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而一般對孔子的慣用敬稱為孔夫子,英語等西方語言中的Confucius則是「孔 ... 孔子提倡中庸之道,中庸就是以中為用的意思,意義就是折中、平衡、不偏不倚,力戒 ... 孔子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關於與「孔子」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條目,請見「孔子(消歧義)」。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2018年11月20日)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條目。

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見討論頁。

此條目序言章節沒有充分總結其內容要點。

(2018年11月20日)請考慮擴充序言,為條目所有重要方面提供易懂的概述。

請在條目的討論頁討論此問題。

孔子孔子聖蹟圖(明·仇英)出生孔丘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魯襄公廿一年)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南辛鎮)逝世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魯哀公十六年)(享壽71歲)魯國時代春秋時代地區中國學派儒學主要領域倫理學、社會哲學著名思想儒學 受影響於 周代思想、曾於魯國貴族季孫氏門下做文書、委吏和乘田等小吏。

影響於 眾多東方哲學家 孔子漢語名稱正體字孔子簡化字孔子標音官話- 漢語拼音Kǒngzǐ- 威妥瑪拼音K'ung3-tzu3- 注音符號ㄎㄨㄥˇㄗˇ其他官話- 南京官話拼音Kong3-zy3越南語名稱越南語Khổngtử儒字孔子韓語名稱諺文공자漢字孔子標音- 文觀部式gongja日語名稱日語原文孔子標音- 現代假名遣こうし- 日語羅馬字Kōshi英語名稱英語confucius 孔丘(前551年9月28日[註1][1]-前479年4月11日[2]),子姓,孔氏,名丘[註2],字仲尼,後代敬稱孔子或孔夫子。

生於魯國陬邑,祖先為宋國人,東周春秋末期魯國的教育家與哲學家,曾在魯國擔任官府要職。

孔子為儒家創始人[3][4][5],其思想對鄰近地區,如:朝鮮半島、琉球、日本、越南、東南亞等有深遠影響,此等地區也被稱爲儒家文化圈。

目次 1名號與稱呼 2生平經歷 2.1家系與出生 2.2儀容 2.3早年教育 2.4適齊 2.5初仕魯國 2.6周遊列國 2.6.1留衞期間 2.6.2過宋之危 2.6.3相失於鄭 2.6.4受困陳蔡 2.7晚年 3理念 3.1思想方面 3.1.1「仁」的人生哲學 3.1.2部分思想的弊端 3.1.3「禮」的社會秩序 3.1.4君子與小人 3.2教育方面 3.3哲學方面 3.4政治方面 3.5宗教觀 4主要成就 4.1為政之道 4.2教育理念與教學實況 4.3三千弟子和七十二位精通六藝的弟子 4.4整理編修古籍 4.5家族 5影響 5.1形象 5.2孔子與中華文化 5.3尊孔與非孔 5.4近現代以來的新發展 5.4.1清末到民國時期 5.4.2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6紀念 6.1祭孔 6.2孔府、孔廟、孔林 6.3歷代追封追諡 6.4現代文藝作品 6.4.1小說 6.4.2電影 6.4.3電視劇 6.4.4話劇 6.4.5動畫片 6.4.6郵票 7注釋 8參考來源 8.1書目 9外部連結 10延伸閱讀 名號與稱呼 孔子在世時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由董仲舒倡議,漢武帝施行「獨尊儒術」政策,後世統治者或孔教信徒陸續尊稱孔子為聖人、文聖、至聖[註3]、至聖先師、大成至聖先師[註4]、萬世師表[註5]。

道教稱號:太極上真九疑主宰文昌皇人玄聖道君、東海廣桑山真君、闡猷大帝、興儒盛世天尊[6]。

而一般對孔子的慣用敬稱為孔夫子,英語等西方語言中的Confucius則是「孔夫子」(Con-Fu-Ci)的拉丁語化。

生平經歷 北京孔廟孔子像孔子教學圖 家系與出生 主條目:孔子世家大宗世系和孔子誕辰日 孔子為魯國人,遠祖是殷商王室,武王克殷後,他的祖先分封到宋國。

其十六世祖是殷商帝乙,十五世祖為宋國第二任國君宋公仲,十二世祖是宋前閔公,十一世祖弗父何讓位給弟宋厲公,拜為宋國上卿。

七世祖孔父嘉是宋國大夫,曾為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災逃到魯國的鄒邑定居,作魯國的大夫。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居於魯昌平鄉鄒邑,為鄒邑大夫。

叔梁紇與原配施氏連出九個女兒,他望子心切,於是續娶一妾,得一子名孟皮,卻腳有殘疾。

叔梁紇在七十二歲時三度娶妻,娶了十八歲的顏徵在[來源請求],由於婚姻不合禮制,被史書稱為野合,約在魯襄公廿二年(公元前551年)生下孔丘。

顏徵在曾私下至尼丘山祭祀尼丘山神以求子,故取名丘,字仲尼。

儀容 孔子生而首上圩頂,而孔子,名「丘」,即是來源於此的說法[7]。

而唐朝司馬貞認為:「圩言烏。

頂音鼎。

圩頂言頂上窳也,故孔子頂如反宇。

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

」即孔子頭頂中部有凹陷。

清朝陳立相信此說,「是孔子首形象邱,四方高,中下,故名丘焉。

」史學家錢穆在《孔子傳略》中也持此說。

孔子身高九尺六寸(據中國度量衡條,西周一尺約19.1公分,八寸為一尺,則孔子身高約186公分;戰國時期為一尺23.1公分,十寸為一尺,則孔子身高為221.76公分。

以魯尺當遵循周禮而言,則《孔子世家》所載之九尺六寸,當為186公分。

)被後世稱為「長人」,這是孔子父親的遺傳。

據《左傳·襄公十年》曾記載:孟獻子曾稱讚孔子父親叔梁紇能力舉城門,說:「這就是《詩經》所說的『像老虎一樣有力氣』的人。

」 早年教育 孔子早年生活極為艱辛,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 孔子三歲時,叔梁紇去世,葬於魯國東部的防山,孔母未將墓的所在地告訴孔子。

顏氏移居曲阜闕里,將其撫養成人。

幼年的孔子常將祭祀用的禮器(俎豆)擺設起來,練習行禮演禮,作為一種遊戲。

[8] 孔子的母親在他17歲時去世[9],孔子希望將父母合葬。

為了打聽父親葬處,他將母親棺殯停於路口(五父之衢),向路人打聽。

後孔母的鄰居曼父之母,告訴孔子叔梁紇的墓處,孔子這才將父母合葬於防山。

第二年,孔子在為母親守喪時,季孫氏宴請士一級的人(饗士)。

孔子前往,不想卻被季孫氏家臣陽虎訓斥並拒絕。

但後世學者多懷疑此事有偽。

[10] 19歲時孔子為魯國貴族季孫氏做文書、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倉儲和畜牧。

娶宋人亓官氏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11]。

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該子便名為孔鯉,字伯魚。

孔鯉先孔子而死[12],有遺腹子孔伋,字子思。

23歲時孔子開始在鄉間收徒講學,學生有顏由(顏回之父)、曾點(曾參之父)、冉耕等。

[13] 魯昭公十七年,郯國國君郯子訪魯[14]。

郯子博學多才,27歲的孔子慕名拜見。

韓愈《師說》有語:「孔子師郯子。

」孔子先後「問禮於老聃,學鼓琴於師襄子,訪樂於萇弘。

」[15] 大約三十歲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來到孔子身邊。

此後,孔子一直從事教育事業,他廣收門徒,相傳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

他首倡有教無類及因材施教,成為當時學術下移、私人講學的先驅和代表,故後人尊為「萬世師表」及「至聖先師」。

適齊 三十五歲時,魯昭公被魯國掌權的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擊敗,逃到齊國,孔子便離開魯國到齊國,為高昭子家臣。

孔子曾與齊太師談說音樂,聞習韶樂之盛美,三月不知肉味。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齊景公說:「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雖有粟,吾得而食諸?」他日又問政於孔子,孔子說:「政在節財。

