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溶解水皰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表皮溶解水皰症(英語:Epidermolysis Bullosa,簡寫作EB,英文對於泡泡龍兒童又稱Butterfly Children),在台灣俗稱泡泡龍,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疾病,患者皮膚脆弱, ... 表皮溶解水皰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詳見醫學聲明。

如需醫療服務或可靠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表皮溶解水皰症一位罹患表皮溶解水皰症的5歲男童類型vesiculobullousskindisease[*]分類和外部資源醫學專科醫學遺傳學ICD-10Q81ICD-9-CM757.39DiseasesDB[1]MedlinePlus[2]eMedicinederm/124PatientUK(英語:PatientUK)Epidermolysis-Bullosa表皮溶解水皰症MeSHD004820[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 表皮溶解水皰症(英語:EpidermolysisBullosa,簡寫作EB,英文對於泡泡龍兒童又稱ButterflyChildren),在台灣俗稱泡泡龍,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疾病,患者皮膚脆弱,稍微摩擦就破皮,形成水泡或血皰,嚴重者甚至口腔、舌頭、食道、腸胃等黏膜部位也會出現水泡,阻塞進食,致營養不良、皮膚變形、肢體萎縮,甚至產生皮膚癌。

疾病可能由帶因的父母遺傳,也可能來自自身突變。

目次 1病患 2分類 2.1早期型HereditaryEpidermolysisBullosa(HEB) 2.2單純型EBSimplex(EBS) 2.3接合型JunctionalEB(JEB) 2.4營養失養型DystrophicEB(DEB) 3病學 4治療 5篩檢 6相關條目 7參考文獻 8外部連結 病患[編輯] 皮膚分為表皮和之下的真皮,在正常情況下,這兩層皮膚間有結締組織令它們在人活動時一起移動,惟表皮溶解水皰症患者的皮膚聯結組織異常,令兩層皮膚不會一起移動,因此在患者身體活動或受壓時兩層皮膚便出現磨擦而受傷及出現水泡,表皮並進而因無法黏附在真皮上而溶解脫落造成痛楚,患者形容痛楚如三級燒傷[1]。

分類[編輯] 早期型HereditaryEpidermolysisBullosa(HEB)[編輯] 遺傳性表皮分解性水皰症(HereditaryEpidermolysisBullosa)是一種缺乏維繫表皮和真皮組織的遺傳性罕見疾病,因為患有此症的病人,皮膚容易起水泡,因此這類病人俗稱為「泡泡龍病友」。

此症的症狀包括全身容易起水泡,除了皮膚之外,口腔內膜、消化道也會產生水泡;可能會有營養不良,肢體萎縮等情形,依照水泡破裂位置分類,症狀可分為單純型、接合型和失養型三大類。

根據美國的資料,新生兒有遺傳性表皮分解性水皰症的比例約五萬分之一。

無根治方法,僅能照顧患者,避免傷口感染。

2007年底,台灣雲林一名出生逾七個月的新生兒曾因此病而早逝,事後健保不給予醫療補助,要求其自行負擔一切費用。

[2]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曾對此大力批評。

病友們另組社團法人台灣泡泡龍病友協會追求其權利。

單純型EBSimplex(EBS)[編輯] 單純型是指水泡於表皮的keratinocyte細胞出現,可再細分為: EBS-Weber-Cockayne(EBS-WC) EBS-Koebner(EBS-K) EBS-Dowling-Meara(EBS-DM):因KRT5(E477K)或KRT14的R125C或R125H基因錯義突變造成 EBS-MottledPigmentation(EBS-MP)-因KRT5(I161S)或plectingene基因錯義突變造成(詳情可參看Koss-Harnesetal.,1997;Koss-Harnesetal.,2002) 接合型JunctionalEB(JEB)[編輯] 接合型是指水泡於皮膚及黏膜的基底膜出現:因表皮與真皮間的laminin5,laminin6,異常,嚴重患者通常因呼吸道和消化道出現水泡而在年幼時即死亡。

營養失養型DystrophicEB(DEB)[編輯] 營養失養型是指水泡及創傷於皮膚深層的基底膜下的真皮上層出現,缺乏第7型膠原蛋白。

病學[編輯] 每百萬人便有50名病患,92%為單純型,5%為營養失養型,1%為接合型,2%未能分類。

每333人便有1人帶有接合型變異基因,每450人便有1人帶有營養失養型變異基因。

病患數目並沒因性別或種族原因而有別。

[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治療[編輯] 現無根治方法。

病人須每天換藥包紮,以含銀或移轉型敷料,降低皮膚傷口感染與沾黏,以維持皮膚完整和不受感染。

轉型敷料一般為燒燙傷病人才使用。

篩檢[編輯] 孕婦在懷孕18至20周,可取胎兒皮膚切片作電子顯微產前檢查。

相關條目[編輯] 汗皰疹 異位性皮膚炎 濕疹 參考文獻[編輯] ^存档副本.[2006-05-25].(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5-25).  ^存档副本.[2015-09-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4).  外部連結[編輯] DebR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美國營養失養型表皮溶解水皰症研究組織 DebRAUK(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英國營養失養型表皮溶解水皰症研究組織 史丹福表皮溶解水皰症研究(英文)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表皮溶解水皰症&oldid=65634057」 分類:遺傳病罕見疾病皮膚和皮下組織疾病隱藏分類:包含醫學聲明的條目Infoboxmedicalcondition含有英語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CatalàČeštinaDeutschEnglishEsperantoEspañolفارسیSuomiעבריתBahasaIndonesiaItalianoМакедонскиBahasaMelayuNederlandsNorskbokmålଓଡ଼ିଆPolskiPortuguêsРусскийSlovenščina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