睪丸癌的臨床表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睪丸腫瘤是泌尿外科中常見的腫瘤之一。
它幾乎都是惡性的,發病年齡有3個高峰:嬰兒期以卵黃囊瘤(嬰兒型胚胎性瘤)為多;20~40歲間可見各類型睪丸腫瘤,但仍以精原細胞瘤為多,70歲以後主要為精原細胞瘤。
其病因尚不明了,目前認為其發病與遺傳和後天因素均有關係。
其中與隱睪關係最密切,隱睪發生腫瘤的機會比正常人大10~14倍,腹腔內隱睪比腹股溝更高,而睪丸固定術並不降低惡性變的發病率,但可使腫瘤更易被發現。
病因
其病因尚不明了,目前認為其發病與遺傳和後天因素均有關係。
其中與隱睪關係最密切,隱睪發生腫瘤的機會比正常人大10~14倍,腹腔內隱睪比腹股溝更高。
分類
睪丸腫瘤分為生殖細胞腫瘤、非生殖細胞腫瘤和睪丸繼發性腫瘤,其中以生殖細胞腫瘤最多見,占90%~95%。
生殖細胞腫瘤分為精原細胞瘤(35%)、非精原細胞瘤(胚胎癌;畸胎瘤;絨毛膜上皮癌等)及混合性生殖細胞瘤。
非生殖細胞瘤分為間質細胞瘤、支持細胞瘤、性腺間質瘤、混合瘤。
臨床表現
最常見症狀為睪丸漸進的、無痛性的增大,並有沉重感。
精原細胞瘤腫大的睪丸往往保持睪丸的輪廓,質地一致,而畸胎瘤則呈結節性腫大,軟硬不一致。
約有10%的患者因睪丸內出血或梗死而感覺疼痛,10%的患者可能出現轉移症狀,如腹膜後淋巴轉移塊較大,壓迫神經根出現背痛。
肺部轉移可出現咳嗽和呼吸困難,十二指腸轉移可出現厭食、噁心和嘔吐,骨轉移可引起骨痛等。
兒童有睪丸腫塊,同時有早熟症狀,或成人同時有女性型乳房及性慾減退時應考慮睪丸間質細胞瘤。
檢查
體檢可觸及患側睪丸腫大,質韌,有沉重感,透光試驗陰性。
睪丸腫瘤標記物、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及甲胎蛋白(AFP)濃度分別可能在精原細胞瘤、絨毛膜細胞癌、胚胎癌或混合性生殖細胞瘤患者的血清中增高。
超聲波顯示睪丸均勻性增大,回聲增強而不均,血流信號強。
CT檢查主要觀察腹膜後淋巴結轉移的情況。
診斷
典型的睪丸腫瘤診斷不難,根據臨床表現及相關檢查即可診斷。
鑑別診斷
應與陰囊內其他腫物鑑別。
治療
睪丸腫瘤的治療分為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
其基本手術方式為睪丸切除術和腹膜後淋巴清掃術。
放射治療對精原細胞瘤極為敏感,胚胎癌和惡性畸胎瘤對放射線的敏感度較低,絨毛膜上皮癌對放射線極不敏感。
睪丸腫瘤對化療效果好,一般認為化療對精原細胞瘤的治療效果較好,對胚胎癌和絨毛膜上皮癌也有效,尤其是幾種藥物聯合使用,效果更好,對畸胎瘤效果較差,對於晚期或復發病例,化療也有一定作用。
因此,對局限性精原細胞瘤可採用根治性睪丸切除術和腹膜後外放射治療,治癒率可達90%以上。
對有轉移的精原細胞瘤則採用化療,最有效的三聯藥物是順鉑、博來黴素和依託泊甙,緩解率約90%。
對局限性非精原細胞瘤,在根治性睪丸切除術後密切隨訪或行腹膜後淋巴結清掃術。
高期非精原細胞腫瘤在根治性睪丸切除術後採用化療,而後行腹膜後淋巴結切除術。
好發於20-40歲男性的腫瘤,不過值得慶幸早期治癒率超過90%
睪丸癌是男性泌尿科常見的癌種,據專家統計由於20—40歲的男子最不願意看醫生,更不願談及他們的睪丸問題,因此這個年齡段的男子患睪丸癌的風險最高。近幾十年來,全球患者有逐漸增多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