」景公想封孔子為尼谿田大夫,遭齊相國晏嬰進言勸阻,晏嬰認為孔子會干擾齊國的文化。

後來得知有齊大夫欲害孔子,景公沒有辦法,只好辭退孔子,孔子則重回魯國,聚徒講學。

初仕魯國 魯定公九年,51歲的孔子仕魯,初為中都宰(中都為今山東汶上縣),一年後做季孫氏司空,再升為魯國大司寇,期間行攝相事。

魯定公十年,魯定公與齊景公會於夾谷,孔子成功說服齊歸還侵占魯的汶陽等地。

[16] 魯定公十三年,孔子為重新確立魯公室的權威,策劃實施「隳三都」的政治軍事行動,希望能夠削減三桓麾下的實力,於是先墮叔孫氏之郈,再墮季孫氏之費,後沒能圍攻孟孫氏郕邑,功敗垂成。

魯定公十四年,孔子誅殺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但有看法認為少正卯事件是受到法家思想影響的後世學者所杜撰。

[17][18] 由於孔子治下魯國頗有起色,引起齊人警懼,齊大夫黎鉏設計,向魯贈送女樂文馬使魯定公不問朝政,並讓孔子與魯定公、季桓子等人之間在道德與政策上的分歧難以彌合,最終孔子去魯仕衞。

周遊列國 離開魯國以後,孔子率眾弟子周遊列國,輾轉於衞、曹、宋、鄭、陳、蔡、葉、楚等地,然而均未獲重用。

其間,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險。

留衞期間 孔子到了衞國,在前往陳地時,途經匡城,顏刻舉策指著郭外缺口說:「昔吾入此,由彼缺也。

」因孔子身材高大,被匡人誤以為是魯國的陽虎,而遭圍捕。

子路感到憤怒,奪戟準備交戰,但被孔子阻止。

過程中孔子曾與顏回失散,一度以為顏回已死。

衞靈公提供孔子與仕魯時同等的俸祿。

[19]居住一段時間後,遭人誣諂而離開。

孔子在蒲城滯留幾個月後返回衞國,衞靈公夫人南子非常想見孔子,並派人逼孔子去謁見她。

孔子不得已就去了,臉朝著北面,低頭俯地,不敢正視她;她亦於帷幕中再拜孔子。

子路得知南子見孔子之後,為此事甚感不滿[註6],孔子心裏明白,便對著子路向天發誓說:「我如果做了錯事的話,就讓老天處罰我吧!」[20]數月後,衞靈公與夫人南子同車,孔子為次,其餘官員在後,招搖遊市而過。

孔子對此事引以為恥,顏刻問有何恥辱,孔子感嘆:「我還從未遇見過好德勝過好色的人啊!」[21]便離開衞國。

過宋之危 孔子到了宋國以後,在大樹下和弟子習禮。

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將大樹拔除。

弟子打算盡速離去,孔子說:「上天給了我德行,桓魋能把我怎麼樣呢?」 相失於鄭 孔子在鄭國時,與弟子失散,孔子獨自站立在外郭的東門。

有人告知子貢,東門有人的額頭像堯,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產,腿長比禹短了三寸,但狼狽得像「喪家(喪事人家)之犬」[註7]。

弟子終把孔子尋回,並將此話告訴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容我說像那些聖賢的樣貌,還在其次。

但說我像條『喪家之犬』,真的講得很對、很對!」 受困陳蔡 周敬王三十一年(魯哀公六年,前489年)壬子,吳伐陳、楚伐蔡之際,楚昭王派人聘請孔子,孔子隨即出發。

陳、蔡大夫懼怕孔子為楚國所用,便將孔子圍困在陳、蔡野外,孔子等人不得行,絕糧七日,許多弟子病倒不起。

弟子中多有不快者,孔子仍舊講誦不絕。

後來派子貢至楚,楚昭王興師迎接孔子。

孔子在楚國期間,楚昭王一度想封給孔子七百里土地,令尹子西以孔子手下人才濟濟,如果獲得封地將來會威脅楚國統治為由勸阻了昭王。

晚年 顛沛流離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歲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尊為國老,但未受魯哀公的任用,這段期間孔子專注於教育和古籍整理。

前483年,獨子孔鯉先孔子而死[22]。

前481年,顏回先他而去世。

孔子有所感慨:「昔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

」哀公十四年夏,齊國陳恆弒其君,孔子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懇請伐齊,哀公讓他「去問季孫氏」,後孔子向季康子請求出兵,結果遭到拒絕。

公元前479年3月9日(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儒略曆3月9日,格里曆3月4日,夏曆二月十一),孔子逝世,享壽七十一歲,被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

眾弟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為孔子守墳6年。

回首一生,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理念 思想方面 「仁」的人生哲學 孔子會針對不同的弟子與不同的時機來講述「仁」,因材施教。

大致來說,孔子的「仁」就是曾子所說的「忠恕」二字而已。

孔子又說:「剛毅、木訥,近仁」、「巧言令色,鮮矣仁」在告訴我們「仁道」就是真誠踏實,切忌浮誇不實而違逆正道。

子貢有一次問孔子:「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孔子說:「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孔子告訴子貢行仁不必好高騖遠,從自身做起,再推己及人。

顓孫師志向太高,孔子認為他的個性可能流於偏激,所以孔子告訴顓孫師行仁的方法有五道:「恭、寬、信、敏、惠。

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孔子告訴顓孫師行仁要從「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著手。

對於自己的修養要嚴謹,對待別人則是恭敬寬容,又能厚待別人,如此才是行仁的方法。

顏淵是孔門弟子中的模範生,孔子曾稱讚他「其心三月不違仁」。

孔子只希望他能用「禮」來進一步約束自己就可以了。

《論語·顏淵》一章:「顏淵問仁。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 冉雍品德優良,又有政治才幹,曾任季氏宰。

當他問仁時,孔子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孔子的回答比較偏向政治層面。

孔子告訴冉雍行仁的方法就是待人恭敬,使民寬愛,如此一來,大眾對你都沒有怨恨,就是行仁政。

司馬牛言多而躁。

當他問起孔子什麼是仁,孔子告訴他「仁者其言也訒」,揭示慎言的重要。

當子貢問仁時,孔子用比喻的手法來告訴他「以友輔仁」的重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 孔子又諄諄告誡我們:「當仁,不讓於師」、「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以及「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部分思想的弊端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禮,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是這種「仁」,是有等級的。

禮指的是周禮,這種禮是分為天子、公、侯、伯、子、男等不同等級的人使用的物品,禮儀,音樂皆有各自使用的方法不能逾越。

孔子認為貴賤有序,親疏有別。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關係是恆定的,不可打破。

「禮」的社會秩序 禮,就是「節制」,宋明儒者也解作「理」。

《司馬遷·太史公自序》有:「禮以節人,樂以發和。

」我們來看孔子對於禮的闡釋: 《論語·泰伯》:「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 禮,也是「真情」,而且在上位者必須作為人民的表率。

所以孔子接著說: 『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 禮,不是浪費鋪張,而是真情流露;寧願節儉簡陋,也不奢侈浮誇: 《論語·八佾》:「林放問禮之本。

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 《論語·陽貨》:「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 禮,是對天地萬物的尊重。

藉由對禮法的好問,來表達自己對於天地的敬意: 《論語·八佾》:「子入太廟,每事問。

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

』子聞之,曰:『是禮也。

』」 君子與小人 君子與小人雖然是以身份地位區分開來的,但孔子不認為這是唯一的差別,更重要的在於修養和境界。

對此孔子有很多說明,如他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是修養的最高境界,同時也是方法,有著豐富而精微的內涵,並提出(「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的說法,表示端正服飾是君子的重要大事。

近百年來,不少人反感於中庸,大概是將它誤解為同流合污、媚世自是、毫無原則的偽君子行徑,其實這樣的鄉愿也正是孔子所深惡痛絕的,他說:「鄉愿,德之賊也。

」他認為,如果不能達到中庸,狂狷是次好的境界,畢竟「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

孔子又說: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教育方面 孔子主張育德為先,後以全面發展「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 有教無類: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 因材施教:了解學生根據不同的人與個性,進行洽如其分的教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實事求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知行合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學以致用:「知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 哲學方面 孔子提倡中庸之道,中庸就是以中為用的意思,意義就是折中、平衡、不偏不倚,力戒片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溫而厲,威而不猛」。

權變:孔子強調執中但並不執泥強調不要頑固可以變通,「可與立,未可與權」「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 政治方面 治理:孔子懷念周公,欲從周禮,希望「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主張德治與禮治,用禮樂教化治理國家,政令刑罰居次。

