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的自我意識何時出現?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有主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孩子在3歲左右開始有「自我」的意識,當他第一次嘗試表達出想要某物、想做某事、拒絕和抗議時,而後被父母無情的駁回或嚴厲呵斥,那麼孩子第二次會變得 ... 人人焦點 影視 健康 歷史 數碼 遊戲 美食 時尚 旅遊 運動 星座 情感 動漫 科學 寵物 家居 文化 教育 故事 嬰兒的自我意識何時出現?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有主見」 2020-08-08心理老師左叔 前幾天有位做嬰幼兒心理輔導的心理諮詢師問我,嬰兒的自我意識何時出現?是不是1歲的嬰兒就有主見了?是啊,自我意識問題經常給心理諮詢師學員講,但是,嬰兒的自我意識是何時出現的呢?有時做心理諮詢時,也會給來訪者解釋什麼是自我意識,來訪者的心理問題可能與他的自我意識有關。

自我意識,簡單的說就是&34;的問題,我對自己、對周圍的人、事物的關係的認識和評價。

︱發展心理學家關於自我意識的觀點代表科學心理學的發展心理學認爲,嬰兒在8個月之前沒有萌發自我意識,大概到了一歲以後,嬰兒才顯示出主體我的認知。

以哈特曼等代表精神分析學派的心理學家認爲,嬰兒在一周歲出現自我意識,嬰兒的自我意識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嬰兒在一歲之前,還不能區分自己與自己之外的事物,此時嬰兒與外界是物我不分的混爲一體。

二是是嬰兒把自己作爲活動主體的認知,表現爲嬰兒主動地引起自身動作與鏡像動作相匹配,用自己的動作引發鏡像的動作。

三是嬰兒能把自己與他人分開,例如嬰兒喜歡玩扔玩具,讓成人拾起,再扔,再拾,反反覆覆,這說明嬰兒已經把自己視爲活動主體,並能把自己與他人分開。

四是在一歲以後,嬰兒的客體自我發展出來,嬰兒開始內化他人對自己的反應方式,即嬰兒開始像其他人那樣對待自己,這時的嬰兒能夠認出鏡子中的自己,照片中的自己,並對其他人對自己的反應做出不同程度的反應。

五是嬰兒的自我意識是在生理自我(本能自我)基礎上發育發生的,心理學的各個學派的心理學家都認爲,在嬰兒的心理自我及社會自我的形成過程中,生理自我作爲一個原發性組織爲心理自我的出現提供了可能性。

︱精神分析學客體關係理論等學派關於自我意識的觀點關於嬰兒的自我意識或者個體的自我問題,精神分析學可以說對心理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凡是學習心理學或精神分析學理論的人都知道,在精神分析學中有一個學派叫自我心理學,專門研究人類個體的自我以及自我的功能;再如客體關係理論也研究自我問題,依戀理論對自我意識也有涉及,以及自體心理學也把自我的出現及自我感作爲研究的核心。

美國著名精神病學家和精神分析理論家丹尼爾·斯特恩、旅美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兒童心理學家勒內·斯皮茨都是研究嬰兒心理發展及嬰兒自我心理的著名學者。

丹尼爾·斯特恩提出嬰兒是如何體驗自身及日常生活的?他認爲,這一切都要從對嬰兒的自我觀察和研究開始。

︱自我究竟是什麼?自我是不是自我感?自我感屬於不屬於一種主觀感受?我,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怎麼是這個樣子的?自我感與嬰兒的人際互動有何關聯?嬰兒是不是在與母親等人的人際互動中逐漸體驗並形成自我意識的?即嬰兒對自己存在狀態的認知和主觀體驗;嬰兒通過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調節三個環節進行自我感知,並逐漸形成自我認識。

勒內·斯皮茨認爲,嬰兒8個月出現的&34;是嬰兒自我意識出現的重要標誌,是嬰兒與母親客體關係的真正建立,這表明從這一刻開始,嬰兒能夠區分開我是我,母親是母親了;嬰兒能夠在與人的社交互動中區分陌生人和熟人,開始形成心理意義上的自我。

