業能力幫助程度」之看法,在「年齡」及「服務年資」中有顯著差異;「政府對於職業軍人做好生涯轉換所提供的服務是否足夠」之看法,在「服務年資」及「官別」中有顯著差異;「對未來生涯轉換的態度」之看法,在「年齡」、「家庭狀況」、「服務年資」及「官別」中有顯著差異。

本研究建議部隊需要專業職涯輔導人員提供職業軍人轉職服務;此外,建議軍士官兵建立自己的生涯計劃,以尋求相對應的合適的生涯輔導與職涯諮商。

Thisresearchistodiscusstherelationshipsbetweenconditionsofcareertransferenceofprofessionalsoldiers,rankingsofsoldiers,andjobtraitsofsoldiers.TheresearchtargetistheprofessionalsoldiersservedinTaichungAirBaseChinchuangan,withinthosesoldiersinthisairbase,theresearchattemptstoexaminewhetherthedifferencesbetweenranking,jobtraits,andcareertransference;aswellastheresearchplanstoexamineifdifferentthoughtsofcareertransferenceoccurredbydifferentrankingsanddifferentjobtraits,andtoexaminethecorrelationbetweenrankings,jobtraitsandcareertransference.Intermsoftheresults,thereis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servedyearsandthesatisfactionofprofessionalskillsandknowledgelearning;thereis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servedyear,ranking,andsufficientgovernmentalcareerservicesrespectively;also,thereis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ages,familyconditions,servedyears,andranking.Theresearchrecommendsthattroopsrequireprofessionalcareerconsultantstoserveprofessionalsoldiers,andallprofessionalsoldiersshouldpossesstheirowncareerplans,seekingappropriateandcorresponsivecareercounsellingandguidance. 目  次摘  要iAbstractii表目次iv圖目次v第一章緒論1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1第二節研究問題與限制2第三節研究流程與章節安排4第二章理論與相關文獻探討7第一節工作特性相關理論7第二節生涯轉換理論18第三節工作特性與生涯轉換28第四節國內相關論文研究40第三章研究方法43第一節研究架構43第二節研究假設44第三節研究方法45第四節研究工具與統計分析方法49第四章統計分析與結果55第一節樣本結構分析55第二節變異數分析85第三節綜合分析97第五章結論99第一節研究發現99第二節退伍職業軍人的過去、目前與可能的未來102第三節未來研究趨勢104參考書目107附錄119表目次表2-1員工生涯規劃的步驟12表2-2五大人格特質的意義與特徵30表2-3生涯規劃的定義31表4-1調查樣本結構統計表56表4-2各題項結果統計表59表4-3選擇投身軍旅的最主要原因與基本資料交叉分析表64表4-4軍旅生涯中所學習的專業技術技能是否豐富與基本資料交叉分析表67表4-5在部隊受的教育訓練對未來作業能力是否有幫助與基本資料交叉分析表69表4-6部隊所提供的個人生涯規劃諮詢與服務是否充足與基本資料交叉分析表71表4-7部隊所提供的轉職就業輔導諮詢與服務是否充足與基本資料交叉分析表73表4-8政府對於職業軍人做好生涯轉換所提供的服務是否足夠與基本資料交叉分析表75表4-9考慮退伍的最主要原因與基本資料交叉分析表77表4-10退伍以後最希望投身的工作類型與基本資料交叉分析表80表4-11退伍以後期望的工作每月收入與基本資料交叉分析表82表4-12對未來生涯轉換的態度與基本資料交叉分析表84表4-13性別在各題項的差異性分析表86表4-14年齡在各題項的差異性分析表87表4-15家庭狀況在各題項的差異性分析表89表4-16服務年資在各題項的差異性分析表92表4-17服務單位在各題項的差異性分析表94表4-18官別在各題項的差異性分析表96圖目次圖1-1研究流程6圖2-1HALL之組織生涯發展模式8圖2-2個人生涯規劃與組織生涯管?之內容與關係9圖2-3工作特性模式17圖2-4生涯發展系統─連結組織需求與個人生涯需求34圖2-5事業生涯發展計劃中員工與組織的媒合關係35圖3-1研究架構43 參考書目一、中文部份:(一)專書吳秉恩(2002)。