遵循堯舜之道,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之制。

經濟:孔子維護西周的井田制反對季康子的以田賦,展現了保守的立場。

宗教觀 孔子傾向不可知論,或者理性主義,孔子對宗廟中的祭禮很有研究,當作一種社會禮節來從事,但反而對宗教不太涉獵,最有名的一句是「子不語怪力亂神」;其他還有「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敬鬼神而遠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所以目前一般認為孔子相信「或許有鬼神」,但更注重現實,認為「不用討論鬼神」。

但孔子對天神也沒有否定,孔子說過:「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由「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可知其為宿命論者:由「不知天命,無以為君子」,可知孔子是天命論者,可能認為有一個「人格天」的存在。

也有解釋為,孔子幾乎是無神論者。

所謂的「獲罪於天」只是說「犯下滔天大罪」,並不指得罪上天。

「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只是認為「自己是正義而必勝」。

所謂的「天命」,只是說「崇高的使命」而已:「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是告訴弟子們「祭祀的意義」,且孔子在《論語》中「多次不願討論鬼神」的作為,可能接近無神論,但孔子因為時代因素等並不願直述。

主要成就 此章節的中立性有爭議。

加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討論頁說明此章節中立性有爭議的原因,以便讓各編輯者討論和改善。

此章節的準確性有爭議。

參見:儒家和儒教 儒家 儒學理論仁 ·義 ·禮 ·智 ·信天命 ·良知 ·天理 ·中庸三綱五常 ·四端 ·五倫 ·四維八德仁政 ·名教 ·宗法 ·井田格物致知 ·內聖外王 ·大同道統 ·聖賢 ·君子 ·王道 先聖先哲堯 ·舜 ·禹 ·商湯周文王 ·周武王 ·周公孔子 ·孟子 ·荀子 四配顏回 ·孟子 ·曾參 ·孔伋 十二哲閔損 ·冉雍 ·端木賜 ·仲由卜商 ·有若 ·宰予 ·冉耕冉求 ·言偃 ·顓孫師 ·朱熹 古代儒者中國董仲舒 ·何休 ·鄭玄 ·王肅王通 ·韓愈 ·程顥 ·程頤邵雍 ·周敦頤 ·張載 ·朱熹陸九淵 ·吳澄 ·陳獻章 ·王守仁薛瑄 ·呂坤 ·羅欽順 ·顧炎武王夫之 ·黃宗羲 ·顏元 ·戴震 日本藤原惺窩 ·林羅山 ·室鳩巢新井白石 ·雨森芳洲 朝鮮薛聰 ·權近 ·吉再 ·安珦 ·李穡李滉 ·王仁 ·李齊賢 ·鄭夢周 ·鄭道傳崔致遠 ·徐敬德 ·趙光祖 ·李彥迪 ·李退溪 ·李栗谷 越南朱文安 ·阮秉謙 ·阮廌黎貴惇 ·阮文超 ·吳時任 琉球程順則 ·向象賢 ·蔡溫 儒家經書六經 ·五經 ·四書 ·十三經周易 ·尚書 ·詩經周禮 ·儀禮 ·禮記春秋 ·左傳 ·公羊傳 ·穀梁傳孝經 ·論語 ·爾雅 ·孟子大學 ·中庸十三經註疏 ·四書章句集注 古典儒學中國儒學經學 ·今文經學 ·古文經學宋明理學 ·程朱理學 ·陸王心學陽明學 ·樸學 ·經世之學 ·實學 日本儒學水戶學 ·石門心學 朝鮮儒學朝鮮實學 越南儒學 琉球儒學 當代儒學學者熊十力 ·梁漱溟 ·馬一浮 ·唐君毅牟宗三 ·方東美 ·徐復觀 ·張君勱蔣慶 ·杜維明 ·成中英 ·劉述先學派新儒家 ·孔教 ·學衡派 ·波士頓儒家 宗教場所聖所天壇 ·地壇 ·日月壇 ·社稷壇太廟 ·孔廟 ·忠烈祠 ·祠堂國子監 ·書院 ·私塾 · 主要聖職聖職天子 ·學官 ·山長 ·塾師 ·教師祭官 ·禮生 ·族長 · 儀式典禮儀禮祭天 ·祭孔 ·祭祖 ·冠禮 ·婚禮 ·喪禮 ·拜師禮 信仰崇拜神祇自然崇拜 ·祖先崇拜 ·庶物崇拜 ·聖賢 ·忠烈 ·行業祖師 相關事項六藝 ·孔子弟子焚書坑儒 ·獨尊儒術 ·批林批孔 ·衍聖公 ·科舉 ·國子監 ·孔子學院 ·孔子和平獎 儒家文化圈閱論編 倫理學 理論 後設倫理學 規範性 ·描述性 效果論義務論美德倫理學 關懷倫理學 善與惡 ·道德 應用 生物倫理學 ·網絡倫理 ·神經倫理學(英語:Neuroethics) ·醫學 工程 ·環境 人權 ·動物權利 法律(英語:Legal_ethics) ·媒體商業 ·市場行銷宗教信仰 ·戰爭 核心問題 正義 ·價值 權利 ·責任 ·美德 平等 ·自由 ·信任 自由意志 ·同意 道德責任 主要思想家 蘇格拉底 ·柏拉圖 亞里斯多德 ·阿奎那 休謨 ·康德 邊沁 ·密爾 齊克果 ·尼采 羅爾斯 ·諾齊克 ·辛格 列表 倫理學主題列表 倫理學家名錄 本模板:檢視討論編輯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西周社會以血緣氏族(民族)為基礎的政治制度崩潰瓦解,而基於文化認同的華夏天下觀開始成形。

一些人開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問題,原先由貴族所壟斷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漸流入民間。

孔子正是這時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之一,遂開戰國諸子百家之先河。

《易傳》、《春秋》、《孝經》、《論語》是了解其本人思想的主要著作。

孔子開創了易學,並由他率先提出了「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作為其「仁學」的哲學基礎,他辯論仁義,「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曰仁曰義」,又論及六畫,「六位而成章(彰)」。

為政之道 正名是孔子最重要的政治主張。

可以從下面這個故事來徹底了解孔子「正名」的涵義: 當孔子三度至衛時,衛國發生了一件大事。

原來先前衛靈公寵愛夫人南子,想要把公位傳給南子的庶子。

於是,嫡長子蒯聵便企圖暗殺南子以保公位。

不幸謀殺計畫未成,而衛靈公得知此一消息之後勃然大怒,欲弒子蒯聵。

蒯聵逃亡至晉,衛靈公便與晉國宣戰。

就在衛靈公想要請教孔子有關兵陣之事時,孔子說:「俎豆之事,則嘗學之。

軍旅之事,未之學也。

」隔天孔子便感慨萬千地離開衛國。

現在靈公過世,蒯聵又不在國內,蒯聵子輒便繼承公位,是為衛出公。

但是,就在此時,蒯聵亦在晉軍護送下回到衛國,父子便為了爭奪公位而反目成仇。

孔子看在眼裡十分傷心。

有一天,子路問孔子:「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孔子便對子路不厭其煩地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 正名的目的在於維系一個秩序良好的社會,使人們有一定的規範遵循,而不致生活在一種不可預期的狀態之中。

很多人認為孔子希望能夠恢復西周的禮樂,也有一些人認為他只是以復古的名義鼓吹一種新的世界秩序。

立信,對於孔子而言,不僅是個人的美德,而且是一個基本的政治原則。

子貢請教為政的要點,孔子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點,他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 德治,孔子認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孔子曾任掌刑罰的大司寇,他怎會不知道嚴刑峻罰立竿見影的效果呢?但是,孔子深深感受到「民免而無恥」的社會隱憂,所以才提倡用道德倫理來教化人民,徹底洗滌人心,激發人的善性,才是經世濟民的正途。

教育理念與教學實況 孔子教學的項目有四:文、行、忠、信。

[23]文,指詩書禮樂等古代文獻;行,是德行;忠,意指盡心盡力;信,即為誠實無欺。

孔子對於古代文獻十分重視,尤其是詩、禮、樂。

他認為這三項學問對於人的性情養成非常重要。

《論語·泰伯》: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詩,可以使人興起好善惡惡之心;禮,使人進退得宜,進而可以立身於世;樂,可以使人養成完美的人格。

順道一提,孔子曾經這樣稱讚詩經:「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 學不厭、教不倦,使孔子成為中國的「大成至聖先師」。

他主張「有教無類」,學生多至三千人,從《論語》書上看來,他教導學生的只是人生日常所必經問題的解答,以及人與人相處所必備條件的闡明。

其道合理而平凡,易知易行;然而用之於身則身修,用之於家則家齊,用之於國則國治,用之於天下則天下平。

三千弟子和七十二位精通六藝的弟子 參見:孔子弟子列表 古代尊師-孔子畫像 據《史記》記載,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藝者七十二人,稱「七十二賢人」。

