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用藥月」10個安全用藥誤區,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吃藥看起來好像是挺簡單的事,
不就是一杯水、幾片藥嗎?
可是你想過沒有,
這可是關係到健康和生命,
不是隨隨便便一買一吃就可以的——
中國藥學會根據往屆「藥品安全網絡知識競賽」785萬次有效答題,以及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安全合理用藥評價和干預技術研究與應用」成果,梳理出10個公眾安全用藥誤區。
誤區一:保健食品當藥品
有些老年人尤其是慢性疾病患者擔心長期服藥有毒副作用,誤認為保健食品對疾病有直接療效,拿保健食品當藥品服用。
保健食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為目的的食品,適宜於特定人群食用,可調節機體功能,但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並且對人體不產生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保健食品不是藥品,沒有臨床治療作用,不能代替藥品。
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目前還沒辦法根治,需要長期服藥。
慢性疾病患者要正確對待疾病,注意密切監測自身血壓或血糖指標,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合適的藥物,不要迷信保健食品、降壓降糖儀器等可以替代藥物使用,以免引發多種嚴重的急慢性併發症。
誤區二:多種藥物疊加用
很多人認為生病了多吃幾種藥,作用會更強,療效會更好,病好的會更快。
這種做法是錯誤的。
選購藥品時,消費者首先應識別藥品的通用名,判斷該藥的成份,弄清楚該藥是不是自己要買的或與自己正在服用的藥是不是存在成份相同的情況,以免買錯藥或重複用藥,導致嚴重後果。
用1種藥能治的病就不用2種藥。
如病人同時患多種病,特別是老年人,一人多病,看多科醫生,開多種藥,可能會一次服十幾種藥。
我們應找醫生,請醫生幫助選擇必須用的是哪幾種,那些不必要吃的藥要堅決停用。
誤區三:隨意換藥調劑量
很多高血壓患者不按醫生處方用藥、不規律用藥。
平時一般不吃藥,出現頭暈、頭痛等症狀後才服藥,症狀一消失馬上停藥,殊不知這種做法非常危險。
大部分降壓藥物要達到其最大療效一般需1周左右的時間。
突然加量或換服其它降壓藥物,容易導致血壓波動變大,忽高忽低的血壓,反而會增加中風、心肌梗死、腎損害等風險,使病情加重。
抗菌藥的使用中也有患者隨意加量、任性換藥的現象。
有的患者使用某種抗菌藥一兩天後症狀沒有明顯好轉,就隨意加量或換用其他抗菌藥物。
抗菌藥物的藥效依賴於有效的血藥濃度及藥物療程,如達不到有效的血藥濃度及藥物療程,不但不能徹底殺滅細菌,反而會使細菌產生耐藥性,增加治療難度。
誤區四:藥品存放太隨意
孩子好奇心重、模仿能力強,一些藥品形狀、色彩對他們都很有吸引力,加之家長存儲不當,孩子可以拿到就很容易當糖豆誤食,誘發疾病,甚至威脅生命。
家庭藥品存放太隨意是造成兒童誤服藥品主要原因之一。
很多兒童藥品為了掩蓋苦味通常會添加甜味劑,目的是方便兒童服用,但是由於口感較好,易被兒童當成飲料服用;糖衣片、膠囊劑顏色一般較鮮艷,易被兒童誤當成糖果服用;模仿是兒童的天性,看到家長吃藥,會下意識地模仿。
鑒於以上情況,家長在選購兒童藥品時要首選配有兒童保護蓋的藥品,這樣不容易被孩子打開;務必要將藥品存放在兒童看不到、夠不著的地方,最好能鎖起來;家長最好先以兒童高度的視角觀察,用兒童的臂長測試,看看藥箱放在哪個高度,兒童會接觸不到。
誤區五:盲目相信OTC
相對於處方藥而言,非處方藥有較高的安全性、不易引起藥物依賴性、耐藥性或耐受性,也不易在體內蓄積,不良反應發生率低。
但非處方藥本身也是藥,不是絕對沒有不良反應。
非處方藥就是可以不憑醫生的處方,直接從藥房、藥店購買,而且不用在醫生指導下就能安全使用的藥品。
但有些非處方藥在少數人身上也能引起嚴重的不良反應,有時甚至能引起死亡。
所以非處方藥也要嚴格按照藥品使用說明書的規定服用,不能隨便增加劑量或增加服用次數,改變用藥方法或用藥途徑。
誤區六:成癮藥物要辨清
一些常見藥品如長期服用,同樣會讓人在身體與心理上形成依賴,上癮難戒。
比如,止痛藥和鎮咳藥等家中必備藥物中,有些也含有能使人成癮的成分,如若不遵醫囑隨意服用,就會很容易讓你在不知不覺中染上藥癮!如常用的鎮咳藥複方甘草片由於組成物中包括阿片,久服可能上癮,一般最多連續服用五天必須停藥。
