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教課綱你搞懂了嗎?——關於「素養」的三個關鍵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知識」指的是學生對一套理論的理解,比如知道蛋白質變性的機制。

「技能」指的是學生學習到的實作能力,比如可以在中秋節時把肉烤熟。

「態度」 ... 親愛的網友: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IE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 全產品速覽 服務 會員中心 U利點數 我的新聞 歷史新聞 活動專區 udn粉絲團 udnline好友 新聞評論 聯合新聞網 願景工程 轉角國際 鳴人堂 倡議家 時事話題 世界日報 股市理財 經濟日報網 房地產 基金 中經社 樂透 發票 生活娛樂 噓!星聞 優人物 udnSTYLE 500輯 遊戲角落 發燒車訊 元氣網 運動 NBA台灣 野球夢田 運動筆記 健行筆記 閱讀創作 讀書吧 讀創故事 udn部落格 u值媒體 聯合文學 聯經出版 聯文雜誌 文創購物 數位文創 IP授權 瘋活動 售票網 買東西 報時光 更多產品 聯合知識庫 聯合電子報 聯合影音網 聯合學苑 有行旅 APP行動網 新冠肺炎 時事觀察 軍事評論 鳴人放送 法律評論 鳴人選書 影評 作者群 最新 四台阿帕契的公車預算?逐條回應北市公共運輸處新聞稿 11:30 十二年國教課綱你搞懂了嗎?——關於「素養」的三個關鍵字 朱宥勳 11Jun,2018 在課綱裡的「四大議題」——性別、人權、環境、海洋——本身就會要求學生培養某種「態度」。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素養」是即將上路的十二年國教課綱中,最重要也最令人困惑的概念。

蔡清田教授稱「素養」為「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DNA」,而這確實成為課綱裡揭櫫的共同目標,所有教學活動最終目的都是培養學生的「素養」。

到底「素養」是什麼?具體來說,老師該怎麼教,學生該怎麼學,教科書該怎麼編,家長又該怎麼幫助孩子?回答這系列令人煩惱的問題前,我們先來想像一個情境: 一位23歲的大學畢業生,在數場面試後找到一份工作。

這份工作跟他念的科系還算有交集,他抱著對未來的期待進入公司。

沒想到,業界的實況跟他在學校裡學的東西有很大的落差。

雖然念書時建立的某些基本功還是有發揮作用,但他日常中最主要的業務,卻都是進入職場後向前輩請教、或者在工作經驗裡才慢慢學會的。

反正兵來將擋、水來土淹,他發現以前學過什麼不是最重要的事,每次遇到問題,就能學會新東西來見招拆招才是最重要的。

一、兩年之後,他的工作慢慢上了軌道。

有一天,他接到了母校系學會的邀請,希望他回去跟學弟妹分享業界實況。

想像一下,如果你是他,你可能會對學弟妹分享什麼觀念? 我想,所有已經出社會的人,都會給出差不多的答案。

比如說,很多東西本來就是要自學啦,學校不能提供你所有知識啦,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啦,要對工作保持熱情才有前進的動力啦,空談理論沒有用、要能發揮實務效果才有意義啦…… 如果你的答案跟上一段推測的差不多,恭喜你,你已經知道「素養」是什麼了。

簡單地說,「素養」就是希望我們的教學,能讓學生提早面對現實世界(的殘酷/有趣/複雜),避免學校教育成為與外界隔離的溫室。

三個概念談「素養」 如果你翻開課綱或教育部的各種文件,十之八九會覺得「素養」是一個極為模糊的概念。

它似乎包山包海,一下要求學生的「學習表現」,一下要求學生「社會參與」的能力,一下又要求學生可以自學。

最受這個模糊概念困擾的,大概就是老師們了。

從這些政策文件的語調來看,我們似乎正面對一個革命性的年代,正引進一套別說歐洲和美國了,連日韓中港早就引進的東西。

這套東西似乎否定了我們過往的教法——但它到底是什麼? 讓我們先擱置課綱裡複雜的圖表,回到「素養」的定義本源來看。

綜合學者蔡清田、范信賢,以及大考中心主任劉孟奇的說法,「素養」可以用三個概念來概括。

雖然不同的人提到這些概念時,用字有些微的不同,但順序和指涉沒有太大的差異。

所謂「素養」,就是「知識、技能、態度」。

「知識」指的是學生對一套理論的理解,比如知道蛋白質變性的機制。

「技能」指的是學生學習到的實作能力,比如可以在中秋節時把肉烤熟。

「態度」指的是對前兩者的價值判斷和個人感受,比如說,學生知道自己比較喜歡嫩一點的肉,所以他結合了前兩者,從此成為一個愛吃愛煮舒肥牛排的人,並且對自然原理帶來的口福感恩讚嘆。

