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直腸外科專科醫師訓練醫學中心 - 馬偕紀念醫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醫師於聽取病史後,為劉先生做肛門鏡檢查,結果診斷為第二度混合痔。

劉先生之所以排便時出血,是因堅硬糞便經過肛門黏膜時,擦破痔瘡下的血管之故。

由於劉 ... 本科介紹 本科陣容 學術論文 教育訓練 衛教天地 答客問 嶄新技術 醫療連結 結腸直腸癌衛教手冊 便秘的原因 痔瘡 痔瘡依脫出的程度可分為四度 肛裂 肛門瘺管 實際案例介紹 醫師會問哪些問題 肛門視診 肛門指診 糞便潛血檢查 內視鏡檢查 儀器檢查 防止結腸直腸癌肆虐,從飲食開始 首頁 衛教天地 全部展開|全部隱藏 結腸直腸癌衛教手冊 點選這裡下載PDF檔 便秘的原因 臨床上,一般認為每週排便次數少於3次或排便時有所不適,即是便秘。

由此來看,「便秘」可說是一種症狀,而不是一種疾病。

便秘的主要成因,是大腸肌肉蠕動不良,以致糞便停留在腸道無法順利排出;又因為大腸本身會吸收糞便中的水份,導致糞便變硬,而更難排出。

許多人長年飽受便秘之苦,腹漲難耐,為什麼身體會出現這種症狀呢?原因很多,而且有些人的便秘可能是多種因素造成,這些都增加了便秘處理的複雜性。

以下,就針對常見引起便秘的原因,作詳細解說。

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劉建國 痔瘡 這是指在直腸、肛門附近(肛墊)密集的靜脈叢產生充血、膨脹而凸出於肛門外的疾病。

一般人所認知的痔瘡,其實大多是這種脫出性的痔瘡。

它可分為內痔與外痔兩種,分界點是距離肛門口1.5公分的齒狀紋,齒狀紋以內的痔稱為「內痔」,以外稱為「外痔」。

  ●內痔位於肛門齒狀線以上,是由內胚層發育而來,所以不具痛覺神經,因此內痔發作時是不會痛的。

但是外痔是由外胚層發育而來,具痛覺神經,因此外痔發作時是會痛的。

●外痔位於肛門齒狀線以下,由於此處為外胚層發育而來,所以具痛覺神經,因此外痔發作時是會痛的。

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劉建國 痔瘡依脫出的程度可分為四度 ▪第一度:痔瘡的靜脈血管叢異常曲張,結締組織增生,突出於肛門內;排便時因而輕微脫出於肛門口,排便後立即消失,並未脫出。

▪第二度:痔瘡靜脈血管叢異常曲張腫脹,合併黏膜下層固定結締組織的纖維斷裂,突出於肛門內;排便時會突出於肛門外,排便後可自行縮回。

▪第三度:排便時痔瘡會突出於肛門外,而且無法自行縮回,需用手推回肛門內。

▪第四度:痔瘡完全脫出無法縮回,也無法推回,這就是一般人所謂的「脫肛」。

  以上第一、二度痔瘡以保守治療,如用藥(肛門塞劑或藥膏)或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

第三、四度痔瘡以外科手術治療為主。

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劉建國 肛裂 肛裂與便秘有極大關連,患者的糞便因過於堅硬、排出不易,而過度用力擠壓,結果造成肛門黏膜被撕裂,形成傷口;除此之外,腹瀉嚴重時,也會因突發劇烈的肛門用力,而造成肛裂。

肛裂好發於20~45歲之間,以男性患者居多;不過,也有些小孩會出現肛裂情形。

急性肛裂可見肛門前方或後方黏膜撕裂呈鮮紅色,患者只要一排便就必然疼痛,因此更加不願排便,結果惡性循環,糞便更為堅硬,也讓黏膜被反覆撕裂,長期下來,就變成慢性潰瘍,這時,可見白色纖維化之撕裂傷口,合併肥厚性黏膜增生息肉及肛門贅肉。

  肛裂最主要的症狀,是出血和疼痛。

患者排便時會有刺痛和灼熱感,排便後則有劇痛和糞便帶血現象,有時疼痛甚至會持續數小時以上。

這種狀況少則三、四天,長則一年多,因此患者無論年紀大小都視排便為畏途。

要改善這種現象,除了依醫師指示用藥坐浴外,從生活上全面預防便秘相當重要。

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劉建國 肛門瘺管 屬於感染性疾病,但不會傳染。

人體肛門黏膜上,有6~8個肛門腺小窩,當糞便和化膿菌體進入此處,就會形成膿包(肛門膿瘍),等到此一膿包破裂,由破裂的傷口不斷流出膿汁,久而久之就變成一條流膿的管道,肛門內、外側會形成一瘺管相通,這就是肛門瘺管。

