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過後做手術,在手術中醒來,會發生什麼樣的狀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麻醉醫生的職責就是保證病人無痛無知覺的情況下完成手術,在全身麻醉下,病人的各種反射不同程度受到抑制,無法保護自己,麻醉醫師就充當起病人的保護者的角色,需要時刻關注病人的各項指標,隨時關注出血量,在緊急情況下要承擔起挽救病人生命的任務,在病人在手術室處於生死之間時使其脫離危險。

從病人進入手術室一開始,麻醉師就會建立靜脈通道,術中輸液量較大,所以選用的穿刺針也比病房要粗。

病人全身麻醉開始到手術結束時,靜脈麻醉藥(常用的是丙泊酚)會一直通過靜脈輸液泵來以相對恆定的速度通過靜脈通道進入機體,同時,吸入性麻醉藥(如七氟烷)也會通過麻醉機的作用由氣道進入人體,保證在全身麻醉病人在術中一直處於麻醉狀態,不會醒來。

同時,肌松藥會根據情況隔一段時間注射,保證病人的肌肉處於鬆弛,這既是為了機械通氣的需要,同時很多手術(尤其是腹部手術)對肌松要求很高,麻醉醫生會時刻關注手術進展,繼續追加肌松藥,保證肌松。

麻醉醫生有很多方法觀察全身麻醉病人是否會突然醒來。

麻醉機會有各項指數,如果病人有醒的趨勢,氣道壓力,呼吸曲線,ETCO2(呼氣末二氧化碳)都會有變化,血壓可能會升高,術者也可能會報告「患者好像動了」,這些變化監測儀器都會有報警。

同時BIS監測(腦電雙頻指數)現在也廣泛應用於術中監測病人的意識深度,如果BIS忽然升高,也會提示病人有清醒的可能。

此時,麻醉醫師會增加麻醉藥劑量,或者增加使用肌松藥,加快輸液速度,通常幾十秒時間監測指標就會恢復正常。

所以題主所述的全麻患者在術中醒來的情況,其實是麻醉醫生極力避免發生的。

發現患者有任何可能清醒的趨勢或者肌松減弱產生自主呼吸,麻醉醫師都會第一時間採取措施。

當然,也會有術中知曉的可能。

術中知曉。

就是在全麻過程中發生意識的恢復。

由於當前的全麻基本上為複合式麻醉,即多種不同作用的藥物同時使用。

鎮靜遺忘、鎮痛、肌肉鬆弛為主要的三個部分。

如果出現術中知曉,意味著鎮靜遺忘作用消失,而肌松、鎮痛作用還可存在。

在這樣的狀況下,患者可存在意識,可聽見周邊環境的聲音,但是無法控制肢體的任何運動,包括例如睜眼、咳嗽。

同時,伴或者不伴有對疼痛的感知。

真正發生術中知曉時,麻醉醫師甚至術者都很難察覺,一旦發現,肯定也會第一時間應對。

儘管如此,術中知曉發生的機率還是很低的。

作為一名麻醉醫生,保護自己病人術中安全是基本職責。

如果讓自己的手術病人在術中醒來而置之不顧,那真是失職了。

對於「半麻」患者(椎管內麻醉),術者患者是保持清醒狀態的。

由於麻醉藥的效果不如全身麻醉那麼好預測,肥胖患者的麻醉效果可能較差,同時由於此類麻醉的特點,藥量過多麻醉平面高會導致低血壓和呼吸抑制,給藥都很謹慎,所以此類麻醉手術患者容易覺得很疼痛,通常會使用鎮靜藥物讓患者小睡一會兒,或者使用其他一些鎮痛效果來減輕其痛苦,但麻醉藥物的量控制的很嚴格,尤其對高齡患者、產婦特別要注意。

謝邀,這個問題依有眾多知友邀我,我仔細看了一下,很多答案已很專業,但不夠通俗,我更通俗地科普一下。

首先,說一下定義:

麻醉覺醒又稱「術中知曉」,必然在全身麻醉手術的情況下才會發生,其他麻醉方式(半身麻醉、神經阻滯、局部麻醉)不可能發生這種情況。

通俗說,術中知曉是在全麻下發生的麻醉惡性事件。

其次,說一下症狀:

①患者所有的感覺神經全部正常運行:被手術刀划過的疼痛感,被沖洗的冷熱感,醫生的手在器官上的觸碰感等感覺,都被患者感知…患者的意識清醒,能聽到聲音,能自我思考……

②患者所有的運動神經完全麻痹狀態:有強烈的溺斃感和瀕死感,卻無法睜眼,無法呼吸,無法求救,無法動彈……

然後,說一下原因:

①外源性術中知曉(自創詞彙):由於麻醉醫生沒有準確評估患者的各方面情況,麻醉藥的劑量使用不合適,導致患者術中知曉。

②內源性術中知曉(自創詞彙):由於患者對麻醉藥有抵抗性,比如先天性對某些麻醉藥的使用有抗藥性,再比如後天性長期大量酗酒的患者,麻醉藥的作用減效或者失效,導致患者術中知曉。

最後,說一下處理和防範:

①針對外源性術中知曉,麻醉醫生必須認真做好每個患者的術前訪視,詳細掌握患者的病史和基本情況,準確計算麻醉藥術前誘導和術中維持的劑量。

②針對內源性術中知曉,麻醉醫生必須嚴密監控手術全程,觀察監護儀的數據分析,包括心律不齊、血壓升高、心率增快等情況;此外,對患者在術中身體情況的觀察,包括流汗、流淚,分泌物增多等情況,往往對術中知曉有預判作用。

③在患者經濟條件(耗材很貴)和醫院設備條件(儀器很貴)允許下,儘量使用術中BIS(腦電監測),最大程度減少術中知曉的發生機率;若條件不允許,請記住八字真言:加深麻醉,注意監測!

