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單身類型未婚女性單身壓力、自我觀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研究依據先前研究者之分類架構,將單身者區分為決心型、矛盾型、期待型、悔恨型,藉此探討不同單身類型未婚女性的單身壓力、自我觀及幸福感之關係。

利用問卷調查法, ...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88.166.176.73)您好!臺灣時間:2022/09/1305:30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吳少萍研究生(外文):Shao-PingWu論文名稱:不同單身類型未婚女性單身壓力、自我觀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論文名稱(外文):SingleStress,SelfViewsandWell-BeingofNever-MarriedWowenwithDifferentSingleTypes指導教授:王慶福、歐滄和指導教授(外文):Ching-FuWang、Tsang-HoOu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系所名稱: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學類:心理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09畢業學年度:97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165中文關鍵詞:未婚女性、單身類型、單身壓力、自我觀、幸福感外文關鍵詞:never-marriedwomen、singletypes、singlestress、selfviews、well-being相關次數: 被引用:42點閱:8676評分:下載:4731書目收藏:15 本研究依據先前研究者之分類架構,將單身者區分為決心型、矛盾型、期待型、悔恨型,藉此探討不同單身類型未婚女性的單身壓力、自我觀及幸福感之關係。

利用問卷調查法,經由立意取樣輔以滾雪球的方式發出問卷320份,有效回收問卷294份,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點二系列相關及多元逐步迴歸等統計分法進行分析,主要研究結果如下:一、不同單身類型未婚女性在單身壓力上呈現差異。

未婚女性在「單身壓力」整體層面與分層面中,「期待型」、「悔恨型」及「矛盾型」所承受壓力皆大於「決心型」未婚女性;「期待型」與「矛盾型」未婚女性知覺來自「個人壓力」程度皆位居第一。

二、不同單身類型未婚女性在自我觀上呈現不同的差異結果。

未婚女性在「個人取向自我觀」整體層面及「獨立」分層面達顯著差異,「決心型」比「期待型」、「矛盾型」、「悔恨型」未婚女性較能展現獨自自主特質,但在「社會取向自我觀」整體與分層面無顯著差異。

三、不同單身類型未婚女性在幸福感上呈現差異。

未婚女性在「整體幸福感」、「滿意知足」及「正向情感」等構面皆達顯著水準的差異,「決心型」與「矛盾型」未婚女性皆比「悔恨型」的未婚女性在生活中展現較多知足滿意,正向情感之情緒。

四、不同組型自我觀未婚女性在單身壓力上呈現差異。

未婚女性知覺「親友壓力」及「個人壓力」程度,皆為「高社會低個人」自我觀組高於「高個人高社會」組與「高個人低社會」組。

五、不同組型自我觀未婚女性在幸福感上呈現差異。

未婚女性持有相對高的「高個人高社會」自我觀時,生活較能知足滿意,與親朋好友擁有和諧的人際關係,在工作上得到肯定與讚賞,展露較多正向情感。

六、未婚女性在單身壓力、幸福感與自我觀的相關研究顯示:未婚女性在「單身壓力」、「幸福感」與「個人取向自我觀」變項上兩兩具相關,但「單身壓力」、「幸福感」與「社會取向自我觀」變項的相關未達顯著。

七、未婚女性在單身類型與幸福感的相關研究顯示:相較於「期待型」而言,「決心型」、「矛盾型」之未婚女性單身類型者,所感受的幸福感較高,「悔恨型」所感知的幸福感則最低。