《管理學:本質、演化與新趨向》。

台北市: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李素卿(1997)。

《成人學習者》。

台北:五南書局。

李誠(2000)。

《人力資源管理的十二堂課》。

台北:天下遠見。

林幸台(1997)。

《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

台北市:五南。

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1997)。

《生涯輔導》。

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洪鳳儀(2000)。

《生涯規劃》。

臺北:揚智。

秦夢群(1999)。

《教育行政-理論部分》。

台北:五南。

國防部(2004)。

《國防部報告書》。

台北:國防部。

張火燦(1998)。

《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

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張春興、林清山(1992)。

《教育心理學》。

台北:東華書局。

張添洲(1983)。

《生涯發展與規劃》。

台北:五南。

許士軍(1993)。

《管理學》。

台北:東華書局。

陳建和(2002)。

《觀光研究方法》。

臺北市:五南。

黃中天(1995)。

《生涯規劃概?》。

台?:桂冠。

黃同圳(1983)。

《青年勞工工作價值觀與組織向心力之研究》。

台北:行政院青輔會。

黃英忠(2003)。

《人力資源管理》第2版。

臺北:三民書局。

楊國德(1996)。

《成人教育發展策略》。

台北:師大書苑。

楊朝祥(1989)。

《生計輔導-終生的輔導歷程》。

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業至誠(2001)。

《社會學概?》。

台灣:揚智。

賈馥茗(1991)。

《教育心理學》。

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蔡培村(1995)。

《老人學習與生涯發展》。

高雄:麗文。

謝安田(1991)。

《人事管理》第六版。

台北:自行出版。

(二)期刊論文丁華、古允文(2006)。

〈戰場轉換:青壯年常備役退伍軍人轉業困境初探〉。

《復興崗學報》,第88期,頁123-148。

石銳(1992)。

〈企業生涯管理制度的內涵─患難與共同步成長〉。

《管理雜誌》,七月份,頁7。

余鑑、于俊傑、余采芳、林珊如(2011)。

〈數位學習知覺行為與師徒制對員工生涯規劃之研究-一家壽險公司為例〉。

《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14卷第3期,頁1-22。

李鍾桂(1995)。

〈彩繪生命藍圖:談生涯規劃〉。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團務通訊》,第573期,頁2-12。

林俊瑩(2010)。

〈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與離職意圖:中小學教師與其他職業之比較〉。

《教育實踐與研究》,第23卷第1期,頁1-30。

?美蓉(2004)。

〈中?婦?生涯轉換看法?表編制之研究〉。

《測驗學刊》,第51卷第2期,頁185-208。

張紹勳(1998)。

〈技職院校資管科學生生涯發展、自我統整、工作價值觀升學就業意願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人?資源學報》,第10期,頁1-16。

陳如山(1997)。

〈成人的生涯實現與生涯轉換〉。

《成人教育雙月刊》,第40期,頁10-18。

廖國鋒、?成明(2000)。

〈國軍?性軍官工作特性、工作滿足與?職傾向關係之研究〉。

《國防管?學院學報》,第21期,頁18-29。

劉富美、許道然(2005)。

〈工作特性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宜蘭縣鄉鎮市公所公務人員為例〉。

《空大行政學報》,第16期,頁75-110。

?偉斯(1999)。

〈事業生涯發展系統的規劃與管?〉。

《中國文化大學?政管?學報》,第2期,頁145-162。

(三)學位論文王培瑾(1997)。

《國中教師生涯轉變之分析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傑明(2004)。

《主管?導?為、工作特性、工作滿意?與?職傾向之關係研究-以高科技業員工為?》。

國?成功大學企業管?研究所碩士?文,未出版,台南。

牟素雯(2002)。

《人力成本精簡方案和員工個人特質,對工作態度與生涯規劃認知相關研究》。

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李孝永(2004)。

《國軍人員激勵偏好及工作滿意度之探討-以空軍後勤指揮部為例》。

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雅萍(2004)。

《服務業主管之生涯導向、人格特質、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的關係》。

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玉如(2004)。

《科技大學學生工作價值觀與職業選擇影響因素之研究》。

國?台?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文,未出版,台北。

?佩穎(2001)。

《義工?與動機、工作特性、工作滿意與?職傾向關係之研究-以表演藝術團體為?》。

國?中山大學企業管?研究所碩士?文,未出版,高雄。

高秀蓉(1999)。

《生涯轉換之質性分析研究:以學士後教育學分班結業之教師為?》。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與輔導研究所碩士?文,未出版,屏東。