肛門瘺管的治療方法,以外科手術為主,服藥或其他方法無法根治。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有報告指出肛門瘺管久了之後,可能會造成癌症的發生,因此及早進行治療相當重要。

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劉建國 實際案例介紹 【案例一】 張小姐,26歲,職業為全職的打字專員,已為便秘所苦約2年,經常每週排便只有1~2次,而且糞便很硬,苦不堪言。

經朋友介紹,前往台北市某醫學中心大腸直腸外科求診,經由醫師詳細問診,發現她平時飲水甚少,且嗜吃高級精緻食物及麻辣火鍋,對於蔬菜水果沒有興趣,同時她也不喜歡運動。

問診之間,張小姐非常希望醫師能給予緩瀉劑以收立即之效,但醫師卻不這麼認為,只是建議她多吃高纖蔬果、多喝水,少吃精緻食物,並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同時,醫師也替病患開立了一些高纖維藥包,以補充膳食纖維之不足。

結果數星期之後,張小姐的排便恢復正常,再也不受「千呼萬喚不出來」之苦了。

  【案例二】 吳先生,23歲,剛自某國立大學畢業,即入伍接受新兵訓練。

由於部隊中生活緊湊、步調緊張,令他七日沒有排便,同時也感到左下腹部輕微脹痛不適,班長遂於夜間休息時間,帶他至部隊醫務所求治。

問診之間,年輕醫官心中早已有了診斷與治療方針,他認為吳先生是因緊張而引起的暫時性便秘。

醫官當下建議吳先生,調整心情面對部隊生活,並開立一些幫助排便的緩瀉劑,以救一時之急。

吳先生的症狀即刻得到改善,並且隨著慢慢適應部隊生活,便秘不藥而癒。

  【案例三】 王老先生,67歲,自年輕迄今,從沒掛過病號,也不曾有排便困難的病史;但數月以來,漸漸發生排便不順且大便口徑變小的情形,有時甚至大便染有血跡。

起初,王老先生只把它當作單純便秘及痔瘡,不太在乎,直到熬不住子女苦勸,才進醫院做詳細檢查。

經由病史的探詢,有經驗的大腸直腸外科醫師當即於診間內,以硬式乙狀結腸鏡檢視其直腸,不幸發現距離王老先生肛門口約10公分處有一腫塊,經切片病理檢查判斷為直腸惡性腫瘤。

醫師為王老先生安排外科手術,切除直腸惡性腫瘤,病人於手術10天後順利出院,但仍必須定期接受追蹤檢查。

  【案例四】 劉先生,42歲,大學教師。

某日,由於大便過硬,於如廁時發現肛門出血,他一見馬桶內紅成一片,當下震驚不已;但直至數日後,方有勇氣求助於直腸外科醫師。

醫師於聽取病史後,為劉先生做肛門鏡檢查,結果診斷為第二度混合痔。

劉先生之所以排便時出血,是因堅硬糞便經過肛門黏膜時,擦破痔瘡下的血管之故。

由於劉先生症狀輕微,只屬於第二度混合痔,於排便後可自然縮回肛管內,故建議採保守治療:飲食改善、規則運動、溫水坐浴,並給予消炎塞劑。

劉先生配合醫師指示用藥,並改善生活習慣,症狀果然獲得極大改善。

  【案例五】 鄭小姐,35歲,公務員,為痔瘡所苦已多年。

這個月以來,症狀益形惡化,幾乎每次排出稍微堅硬的大便,即會染紅整個馬桶,而且脫出的痔瘡必須用手推回才能恢復原位。

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鄭小姐只好求助醫師,看是否要動手術治療。

醫師診斷鄭小姐為第三度混合痔。

基本上,痔瘡已惡化到須用手推回肛門內,表示是很大的痔瘡,患者一方面因排便而出血,導致貧血;另一方面因害怕疼痛不敢排便,又造成便秘,這些情況已符合需要手術治療的要件。