八、未婚女性單身類型、單身壓力、自我觀對幸福感的聯合預測研究顯示:「個人取向自我觀」、「親友壓力」及「悔恨型」單身類型等三個變項可預測幸福感總變異量達13%。

Never-marriedwomenwereclassifiedbythepreviousresearchersintofourtypessuchasambivalent,resolved,wishfulandregretful.Thepurposeofthisresearchwastoinvestigatetherelationshipsamongsinglestresses,selfviewsandwell-beingofnever-marriedwomenwithdifferentsingletypes.Thesurveymethodwasadoptedwiththepurposivesamplingandsnowballsamplingmethod.Threehundredandtwentysinglefemalescompletedthequestionnaires.Theeffectivesampleswere294.ThedatawasanalyzedusingthemethodofANOVA,one-wayANCOVA,Pearsonproduct-momentcorrelation,point-biserialcorrelationandmultipleregression.Importantfindingsofthisstudywereasfollows:a.Never-marriedwomenwithdifferentsingletypesweresignificantlydifferentinsinglestresses.Singleswithambivalent,wishfulorregretfultypeallscoredhigherthanthosewithresolvedtypeinalldimensionsofsinglestresses.Singleswithambivalentorwishfultypefeltthehighestinthepersonaldimensionofsinglestresses.b.Never-marriedwomenwithdifferentsingletypesweresignificantdifferenceinindividual-orientedselfviews,butnotsignificantlydifferenceinsocial-orientedselfviews.Singleswithresolvedtypescoredhigherthanambivalent,wishfulandregretfultypeintheindividual-orientedselfviewsandindependencesubscale.c.Never-marriedwomenwithdifferentsingletypesweresignificantlydifferentinwell-being.Singleswithresolvedorambivalenttypewerehigherthanregretfultypeinthecontentment,positiveemotionandtotalscoreofwell-being.d.Never-marriedwomenwithdifferentcharactersofselfviewsweresignificantlydifferentinsinglestresses.Singleswithhighsocial-lowindividualcharactersofselfviewsscoredhigherintherelativesandfriendsandpersonaldimensionofsinglestressesthanthosewithhighindividual-highsocialandhighindividual-lowsocialcharactersofselfviews.e.Never-marriedwomenwithdifferenttypesofselfviewsweresignificantlydifferentinwell-being.Singleswithhighindividual-highsocialcharacterrevealedthattheyhadcontentmentandpositiveemotion,harmonious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withrelativesandfriends,andreceivedaffirmationandcomplimentfromwork.f.Thereweresignificantcorrelationsamongsinglestresses,individual-orientedselfviewsandwell-being,butnosignificantcorrelationsconcerningsinglestress,social-orientedselfviewsandwell-being.g.Thecorrelationstudyamongsingletypesandwell-beingindicatedthat,comparingtosingleswithwishfultype,singleswithresolvedorambivalenttypeperceivedhigherwell-being.Andtheregretfultypeperceivedthelowestwell-being.h.Accordingtotheoutcomeofthestepwisemultipleregressionanalysis,theindividual-orientedselfviews,stressfromrelativesandfriends,andregretfulsingletypestotallycouldpredict13%ofthesumofvariancesofthewell-beingperceivedbythenever-marriedwomen. 謝誌....................................................Ⅰ中文摘要………………………………………………………………………..Ⅲ英文摘要………………………………………………………………………..Ⅴ表目次…………………………………………………………………………..Ⅸ圖目次…………………………………………………………………………..XI第一章緒論…………………………………………………………………..01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01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05第三節名詞釋義………………………………………………………………06第四節 研究限制………………………………………………………………09第二章文獻探討…………………………………………………………….....11第一節 未婚女性定義與單身類型…………………………………………...11第二節壓力理論與相關研究…………………………………………......16第三節自我觀意涵與相關研究………………………………………………25第四節幸福感理論與相關研究………………………………………………36第五節單身壓力、自我觀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48第三章研究設計與方法……………………………………………………...53第一節研究架構……………………………………………………………...53第二節研究對象……………………………………………………........54第三節研究工具…………………………………………………..........55第四節研究程序…………………………………………...............81第五節資料處理……………………………………..................83第四章結果與討論.........................................87第一節未婚女性在單身壓力、自我觀與幸福感之現況分析………………87第二節不同單身類型未婚女性在單身壓力、自我觀與幸福感差異分析..97第三節不同自我觀未婚女性在單身壓力與幸福感之差異分析........