張起華(2001)。

《資訊人員的工作特性、創造?人格特質與工作滿足之相關性研究》。

國?中央大學碩士?文,未出版,桃園。

張德聰(1999)。

《運用焦點解決法於成人生涯轉換諮商效果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文,未出版,台北。

莊順天(1999)。

《工作特性、工作滿足、組織承諾與離職意願之探討-以高雄市公民營銀行為例》。

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許川濠(1998)。

《台北市國民小學組織溝通行為與教師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文,未出版,花蓮。

許彩娥(1981)。

《領導型態、工作特性與我國女性公務人員工作滿足關係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文,未出版,台北。

許瑞芳(2001)。

《國民小學啟聰教育教師工作滿意度調查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文,未出版,彰化。

陳君邁(2002)。

《海岸巡防署海洋巡防總局員工工作滿意與工作投入之研究》。

國立中山大學人?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文,未出版,高雄。

游源能(1991)。

《生涯發展方案對促進生涯前期人員生涯成熟度及工作滿足之效果研究》。

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文,未出版,台北。

黃中書(2008)。

《退役軍官生涯轉換之探索性研究》。

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怡孜(2003)。

《工作特性與工作價值觀對?職傾向影響之研究-以台灣地區食品產業之研發人員為?》。

南華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林亮(1993)。

《勞工工作價值觀、組織氣候、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嘉義地區製造業勞工為例》。

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盛明(2003)。

《公營事業工作價值觀、工作特性、員工屬性與組織承諾之關聯性研究-以中國石油公司為實證對象》。

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賴銘娟(2004)。

《技職校院商管群學生創業態?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國?雲?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