鄭小姐入院接受痔瘡切除手術,於手術第二天出院。

手術後,經過一個月的休養,鄭小姐又重拾往日的笑容,再也不怕上大號了。

  便秘的自我檢測要點 便秘看似一種沒什麼大不了的毛病,但它卻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前兆,更可能讓人身心飽受困擾。

一般人總是以自我主觀的感覺,來界定自己是否患有便秘,且多以為每天排便才算正常,但事實並非如此。

醫學界普遍認為,大便習慣從每天3次到每週3次都算是正常,因此,一般所接受的便秘定義,為「1週排便次數少於3次」才算是便秘。

  然而,便秘的定義事實上是難以界定的,如以下所條列的情形,也都有可能是便秘: ▪排便時不順 ▪自覺排便不乾淨 ▪大便過硬 ▪大便量過少等   就診前應做哪些準備 在就醫檢查前,排空大便最重要。

因為如果不排空,則在做內視鏡檢查時,大便會影響檢查視野,使醫師無法看清楚腸內的情況。

不過,要便秘患者做到大便完全清空,可能有些困難。

許多病人覺得帶著髒屁股給醫師看很不好意思,因此在就醫前會特別先洗澡或坐浴清潔肛門,其實這是不必要的動作,而且,這樣做反而有可能失去某些可以提示疾病的重要依據,例如血跡、膿液、分泌物等。

因此患者就診前只要排空大便就好,不必特別清洗肛門。

此外,由於肛門檢查時使用的潤滑劑、肛門內的血液或其他分泌物會污染內褲,所以病人最好自備一條乾淨內褲及足夠的衛生紙。

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劉建國 醫師會問哪些問題 問診,是就醫的第一步,如果患者能對醫師可能會問的問題,預先做好準備,就可以讓診斷過程更順利進行,對於診斷結果的正確性也有很大幫助。

以下,就分別針對便秘與痔瘡,列出問診要點: 便秘患者 便秘症狀 ▪是排便次數少,還是排便困難或排便疼痛? ▪症狀出現時間有多久?是否忽然發作? ▪有無其他不適(如有大腸激躁症或腹痛)? 生活習慣 醫師會大致詢問患者的飲食、排便或有無運動等生活習慣,特別是飲食方面。

精神狀態 ▪近來有無生活或工作壓力? ▪有無精神方面的疾病,以及有無服藥(因為抗憂鬱劑和鎮靜劑都有便秘的副作用)? ▪最近的睡眠狀況如何(因為臨床上睡眠狀況不佳容易造成便秘)? 過去病史 ▪是否接受過治療,效果如何? ▪是否接受過腹部手術(尤其是骨盆腔手術,如婦科手術)或肛門直腸手術?或是有無外傷? ▪目前有沒有服用什麼藥物(有些藥物會造成便秘,參見P.)? ▪是否有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心肺功能障礙或腎功能不佳等? ▪家族史為何(家中其他成員有無便秘或其他重大疾病)?   痔瘡患者 痔瘡症狀 ▪糞便顏色、狀態為何?排便有無出血(若有,是鮮紅還是暗紅色,出血量多還是少)? ▪肛門有無疼痛、腫脹?痔瘡有無脫出,可不可以用手推回? ▪在什麼狀況下特別容易發作? ▪症狀出現時間有多久? ▪排便是否費力、有無其他不適(例如便秘、疲勞或肛門有發炎現象)? 生活習慣 ▪醫師會大致詢問患者的飲食、排便或有無運動等生活習慣,如是否愛吃刺激性食物,或工作是否常久坐、久站? 過去病史 ▪是否接受過治療,效果如何? ▪目前有沒有服用什麼藥物? ▪是否有全身性疾病,如肝硬化、充血性心臟病、慢性咳嗽、腹部腫瘤等? ▪女性是否有懷孕或剛生產? ▪家族史為何(家中其他成員有無便秘、痔瘡或其他重大疾病)? 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劉建國 肛門視診 對於痔瘡患者,醫師於問診結束後,會令病人朝左側臥,觀察肛門狀況,看肛門周圍有無血、膿、糞便、黏液、脫出的痔瘡或腫塊,以及瘺管的開口等。

如此可了解痔瘡的情形,判斷是哪種狀況的內痔、外痔或混合痔,並可判斷有無肛門瘺管、肛門膿瘍、肛裂、直腸脫垂、肛門失禁等。

有時候,醫師還會把肛門向兩側分開,使肛門外翻,來進一步觀察肛門內的情形;或是囑咐病人假裝用力排便以增加腹壓,來觀察內痔、直腸息肉及直腸脫垂等型態。

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劉建國 肛門指診 視診完畢後,醫師會以食指插入病人的肛門、直腸,檢查是否有任何異常。