107第四節未婚女性在單身類型、單身壓力、自我觀與幸福感的相關分析.112第五節未婚女性單身類型、單身壓力、自我觀對幸福感之預測分析…...115第六節研究假設驗證結果....................................117第五章結論與建議…………………………………………………………..121第一節結論………………………………………………………………….121第二節建議………………………………………………………………….125參考文獻...................................................131ㄧ、中文部分.............................................131二、英文部分.............................................135附錄………………………………………………………………………........141附錄一單身類型與單身壓力問卷專家意見調查表附函.............141附錄二單身類型與單身壓力問卷專家意見調查表.................142附錄三單身取向問卷審查後內容字句修訂對照表.................152附錄四單身壓力問卷審查後內容字句修訂對照表.................153附錄五正式問卷.........................................155附錄六單身量表原編製者修訂使用同意書附錄七單身壓力量表原編製者修訂使用同意書附錄八自我觀簡短版量表原編製者修訂使用同意書附錄九幸福感迷你版量表原編製者修訂使用同意書表 目 次表1-1臺灣地區三十歲以上女性未婚率-按年齡別分………………………….01表2-1Stein的單身類型分類………………………………………………….14表2-3-1社會取向/個人取向自我觀-本體性與結構性內涵………………………32表2-3-2社會取向/個人取向自我觀-功能性與運作性內涵(自我與他人關係)…32表2-3-3社會取向/個人取向自我觀-功能性與運作性內涵(自我與團體關係)…33表2-3-4社會取向/個人取向自我觀-功能性與運作性內涵(自我與社會關係)…33表2-4-1判斷理論之分理論摘要表……………………………………….……….41表2-4-2幸福感理論優缺點摘要表…………………………………………………43表3-2 正式問卷回收情形………………………………………………………..55表3-3-1正式單身壓力各分量表之題數……………………………………………58表3-3-2單身壓力量表因素負荷量摘要表…………………………………………60表3-3-3單身壓力量表刪題後因素分析摘要表………………………………....61表3-3-4單身壓力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62表3-3-5正式自我觀量表之各分量表題數…………………………………………64表3-3-6個人取向自我觀分量表第一次因素分析結果摘要…………………....65表3-3-7個人取向自我觀分量表刪題後第二次因素分析結果摘要……………..65表3-3-8個人取向自我觀分量表信度考驗結果摘要……………………………..66表3-3-9個人取向自我觀分量表第三次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67表3-3-10社會取向自我觀分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68表3-3-11社會取向自我觀簡短版內部一致性摘要表……………………………..70表3-3-12正式幸福感各分量表之題數……………………………………………..72表3-3-13施建彬(1995)「中國人幸福感量表完整版」第一次因素分析刪題後結果摘要表..........................................74表3-3-14施建彬(1995)「中國人幸福感量表完整版」刪題且手動後第二次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75表3-3-15Lu(2008)西方幸福感的「中國人幸福感量表迷你版」之因素分析.76表3-3-16幸福感量表四個分量表分數的二階因素分析摘要表………………...76表3-3-17幸福感量表內部一致性摘要表………………………………………...77表3-3-18社會期望量表第一次因素分析摘要表………………………………...79表3-3-19社會期望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80表3-3-20社會期望量表第二次因素分析摘要表………………………………...80表4-1-1受試者基本資料分析表………………………………………………...88表4-1-2單身生活狀態人數分佈..................................90表4-1-3單身類型分析表......................................91表4-1-4單身壓力量表各層面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92表4-1-5個人取向自我觀量表各層面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93表4-1-6社會取向自我觀量表各層面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94表4-1-7自我觀組型人數分佈情形…………………………………………….94表4-1-8未婚女性社會取向自我觀與個人取向自我觀之相依樣本t考驗……95表4-1-9幸福感量表各層面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96表4-2-1單身類型在單身壓力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97表4-2-2單身類型在單身壓力之共變數分析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99表4-2-3單身類型在個人取向自我觀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100表4-2-4單身類型在個人取向自我觀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101表4-2-5單身類型在社會取向自我觀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102表4-2-6單身類型在社會取向自我觀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103表4-2-7單身類型之幸福感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104表4-2-8單身類型在幸福感之共變數分析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06表4-3-1自我觀在單身壓力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107表4-3-2自我觀在單身壓力之共變數分析與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09表4-3-3自我觀在幸福感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110表4-3-4自我觀在幸福感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111表4-4-1單身類型、單身壓力及自我觀與幸福感之相關矩陣…………………115表4-5-1單身類型、單身壓力及自我觀對幸福感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17表4-6 研究假設驗證結果列表…………………………………………………117圖 目 次圖2-4陸洛之幸福感概念架構圖…………………………………………......44圖3-1研究架構圖………………………………………………………………..53 一、中文部份內政部主計處(2009/2)。