賴慧芬(1990),《研發人員及生產規劃人員生涯導向之研究》。

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謝豐昌(2008)。

《學生生涯規劃之研究:以臺東大學為?》。

國立臺東大學師資培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鍾燕宜(1986)。

《我國工作滿足研究之整合分析》。

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四)研討會論文黃英忠、杜佩蘭、簡瑞榮(2011)。

〈個人生涯規劃與人格特質對陸生來台就學意願的影響〉。

發表於第七屆海峽兩岸組織行為與人才開發學術研討會,中國勞動關係學院主辦,北京(2011年12月01-02日)。

二、西文部份:(一)專書Babbie.E.(1995).ThePracticeofSocialResearch(7thEd.).Belmont,CA:WadsworthPublishingCompany.Beach,D.S.(1980).TheManagementofPeopleatWork.NewYork:MacmillanPublishingCo.Brow,C.,L.Brooks&Associates(1996).CareerChoice&Development(3rdEd.).SanFrancison,CA:Jossey-Bass.Dane,F.C.(1990).ResearchMethods.CA:Brooks/Cole,PacifcGrove.Dawis,R.V.&L.H.Lofquist(1984).APsychologicalTheoryofWorkAdjustment.Minneapolis,MN:UniversityofMinnesotaPress.Gilley,J.&S.A.Eggland(1989).PrincipleofHumanResourceDevelopment.Cambridge:PerseusGinzberg,E.,S.WGinsburg,S.Axelrad&J.L.Herma(1951).Occupational18Choice:AnApproachtoaGeneralTheory.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Golan,N.(1981).PassingThroughTransition.NewYork:FreePress.Gould,R.L.(1978).Transformations:GrowthandChangeinAdultLife.Oxford,England:Simon&Schuster.Gutteridge,T.G.&P.G.Hutcheson(1984).CareerDevelopment.NY:JohnWiley&Sons,Inc.Gutteridge,T.G.,Z.B.Leibowitz&J.E.Shore(1993).OrganizationalCareerDevelopment.SanFrancisco:Jossey-BassInc.Hall,D.T.(1988).CareerDevelopmentinOrganization.SanFrancisco:Jossey-Bass.Hall,D.T.(1990).CareersinOrganizations.CA:Goodyears,SantaMonica.Herr,E.L.&S.H.Cramer(1992).CareerguidanceandCounselingThroughtheLifeSpan(4thEd.).NewYork:PressofHarperCollins.Holland,J.L.(1985).MakingVocationalChoice:ATheoryofVocationalPersonalitiesandWorkEnvironments(2ndEd.).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Hood,J.&L.V.Banathy(1972).CareerProcess.NewYork: Macmillan.Ivancevich,J.M.&M.T.Matteson(1980).StressandWork:AManagerialPerspective.NewYork:ScottForseman.Ivancevich,J.M.&W.G.Glueck(1989).FoundationsofPersonnel/HumanResourceManagement(4thEd).IL:RichardD.IrwinInc.Levinson,D.J.,C.N.Darrow,E.B.Klein,M.H.Levinson&B.Mckee(1978).TheSeasonsofaMan’sLife.NewYork:Knopf.Lowenthal,A.F.(1975).ThePeruvianExperiment:ContinuityandChangeUnderMilitaryRule.Princeton,N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Milkovich,G.T.&J.W.Boudreau(1991).HumanResourceManagement.Plano,TX:BusinessPublications,Inc.Mondy,R.W.&R.M.Noe(1990).HumanResourceManagement(4thEd.).Boston:AllynandBacon.Mondy,R.W.,R.M.Noe&S.R.Premeaux(1999).HumanResourceManagement(7thEd.).UpperSaddleRiver,NJ:PrenticeHall.Mosley,D.C.,P.H.Pietri&L.C.Megginson(1996).Management,LeadershipinAction(15thEd.).NewYork:HarperCollinsCollege.Neugarten,B.L.(1983).AgeorNeed?:PublicPoliciesforOlderPeople.CA:SagePublications,Inc.Perry,M.J.(1982).TheConstitution,theCourts,andHumanRights:anInquiryintotheLegitimacyofConstitutionalPolicymakingbytheJudiciary.NewHaven,CT:YaleUniversityPress.Pervin,L.A.&O.P.John(2001).Personality:TheoryandResearch.NewYork:JohnWiley&Sons.Porter,L.W.&E.E.Lawler(1968).MaragerialAttitudesandPerformance.Homewood,IL:RichardD,Irwin,Inc.Robbins,S.P.(1983).OrganizationalBehavior:Concepts,Controversies,andApplications,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International.Schein,E.H.(1978).CareerDynamic:MatchingIndividualandOrganizationNeeds.Reading,Massachusetts:Addison-WesleyPublishingCompany,Inc.Schein,E.H.(1992).OrganizationalCultureandLeadership(2ndEd.).SanFrancisco:Jossey-BassPublishers.Schlossberg,N.K.(1984).CounselingAultsinTansition:LinkingPacticewithTeory.NewYork:SpringerPub.Co.Smith,P.C.,L.J.Kendall&C.L.Hulin(1969).TheMasurementofStisfactioninWrkandRtirement.Chicago,IL:Rand-McNally.Tiedeman,D.V.&R.O''Hara(1963).Careerdevelopment:ChoieeandAdjustment.NewYork:CollegeEntranceExaminationBoard.Tolbert,E.L.