反覆使用易成癮藥物可導致軀體和精神依賴,停藥後會出現戒斷症狀,如精神不振、打哈欠、流淚、流涕、出汗、全身酸痛、失眠、嘔吐和腹瀉等,嚴重者會出現肌肉痙攣、癲癇發作甚至休克。
誤區七:不敢服藥恐傷胎
懷孕了,對準媽媽來說,除了孕育新生命的欣喜與期待之外,或多或少會伴隨著不安的情緒,生怕稍有差池會傷害到腹中胎兒。
尤其是准媽媽生病,怕傷到寶寶,堅決硬抗,不肯吃藥。
目前我國對孕婦的用藥借用了美國藥物和食品管理局制定的標準,按藥物的不同危害分級如下:
A 級藥物:對孕婦安全,對胚胎、胎兒無危害,如適量維生素A、U2、C、D、E等;
B 級藥物:對孕婦比較安全,對胎兒基本無危害,如青黴素、紅黴素、地高辛、胰島素等;
C 級藥物:僅在動物實驗研究時證明對胎兒致畸或可殺死胚胎,未在人類研究證實,孕婦用藥需權衡利弊,確認利大於弊時方能應用,如慶大黴素、異丙嗪、異煙肼等;
D 級藥物:對胎兒危害有確切證據,除非孕婦用藥後有絕對效果,否則不考慮應用,如硫酸鏈黴素(使胎兒第8對腦神經受損、聽力減退等)、鹽酸四環素(使胎兒發生齶裂、無腦兒等)等是在萬不得已時才使用;
X 級藥物:可使胎兒異常,在妊娠期間禁止使用,如甲氨蝶呤(可致胎兒唇裂、齶裂、無腦兒、腦積水、腦膜膨出等)、己烯雌酚(可致陰道腺病、陰道透明細胞癌)等。
可見,並不是所有的藥物孕婦都不能用。
孕婦用藥的最危險時期是妊娠開始的前3個月,此時胎兒正處於發育形成期,最易受藥物的攻擊,如引起胎兒畸形、流產,因此,在此期間儘量不用任何藥物。
在懷孕期間遇到需要用藥的情況時,正確做法是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的「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用藥」相關內容,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相對安全的藥物進行治療。
誤區八:中藥認識太片面
很多人都認為中藥安全、沒有副作用,甚至能「有病治病,無病健身」。
基於這種認識,不少人愛到藥店買些中藥來「自治」疾病,有些老病號甚至將一些含有參類的中藥錯當「補藥」長期服用來達到保健的目的。
藥物的兩重性是藥物作用的基本規律之一,中藥也不例外。
日常生活中,不少喜歡擅購中藥治病、保健的人本身多缺乏足夠的醫學常識,易因辨證不准、重複用藥、超量濫用引起不良反應,甚至導致病症加重,特別是有基礎病的患者以及老人、小孩和孕婦,服用不慎更容易傷身,應當引起警惕。
比如有些人一覺得有點腰酸背痛,就吃六味地黃丸補一補。
其實六味地黃丸並非人人適用。
六味地黃丸只適合陰虛患者,腎陰不足的人,特別是中年人適宜服用。
誤區九:送服藥物圖方便
口服用藥應該用白開水送服,但在日常生活中,為圖方便隨手用咖啡、果汁、牛奶等飲料送服藥物的現象,在忙碌的白領中並不少見。
其實,用咖啡、飲料、牛奶等送服藥物,會影響藥物療效甚至對健康造成影響,是非常錯誤的。
也有人在服藥時嫌苦用飲料或牛奶代替白開水服藥,這也是不正確的。
許多研究表明,西柚汁會抑制肝臟中的代謝酶,使藥物濃度升高,從而可能產生毒性反應。
因此,絕不能用西柚汁送服藥物。
其他果汁雖然較少有明確的研究表明會影響藥物代謝,但由於其多為酸性,可能導致黴素、氯黴素等抗生素及磺胺類抗菌藥物提前分解;增強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胃腸道不良反應較大的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作用;氫氧化鋁等鹼性藥,會因酸鹼中和而使藥物完全失效;複方磺胺甲基異噁唑等磺胺類藥物,則可因酸性環境造成溶解度降低,引起尿路結石。
而牛奶中的蛋白質和鈣離子,可能與某些藥物結合而影響藥物的吸收,因此不建議與藥物同服,除非一些明確說明可以用牛奶送服的藥物,如胃黏膜保護藥磷酸鋁凝膠等。
誤區十:發燒就用抗菌藥
很多人在感冒發燒時都會自行使用抗菌藥物,但發熱不等於感染,更不等於細菌感染。
發熱的原因很多,除了感染性外,還有結締組織性疾病、腫瘤性、藥物熱。
即使感染性,還包括病毒、細菌、真菌等不同病原。
一般感冒多由病毒引起,藥物治療以對症治療、緩解感冒症狀為主。
抗菌藥物只對細菌有殺滅或抑制作用,沒有細菌感染時,用抗菌藥物是沒效果的。
感冒一開始就服用抗菌藥物,不但對治療無益,還會引起藥物不良反應和細菌耐藥性的產生。
而且,抗菌藥物的種類有很多,每一種類都有自己的特點,應該按照不同的人群、疾病、病原來適當地選用。
孩子生病後,家長不能擅自使用藥物,應由醫生決定是否使用抗菌藥物。
使用抗菌藥物時,儘量用窄譜抗生素而不用廣譜抗生素,儘量不要聯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