「台灣地區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專題分析。

2009年2月1日,取自內政部統計處網站:http://www.stat.gov.tw/public/Data/5531617771.pdf丘玲玲(1998)。

台北縣中小學未婚女教師單身壓力、單身壓力因應與單身生活滿意的相關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余英時(1983)。

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

台北:時報出版。

吳怡卿(2004)。

我的單身何必議論紛紛?─催婚情境中的未婚單身女性。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明隆(2006)。

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

台北:知城數位。

吳筱雯(2005)。

桃園縣國中已婚女性教師生活壓力與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及幸福感之相  關研究。

國立桃園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李培聞(1996)。

將生活維持在壓力平衡桿上,民生報,健康生活專刊,四月二十日。

李紹嶸、蔡文輝譯(1984)。

婚姻與家庭。

台北:巨流。

李錄後、陳秀娟譯(2000)。

美好的銀髮歲月—生命之泉。

Friedan,B.原著。

台北市:  新自然主義。

林子雯(1996)。

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淑真譯(1994)。

海蒂報告:單身遊戲。

雪兒海地(ShereHite)原著。

台北市:張老師  文化。

林麗珊(2005)。

女性主義的理論與實踐。

哲學與文化,32(3),3-20。

邵麗芳(1988)。

單身生活意識-單身與一般社會大眾之比較研究。

私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施建彬(1995)。

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

私立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施建彬、陸洛(1997)。

幸福心理學。

台北:巨流。

(原著出版年:1987)。

柯永河(1993)。

心理治療與衛生—我在晤談椅上四十年(上、下)。

台北:張老師。

涂秀文(1999)。

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春興(1993)。

現代心理學。

台北:東華。

梁淑娟(1994)。

單身女性生涯認同與生活適應。

諮商與輔導,107,32-35頁。

許宜萍(2007)。

從父權資本雙系統理論看台灣新女性單身現象。

國立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許雅雯(2005)。

不同年齡組未婚單身女性的心理健康:驗證對此問題柯氏心理衛生程式之可用性?。

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南。

陳佩鈺(2004)。

僧侶自我轉化經驗及其自我觀之敘事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 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美莉(2005)。

「非凡三十」一位三十女性的自我轉化歷程。

私立東吳大學心理學系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美瑛譯(2006)。

敗犬的遠吠。

台北:麥田。

陳珮庭(2004)。

她為什麼還沒嫁?:台灣當代熟齡女性未婚現象探究。

私立世新大學社 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陸洛(1995)。

追求幸福-主觀幸福感的文化心理學研究。

中華心理學刊,47(2),99-112。

陸洛(1998)。

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

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8(1),115-137。

陸洛(2003)。

人我關係之界定-折衷自我的現身。

本土心理學研究,20,139-207。

陸洛(2005)。

個人取向與社會取向的自我觀:概念、測量、及其適應功能。

華人本土心理學研究追求卓越延續計畫報告。

陸洛(2007)。

個人取向與社會取向的自我觀:概念分析與實證測量。

美中教育評論,4(2),1-23。

曾文志(2007)。

大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常識概念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

教育心理學報,38(4),417-441。

黃明堅(1994)。

單身貴族。

台北:皇冠。

黃信二(2000)。

論亞里斯多德「幸福」觀念在古希臘倫理學脈絡中之意義。

文明探索,21,49-76。

黃慧真譯(1994)。

發展心理學:人類發展。

台北:桂冠。

楊中芳(1991)。

回顧港臺自我研究:反省與展望。

台北:遠流。

楊中芳總校訂,楊宜音、張志學等譯(1997)。

性格與社會心理測量總覽(上)。

台北:巨流。

楊美慧(1991)。

單身女性之婚姻觀-現象學方法的研究。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茹憶(1996)。

未婚單身女性生活適應研究。

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國樞(1992),中國人的社會取向:社會互動的觀點。

載於楊國樞、余安邦(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及方法篇(頁87-142)。

台北:桂冠。

楊國樞(1992)。

中國人的社會取向:社會互動的觀點。

載於楊國樞和黃光國(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及方法篇(頁87-131)。

台北:桂冠。

楊國樞(2004)。

華人自我的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社會取向與個人取向的觀點。

本土心理學研究,22,11-80。

楊淑智譯(2003)。

一定要結婚嗎?。

台北:張老師。

楊澤波(1995)。

孟子幸福觀與後世去欲主義的產生(上)。

孔孟月刊,10,2-10。

董智慧(1998)。

單身類型、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分析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廖玲燕(1999)。