(1980).CounselingforCareerDevelopment(2ndEd.).Boston:HoughtonMifflin.Turner,A.N.&P.R.Lawrence(1965).IndustrialJobandtheWorker:AnInvestigationofResponsetoTaskAttributes.Boston:HarvardUniv.Press.Vroom,V.H.(1973).WorkandMotivation.NewYork:JohnWiley.Weisberg,H.F.,J.A.Krosnick&B.D.Bowen(1996).AnIntroductiontoSurveyResearch,PollingandDataAnalysis(3rdEd.).ThousandOaks,CA:Sage.Zunker,V.G.(1998).CareerCounseling(5thEd.).Monterey,CA:BrooksColePubl.(二)期刊論文Arthur,M.B.&B.S.Lawrence(1984).EnvironmentandCareer.SpecialIssuefortheJournalofOccupationalBehavior,5(1):1-81.Arthur,M.B.&D.M.Rousseau(1996).ACareerLexiconforthe21stCentury.AcademyofManagementPerspective,10(4):28-39.Aryee,S.&C.C.Leong(1991).CareerOrientationsandWorkOutcomesamongIndustrialR&DProfessionals.GroupandOrganizationalStudies,16(2):193-205.Borgen,F.H.(1992).MegaTrendsandMilestonesinVocationalBehavior:A20-yearCounselingPsychologyRetrospective.JournalofVocationalBehavior,38:263-290.Boulmetis,J.(1997).HelpingAdultsThroughTheirCareerTransition.AdultLearning,8(3):11-15.Brown,D.(2002).TheRoleofWorkAndCulturalValuesinOccupationalChoice,Satisfaction,andSuccess:ATheoreticalStatement.JournalofCounselingandDevelopment.80(1):48-59.Chusmir,L.H.&N.T.Frontczak(1990).InternationalManagementOpportunitiesforWomen:WomenandMenPaintDifferentPictures.InternationalJournalofManagement,7(3):295-301.Cooper,A.C.&W.C.Dunkelberg(1986).EntrepreneurshipandPathstoBusinessOwnership.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7:53-68.Costa,P.T.,Jr.&R.R.McCrae(1992).FourWaysFiveFactorsAreBasic.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13:653-665.Cummings,A.&G.R.Oldham(1997).EnhancingCreativity:ManagingWorkContextsfortheHighPotentialEmployee.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40(1):22-38.Derr,C.B.(1986).ManagingtheNewCareerist.DissertationAbstractsInternational,58(3):692.Epperheimer,J.(1997).BenchmarkingCareerManagement.HRFocus,74(11):9-10.Erikson,F.(1982).TaughtCognitiveLearninginItsImmediateEnvironments:ANeglectedTopicintheAnthropologyandEducation.AnthropologyandEducationQuarterly,13(2):149-180.Gottfredson,L.S.(1981).CircumscriptionandCompromise:ADevelopmentalTheoryofOccupationalAspiration.JournalofPsychology,28:545-579.Gutteridge,T.G.&F.L.Otte(1983).OrganizationalCareerDevelopment:What''sGoingonOutThere?TrainingandDevelopmentJournal,37(2):22-26.Hackman,J.R.&E.E.Lawler(1971).EmployeeReactionstoJobCharacteristics.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55(3):259-286.Hackman,J.R.&G.R.Oldham(1975).DevelopmentoftheDiagnosticSurvey.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60(2):159-170.Harrington,L.J.&M.Shepard(1996).CareerStragtegiesforTurbulentTimes.InternalAuditor,53(3):48-52.Healy,A.F.&D.S.McNamara.(1996).VerbalLearningandMemory:DoestheModelStillWork?AnnualReviewofPsychology,47:143-161.Hobson,P.&L.Welbourne(1991).AdultDevelopmentandTransformativeLearning.InternationalJournalofLifelongEducation,17(2):72-86.Kanchier,C.&W.Unruh(1988).TheCareerCycleMeetstheLifeCycle.CareerDevelopmentQuarterly,37:127-137.Klein,K.L.&Y.Weiner(1977).InterestCongruencyasaModeratoroftheRelationshipbetweenJobTenureandJobSatisfactionandMentalHealth.JournalofVocationalBehavior,10(1):92-98.Krumboltz,J.D.,A.M.Mitchell&G.B.Jones(1976).ASocialLearningTheoryofCareerSelection.TheCounselingPsychologist,6:71-81.Loevinger,J.(1981).OnEgoDevelopmentandtheStructureofPersonality.DevelopmentalReview,3(3):339-350.Louis,M.R.(1980).SurpriseandSenseMaking:WhatNewcomersExperienceinEnteringUnfamiliarOrganizationalSettings.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25(2):226-251.McDaniels,C.(1978).ThePracticeofCareerGuidanceandCounseling.Inform,7(1):1-2.Parsons,L.C.(1998).DelegationSkillsaNurseJobSatisfaction.NursingEconomics,16:18-26.Penick,N.