丹尼爾·斯特恩在多年觀察嬰兒和對嬰兒的心理發育發展研究中發現,一歲內的嬰兒已經出現自我意識,但這時的自我依然是生理意義上的自我,沒有自己和他人、或在自己的行爲和他人的行爲之間劃定界限,區分不開自己與他人,仍然處於物我混沌的狀態(非我狀態)。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一歲以後,嬰兒能夠運動(學會走步)、說話、眼界的開闊,嬰兒的自我意識逐漸形成,並出現自我中心的意識和行爲,開始用&34;稱呼自己和他人;能夠認識自己的身體特徵,可以從客體(照片等)中認識自己(我是)英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兒科醫生唐納德·溫尼科特在他對嬰兒自我意識的研究中發現,當嬰兒會說&34;的時候,一個新的時期就到來了,在這個以後,嬰兒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並具有了某種自我意識的整合能力,開始用&34;的眼光看世界,表現出個人化的言行,不僅能夠認識一個看得見的外在世界,也可以理解自己還有一個能夠思考自己的內在世界。

例如嬰兒不僅怕陌生人,而且也害怕一個人獨處;晚上睡覺需要父母陪伴,不然就會哭鬧。

︱父母要尊重寶寶的合理主見不錯,隨著嬰兒慢慢長大,自我意識的逐步出現,到了1歲以後,嬰兒獨特的自我意識越來越明顯,活動能力越來越強,語言表達越來越好,嬰兒在家中的存在感越來越強。

嬰兒會在吃飯、穿衣、活動以及遊戲中按照自己的方式行動,有時還會對父母的幫助加以拒絕,用&34;、&34;或者發脾氣等對父母的干涉表示不滿。

可是,許多父母不理解,認爲是嬰兒不聽話,認爲是嬰兒搗亂,是嬰兒與父母作對;其實,這都是嬰兒有了自我意識以後,有自己主見的一種表現,不想再接受父母的約束,想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

此時,父母要知道,寶寶有主見了,寶寶有自己的主張了;有自己的意見、好惡和最愛都能讓人成爲現在的自己。

父母在把握原則(設置界限)的基礎上要鼓勵孩子有自己的主見,尊重寶寶合理的主見,處理好寶寶不合理的要求。

面對寶寶的主見,合理的要尊重;不合理的說&34;,爲孩子劃清界限,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自我意識,可是自我意識的表達和滿足是有界限的。

本文爲心理老師左叔原創。

相關焦點 認識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幾個階段,幫助孩子擁有正確「自我意識」 之前在教育機構工作,經常會有家長問到:爲什麼有的孩子能對學習那麼有主見,我家孩子就不行呢?這其實是自我意識的發展問題。

當孩子的自我發展比較完善時,他們就會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

2、社會自我孩子在3歲的以後,自我意識就上升到社會自我階段,他們對自我從認知上升到有了自我評價,一些自我評價容易受他人評價影響;會對一些社會行爲有一定的判斷能力,認爲"這是對的/錯的";但他們的自我評價常常會出現"言行不一"的現象,需要一個漫長漫長的發展時期,一般到青少年時期已經成熟了。

孩子沒主見?背後原因跟父母3個行爲有關,培養孩子有主見這樣做 孩子在3歲左右開始有「自我」的意識,當他第一次嘗試表達出想要某物、想做某事、拒絕和抗議時,而後被父母無情的駁回或嚴厲呵斥,那麼孩子第二次會變得怯懦的表達,第三次根本不敢表達。

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他們的自主意識也在漸漸的提高。

孩子老實聽話,父母別高興得太早,聰明父母用3招讓孩子更有主見 」,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意,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的選擇,非要把孩子的行爲扭正過來,爲的就是讓孩子聽話,怕孩子長大不好管。

孩子小時候胳膊擰不過大腿,可能會被父母的高壓屈服,父母的意願也達到了,孩子不敢不聽,而這樣會造成孩子的性格逆來順受,唯唯諾諾,缺乏主見,沒有獨立的個性。

如何避免孩子太老實聽話? 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有多重要? 迪斯科覺得,這位老師的說法是荒唐的、是不經大腦思考的……這是在無意識地限制與控制學生的自我意識!孩子會自己照鏡子,從鏡子中認出自己,認出自己的部位:脖子、耳朵、眼睛等等。