台灣本土社會讚許量表之編制及其心理歷程分析。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趙淑珠(2001)。

未婚單身女性的自我觀與婚姻觀。

載於「性別、心理及本土文化-本土女性主義的開展」科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淡江大學通識與核心課程組、女學會。

趙淑珠(2003)。

未婚單身女性生活經驗之研究:婚姻意義的反思。

教育心理學報,34(2),221-246。

劉一龍(2002)。

台灣家庭的生命週期。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黎兒(2006)。

劉黎兒看日本不婚要犧牲?犯不著結婚。

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10月10日。

網址:http://forum.30.com.tw/Board/show.aspx?go=269劉麗娟(2002)。

未婚女性關係中的自我移動。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素紋(2001)。

未婚單身女性教師生涯之錨的質性研究。

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鄧慧純(2007)。

三十拉警報!-日本趨勢劇中的「三十女人」論述分析。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傳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錢鍾書(1988)。

圍城。

新店市:谷風出版社。

謝佩珊(1995)。

國中未婚女教師婚姻態度及生活適應之研究。

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明華(2002)。

國小學童父親參與、幸福感及學業成績之相關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韓貴香(2003)。

自我概念差異、不同生活向度滿足與正、負向情感感受之關係-以台灣女性幼教老師為例。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6(4),1-22。