三者綜合起來,就會形成一套完整的「素養」。

如果他看到關於「舒肥」的錯誤報導或廣告時可以指出來,讀到網路食譜時可以馬上理解背後的機制,還可以在母親節時烹煮宜蘭櫻桃鴨給全家吃,從此愛上烹飪......。

當然,「素養」也可能帶來不那麼溫馨的後果,比如他吃到難吃的餐廳後,寫了篇文章批評店家的火侯很有問題。

因此,當我們閱讀課綱等相關文件時,必須時時將這三個概念放在心上,去區分課綱要求的是知識、技能、還是態度?或者在面對教材的時候,也要反過來推想,在這一單元、這一課中,我們要處理的「知識、技能、態度」分別是什麼? 我們可以用三個簡單的問題,來檢測學生對一套教材的「素養」掌握到什麼地步。

親師生都可以問: 你學到了什麼?你覺得這東西可以怎麼用?你對這東西有什麼感覺? 如果以上問題,學生都能明確給出一套說法,並且言之成理的話,那我們基本上就可以認為他掌握了一定程度的「素養」。

「態度」會是關鍵 有教學經驗的老師可能會發現這並不是什麼革命性的東西。

縱然概念稍有落差,但這在我們過往所受的師培訓練都有提過,比如布魯姆的「認知、動作、情意」。

而重點在於,傳統的學校教育對這三者的側重程度是不同的,大致上是「知識>技能>態度」,重視理論勝於實作,只在行有餘力時,才考慮這些東西對學生有什麼意義、有什麼想法。

新課綱標舉的「素養」,是將三者綜合起來,共同列為學習的基本。

在這裡,最關鍵的是提升了「態度」的地位,把它從教學附贈的小菜提升成鼎足而三的要素。

為什麼特別標舉「態度」?那是因為,我們發現知識如果沒辦法讓人覺得「有趣」、「有用」或「跟自己有關」的話,就算死活學了一堆,也會在畢業之後很快忘光。

相反的,人作為一種感覺性的動物,只要他對某些知識「有感」,自然而然能發揮更好的學習效率。

所以,教育上我們要更重視情境、問題導向,因為要讓學生感受到有用;我們要更重視動機和情意,因為要讓學生感受到有趣;我們也要更重視在地連結、當代議題,因為要讓學生感受到這些事跟自己有關。

前述訓練都是為了強化「態度」所做的努力。

這個轉變非常重要,要呼應這樣的「素養」設計,在教材、教法、評量上的邏輯幾乎都要全面翻新。

當我們考量要教什麼時,不能再用「因為這很重要」帶過去,而是要讓學生理解其重要性;當我們考量要怎麼教時,不能只採取反覆練習到精熟的扁平式教法,知道乘法的意涵會比背九九乘法重要;當我們評估教學成果時,學生能否在紙筆測驗裡考高分只是參考指標「之一」,如果有個孩子國文成績不大好卻在畢業之後熱愛閱讀,那這位老師的教學其實是成功的。

在理想狀態下,我們希望培養出來的,是對知識保持好奇心、並且有自學能力的人。

如果一個人看到什麼都覺得有趣,都覺得想玩玩看、試試看,那就算他的知識儲備量不大也沒關係,因為只要有需要,他都可以很快上手。

反之,就算一個人知識儲備量很大,但學習胃口完全被摧毀,再也不願進步,那他也很快會跟不上現實社會的變化。

科目角色轉變,「素養」無所不在 「素養」是一個簡約的理論架構。

這個理論架構有很大的彈性,可以包含很複雜的內容。

課綱中的「三大面向、九大項目」,都是在這個架構下長出來的東西。

這個架構還有一個特性,就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來反推學生需要什麼素養」,這跟傳統的「以各科專業為基礎,指定學生要學什麼知識」是完全不同的方向。