這是非常重要的檢查,其目的是要確定除痔瘡外,肛門、直腸內有無腫塊及疼痛,並探查直腸黏膜的鬆弛情況;另一個觀察重點是檢查後手套上是否沾有血跡,如果有,就必須進行更精確的檢查。

此外,對於男性患者來說,也能透過肛門指診檢查攝護腺是否肥大,或是有無罹患攝護腺癌。

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劉建國 糞便潛血檢查 此法乃用來檢測肉眼所不能見的大便出血,若是糞便潛血反應呈陽性,則宜進一步採行肛門指診、硬式乙狀結腸鏡、大腸鏡檢查,以確定是哪一種大腸方面的疾病。

當然,肉眼可見大便沾染血跡,即是大便含血,不須再做此項檢查。

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劉建國 內視鏡檢查 【肛門鏡】 是一種硬式、約10公分長的管狀器械,可以檢視整個肛門及一小部分直腸。

檢查時,不需使用鎮定止痛劑。

最普遍用於診斷痔瘡、肛裂、肛門乳頭肥大等,尤其可以檢查出來痔瘡的大小。

  【硬式乙狀結腸鏡】 長約10~35公分、直徑1~3公分,是一種硬式、長管狀器械,可以檢視整個肛門、直腸,甚至一小部分的乙狀結腸,最長可深入35公分處,觀察腸內有無病變產生。

特別是糞便若有出血情形,一定要做硬式乙狀結腸鏡檢查,以了解是否罹患大腸、直腸癌。

硬式乙狀結腸鏡檢查,最大的好處是操作輕巧、使用方便,患者也較不會有疼痛感,所以不需服用瀉藥或鎮定止痛劑,只要排便後即可進行檢查。

不過,由於近來罹患大腸、直腸癌患者日益增多,而硬式乙狀結腸鏡檢查僅能檢查出40%的大腸、直腸癌,遠不及大腸鏡高達90%以上的準確率,因此,如果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做硬式乙狀結腸鏡又無法確定病因,仍必須做進一步的大腸鏡檢查。

  【大腸鏡】 大腸鏡是一種軟式、長約1.5~2公尺的管狀器械,可以檢視人體整段大腸至大腸小腸交界處。

目前大腸鏡檢查多採用大腸電子內視鏡,不但能觀看腸內黏膜的變化、腫瘤及發炎等情形,還能進行照相或錄影,且精確度比大腸X光檢查還高。

雖然效果最佳,但大腸鏡檢查過程也是所有檢查中最麻煩的,患者前一天必須吃清淡、無渣(或低渣)的流質食物,像是米湯類;然後,於晚餐前服用1瓶瀉藥(鎂鹽),晚間八時再口服3顆瀉藥;次日上午,至醫院以清水灌腸、解便,直到看不見便渣,才能進行大腸鏡檢查。

雖然檢查只需10~30分鐘即可完成,但因大腸鏡深入體內相當疼痛,所以還是有許多人視為畏途。

為此有些醫院在進行大腸鏡檢查的同時,會先以點滴加入鎮定劑及止痛藥,使患者在檢查過程中不再疼痛難耐;並配合心電圖監視器、量血壓來監控患者對藥物反應,使整個過程更加安全。

不過仍有一點要注意,那就是完成檢查後絕對不要開車,以免發生危險。

凡是大腸癌的高危險群,例如有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的人、曾有大腸直腸息肉的病患、大腸直腸癌開刀的病患、潰瘍性大腸炎的病患、乳癌病患、子宮頸癌病患等,都必須定期進行大腸鏡檢查。

特別是30歲以上的高危險群,絕對不可以輕忽。

最近本院推出所謂的無痛大腸鏡檢查?是結合了大腸直腸外科專科醫師與麻醉醫師的專業技術?讓病患在完全睡眠的狀態下?輕鬆地完成大腸鏡檢查?使怕痛的病患?不再害怕大腸鏡檢查? 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劉建國 儀器檢查 【大腸X光檢查】 針對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陽性的人,可進一步做大腸X光檢查。