二、英文部分Abouserie,R.(1994).Sourcesandlevelsofstressinrelationtolocusofcontrolandselfesteeminuniversitystudents.Psychology,14,323.Berger,B.G.(1994).Copingwithstress:Theeffectivenessofexerciseandothertechniques.Quest,1,100-119.Burnley,C.S.(1979).Identitiesandlifestyleadaptationsofnevermarriedwomen.PaperpresentedattheAnnualMeetingoftheSocietyfortheStudyofSocialProblems.(ERICDocumentReproductionServiceNo.ED193541).Cargan,L.(1986).Stereotypesofsingles:Across-culturalcomparison.JournalofComparativeSociology,27,200-208.Cargan,L.,&Melko,M.(1982).Singles:MythsandRealities.BeverlyHills,CA:Sage.Cockkurm,J.,&White,P.(1985).Influencesonthelifesatisfactionofnever-marriedmenandwomen.FamilyRelation,34,551-556.DePaulo,B.M.,&Morris,W.L.(2006).Shouldsinglesandthescholarswhostudythemmaketheirmarkorstayintheirplace?PsychologicalInquiry,16,142-149.DienerE.,Suh,E.M.,Lucas,R.E.,&Smith,H.L.(1999).Subjectwell-being:Threedecadesofprogress.PsychologicalBulletin,125,276-302.Emmons,R.A.(1991).Personalstriving,dailylifeevent,andpsychologicalandphysicalwell-being.JournalofPersonality,59(3),453-472.Gilligan,C.(1993).Inadifferentvoice:Psychologicaltherapyandwomen’sdevelopment.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Gordon,P.A.(2003).Thedecisiontoremainsingle:Implicationsforwomenacrosscultures.JournalofMentalHealthCounseling,25,33-44.Gove,W.R.,&Shin,H.C.(1989).Thepsychologicalwell-beingofdivorcedandwidowedmenandwomen:Anempiricalanalysis.JournalofFamilyIssues,10,122-144.Hair,J.R.,Anderson,R.E.,Tatham,T.L.,&Black,W.C.(1998).Multivariatedataanalysiswithreading(5thed.).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Headey,B.,&Wearing,A.(1990).Subjectivewell-beingandcopingwithadversity.SocialIndicatorsResearch,22,731-739.Hertel,J.,Schutz,A.,DePaulo,B.M.,Morris,W.L.,&Stucke,T.S.(2007).She’ssingle,sowhat?Howaresinglesperceivedcomparedtopeoplewhoareinaromanticrelationship?JournalofFamilyResearch,19,139-158.Hong,Y.Y.,Morris,M.W.,Chiu,C.Y.,&Benet,M.V.(2000).Adynamicconstructivistapproachtocultureandcognition.AmericanPsychologist,55,709-720.Hudd,S.,Dumlao,J.,Erdmann,S.D.,Murray,D.,Phan,E.,Soukas,N.,&Yokozuka,N.(2000).Stressatcollege:Effectsonhealthhabits,heathstatus,andself-esteem.CollegeStudentJournal,34,217.Johnston,M.W.,&Eklund,S.J.(1984).Life-adjustmentofthenever-married:Areviewwithimplicationsforcounseling.JournalofCounselingandDevelopment,63,230-236.Karen,S.,&Masako,I.(1994).Genderandsocialrelationshipsamongthenever-married.JournalofSexRoles,30,586-603.Lararus,R.S.,&Folkman,S.(1984).Stress,AppraisalandCoping.NewYork:Springer.Lasswell,M.,&Lasswell,T.(1987).MarriageandtheFamily.Belmont,CA:Wadsworth.Lewis,K.G.,&Spring,S.(1997).Alwayssingleandsingleagainwomen:Aqualitativestudy.JournalofMaritalandFamilyTherapy,23,115-134.Llewelyn,S.,&Osborne,K.(1990).Women'sLives.NewYork:Routledge.Lu,L.(2008).TheindividualandsocialorientedChinesebiculturalself:Testingthetheory.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148,347-374.Lu,L.,Gilmour,R.,&Kao,S.F.(2001).Culturalvaluesandhappiness:Aneast-westdialogue.The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141,477-493.Markus,H.R.,&Kitayama,S.(1991).Cultureandtheself:Implicationsforcognition,emotion,andmotivation.PsychologicalReview,98,224-253.Mastekaasa,A.(1995).Agevariationsinthesuicideratesandself-reportedsubjectivewell-Beingofmarriedandnevermarriedpersons.JournalofCommunity&AppliedSocialPsychology,5,21-39.McDaniel,E.(1994).Understandingeducationalmeasurement.Iowa:Wm.C.Brown.McDill,T.,Hall,S.K.,&Turell,S.C.(2006).Agingandcreatingfamilies:Never-marriedheterosexualwomenoverforty.Journalofwomen&aging,18(3),37-50.Miller,J.B.(1991).Thedevelopmentofwomen’ssenseofself.InJ.V.Jordan,A.G.Kaplan,J.B.Miller,&J.L.Surrey(Eds.),Women’sgrowthinconnection:WritingfromStoneCenter(pp.11-26).NewYork:GuildfordPress.Oyseman,D.,Coon,H.M.,&Kemmelmeier,M.(2002).Rethinkingindividualismandcollectivism:Evaluationoftheoreticalassumptionsandmeta-analysis.PsychologicalBulletin,128,3-72.Pinquart,M.(2003).Lonelinessinmarried,widowed,divorced,andnever-marriedolderadults,JournalofSocialandPersonalRelationships,20,31-53.Schwarz,N.,&Strack,F.(1999).Reportsofsubjectwell-being:Judgmentalprocessesandtheirmethodologicalimplications.InD.Kahneman,E.Diener,&N.Schwarz(Eds.),Well-being:Thefoundationsofhedonicpsychology(pp.61-84).NewYork:RussellSageFoundation.Sheldon,K.M.,&Bettencourt,B.A.(2002).Psychologicalneed-satisfactionandsubjectivewell-beingwithinsocialgroup.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41,25-49.Situmorang,A.(2005).Stayingsingleinamarriedworld:Thelifeofnevermarriedwomeninyogyakartaandmedan,AsiaResearchInstitute,8,1-23.Stack,S.(1997).Theeffectoflaborforceparticipationonfemalesuiciderates:Ananalysisofstatusdifferencesinself-reportedhealth.JournalofMarriageandtheFamily,59,476-490.Stiver,I.(1991).Themeaningsof"dependency"infemale-malerelationships.InJ.V.Jordan,A.G.Kaplan,J.B.Miller,I.Stiver,&J.L.Surrey(Eds.),Women’sgrowthinconnection:WritingfromStoneCenter(pp.143-161).NewYork:GuilfordPress.Surry,J.L.(1991).The"self-in-relation":Atheoryofwomen'sdevelopment.InJordan,J.V.,Kaplan,A.G.,Miller,J.B.,Stiver,I.,&Surrey,J.L.(Eds.),Women’sgrowthinconnection:WritingfromStoneCenter(pp.51-66).NewYork:GuildfordPress.Taylor,S.E.&BrownJ.D.(1994).Illusionsandwell-beingrevisited:Separatingfactfromfiction,PsychologicalBulletin,116,21-27.Veenhoven,R.(1991).Ishappinessrelative?SocialIndicatorsResearch,24,1-34.Veenhoven,R.(1993).Happinessinnations.Rotterdam:Risbo.Verbrugge,L.M.(1979).Maritalstatusandhealth.JournalofMarriageandtheFamily,267-285.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 2. 未婚女性關係中自我的移動 3. 未婚單身女性生活適應研究 4. 台灣家庭的生命週期 5. 獨居未婚女性老人生命歷程與老年準備之探索研究 6. 未婚單身女性幸福感之質性研究 7. 獨身時代來臨:成年後期自願穩定單身女性之存在樣貌 8. 未婚單身女性老年經濟安全態度與理財行為之探討 9. 熟齡女性為什麼還不婚─以大臺北地區30歲-39歲未婚女性為例 10. 單身者海外旅遊決策過程之探討 11. 單身者生活型態、旅遊動機對海外旅遊活動偏好影響之研究 12. 都市熟齡女性婚姻策略之研究 13. 組織工作家庭社會支持氣候對員工福祉之影響 14. 伴侶條件差距、愛情關係品質與主觀幸福感之關聯性研究 15. 頂客族為什麼不生?家庭承諾、自我觀與生育意向之關係   1. 林麗珊(2005)。