因此,如果你用「科目」的視角去看,就會覺得「三大面向、九大項目」非常虛無縹緲;但你只要用「出社會」的邏輯去看,就會一目了然。

比如九大項目中的「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這一項,是所有社會人士都會同意的重要素養。

能夠透過系統性的思考解決問題,不就是最珍貴的職場能力之一嗎?這可能比國文、英文、數學、物理、歷史等任一單科的知識都還重要,也更根本。

但這不是說各科專業不再重要了,而是各科目此刻的角色改變了。

不管你是哪一科,用什麼教材教法,你都可以教會學生「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

國文科遇到一篇看不懂的文章,數學遇到一題解不出的應用題,英文遇到了沒見過的俚語,歷史拿到了一份不知真偽的文獻……我們可以一起開始「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了。

於是,學生對課本是否精熟並不是唯一重要的事。

所有的科目,其實都是拿來培養素養的「標靶」。

身為教師,我們必須要承認,我們教給學生的都是遲早會過時的知識。

但是,作為某一領域的專業人士,我們可以傳授的是學習的能力、學習的態度、應用知識的方法、如何克服新事物的挑戰。

這些東西,也就是所謂的「素養」,才是真正不會過時的,可以陪孩子一輩子的東西。

「素養」是一個簡約的理論架構。

這個理論架構有很大的彈性,課綱中的「三大面向、九大項目」,都是在這個架構下長出來的東西。

圖/取自教育部 「素養」的挑戰與調適 當然,上述的討論,都是「素養」這個教育概念的理想狀況。

雖然已經有很多國家成功踏上這條道路,但在台灣實行,必然還會面對許多實務面的挑戰,親師生三方也會需要一段調適的時間。

好消息是,大考目前正逐步提升「情境題」的比例,提供親師生往「素養」貼近的誘因。

但還有一些更根本的困難,不是靠大考中心就能解決的。

畢竟若要貫徹「素養」教學,觀念必須經歷天翻地覆的改變,此中存在無論如何使用折衷的修辭、如何貼近過往框架都沒辦法弭平的差距。

第一個問題是,「素養」概念中包含的「態度」,可能會是現場執行最大的困難。

這個困難源自於大學端各專業科系的本位,可能會與目前的主流教育觀念不合。

以我比較熟悉的國文科為例,當「素養」不斷強調社會參與、實用的語文溝通能力時,傳統文學科系的文學訓練卻不見得同意這個看法。

仍然有許多文學科系,會強調文學的「無用之用」、「超脫俗世」的價值,這會在教學觀念上產生根本的牴觸——一位浸淫在純美學世界的教師,很可能在心態上就是不願意「入世」甚或「媚俗」的,那又如何培養學生的相關素養?文學科系的價值觀不見得全是錯的,但大學端的知識養成,卻不能直接搬到中小學端的教學來,因為大多數的學生都不是以文學為職志的。

更複雜的是,當「素養」落實到各科綱要,並且與「議題融入教學」交會時,這後面其實預設了一套自由主義式的價值觀。

在課綱裡的「四大議題」(性別、人權、環境、海洋),本身就會要求學生培養某種「態度」。

比如說,在性別平等的框架下,恐同的「態度」是不允許的;在人權教育的框架下,支持納粹的「態度」也是不允許的。

這些基礎的普世價值有很強的合理性,但在比較老一輩的知識訓練裡,這種敏感度、判斷力和價值觀是不一定存在的。

在新課綱上路的前幾年,這大概會是最需要給予現場教師支援的一部分。

另外,延續上一節的思路,我也期待一種新的評價學生、評價教師的方式能夠建立起來。

在過往「科目本位」的預設下,教師的價值取決於能不能把他持有的知識教給學生。

所以物理老師的價值取決於學生的物理好不好,國文老師的價值取決於學生的國文好不好。

然而,如果轉換成「素養導向」的體制,單一學生的單一科目是否優秀,並不是那麼重要的事情。

承接上一節的例子,如果教學的重點是「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各科目僅僅是「標靶」,是讓學生習得此一素養的途徑的話,那我們也不必要求學生可以「打滿每一個靶」。