幸好,麻醉覺醒(術中知曉)在所有全麻手術中發生的機率很低(0.1%-1%左右),但一旦發生在你身上,那就是100%,很多發生過麻醉覺醒的患者,都留下了終生的心理陰影……

補充,關於發生術中知曉的責任問題:

①外源性術中知曉,我認為責任在於麻醉醫生,若責任明確,可以按照醫療事故處理。

②內源性術中知曉,就跟遇到地震和中彩票一樣,麻醉醫生不是神,無法預判。

③更多的情況是,無法明確是外源性還是內源性,現代科技達無法鑑定。

首先麻醉要分外科醫生自己進行的局部浸潤麻醉和麻醉醫生所施加的麻醉,一般小手術,比如小包塊,割包皮等等的麻醉,外科醫生均可勝任,不需要麻醉醫生來做。

開腹手術的麻醉選擇有兩種。

椎管內麻醉(也就是半麻)及全身麻醉。

這兩個麻醉方式我們都可以讓患者睡著,只不過全身麻醉患者必須睡著而已。

椎管內麻醉

以上是腰椎解剖。

那麼椎管內麻醉的本質就是給予你腰椎里的神經局麻藥物進行神經阻滯。

那麼具體是怎麼進行呢?

首先~~擺~體~位~

不是這樣哦

應該是這樣

"把你的背弓起來,像蝦米一樣"我通常是這樣說的。

這樣你的腰椎棘突就清晰可摸了。

通過你手術的部位判斷應該在那個間隙里進行穿刺操作,然後消毒鋪巾,進行穿刺。

根據手術需要可選擇硬膜外穿刺置管,或是蛛網膜下腔阻滯,或是先蛛網膜下腔阻滯再硬膜外置管。

最後像這樣。

根據手術需要可選擇硬膜外穿刺置管,或是蛛網膜下腔阻滯,或是先蛛網膜下腔阻滯再硬膜外置管。

最後像這樣。

;然後恢復平臥位,拿個針頭扎一紮下肢或者腹部來測量麻醉平面,判斷麻醉效果如何,麻醉是否過量或者不足,等等。

如果麻醉完善,即可消毒鋪巾進行手術。

然後恢復平臥位,拿個針頭扎一紮下肢或者腹部來測量麻醉平面,判斷麻醉效果如何,麻醉是否過量或者不足,等等。

如果麻醉完善,即可消毒鋪巾進行手術。

總的來說,此類麻醉是阻滯痛覺傳入到你的大腦,對你的大腦沒有抑制作用,所以你不會睡著。

不過,在臨床過程中,往往無法達到理想的麻醉狀態,麻醉醫生本身操作水平,患者心理狀態,術者手術操作都有影響,所以臨床應用時除禁忌外都能複合靜脈鎮痛鎮靜藥物來加強麻醉效果,也就是說,雖然是半麻,也能讓你睡著。

這也就是不少人說打半身麻醉過一會睡著的原因,這樣可以減輕患者痛苦,使麻醉師可以更好的控制患者的血壓等生命體徵。

所以半麻的病人醒來向麻醉師訴說疼痛,可以追加藥物或者改變麻醉方式,以保證手術完成。

如果麻醉效果好,那自然是再好不過了;如果效果不行,那麼只能改用全身麻醉,那麼費用就是兩者相加。

這裡說個特例---剖宮產

由於剖宮產不是一個患者,是兩個生命的手術,因此我們術中使用藥物都要經過嚴格的選擇,只能使用那些不會經過胎盤屏障的藥物,以免影響胎兒的生命體徵,所以,大部分全麻藥物都不能使用,只能半麻,除非孕婦本人罹患有椎管內麻醉的禁忌病症,如精神疾病無法配合等。

對孕婦半麻方式選擇可以是連續硬膜外阻滯,或者是腰硬聯合阻滯麻醉。

後者麻醉起效要更快更好,但是麻醉風險較大,尤其對於那些懷孕期間罹患妊高症,子癇等的孕婦。

為避免出現意外,有些地方的麻醉科就首選第一種麻醉方式,或者乾脆棄用第二種。

而對於做手術的產科醫生,尤其是部分女性婦產科醫生,他們認識不到這種區別,當麻醉師把患者恢復平臥位後就急著消毒鋪巾,下刀也很快,患者喊痛了就呵斥麻醉醫生的技術不好,麻醉不好。