孔子有十位傑出弟子,號稱孔門十哲: 在德行方面出眾的有:顏回(顏淵)、閔損(閔子騫)、冉耕(伯牛)、冉雍(仲弓)。

在言語方面出眾的有:宰予(宰我)、端木賜(子貢)。

在文學方面出眾的有:言偃(子游)、卜商(子夏)。

在政事方面出眾的有:冉求(冉有)、仲由(子路)。

十哲以外,在文學方面出眾的有顓孫師(子張)、曾參(子輿)、澹臺滅明(子羽)、原憲(子思)、公冶長(子長)、樊須(樊遲)、有若(子有)、公西赤(子華)。

孔子死後,「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

」這樣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貴族壟斷的世卿世祿制,為專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體制創造了條件。

整理編修古籍 相傳孔子作史書《春秋》(《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微言大義,寄託政治理想。

(現在一般認為《春秋》是孔子編輯魯國原始史料後寄託其政治理想之作,也有少數學者認為《春秋》非孔子所編撰。

)《春秋》一書所載年代(前722年到前481年)就稱為春秋時代。

孔子門人及其再傳弟子將其學說結輯成《論語》,是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文獻。

漢代定型的《禮記》一書中也曾記述孔子的思想(如其中的《大學》及《中庸》等),又有記錄孔門思想的《孔子家語》一書,傳統上被認為多偽撰,但近年漸得學界重視。

南宋時,朱熹將《論語》以及《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與反映亞聖孟子思想的《孟子》一書合在一起撰寫了《四書集注》,是謂四書。

四書與《詩》(詩經)、《書》(尚書)、《禮》(禮記)、《易》(易經)、《春秋》五部經典合稱「四書五經」,乃儒家學說之核心經典。

佚失的《樂經》有關「儒家論樂的一套基本觀點」已經面世。

郭店簡原名叫《性自命出》的篇章前半部是專門論樂的。

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作春秋。

家族 主條目:孔子世家、孔子世家大宗世系和衍聖公 孔子在曲阜孔林內的墓地,墓碑上書:「大成至聖文宣王」孔林石俑越南1961年發行的孔子像郵票 孔子身後,七世單傳,至第九代才有孔鮒、孔騰、孔樹兄弟三人。

孔子後裔秉承祖先「詩禮傳家」之祖訓,在文學、經學等方面都有較大成就,在明清時期更因為得到皇帝扶持,成為「天下第一家」。

影響 形象 西漢公羊學相信孔子受天命而為王,是一個沒有王位的王,即「素王」,他「為漢製法」,所作的《春秋》代表了一王之法。

漢代緯書中,孔子被神化為神,如春秋緯《演孔圖》說孔子是「黑帝」的兒子。

[24] 孔子與中華文化 孔子雖為諸子之一,但「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本是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

秦朝以法家學說治天下,西漢武帝前推行黃老之術而以「無為」治國。

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罷黷百家,表章六經」,確立鞏固了孔子學說在中華文化中的主軸地位,恢復六經的正統地位,孔子也成為中華文化的代表人物。

邵雍指出,「孔子贊《易》自羲、軒而下,序《書》自堯、舜而下,刪《詩》自文、武而下,修《春秋》自桓、文而下。

自羲、軒而下,祖三皇也;自堯、舜而下,宗五帝也;自文、武而下,子三王也。

自桓、文而下,孫五伯也。

」[25],這就是說,孔子整理「六經」,對三皇、五帝、三王、五伯以來文化的進行綜合,所謂集大成也。

國學大師柳翼謀以孔子為「中國文化之中心」,「其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其後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

錢穆亦認為「孔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聖人。

在孔子以前,中國歷史文化當已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積累,而孔子集其大成。

在孔子以後,中國歷史文化又復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演進,而孔子開其新統。

在此五千多年,中國歷史進程之指示,中國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響最大貢獻者,殆無人堪與孔子相比倫。

」[26]宋儒朱熹曾歎曰:「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朱子語類,卷九十三》。

孔子學說在中國周邊地區,如:朝鮮半島(漢代傳入)、日本(唐代定型)、越南(宋明傳承)等地,都有及於深遠的精神影響,形成了東亞儒家文化圈。

尊孔與非孔 孔子提倡禮義之邦的理想在後世政治上經歷代士大夫辨證取得法統地位,但獨尊儒術也成為歷代政權羈彌知識份子的手段,最具典型者為元朝,一方面將儒士貶為第九等人(乞丐為第十等),一方面又追封孔子為王,顯見歷代政權藉尊孔以鉗制思想自由的背後保守反動動機。

由此就產生非孔思潮,自魏晉南北朝起直到近代西方思潮等衝擊,為了爭取學術自由,不斷產生知識分子極大的反抗力量。

[27] 近現代以來的新發展 1687年巴黎發行的《孔子生活與成就》一書,ProsperoIntorcetta著 清末到民國時期 孔子言論在近現代以來的新發展就是新儒學,又稱新儒家,是近代西方文明輸入中國以後,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條件下產生的新的儒家學派。

狹義的新儒學,是指梁漱溟、張君勱、熊十力等人所提倡的新儒學。

廣義的新儒學則可上溯到鴉片戰爭以來關於儒學變革的所有學說。

從鴉片戰爭到戊戌變法是新儒學的準備階段,這一階段主要表現為儒家學者在西方文明衝擊之下被動接受西方文明的一些內容以求自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這一階段的代表思想。

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是新儒學的萌芽階段,這一階段主要表現為康有為、梁啓超等人日趨成熟的托古改制的社會改良思想,即用儒學來解釋改良思想。

代表作有《大同書》等。

從戊戌變法到五四運動是新儒學的嬗變階段,這一階段主要表現為孫文的籍古創製,孫文在學習西方民主經驗和思考西方弊政的基礎上,仿慕儒家體制創立了政權與治權分立的民權學說和五權分立的政體學說。

在《建國方略》中慕仿周禮制訂了非常詳細的「結會」「動議」等程序和儀規;在《民族主義》講稿中以恢復「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儒家道德,作為復興民族的基礎;在《民權主義》講稿中以儒家「聖賢才智平庸愚劣」的觀念來講解真平等與假平等的分野。

在《民生主義》講稿中以儒家倡導的大同主義作為民生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同義語。

從五四運動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是新儒學的開宗明義階段,這一階段主要表現為梁漱溟、張君勱、熊十力等人開始在「新儒學」旗幟下進行的儒學研究。

新儒學開宗的政治基礎是當時的官方意識形態三民主義中含有儒學的內容。

這一階段的特徵是:新儒學的活動主要體現於思想領域;新儒學的目標是在匯通中西文化的前提下解釋和發展儒學。

代表作有梁漱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人心與人生》、賀麟的《儒家思想的新開展》等,尤其是梁漱溟的《人心與人生》可謂現世之見孔子之真者。

主要成果是熊十力繼承陸王心學構築的「新儒學思想體系」和馮友蘭的「新理學」。

總的說來,新儒學基本上是以儒學的「內聖外王」為立宗之本的,它是在儒學遭到普遍責難的時候出現的。

這一階段的新儒學在思想研究領域進行了一些探索,但是沒有對社會發展產生有價值的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到中國文化大革命結束是新儒學的沉寂階段,這一階段不僅中國大陸的新儒學研究歸於沉寂,海外新儒學亦甚少成績。

批林批孔運動 主條目:批林批孔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提及「我贊成秦始皇,不贊成孔夫子」。

至1974年,中國大陸發起「批林批孔」運動。

這個運動流於外在形式,沒有做真正的內在革新,黎鳴因此說到:「毛澤東事實上還在繼續繼承孔丘及其儒家的「親親尊尊長長」的價值觀,還在繼續堅持孔丘及其儒家所倡導的說謊的「文化」和禁言的「政治」。

」[28] 中國大陸各地的孔廟的文物古蹟因此遭到了很大的破壞,連孔子墓亦被炸開,「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大碑被砸斷,廟碑、孔廟的泥胎塑像被搗毀。

文化大革命時期批孔者辱稱孔子為孔老二;明代之後衍聖公的墳墓全部被破壞,甚至有人將掘出的屍體掛於樹上[29]。

並有詆毀孔子的著作,例如《孔老二罪惡的一生》[30]傳世。

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是新儒學的恢復和發展階段。

這一階段尚在進行之中。

恢復階段的主要特徵是過去的一些新儒學著作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學術界開始反思和討論新儒學的功過利弊。