這時候的孩子還有個特點:喜歡說「不要」。

這就是孩子自我意識覺醒的表現。

孩子會表達「我」的想法,「我」的意志。

有時當我們問孩子要不要吃飯,要不要睡覺時,孩子雖然口頭上說「不」,但其實並不代表他真的不願意去做,他只是通過這樣一種方式來宣告自己的自主權。

一個懂得共情的孩子,會發展出同理心、善良等優秀的品質。

3歲孩子「自私又霸道」?孩子有自我中心化行爲,父母要適當引導 小北不管不顧,大口一吃,把蛋糕吃完了,說:「我要全部吃掉。

」在一旁的小北媽媽聽了,氣得又不能打不能罵,不知該如何是好。

爲什麼3歲小孩子會有自我中心化行爲呢?很多父母也很疑惑:明明這時候的孩子還單純得像一張白紙,不受人情世故的沾染,如此發展下去,孩子長大以後會不會變本加厲地變得自私冷漠、霸道無理呢? 孩子的自我意識是如何發展的呢? 1979年,兒童心理學家Lewis做過一項實驗,他在不同月齡嬰兒鼻頭塗個紅點,讓他們坐在媽媽腿上面對著一面鏡子,如果嬰兒認出鏡子裡是自己,就會伸手摸自己鼻子上的紅點。

結果發現,1歲嬰兒會凝視鏡子裡的自己,但還不會伸手觸摸自己鼻子。

到了15月齡,孩子才懂得觸摸自己的鼻子,到了18月齡,幾乎八成孩子能夠認出鏡子裡的自己而去摸鼻子。

說明,孩子到一歲半就有了行爲上的「自我意識」。

孩子太有主見是好事嗎?父母應該怎麼辦? 因爲我碰到的父母中,很少有擔心自己的孩子太過於有主見,更多父母擔心自己的孩子缺乏主見。

很多沒主見的孩子是源於父母過於強勢過於有主見,或是過於心疼和寵愛自己的孩子。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不肯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事,替孩子包辦一切,有時還喜歡強勢的代替孩子做決定。

教育孩子的首要前提是「尊重」,父母一定要謹記,尊重孩子很重要 從小不被父母尊重的孩子,會一直在尋求自我和委曲求全的狀態中輾轉徘徊。

有不少孩子在父母不尊重自己的環境中,出現了抑鬱的情緒,有時候甚至會產生自殘、輕生的念頭。

這其中所付出的巨大精力和心神,父母覺得自己必須要從孩子身上獲得回報。

而有的父母將這種回報視作自己擁有對孩子的控制權力,對孩子擁有過強的控制欲,不願意尊重一個依附於自己成長的孩子。

有趣的「點紅實驗」:孩子的自我意識從什麼時候開始萌芽? 大家好,這是本專欄《心理學小實驗陪你讀懂孩子》的第七節:」點紅實驗「解開育兒難題:孩子的自我意識從什麼時候開始萌芽?爲人父母之後我們總想多了解孩子多一點,想知道他爲什麼哭爲什麼鬧,到底在想什麼?究竟有沒有一個更好的辦法來處理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 孩子什麼時候產生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說白了,就是明白自己「我是誰?」,它是一種對自我的關注。

它利於了解自閉症孩子的內心世界——TA們能明白自己是誰嗎?他們爲什麼缺乏自我意識?他們的社會認知損害,是否與缺乏自我意識有關?孩子怎麼意識自己?小嬰兒是什麼時候開始知道自己的存在的呢? 孩子膽小沒主見,多半是父母的鍋,得從根源找原因 3歲左右會萌發自我意識,開始對很多事情有自己的想法。

但在種種原因作用之下,很多孩子長大之後反而更加沒有主見。

其實,孩子沒主見,多半是父母的原因,找到根源才能夠對症下藥!很多家長在孩子的事情上包事包辦,小到每天穿什麼衣服、吃什麼東西,大到上哪個學校、報什麼補習班,都爲孩子安排的明明白白。