女性主義的理論與實踐。

哲學與文化,32(3),3-20。

2. 林麗珊(2005)。

女性主義的理論與實踐。

哲學與文化,32(3),3-20。

3. 梁淑娟(1994)。

單身女性生涯認同與生活適應。

諮商與輔導,107,32-35頁。

4. 梁淑娟(1994)。

單身女性生涯認同與生活適應。

諮商與輔導,107,32-35頁。

5. 陸洛(2003)。

人我關係之界定-折衷自我的現身。

本土心理學研究,20,139-207。

6. 陸洛(2003)。

人我關係之界定-折衷自我的現身。

本土心理學研究,20,139-207。

7. 曾文志(2007)。

大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常識概念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

教育心理學報,38 8. 曾文志(2007)。

大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常識概念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

教育心理學報,38 9. 楊澤波(1995)。

孟子幸福觀與後世去欲主義的產生(上)。

孔孟月刊,10,2-10。

10. 楊澤波(1995)。

孟子幸福觀與後世去欲主義的產生(上)。

孔孟月刊,10,2-10。

11. 趙淑珠(2003)。

未婚單身女性生活經驗之研究:婚姻意義的反思。

教育心理學報,34 12. 趙淑珠(2003)。

未婚單身女性生活經驗之研究:婚姻意義的反思。

教育心理學報,34   1. 不是勝犬或剩女,我的故事,我自己命名-未婚單身女性於單身經驗污名化之敘說 2. 我的單身何必議論紛紛?─催婚情境中的未婚單身女性 3. 中高齡未婚單身女性面對單身壓力的調適歷程 4. 單身男性的單身壓力、男性性別角色特質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以台南市國中教師為例 5. 未婚單身女性幸福感之質性研究 6. 獨身時代來臨:成年後期自願穩定單身女性之存在樣貌 7. 台北縣市中小學未婚女教師單身壓力、單身壓力因應與單身生活滿意的相關研究 8. 熟齡女性為什麼還不婚─以大臺北地區30歲-39歲未婚女性為例 9. 單身生活意識-單身與一般社會大眾之比較研究 10. 未婚單身女性生活適應研究 11. 一個人的幸福:單身女性幸福感的形塑經驗 12. 臺灣未婚女性結婚意願之探究-「不婚」還是「想婚而不得婚」? 13. 步婚?!不婚?!探討熟齡單身女性未進入婚姻的生命歷程 14. 國小單身女性教師之婚姻態度、單身壓力及其身心調適之研究 15. 未曾戀愛之單身女性的愛情態度內涵探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