發展階段的主要特徵是在過去「新儒學」研究的基礎上,對儒學和新儒學進行徹底的和全面的去糟取精古為今用。

發展階段的新儒學是當代和諧文化的組成部分,新興的「大眾儒學」是當代新儒學發展的最高成果。

天安門豎孔子像 總高9.5公尺的孔子像於2011年1月11日豎立在天安門以東的國家博物館北門廣場,但是第99天時孔子像被悄悄移走,不知去向。

[31]外國媒體多認為官方想重建中國社會秩序,標誌著中國人對孔子的一次重要反省。

[32]中國大陸部分左傾網站網民對此事件持反感態度。

[33][34][35] 紀念 祭孔 參見:孔廟、孔子像和祭孔 歷代帝王之祀孔子者,自漢高祖始。

《漢書·高帝紀》:「過魯,以太牢祠孔子。

」而學校祀孔,自明帝始。

《後漢書·禮儀志》:「永平二年,……養三老五更於辟雍;郡、縣、道行鄉飲酒禮於學校,皆祀聖師周公、孔子。

」《文獻通考》:「貞觀二年,停祭周公,升孔子為先聖」。

蓋自漢以來,雖已舉國崇奉孔子之教,而立廟奉祀,近於宗教性質者,乃由人心漸演漸深,踵事增華之故,初非孔子欲創立一教,亦非僅一二帝王或學者,假孔子之教以愚民也。

[36] 後人為了紀念孔子,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建有孔廟進行祭孔的活動。

從1952年開始,在台灣,孔子的生日被定為教師節。

在大陸,改革開放以後隨著中華文化的復興,祭孔活動興起。

孔府、孔廟、孔林 參見:孔府、孔廟和孔林 中國山東曲阜的孔廟、孔府、孔林合稱「三孔」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徵。

孔廟始建於公元前478年,歷經2400多年而從未放棄祭祀,是中國使用時間最長的廟宇,也是中國現存最為著名的古建築群之一;孔林是孔丘死後葬身之墓地,延續使用2400多年,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上延用時間最長的氏族墓地;孔子嫡孫保有世襲罔替的爵號,歷時2100多年,是中國最古老的貴族世家,其府第孔府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好、最為典型的官衙與宅第合一的建築群。

「三孔」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37]。

歷代追封追諡 孔子去世後,歷代帝王為彰顯對孔子的尊崇,不斷追封追諡。

朝代 年代 封賜來源 封號和諡號 封諡原因及意義來源 東周 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 魯哀公 尼父 亦稱「尼甫」,孔子字仲尼,父是敬稱[38] 西漢 元始元年(公元元年) 漢平帝 褒成宣尼公 漢元帝曾封孔氏二支長孫孔霸為褒成君,[39]日後以褒成君食邑八百戶祀孔子 東漢 永元四年(92年) 漢和帝 褒尊侯 北魏 太和十六年(492年) 北魏孝文帝 文聖尼父 文聖為諡號 北周 大象二年(580年) 北周靜帝 鄒國公 隋朝 開皇元年(581年) 隋文帝 先師尼父 先師出自《禮記·文王世子》,「凡學,春官釋奠於其先師,秋冬亦如之。

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

」 唐朝 武德七年(624年) 唐高祖 先師 唐朝 貞觀二年(628年) 唐太宗 先聖 隋至初唐釋奠禮以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唐太宗廢周公,以孔子為先聖,顏淵配享 唐朝 貞觀十一年(637年) 唐太宗 宣父 唐朝 乾封元年(666年) 唐高宗 太師 武周 天授元年(690年) 武則天 隆道公 唐朝 開元二十七年(739年) 唐玄宗 文宣王 宋朝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 宋真宗 玄聖文宣王 玄聖出自《莊子·外篇·天道第十三》,「玄聖素王之道也」 宋朝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 宋真宗 至聖文宣王 因避宋聖祖趙玄朗諱而改至聖,至聖出自《中庸》,「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

」[40] 西夏 人慶三年(1146年) 西夏仁宗 大周明宗文宣皇帝 元朝 大德十一年(1307年) 元成宗 大成至聖文宣王 大成出自《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大成」本是古代秦樂的用語。

古樂一變為一成,九變而樂終,至九成完畢,稱為大成,後來引申稱集中前人的主張、學說等形成的完整的體系。

明朝 嘉靖九年(1530年) 明世宗 至聖先師 張璁認為孔子稱王名不正言不順,明世宗依其意見,去王號及大成文宣之稱。

[41] 清朝 順治二年(1645年) 清世祖 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清朝 順治十四年(1657年) 清世祖 大成至聖文宣王 李若琳提請恢復孔子元朝時的封諡,經禮部商議,最終確定為大成至聖文宣王 國民政府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 中華民國教育部 大成至聖先師 現代文藝作品 小說 1989年《孔子》日本作家井上靖之作。

電影 1940年版《孔夫子》由唐槐秋飾演孔子。

1985年版《孔子》由曹見得飾演孔子。

2010年版《孔子》(又譯:孔子:決戰春秋)由周潤發飾演孔子。

電視劇 1990年版《孔子》由王繪春飾演孔子。

1996年版《東周列國春秋篇》由王繪春飾演孔子。

2010年版《孔子春秋》由朱剛日堯飾演孔子。

2011年版《孔子》由趙文瑄飾演孔子。

2012年版《智勝鮮師》由曾國城飾演孔子。

話劇 2021年《典籍里的中國》由王繪春飾演孔子。

動畫片 《孔子傳》(1995年)(台灣公視與日本NHK、韓國KBS三國共同合力製作) 《孔子》(2009年) 郵票 1989年9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發行了《J162M孔子誕生2540周年(小型張)》,紀念孔子誕辰 注釋 ^其生日有爭議,參見孔子誕辰日 ^中國古代的儒家為了避諱他們的聖賢的名字,在要讀或書寫孔子名時,常常會將「丘」的末劃的一橫省略用硃筆圈之,並改讀「某」,亦可跳過不讀。

當「丘」單字出現,則讀「區」,當「丘」字作為詩的韻時,則讀「休」。

^意為聖人之中的聖人 ^明世宗 ^清聖祖 ^由於南子貌美,並相傳其好淫不貞,子路懷疑孔子與南子有男女關係。

^原指「有喪事的人家養的狗」,因為辦喪事期間,沒空照顧狗,導致缺乏餵食而瘦弱憔悴。

後人多轉讀為「喪失」之「喪」,指「喪失家屋的狗」。

參考來源 ^山东曲阜举行2018年祭孔大典.新華網.2018-09-28[2019-01-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8).  ^作家与孔子后人合作百家姓歌曲《孔》用典20多处.新華網.2017-04-12[2019-01-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7).  ^韓非《韓非子·顯學》:世之顯學,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

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

故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離為三,取捨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孔、墨不可復生,將誰使定世之學乎? ^西漢·司馬遷《史記·儒林列傳》:自孔子卒後,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

故子路居衛,子張居陳,澹臺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終於齊。

如田子方、段干木、吳起、禽滑釐之屬,皆受業於子夏之倫,為王者師。

是時獨魏文侯好學。

後陵遲以至於始皇,天下並爭於戰國,懦術既絀焉,然齊魯之閒,學者獨不廢也。

於威、宣之際,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業而潤色之,以學顯於當世。

^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

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

^衛琪《玉清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注》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

字仲尼,姓孔氏 ^《史記·孔子世家》 ^《闕里志·年譜》 ^梁濤,《孔子行年考》 ^《孔子家語·本姓解》:至十九,娶於宋之亓官氏,一歲而生伯魚。

^《史記·孔子世家》曰:「孔子生鯉,字伯魚。

伯魚年五十,先孔子死。

」 ^劉向,《新序》 ^《左傳·昭公十七年》 ^《孔子家語》 ^齊魯兩國的文化較量──孔子知命之旅(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史記》〈孔子世家〉:會齊侯夾谷,為壇位,土階三等,以會遇之禮相見,揖讓而登。