孩子習慣了按照父母的安排去做事情,自然容易依賴父母,導致沒有主見,不懂得自己如何做選擇。

響象智能繪本館: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自我成長意識 響象智能繪本館: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自我成長意識響象智能共享圖書櫃是一種無人值守智能圖書櫃,由軟硬體系統組成,通過線下智能圖書櫃+微信小程序+物聯網+雲端閱讀大數據,實現24小時自助借還。

主要特點包括:1. 如何培養孩子獨立人格,成爲有主見的人? 如何不讓孩子成爲不迎合他人的人?換句話說就是孩子是自己有主見的人。

你願意讓你的孩子在未來的工作中,人際交往中,盡一切努力滿足別人的請求,遷就身邊的人,更甚者喪失自我麼?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兒童的獨立人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

倡導民主的父母,培養的孩子多是具有自信、合作、樂觀的孩子。

留守女孩報北大考古遭羣嘲:怎樣的父母,才能養出有主見的孩子? 一個有著自己獨立主見的孩子,才能成爲自己人生的掌舵者,反之則有可能迷失人生的方向。

02沒有主見的孩子,掌控不了人生挪威戲劇家易卜生曾說,社會猶如一條船,每個人都要有掌舵的準備。

一個沒有主見的孩子,是沒有辦法成爲自己人生的掌舵者的。

有了寬鬆的環境,孩子的自我意識,才能更好地發展 在《萌仔萌萌宅》的綜藝節目中,肯尼對於張大大要和他遊戲、譚維維要教他唱歌,都是拒絕,說最多的話就是「我不要」。

孩子2歲以後,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萌發。

在孩子自我意識出現的時候,家長要做什麼?需要注意的點有哪些?繪本《西奧和不先生》講述了一位名叫西奧的男孩,自我意識如何表現的一天。

孩子覺得自己丑,是孩子出現自我認知混亂,家長要警惕了 孩子在幼兒園中除了學習和玩樂,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一些家長可以提供建議和引導,但是一些情況同樣會讓父母無從下手。

前不久多多媽就因爲孩子遇到的事犯難了,多多一天回家後一臉沮喪地問媽媽「媽媽,我怎麼這麼丑」。

被父母尊重的孩子,才是幸福的 青少年教育專家孫雲曉說:「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父母要如何尊重孩子呢?買衣服等小事父母幫孩子做決定,選什麼專業這些大事父母決定,孩子完全沒有自己做出選擇的機會,以後面對生活、人生中的大小事情又怎能做出恰當的選擇呢?家長要做的是慢慢放開手,讓孩子自己去選擇,並在選擇與結果中逐漸提升自己的選擇能力。

這樣,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方式。

「媽媽我要買什麼筆」孩子天生膽小沒主見?錯!是忽視獨立性培養 作爲父母,一定要承認且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人格,並且幫助孩子塑造健康積極的性格。

然而,在傳統的家庭教育當中,孩子的人格似乎總是被忽視,有的父母甚至認爲孩子根本不存在人格,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是理所當然,對孩子的各種管教方式諸如打罵或是包辦一切都是爲了孩子好。

在孩子真正長大成人或者在父母眼裡「長成大人」之前,孩子並不能得到家長從內心對他們人格的重視和尊重。

「媽媽,你少說話」,孩子自我意識發展不願聽話,父母要學會傾聽 1、擁有獨立意識在六歲左右孩子會迎來他的第二次叛逆,在孩子3歲左右他便會有第一次叛逆,不過3歲的時候孩子還不會特意的和父母頂撞,但是在六歲左右的時候,孩子就會開始和父母頂撞,還會質疑父母,因爲孩子這個時候開始慢慢的了解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

4歲女孩天安門前踢正步,驚艷了網友:有主見的孩子未來可期 作爲父母要引導孩子形成自己的主見,而不是代替孩子做決定。

下面提幾個幫助孩子形成有主見的建議,希望對家長有幫助。

首先,家長要多聽多建議少命令。

齊明月的媽媽就是典型的反例,每次面對孩子想要自己做主的事情時,媽媽就制止她,上學時讓她穿粉色的衣服,不讓她穿自己喜歡的黑色,但是工作後,就把女兒衣櫃裡的粉色衣服全給扔了,要女兒換成灰黑色的正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