&D.Jepsen(1992).FamilyFunctioningandAdolescentCareerDevelopment.CareerDevelopmentQuarterly,40(4):208-222.Rast,S.&A.Tourani(2012).EvaluationofEmployee''sJobSatisfactionandRoleofGenderDifference:AnEmpiricalStudyatAirlineIndustryinIran.InternationalJournalOfBusinessandSocialScience,3(7):91-100.Rhodes,S.R.&M.M.Doering(1989).ChangingCareer:QualitativeStudy.TheCareerDevelopmentQuarterly,37:316-333.Schein,E.H.(1990).OrganizationalCulture.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45(2):109.Seashore,S.E.&T.D.Taber(1975).JobSatisfactionandTheirCorrelations.AmericanBehavioralScientist,18(3):333-368.Shaw,J.B.(1980).AnInformation-processingApproachtotheStudyofJobDesign.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5(1):41-48.Sims,H.P.,A.D.Szilagyi&D.R.McKemey(1976).AntecedentsofWork-relatedExperiences.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547-559.VanMaanen,J.&E.Schein(1979).TowardaTheoryofOrganizationalSocialization.ReserchinOrganizationalBehavior,1(2):209-264.Walker,J.E.,C.Tausky&D.Oliver(1982).MenandWomenatWork: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inWorkValuesWithinOccupationalGrouping.JournalofVocationalBehavior,21:17-36.Weatherald,C.&D.Taylor(2002).HigherEducation:TheFutureforAdults?AdultLearning,13(5):18-19.Weathersby,G.(1980).CountervailingForcesAffectingCoordinationChange.TheMagazineofHigherLearning,12(7):18-24.Wiener,Y.&A.S.Gechman(1977).Commitment:ABehavioralApproachtoJobInvolvement.JournalofVocationalBehavior,10(1):47-52.Young,J.B.&R.F.Rodgers(1997).AModelofRadicalCareerChangeintheContextofPsychosocialDevelopment.JournalofCareerAssessment,5(2):167-182.(三)專書論文Bailey,D.(1989).CareerCounselingandGuidance.InW.Dryden,D.CharlesEdwards,&R.Woolfe(Eds.).HandbookofCounselinginBritan(266-282),Londen:Routledge.Brown,D.(1984).TraitandFactorTheory.InD.Brown&L.Brooks(Eds.),CareerChoiceandDevelopment,ApplyingContemporaryTheoriestoPractice.(Chap2.).SanFrancisco:Jossey-Boss.Gutteridge,T.G.&P.G.Hutcheson(1984).CareerDevelopment.InLeonardNadel(Ed.),TheHandbookofHumanResourceDevelopment.NewYork:JohnWiley&Sons,Inc.Gutteridge,T.G.(1986).OrganizationalCareerDevelopmentSystems:TheStateofthePractice.InD.T.Hall(Ed.),CareerDevelopmentinOrganizations(120-159).SanFrancisco:Jossey-Bass.Manning,P.K.&Cullum-SwanB.(1994).Narrative,Content,andSemioticAnalysis.InN.K.DenzinandY.S.Lincoln(Eds.),HandbookofQualitativeResearch(464-477).ThousandOaks:Sage.O’Neil,J.M.&D.M.Fishman(1982).AdultMen’sCareerTransitionsandGender-roleThemes.InH.D.Lea.&Z.Leibowitz(Eds.),AdultCareer Development:Concepts,IssuesandPractices(122-137).NewYork:Plenum.Reynierse,J.H.(1982).HumanResourcePlanningandtheIntuitiveManager:Modelsfor1990’s.InA.S.Gilckman(Ed.),TheChangingCompositionofWorkforce(113-114),NewYork:PlenumPress.Super,D.E.(1990).ALife-Span,Life-SpaceApproachtoCareerDevelopment.InD.Brown&L.Brooks(Eds.),CareerChoiceandDevelopment:ApplyingContemporaryTheoriestoPractice(197-261),SanFrancisco:Jossey-Bass.(四)未發表論文Kumelachew,M.(1996).AnAnalysisoftheRetirementReadinessofUniversityEmployees.Unpublisheddoctoraldissertation,UniversityofMarylandCollegePark,Maryland.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工作特性、工作滿足、組織承諾與離職意願之探討──以高雄市公民營銀行為例 2. 國民小學啟聰教育教師工作滿意度調查研究 3. 主管領導行為、工作特性、工作滿意度與離職傾向之關係研究~以高科技產業員工為例 4. 台北市國民小學組織溝通行為與教師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 5. 公營事業工作價值觀、工作特性、員工屬性與組織承諾之關聯性研究—以中國石油公司為實證對象 6. 領導型態、工作特性與我國女性公務人員工作滿足關係之研究 7. 我國工作滿足研究的整合分析 8. 勞工工作價值觀、組織氣候與工作滿意度之關係研究:以嘉義地區製造業勞工為例 9. 運用焦點解決法於成人生涯轉換諮商效果之研究 10. 海岸巡防署海洋巡防總局員工工作滿意與工作投入之研究-----以高雄地區海巡人員為例 11. 生涯轉換之質性分析研究:以學士後教育學分班結業之教師為例 12. 資訊人員的工作特性、創造力人格特質與工作滿足之相關性研究 13. 服務業主管之生涯導向,人格特質,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 14. 國中教師生涯轉變之分析研究 15. 技職校院商管群學生創業態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1. 丁華、古允文(2006)。