獻酬之禮畢,齊有司趨而進曰:「請奏四方之樂。

」景公曰:「諾。

」於是旍旄羽袚矛戟劍撥鼓譟而至。

孔子趨而進,歷階而登,不盡一等,舉袂而言曰:「吾兩君為好會,夷狄之樂何為於此!請命有司!」有司卻之,不去,則左右視晏子與景公。

景公心怍,麾而去之。

有頃,齊有司趨而進曰:「請奏宮中之樂。

」景公曰:「諾。

」優倡侏儒為戲而前。

孔子趨而進,歷階而登,不盡一等,曰:「匹夫而營惑諸侯者罪當誅!請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異處。

景公懼而動,知義不若,歸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魯以君子之道輔其君,而子獨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於魯君,為之柰何?」有司進對曰:「君子有過則謝以質,小人有過則謝以文。

君若悼之,則謝以質。

」於是齊侯乃歸所侵魯之鄆、汶陽、龜陰之田以謝過。

^鮑鵬山.孔子傳.香港中和出版公司.2013:6–7.  ^《朱子語類‧卷九十三》:「某嘗疑誅少正卯無此事,出於齊魯陋儒欲尊夫子之道,而造為之說。

若果有之,則左氏記載當時人物甚詳,何故有一人如許勞攘,而略不及之?史傳間不足信事如此者甚多。

」 ^《史記》衛靈公問孔子:「居魯得祿幾何?」對曰:「奉粟六萬。

」衛人亦致粟六萬。

^《史記》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 ^《史記》孔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 ^《史記·孔子世家》曰:「孔子生鯉,字伯魚。

伯魚年五十,先孔子死。

」《孔子文化大典》附「孔子生平系年」 ^見《論語·述而篇》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三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頁204。

^《皇極經世書·觀物內篇之六》 ^錢穆《孔子傳·序言》第1頁,三聯書店2002年版。

^20111105世紀大講堂:中國的文化復興與啟蒙/資中筠 ^《尊孔是中國「人」的「自毀」》/黎鳴 ^孔令朋《孔裔談孔》,中國文史出版社,1998年9月1日,ISBN978-7-5034-0938-7 ^巴金文.小人书:孔老二罪恶的一生(PPT).顧炳鑫、賀友直繪.百度文庫.[2013-04-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孔子"走進"天安門廣場創作者透露僅鑄造用銅就達17噸(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孔子像樹立,是中華文化復興的開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天安門豎孔像外媒:孔子思想復興.[2011-01-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28).  ^天安门前孔子像.[2011-04-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21).  ^我们反对在天安冂广场立孔像的十条理由.[2011-04-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19).  ^立孔子像是為了徹底與毛澤東決裂(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天安門廣場立孔子像,諷刺共產黨建黨90周年(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 ^世界文化遺產——孔府孔廟孔林(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新華網 ^集解王肅曰:「父,丈夫之顯稱也」 ^如淳解釋說:「為帝師,教令成就,故曰褒成君。

」 ^《史記·孔子世家》亦引用,「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赵荣光·〖孔庙释典礼的儒学普世价值及其仪礼规范〗.[2010-01-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7).  書目 中國文化基本教材類編本第一至三冊何寄澎教授主編龍騰文化 新譯四書讀本謝冰瑩等人編譯三民書局印行 中國文學史演義第一冊錢念孫教授著正中書局 外部連結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孔子分類 從維基百科的姊妹計劃了解更多有關「孔子」的內容 維基詞典上的字詞解釋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多媒體資源 維基新聞上的新聞 維基語錄上的名言 維基文庫上的原始文獻 維基教科書上的教科書和手冊 維基學院上的學習資源 維基數據上的數據項 中國主題 哲學主題 歷史主題 人物主題 論語(繁體)(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史記·孔子世家(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孔子年譜 孔子的封諡號 孔子(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百科全書》) 孔氏宗親網 中國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編輯] 在維基文庫閱讀該作者作品 《史記/卷047》,出自司馬遷《史記》 黃俊傑:〈孔子心學中潛藏的問題及其詮釋之發展:以「吾道一以貫之」的詮釋為中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黃勇:〈「好德如好色」:孔子對當代美德倫理學的貢獻(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黃勇:〈為什麼不該轉過你的左臉:孔子論如何對待作惡者〉。

劉述先:〈論孔子思想中隱含的「天人合一」一貫之道——一個當代新儒學的闡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柯馬丁:〈孔子:漢代作者〉。