這也是孕婦一直抱怨麻醉的一個方面。

那就意味這可能發生在普通人身上的半麻麻醉效果不好,也會發生在孕婦身上,但是孕婦無法進行別的麻醉,只能等產科醫師將胎兒取出後,才可以對孕婦進行全麻或是阿片類藥物鎮痛。

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說,疼痛對於孕婦產生的記憶和影響已經存在,且無法磨滅。

——————————————————————————————————

然後就是全身麻醉

患者進手術室之後,會先由手術室護士開放外周靜脈,一般選擇四肢表淺 的比較粗的靜脈,使用的是比平時在小診所掛鹽水時使用的針頭大的多的套管針,留置針。

這可謂是生命通道,是必不可少的,因為靜脈注藥是發生意外時最有效直接的搶救辦法,也是手術中麻醉藥物的給予通道。

根據不同手術所需的時間以及手術本身需要,全麻也可以細化分類。

比如無痛人流,由於手術本身較小,可以全憑靜脈麻醉,即只給予鎮靜鎮痛藥物,使病人短暫處於失去意識,失去痛覺的狀態,等手術結束,麻醉藥物代謝超過半衰期,即可恢復。

那麼在這類手術的麻醉中,患者的意識存在與否就看患者是否有體動反應,有反應的話就繼續靜脈給藥,直到手術完成。

比如小兒手術,由於患者是嬰幼兒,不能配合,可以直接使用氯胺酮這種神奇的藥物,在屁股上打一針,使嬰幼兒失去痛覺和意識,然後抱入手術室中進行手術。

或者是讓他們吸兩口七氟烷這種吸入麻醉藥物,也可以完成任務。

但是對於題主所說的,開肚子的手術,以上的麻醉是完全不夠的,因此需要更完整的全身麻醉。

現行的基本全身麻醉大多都分三個階段--誘導,維持,甦醒。

長時間無意識的麻醉狀態下,患者的呼吸,血壓,心跳,是受影響最多的生命體徵,也是最需要保證安全的部分。

誘導後(也可以是誘導前)麻醉師就要控制患者的氣管和肺了。

最早的時候,用的是喉鏡挑起會厭暴露聲門

暴露聲門;插入氣管導管。

這種方式可能會損傷牙齒,也是我跟患者術前談話說的最多的一個可能的麻醉併發症。

前陣子在手機騰訊網看到一則新聞說一孩子做腿的手術,從手術室出來之後,兩顆大門牙掉了,患者的父母則向記者表達不理解和懊惱。

要我說,那醫院的麻醉醫生就是談話中沒講清楚,或是患者父母沒認真聽,或者是認真看

插入氣管導管。

這種方式可能會損傷牙齒,也是我跟患者術前談話說的最多的一個可能的麻醉併發症。

前陣子在手機騰訊網看到一則新聞說一孩子做腿的手術,從手術室出來之後,兩顆大門牙掉了,患者的父母則向記者表達不理解和懊惱。

要我說,那醫院的麻醉醫生就是談話中沒講清楚,或是患者父母沒認真聽,或者是認真看術前麻醉同意書

說實在的,其他的關於呼吸系統的併發症出現的機率更高,預後更差,但是牙齒脫落是患者家屬見到的最直觀的,也是最容易導致患者不滿的情況。

當然,時代在發展,我們有更多可以選擇的氣道管理,比如喉罩,併發症更少,患者甦醒更舒適,費用更貴等等。

然後是維持

通過使用輸注泵,以恆定速率或者恆定靶控濃度,將鎮靜,鎮痛,肌松藥物,輸注到人體內。

通過呼吸機,將吸入麻醉藥與氧氣或者空氣以恆定比例混合,輸入到肺中,然後交換到人體內。

更完整的全身麻醉要多一種藥物的使用,肌肉鬆弛劑--為了使手術中術者獲取更開闊的視野,減輕拉鉤等暴力可能產生的損傷,並完整控制患者的呼吸,保證手術進行順利的藥物。

老外們從印第安人射出的毒箭上發覺出的筒箭毒鹼開始到現在,經歷了很多發展和研究,現在的藥物更安全。

回到題主的問題上,如果是開腹的手術,患者在全麻狀態下可能會有術中知曉,這是非常嚴重的麻醉併發症之一。

術中清醒,如果鎮痛完全,肌松完全,那麼結果就是個不愉快的手術經歷。

因為如果不使用腦電雙頻譜指數分析儀(BIS機),單純觀測血壓等指標可能無法發覺患者已經甦醒,也就不會加深麻醉,你可能真的能聽到外科醫生講笑話調戲護士,也能聽到護士調侃醫生,也能聽到打電話,育兒經,參考消息等等等等,要是最近的話,你可能聽到那個那個醫院護士醫生被打之類的(請不要質疑我們這麼做是否專業,這只是做手術緊張過程中舒緩情緒的方式)。

如果這三種藥物中,只有肌松藥起到作用的話,手術疼痛對患者的傷害,是顯而易見的。

而麻醉醫生需要嚴密觀察生命體徵,以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

美國探索節目有一期就是一患者出現此類情況而對麻醉本身產生疑問和追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