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你不知道的誤區與症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風濕已經成為影響我們健康生活的骨科疾病之一。
風濕給我們在精神上和生活上帶來了雙重的打擊,令許多患者苦不堪言。
風濕病是一種常見的反覆發作的急性或慢性身性結締組織炎症,主要累及心臟、關節、中樞神經系統、皮膚和皮下組織。
臨床表現以心臟炎和關節炎為主,可伴有發熱、毒血症、皮疹、皮下小結、舞蹈病等。
急性發作時通常以關節炎較為明顯,但在此階段風濕性心臟炎可造成病人死亡。
急懷發作後常遺留輕重不等的心臟損害,尤以瓣膜病變最為顯著,形成慢性風濕性心臟病或風濕性瓣膜病。
其主要症狀有:
1
疼痛 疼痛的部位有助於判斷疼痛是否來自關節病變。
必須分清局部病變引起的疼痛與系統性病變引起的廣泛性疼痛的區別。
2
僵硬 患者晨起或休息較長時間後,關節呈膠粘樣僵硬感,活動後方能緩解或消失。
晨僵在類風濕關節炎中最為突出,可以持續數小時,在其他關節炎則持續時間較短。
3
關節腫脹和壓痛 往往出現在有疼痛的關節,是滑膜炎或周圍軟組織炎的體徵,其程度因炎症輕重不同而異。
可由關節腔積液或滑膜肥厚所致。
骨性增生性肥大則多見於骨性關節炎。
4
關節畸形和功能障礙 指關節喪失其正常的外形和活動範圍受到限制,如膝不能完全伸直,手的掌指關節有尺側偏斜,關節半脫位等。
這些改變都與軟骨和骨遭破壞有關。
在類風濕關節炎常見。
5
乏力 乏力指的是肌力下降或喪失。
由於乏力常與其他症狀一起出現,例如,疼痛、晨僵、疲勞等,因此患者有時會分辨不清什麼是乏力。
在患者無法完成行走、咀嚼、吞咽等動作時,患者才會發現自己出現了乏力的症狀。
乏力是否對稱、是中軸性還是外周性分布,對疾病的鑑別診斷非常有用。
6
疲勞 疲勞是風濕病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在嚴重時甚至會使患者無法完成日常活動。
疲勞在炎性及非炎性疾病都會出現,如RA及纖維肌痛綜合徵等。
風濕病3大誤區
風濕病是不治之症
目前,大多數風濕病經過治療不能達到治癒的目的,而人們往往希望吃過藥、打過針後,病魔除根,永不再復發。
像常見的風濕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需長期甚至終身服藥,像系統性紅斑狼瘡,病變器官多,治療花費多,復發機會多,生命質量差。
所以,人們便以為風濕病是不治之症,恐慌過甚。
其實,多數風濕病在急性期強化治療後便可得到長期緩解,只要平時規律、按時複診服藥,並不影響生活,可以從事一定的工作,有些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甚至不影響生育及壽命。
我們對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很熟悉,終生服藥、終生治療好像理所當然地接受,但談到風濕病,總覺迷惑而恐懼,其實,現在多數風濕病的治療有了很大發展,都是可治可控的,我們應像對待高血壓一樣心平氣和地對待風濕病,心理放鬆,積極治療,勇敢面對。
風濕病治也行,不治也行
由於多數風濕病都需終生防治,並且治療效果多數不會立竿見影,像類風濕性關節炎、強值性脊柱炎、乾燥綜合徵、成人Still病,患者開始時可能積極就診,隨著治療的進行,往往發現服藥多、效果慢、易反覆,而這些病不會很快出現心臟、腎臟、腦等重要器官的病變,人們便產生了「治也治不好,不治也不要命」的感覺。
其實恰恰相反,及早治療、最佳時機治療是風濕病治療成功的關鍵。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最佳治療時機在發病後前2年,有些專家甚至主張發病後2月是關鍵時期,超過2年雙手關節會出現骨質破壞,不可逆轉,及時治療可以避免關節畸形及功能的喪失。
系統性紅斑狼瘡更強調早期治療,及時控制病情,緩解期堅持服藥,預後一般較好,20年前,此病的5年存活率不足50%,現在,10年生存率可達75%以上,但如果錯過治療時機,一旦發生多個器官的損害加重,治療起來會事倍功半。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常見的發生在少年青年人群中的疾病,目前無根治辦法,但如果儘早、規律治療,大多數可以避免關節的融合及脊柱的強直,並不影響生活、生育及從事適當的工作。
所以,得了風濕病,積極的治療才是明智之舉。
「風」和「濕」直接導致風濕病
人們通常認為類風濕是由於居住環境潮濕所致。
例如,不少女性患者認為,自己是在坐月子的時候吹風著涼,所以才得了風濕病。
事實上,風濕病是一個系統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換而言之,寒冷和潮濕只是風濕病的誘發因素,其本質是由於患者免疫系統功能異常,導致包括關節在內的全身多臟器受損。
寒冷和潮濕容易引起感冒、氣管炎、鼻炎、中耳炎、扁桃體炎等疾病,容易誘發風濕病,導致風濕性關節炎發作或加重。
因此,風濕病患者在接受治療的同時,也應重視避免寒冷、潮濕等誘因。
資料整理:佛山正骨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