〈戰場轉換:青壯年常備役退伍軍人轉業困境初探〉。

《復興崗學報》,第88期,頁123-148。

2. 丁華、古允文(2006)。

〈戰場轉換:青壯年常備役退伍軍人轉業困境初探〉。

《復興崗學報》,第88期,頁123-148。

3. 石銳(1992)。

〈企業生涯管理制度的內涵─患難與共同步成長〉。

《管理雜誌》,七月份,頁7。

4. 石銳(1992)。

〈企業生涯管理制度的內涵─患難與共同步成長〉。

《管理雜誌》,七月份,頁7。

5. 余鑑、于俊傑、余采芳、林珊如(2011)。

〈數位學習知覺行為與師徒制對員工生涯規劃之研究-一家壽險公司為例〉。

《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14卷第3期,頁1-22。

6. 余鑑、于俊傑、余采芳、林珊如(2011)。

〈數位學習知覺行為與師徒制對員工生涯規劃之研究-一家壽險公司為例〉。

《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14卷第3期,頁1-22。

7. 林俊瑩(2010)。

〈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與離職意圖:中小學教師與其他職業之比較〉。

《教育實踐與研究》,第23卷第1期,頁1-30。

8. 林俊瑩(2010)。

〈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與離職意圖:中小學教師與其他職業之比較〉。

《教育實踐與研究》,第23卷第1期,頁1-30。

9. 陳如山(1997)。

〈成人的生涯實現與生涯轉換〉。

《成人教育雙月刊》,第40期,頁10-18。

10. 陳如山(1997)。

〈成人的生涯實現與生涯轉換〉。

《成人教育雙月刊》,第40期,頁10-18。

11. 劉富美、許道然(2005)。

〈工作特性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宜蘭縣鄉鎮市公所公務人員為例〉。

《空大行政學報》,第16期,頁75-110。

12. 劉富美、許道然(2005)。

〈工作特性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宜蘭縣鄉鎮市公所公務人員為例〉。

《空大行政學報》,第16期,頁75-110。

  1. 移民署署長信箱陳情內容之研究 2. 職業軍人退伍生涯發展策略 3. 國軍組織變革與職業軍人工作壓力之研究 4. 從公私協力夥伴關係探討臺中市中區發展 5. 2000-2012年彰化縣立法委員及總統選舉選票分析 6. 美牛進口談判中臺灣的策略選擇?以雙層賽局分析 7. 職業軍人轉職房仲業成功因素之探討-以退役職業軍人員研究對象 8. 派系與黑金介入政府公共工程之研究 9. 臺灣民主發展歷程中憲兵角色與功能的演變 10. 退伍軍人再就業與社會適應之研究-以軍訓教官為例 11. 當前中國建築外牆仿石塗料市場品牌影響力研究-以S公司為例 12. 臺灣港務公司公司化之研究—以臺中港務分公司為例 13. 邁向永續生態家園─以臺中市紅螞蟻廚餘自主性堆肥計畫為例 14. 法務部調查局與廉政署肅貪策略互動研究:以治理觀點分析 15. 職業軍人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以南部某空軍後勤單位官士兵為例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