二階堂善弘:〈關於民間寺廟祭孔的狀況——以閩台地區為主〉。

?  相關條目連結閱論編中國哲學學派 農家 儒家 道家 漢學 黃老道 法家 墨家 宋明理學 玄學 新儒家 新道家 縱橫家 名家 陰陽家 楊朱學派 諸子百家 三教合流 哲學家 孔子 孫子 墨子 楊朱 老子 莊子 孟子 告子 許行 公孫龍 鄒衍 荀子 韓非子 邵雍 朱熹 陸九淵 王守仁 黃宗羲 王夫之 概念 道 德 法(英語:Fa(philosophy)) 兼愛 敬(英語:Jing(philosophy)) 靜坐 禮(英語:Li(Confucianism)) 理 天命 氣 情 仁 神 思(英語:Si(philosophy)) 體(英語:Ti(philosophy)) 天 無為 孝 心(英語:Xin(philosophy)) 性(英語:Nature(philosophy)) 義 陰陽 用(英語:Ti(philosophy)) 正名 自然 思辨 天人之辨(天道、人道) 義利之辨 人禽之辨 夷夏之辨(華夷秩序) 王霸之辨(王道、霸道) 儒法之辨 儒墨之辨 名實之辨 本末之辨 有無之辨 才性之辨 言意之辨 古今之辨 中外之辨(國學、西學) 體用之辨 內聖外王之辨(內聖外王) 主題 美學 認識論 倫理學 邏輯學 形上學 政治哲學 社會哲學 閱論編語言哲學哲學家 柏拉圖(「克拉底魯(英語:Cratylus(dialogue))」) 高爾吉亞 亞里斯多德 斯多葛主義 皮浪主義 經院哲學 伊本·魯世德 伊本·赫勒敦 托馬斯·霍布斯 萊布尼茨 赫爾德 諾爾(英語:LudwigNoire) 洪堡 阿蘇爾門迪(英語:JoxeAzurmendi) 毛特納(英語:FritzMauthner) 保羅·利科 索緒爾 弗雷格 博厄斯 田立克 薩丕爾 布龍菲爾德 柏格森 維谷斯基 維根斯坦 「哲學研究」 「邏輯哲學論」 羅素 卡爾納普 德希達 「論文字學(英語:OfGrammatology)」 「LimitedInc(英語:LimitedInc)」 沃爾夫(英語:BenjaminLeeWhorf) 伯格曼 奧斯丁 喬姆斯基 伽達默爾 克里普克 艾耶爾 安斯康姆 麥可·達米特 戴維森 格萊斯 吉爾伯特·賴爾 斯特勞森 蒯因 普特南 希爾勒 理論 指稱的因果理論(英語:Causaltheoryofreference) 對比主義(英語:Contrastivism) 因襲主義(英語:Conventionalism) 克拉蒂盧斯主義(英語:Cratylism) 解構主義 名稱的摹狀詞理論(英語:Descriptivisttheoryofnames) 中介指稱理論(英語:Directreferencetheory) Dramatism(英語:Dramatism) 表現主義 語言決定論(英語:Linguisticdeterminism) 邏輯原子論(英語:Logicalatomism) 邏輯實證主義 指稱理論(英語:Mediatedreferencetheory) 唯名論 非認知主義(英語:Non-cognitivism) 陽性中心主義(英語:Phallogocentrism) 寂靜主義 關聯理論(英語:Relevancetheory) 語義外在論(英語:Semanticexternalism) 語義整體論(英語:Semanticholism) 結構主義 指代理論(英語:Suppositiontheory) 共生哲學(英語:Symbiosism) 神學語言無認知上的意義(英語:Theologicalnoncognitivism) 摹狀詞理論 驗證理論 概念 歧義 語言相對論 語意 語言 真值載體(英語:Truth-bearer) 命題 使用-提及區別(英語:Use–mentiondistinction) 概念 分類 集合 類(英語:Class(philosophy)) 內涵 邏輯形式(英語:Logicalform) 元語言 心理表徵 複合性原理 性質 符號(英語:Sign(semiotics)) 意義和指稱(英語:Senseandreference) 言語行為理論 符號 實體 句子 陳述 更多... 相關條目 分析哲學 信息哲學 哲學邏輯 語言學 語用學 修辭學 語義學 形式語義學(英語:Formalsemantics(linguistics)) 符號學 分類 歷史 閱論編倫理學(道德哲學)相關條目應用倫理學 ·規範倫理學 ·元倫理學 ·描述倫理學 ·醫學倫理學 ·數學倫理學 ·工程倫理學 ·專業倫理學 ·環境倫理學 ·生物倫理學 ·性倫理學 概念 自由 ·自主 ·權利 ·良心 ·價值 ·道德 ·責任 ·關懷 ·人性 ·正義 ·原理 ·美德 ·幸福 ·準則 ·痛苦 ·平等 ·信任 ·自由意志 ·共識 ·自然權利 ·人權 ·正義戰爭 ·價值論/價值觀 ·善惡(善 ·惡) ·商業倫理理論 功利主義 ·歸結主義 ·義務論 ·關懷倫理學 ·德性倫理學 ·情緒主義 哲學家 柏拉圖 ·亞里斯多德 ·孔子 ·孟子 ·荀子 ·奧古斯丁 ·阿奎那 ·斯賓諾莎 ·休謨 ·康德 ·黑格爾 ·叔本華 ·邊沁 ·密爾 ·齊克果 ·西季威克 ·尼采 ·摩爾 ·羅爾斯 ·威廉士 ·麥基 ·麥金泰爾 ·辛格 ·帕菲特 ·斯坎倫 ·內格爾 ·泰勒 ·阿蘇爾門迪(英語:JoxeAzurmendi) 閱論編社會哲學和政治哲學社會與政治哲學家 安薩里 阿林斯基 亞里斯多德 阿羅頻多 伊本·魯世德 奧古斯丁 阿奎那 阿蘇爾門迪(英語:JoxeAzurmendi) 巴迪歐 巴枯寧 鮑德里亞 伯努瓦(英語:AlaindeBenoist) 邊沁 伯林 波納德 鮑桑葵 伯克 加繆 考底利耶 西塞羅 喬姆斯基 孔德 孔子 德博 德熱拉斯 涂爾幹 恩格斯 福柯 傅立葉 甘地 蓋倫 秦梯利 葛蘭西 格老秀斯 哈貝馬斯 韓非 霍布斯 休謨 康德 柯克 克魯泡特金 勒龐 萊布尼茨 勒普勒 洛克 盧森堡 馬基亞維利 邁斯特 馬勒伯朗士 馬爾庫塞 馬里坦 馬西略 馬克思 孟子 米契爾斯 密爾 孟德斯鳩 默澤爾(英語:JustusMöser) 墨子 穆罕默德 內格里 尼采 諾齊克 奧克肖特 奧特嘉 帕累托 普拉門納茲(英語:JohnPlamenatz) 柏拉圖 波普爾 蘭德 羅爾斯 勒南 盧梭 羅伊斯(英語:JosiahRoyce) 羅素 桑塔亞那 沙卡(英語:PrabhatRanjanSarkar) 薩特 施米特 希爾勒 商鞅 桑巴特 施潘(英語:OthmarSpann) 斯賓塞 斯密 斯皮里托(英語:UgoSpirito) 施蒂納 施特勞斯 丹納 查爾斯·泰勒 梭羅 勝論學派 維韋卡南達 沃爾澤 齊澤克 社會理論 無政府主義 權威主義 集體主義 共產主義 衝突理論 儒家 保守主義 和諧理論(英語:Consensustheory) 契約主義 甘地主義(英語:Gandhism) 個人主義 法家 自由主義 自由意志主義 墨家 進步主義 民族自由主義 社會建構主義 社會達爾文主義 社會決定論 社會主義 功利主義 社會概念 公民不服從 民主 四民 正義 法律 天命 和平 財產權 革命 權利 社會契約 社會 戰爭 更多... 相關條目 經濟哲學 教育哲學 歷史哲學 法律哲學 社會科學的哲學(英語:Philosophy_of_social_science) 性哲學(英語:Philosophy_of_sex) 愛情哲學 社會知識論(英語:Socialepistemology) 主題 分類 專題 歷史 閱論編哲學 分支(形上學 ·知識論 ·邏輯學 ·倫理學 ·美學)哲學與…… 行動 藝術 文化(英語:Philosophyofculture) 設計 音樂 電影 存在 商業(英語:Philosophyofbusiness) 對話(英語:Philosophyofdialogue) 教育 環境 醫療(英語:Philosophyofhealthcare) 歷史 人性 幽默(英語:Theoriesofhumor) 語言 文學 數學 精神 痛苦(英語:Pain(philosophy)) 心理學(英語:Philosophyofpsychology) 神經哲學(英語:Neurophilosophy) 哲學 宗教 科學 物理 化學 生物 地理 性(英語:Philosophyofsex) 社會科學(英語:Philosophyofsocialscience) 經濟 公正 法律 政治 社會 時空(英語:Philosophyofspaceandtime) 技術 計算機(英語:Philosophyofcomputerscience) 工程(英語:Philosophyofengineering) 情報 戰爭  哲學學派哲學史 西方 古典 中世紀 文藝復興 近代(巴洛克時期 ·啟蒙時代 ·19世紀) 當代 東方 古典中國 儒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魏晉玄學 道家 楊朱 禪宗 希臘-希臘化哲學 前蘇格拉底 畢達哥拉斯主義 詭辯學派 柏拉圖主義 亞里斯多德主義(逍遙學派) 犬儒學派 伊比鳩魯學派 斯多亞學派 新柏拉圖主義 解釋學 印度 佛教 順世論 印度教(英語:Hinduphilosophy) 耆那教(英語:Jainphilosophy) 波斯(英語:Iranianphilosophy) 瑪茲達教(英語:Mazdak#Mazdakism) 祆教 楚爾凡教義(英語:Zurvanism) 中世紀9–16世紀基督歐洲 經院哲學 人文主義 托馬斯主義(阿奎那) 東亞 宋明理學(程朱理學 ·陸王心學 ·永嘉學派) 韓國儒學 日本朱子學 印度 新邏輯學派(印度哲學)(英語:Navya-Nyāya) 有保留的非二元論(英語:Vishishtadvaita) 二元論(英語:Dvaita) 伊斯蘭 阿威羅伊主義(英語:Averroism) 阿維森納 照明主義(英語:Illuminationism) 伊斯蘭教義學 蘇菲主義(英語:Sufiphilosophy) 猶太教 猶太-伊斯蘭(英語:Judeo-Islamicphilosophies(800–1400)) 近代17–19世紀人物 新托馬斯主義 笛卡爾主義 康德主義 新康德主義 黑格爾主義(英語:Hegelianism) 馬克思主義哲學 唯物-唯心 辯證唯物主義 唯心主義 絕對唯心論(英語:Absoluteidealism) 理性主義 經驗主義 效益主義 實用主義 其他 自由主義 無政府主義 現代主義 現象學 超驗主義 存在主義 日本國學 新儒家 當代20–21世紀分析哲學 分析女性主義(英語:Analyticalfeminism) 結果論 實驗哲學 內在主義與外在主義(英語:Internalismandexternalism) 證偽主義 基礎主義和真理融貫論 邏輯實證主義 科學主義 法律實證主義 蒯因的自然主義(英語:Naturalizedepistemology) 日常語言哲學 寂靜主義 羅爾斯主義 改革宗知識論(英語:Reformedepistemology) 後分析哲學(英語:Postanalyticphilosophy) 功利主義 新亞里斯多德主義 維也納學派 維根斯坦 歐陸 批判理論 解構主義 存在主義 女性主義 法蘭克福學派 後現代主義(英語:Postmodernphilosophy) 後結構主義 社會建構主義 結構主義 其他 京都學派 俄國宇宙主義(英語:Russiancosmism) 更多  領域形上學 原子論 二元論 一元論 自然主義 本體論 行動 事件 過程哲學(英語:Processphilosophy) 現實 反實在論(英語:Anti-realism) 概念論 唯心主義 唯物主義 自然主義 唯名論 實在論 自然神論 知識論 理性主義 唯心主義知識論 經驗主義 建構主義(英語:Constructivistepistemology) 特殊主義(英語:Epistemologicalparticularism) 懷疑論(英語:Philosophicalskepticism#Epistemologyandskepticism) 唯我論 信仰主義 精神 行為主義 取消主義 副現象主義 機能主義(英語:Functionalism(philosophyofmind)) 客觀主義 主觀主義 倫理學 結果論 義務倫理學 德性倫理學 自由意志 相容論 決定論 自由意志主義(英語:Libertarianism(metaphysics)) 規範性(英語:Norm(philosophy)) 絕對主義 特殊主義(英語:Moralparticularism) 相對主義 虛無主義 懷疑主義 普遍主義 美學 形式主義 制度論(英語:Institutionaltheoryofart) 美學回應(英語:Aestheticemotions) 邏輯學 經典 非經典 形式 非形式 悖論 謬誤  各地區哲學哲學相關列表各地區哲學 非洲(衣索比亞(英語:Ethiopianphilosophy)) 阿茲特克(英語:Aztecphilosophy) 東方(中國 ·日本 ·朝韓(英語:Koreanphilosophy) ·香港 ·臺灣 ·印度 ·伊朗(英語:Iranianphilosophy) ·印尼(英語:Indonesianphilosophy) ·巴基斯坦(英語:Pakistaniphilosophy)) 西方(美國(英語:Americanphilosophy) ·英國 ·丹麥(英語:Danishphilosophy) ·法國(英語:Frenchphilosophy) ·德國 ·希臘 ·義大利(英語:Italianphilosophy) ·波蘭(英語:Polishphilosophy) ·羅馬尼亞(英語:Romanianphilosophy) ·俄國(英語:Russianphilosophy) ·斯洛維尼亞(英語:Slovenephilosophy)) 列表 概要 索引 問題 學派 詞彙表 概念 哲學家 運動 出版物 主題 分類 專題 最近更改 閱論編孔子和平獎主辦者 孔慶東 譚長流 譙達摩 羊滌生 趙振江 周桂鈿 李繼興 中國國際和平研究中心 中國鄉土藝術協會 得主 2010年:連戰| 2011年:普京| 2012年:安南、袁隆平| 2013年:釋一誠| 2014年:卡斯楚| 2015年:穆加貝| 2016年:申亮亮、楊樹朋、李磊| 2017年:洪森 相關 孔子 諾貝爾和平獎 分類 閱論編山東主題省會:濟南市歷史 名稱 舊石器時代 東夷(新石器時代/史前文化) 山東(古代) 齊國 魯國 山東省(清) 山東近代史 山東省(中華民國) 山東問題 地理 華北平原 華北陸塊 山東半島 膠東半島 山東丘陵 膠萊平原 河流 黃河 沂河 沭河 大汶河 大沽河 膠萊河 京杭大運河 黃河三角洲 微山湖 渤海 渤海海峽 萊州灣 黃海 膠州灣 長山列島 經濟 貨幣史 GDP 環渤海經濟區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 山東半島城市群 旅遊業 金融業 山東鐵路 山東高速公路 政治 行政區劃史 行政區列表 山東省人民政府 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 山東省對外事務 友好城市 軍事 孫武 吳起 孫臏 北洋水師 濟南慘案 台兒莊戰役 孟良崮戰役 濰縣戰役 濟南戰役 北部戰區陸軍 北部戰區海軍 山東省軍區 山東艦 文化 儒家 孔子 孟子 呂劇 山東快書 山東梆子 柳琴戲 山東方言 冀魯官話 中原官話 膠遼官話 高校 媒體 宗教 魯菜 糖醋鯉魚 拔絲地瓜 九轉大腸 四喜丸子 蔥燒海參 扒原殼鮑魚 德州扒雞 木須肉 𬲱湯 黃燜雞 景點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齊長城 趵突泉 大明湖 千佛山 嶗山 台兒莊古城 蓬萊閣 三孔 泰山 劉公島 沂蒙山 分類 共享資源 規範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BIBSYS:7009259 BNA:000050147 BNC:000040353 BNE:XX881775 BNF:cb11909957g(data) CALIS:n2004426567 CBDB:0015887 CiNii:DA00581694 CONOR:28777059 DILA:A002174 FAST:53990 GND:118565036 HKCAN:9811105213203406 ISNI:0000000121430614 LAC:1001C3900 LCCN:n80050515 LNB:000002119 MusicBrainz:f392a00c-dfd7-4165-a031-468afcbbc5e3 NDL:00622965 NKC:jn19981001645 NLA:35030509 NLC:038015049 NLP:A1001990X NNL:000184695 NSK:000001350 NTA:070920664 SELIBR:192466 SNAC:w63j3v50 SUDOC:026952238 ULAN:500355288 VIAF:89664672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孔子&oldid=68841472」 分類:前551年出生前479年逝世儒學學者中國教育家春秋時期音樂家先秦古琴演奏家魯國官員曲阜人孔姓孔子諸子百家春秋戰國作家西夏追尊皇帝宗教創始人中國思想家中國哲學家倫理學家政治哲學家唐朝追贈太師中國紙幣上的人物前5世紀哲學家中國民間信仰智慧之神知識之神教育哲學家中國政治哲學家前5世紀歷史學家箴言作家無神論無神論者魯國人隱藏分類:使用ISBN魔術連結的頁面避免破壞保護被永久保護的頁面自2018年11月需要專業人士關注的頁面自2018年11月導言部分過短的條目頁面同時使用了collapsiblelist的titlestyle的background和text-align使用受影響於參數的人物信息框含有hCards的條目本地相關圖片與維基數據不同含有明確引用中文的條目含有越南語的條目含有朝鮮語諺文的條目含有朝鮮語的條目含有日語的條目含有英語的條目自2017年5月有未列明來源語句的條目中立性有爭議的作品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使用小型訊息框的頁面準確性有爭議的作品包含BIBSY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CALI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CBDB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CINI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CONO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DDB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FA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HKCA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ISN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A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NB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MusicBrainz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L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L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LP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N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SK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ELIB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NAC-I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UDO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ULA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31元素的規範控制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檢視原始碼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維基語錄維基文庫 其他語言 AfrikaansAlemannischአማርኛAragonésÆngliscالعربيةܐܪܡܝܐمصرىঅসমীয়াAsturianuAymararu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ашҡортсаBoarischŽemaitėškaBikolCentral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भोजपुरीBislamaBamanankanবাংলাབོད་ཡིགBrezhonegBosanskiБуряадCatalàChavacanodeZamboangaMìng-dĕ̤ng-ngṳ̄НохчийнCebuanoᏣᎳᎩکوردیCorsuNēhiyawēwin/ᓀᐦᐃᔭᐍᐏᐣČeštinaЧӑвашлаCymraegDanskDeutschZazakiDolnoserbskiދިވެހިބަސްΕλληνικάEmiliànerumagnòl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EstremeñuفارسیSuomiVõroNaVosaVakavitiFøroysktFrançaisArpetanFryskGaeilge贛語KriyòlgwiyannenGàidhligGalegoAvañe'ẽBahasaHulontaloગુજરાતીHausa客家語/Hak-kâ-ngîעבריתहिन्दीFijiHindiHrvatskiHornjoserbsceKreyòlayisyenMagyarՀայերե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nterlingueIgboIlokanoIdoÍslenskaItalianoᐃᓄᒃᑎᑐᑦ/inuktitut日本語PatoisLa.lojban.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QaraqalpaqshaTaqbaylitKabɩyɛҚазақшаKalaallisutភាសាខ្មែរಕನ್ನಡ한국어KurdîKernowekКыргызчаLatinaLadinoLëtzebuergeschLinguaFrancaNovaLimburgsLigureLadinLombardລາວLietuviųLatviešuमैथिलीBasaBanyumasanMalagasyMinangkabau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मराठीBahasaMelayuMaltiMirandésမြန်မာဘာသာЭрзяньمازِرونیNapulitanoPlattdüütschNedersaksiesनेपाली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NovialߒߞߏNouormandOccitanଓଡ଼ିଆИронਪੰਜਾਬੀPangasinanKapampanganDeitschपालिNorfuk/PitkernPolskiPiemontèisپنجابیΠοντιακάپښتوPortuguêsRunaSimiRumantschRomaničhibRomânăArmãneashtiРусскийРусиньскыйСахатылаᱥᱟᱱᱛᱟᱲᱤSarduSicilianuScotsSängö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ၽႃႇသႃႇတႆး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GaganaSamoaSoomaalig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esothoSeelterskSundaSvenskaKiswahiliŚlůnskiதமிழ்తెలుగుТоҷикӣไทยTürkmençeTagalogTokPisinTürkçeТатарча/tatarçaReotahitiئۇيغۇرچە/Uyghurch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VènetoVepsänkel’TiếngViệtWest-VlamsVolapükWalonWinarayWolof吴语ХальмгIsiXhosa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ייִדישYorùbáVahcuenghZeêuws文言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