他只要能夠習得這個素養,他是透過國文、英文、地理、還是體育學會的,都算是教育成功。

貫徹因材施教 這其實才是最徹底的「因材施教」,我們不必再假設學生要學好每一科,而是讓每一科像是櫥窗一樣提供不同的選擇,讓不同型態的學生能找到自己的門徑。

對文字有敏感度的,就靠國文打通素養經脈;對數字有敏感度的,就靠數學建立核心素養,殊途而同歸,誰曰不可? 當然這麼說是真的很理想性了。

但這樣的理想是會為所有人帶來好處的。

宏觀來說,社會會得到具有素養的靈活人才。

微觀來說,學生可以依照興趣鑽研自己喜歡的科目,其他科目只要嚐嚐味道就好(反正都能學到素養,選哪個「標靶」都可以);教師也可以卸下不必要的壓力,不用強求自己教會每一個屬性不合的學生(你在我這科沒辦法,沒關係還有別科)。

家長要習慣的,則是用更「社會人」的角度,來看你的孩子有沒有在社會生存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態度——基本「素養」——而不是執著於一時的分數升降。

畢竟我們真正在乎的,是讓孩子在不可預知的未來世界裡好好生活,而不是對逝去的時代多麼瞭若指掌。

十二年國教 教育部 朱宥勳 公共政策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贊助作者,好內容值得更多人支持。

贊助 贊助說明 為了鼓勵作者持續創作更好的內容,會員可以使用「贊助」功能實質回饋給喜愛的作者。

可將您認為適合的點數贈送給作者,一旦使用贊助點數即不得撤銷,單筆贊助最低點數為{{min}}點,最高點數沒有上限。

U利點數1點=NTD1元。

我已詳閱贊助說明,且同意站方的使用條款。

確認送出 您當前剩餘U利點數:{{balance}}點;前往購買點數。

延伸閱讀 教育「翻轉」的腦補想像被冠上了多少罪名? 找到能力指標,就不必迷信經典:國文科課審會的爭議 為什麼12年新課綱上路後,我仍堅持學測該考社會科? 作者其他文章 大家都下交流道,他卻踩了油門——悼七等生(下) 大家都下交流道,他卻踩了油門——悼七等生(上) 愛在冷戰蔓延時:聶華苓的文學生涯(下) 愛在冷戰蔓延時:聶華苓的文學生涯(中) 愛在冷戰蔓延時:聶華苓的文學生涯(上) 給下個一百年的備忘錄:新世紀第一棒,從民進黨逆轉戰開始 以勞動為現實,小說為容器——讀楊青矗《工廠人》 大考中心玩真的——2018年學測國文科考題的趨勢與意義 找到能力指標,就不必迷信經典:國文科課審會的爭議 一支MV可以毀滅校譽嗎?——中山女高與〈戀我癖〉爭議 趙剛教授,您或許還是需要一點台灣文學 我更在乎的是你的孩子 如果這是一場不會贏的遊戲:讀《英雄:大屠殺、自殺與現代人精神困境》 抄襲之後會怎樣:給文學初心者的指南 既然都要讀了,就別白忙一場:關於「經典書單」的導讀建議 看更多內容 留言區 朱宥勳 1988年生,畢業於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現為文學書評刊物《秘密讀者》編輯委員。

嗜好讀小說、寫小說,並且努力用小說的邏輯解釋世界上發生的所有事情。

已出版個人小說集《暗影》、《誤遞》、《堊觀》,評論散文集《學校不敢教的小說》,並與黃崇凱共同主編《台灣七年級小說金典》。

最新文章 公投過後,台灣環境運動下一步(下):台灣能源轉型難題 公投過後,台灣環境運動下一步(上):政治現狀與公投制度 我預判了你的預判:逐條回應北市公共運輸處公車政策新聞稿 周逸濱、魯忠翰/成為一名優質Vtuber之前——先搞清楚相關著作權問題! 蘿蔔與棍棒齊落——中共對內對外加強網路控制 最多瀏覽 就算重啟核四也要至少十五年才能發電!缺電與空汙怎麼救? 四大公投結果/國民黨反撲公投一場夢,民進黨未來兩年執政警訊? 面對威脅不再只是亞洲四小龍:南韓的軍力復興之路 軍用無人機改變戰爭模式,台灣能否建立應對之道? 看看侯友宜,想想王金平:國民黨內還有「溫和路線」容身之處嗎? 鳴人堂臉書專頁 鳴人堂 TOP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