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之前真的要考慮「酸性食物」和「鹼性食物」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酸性食物」和「鹼性食物」是對食物的化學酸鹼性的一種分類。

人體應該平衡食用「酸性食物」和「鹼性食物」,這樣才能使我們身體保持健康。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事實上,「酸性食物」和「鹼性食物」的說法是根據酸鹼性體質理論得來的。

該理論認為健康人內環境的PH值在7.35到7.45之間,即我們的體液應該呈弱鹼性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物質代謝。

PH值小於7.35即為酸性體質,屬於亞健康體質。

酸性食物

誠然,該理論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所以,隨之產生了「酸性食物」和「鹼性食物」的概念。

在食物化學研究中,酸性食物和鹼性食物的分類是按照食物燃燒後所得灰分的化學性質而定。

如食物灰分中含較多磷、硫、氯元素,溶於水後因酸性陰離子占優勢而呈酸性;如灰分中含較多的鉀、鈉、鈣、鎂,則呈鹼性。

這種分類主要用於區分食物的化學組成。

常見的酸性食物有:肉禽類、蛋類、魚類、糧食、油脂、花生、白糖、啤酒等。

鹼性食物有:蔬菜類(蘿蔔、白菜、洋蔥、茄子等)、水果類(蘋果、梨、香蕉、桃子等)、豆及豆製品、茶葉、咖啡、葡萄酒等。

還有一些中性食物,如牛奶、蘆筍等。

鹼性食物

上述這些食物進入人體後,會經過消化吸收和複雜的代謝過程,形成的代謝產物有酸性、鹼性,還有的呈中性。

儘管人體代謝過程中不斷產生酸性鹼性代謝產物,但正常人體具有完整的緩衝系統和調節系統,具有自我調節酸鹼平衡的能力。

血液的酸鹼度是各種代謝產物綜合平衡的結果,靠食物的酸鹼性是不會改變人體的酸鹼平衡。

舉個例子,我們知道,胃裡是個強酸性的環境,因為胃裡有胃酸分泌。

那麼不管是什麼食物,進入胃裡,經過胃酸的作用就一定呈酸性

接著食物又進入小腸,小腸的內的PH值是7.8~8.4,是個弱鹼性環境,那麼所有的食物經過小腸內消化液的作用後也變成弱鹼性的了。

所以說,食物的消化吸收,是個非常複雜的過程,人體會分泌一系列的消化液對食物進行處理。

最終的處理結果是維持我們體液的PH在7.35到7.45之間,所以單靠食物原料的酸鹼性,是無法改變人體的酸鹼平衡的。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強調食物多樣和平衡膳食,使人們在享受豐富食物的同時,汲取充足而合理的營養,所以沒有必要顧忌「酸性」還是「鹼性」,也不必理會「食物相剋」的問題,放心吃就好啦!

  • 推薦閱讀:營養師眼中的「食物相剋」;胃動力不足五大原因;解讀《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

  • 如果大家喜歡本頭條號,請點擊關注,隨手轉發。

    更多優秀內容盡在「您身邊的好營養師」頭條號!讓您懂得疾病原理,少吃冤枉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