這種檢查也稱為「大腸鋇鹽造影」,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病患前一天先吃瀉藥,檢查當天再灌鋇鹽,如此就可以利用X光直接照射出大腸有病變的地方,此稱為「鋇鹽單一造影」;第二種前面步驟相同,但病患灌鋇鹽後必須解出鋇鹽,僅讓殘存的鋇鹽黏在腸壁黏膜上,然後灌入空氣照X光,就能精細檢視大腸黏膜的變化,此稱為「鋇鹽雙重造影」。

當然,檢查效果以步驟較為繁複的第二種較佳。

  檢查時,醫師會由患者肛門灌入鋇鹽,令其平躺於X光台上,上下左右翻轉,於不同的角度拍攝,來檢查大腸內是否有憩室、息肉或腫瘤等病灶。

如果發現是構造上的異常因素造成便秘,就針對病灶進行治療。

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劉建國 防止結腸直腸癌肆虐,從飲食開始 自71年起,癌症即躍升為國人十大死因第一位,根據衛生署公布最新國人十大癌症排行榜,大腸癌高居榜首,肝癌被擠下排名第二,而幾乎每50分鐘就有一人被診斷大腸癌。

探究結腸直腸癌發生及快速增加的原因,與國人飲食習慣日益西化,飲食內容由高醣類、低脂肪、高纖維轉變為高蛋白、高脂肪、低纖維有關,同時也使得肥胖、便秘與慢性疾病的發生率日漸增加。

【一、維持理想體重】 其實要預防結腸直腸癌的第一步便是維持理想體重。

根據統計,肥胖者較容易發生乳癌、直腸結腸癌。

此外,子宮、膽囊、腎臟、與胃等部位的癌症,也可能與肥胖有關。

多食用高纖維的食物,如此既可以增加飽足感、減少熱量攝取,又可以防止便秘,促進健康。

想要維持理想體重的另一祕訣,是適度的規律運動。

適度而規律的運動可以促進身體機能,消耗多餘的熱量,更可以維持身體的新陳代謝率,使身體易於維持理想體重。

  【二、減少油脂攝取】 國人飲食中的油脂攝取量因著飲食西化而日漸增加,炸雞、薯條已是居家或外食最常見的食物,而餐桌上的各類菜餚更是充斥著油脂!   【三、預防便秘】 在發生便秘時,消化後殘留在腸內的渣滓會被腸內細菌利用、發酵,尤其是一些有害壞菌,所產生的不僅是許多的擾人臭氣(放臭屁的主因)而已,牠還會製造出許多有害物質,造成腸內鹼性化,使有益菌不易生存而死亡。

並且過硬的糞便會造成腸道肌肉一直處在高張力的狀態下,同時使血液的循環不良,長此以往,就可能引起痔瘡、憩室症、憩室炎等疾病。

同時這些有害的物質不斷的與我們腸道表面的細胞接觸,在短期內,身體吸收了這些有毒的物質之後,會對體內其他的部份造成影響(例如皮膚老化、精神不佳、易疲勞……等等);長遠來看,有毒物質會直接造成腸道細胞的死亡或突變,最後形成可怕的惡性腫瘤(癌症)。

因此,預防便秘是防止結腸直腸癌肆虐的第一要務。

  【四、預防便秘的飲食】 ▪多喝水 ▪多食用高纖維飲食 ▪由於膳食纖維會增進腸道蠕動、縮短食物通過的時間,使得食物中所含的有害物質接觸腸黏膜的機會減少,同時不可溶性纖維可以吸收部份有害物質,使之無法接觸腸黏膜,減少毒害,使大腸癌發生的機會大大減少。

▪補充益菌益生源(Prebiotics) ▪人體的腸道中含多種有益菌,可以協助人體維持腸道健康,不過我們必須為她們提供「能源物質」-益生源(例如膳食纖維和寡糖),若是在飲食中特別注意攝取這些有利於有益菌生長的物質,就可以把有益菌『養』的更多更壯,成為維護身體健康第一線尖兵,所以這些物質被稱為有益菌促生物質。

▪當食物中的益生源到達大腸後,會被腸內細菌利用,進行發酵作用,產生具有刺激腸蠕動、促進排便效果的有機酸,同時這些有機酸可以被大腸表面黏膜細胞直接利用,作為能量來源,能夠增進腸黏膜細胞的新陳代謝,因此具有增進大腸健康的作用。

▪表一列出天然食物中富含益生源的代表性食物,它們不僅可提供益生源,也可以提供許多植物性化學物質,多吃它們,可說是一舉數得,建議您多多食用天然植物性食品。

  表一:益生源的主要食物來源 馬偕紀念醫院營養課副課長趙強 Top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