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醫院是怎樣煉成的|中西醫優勢互補構建人類完美醫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編者按
最好的醫院應該是什麼樣子?匯聚中西醫學優勢和文化精粹的中國醫院,最有資格回答這一問題,並貢獻出中國智慧、中國氣派、中國風格。
以此為追求,廣東省中醫院長期以來堅守並實踐著「中醫水平站在前沿,現代醫學跟蹤得上,管理能力匹配到位,為患者提供最佳的診療方案,探索構建人類完美的醫學」理念,是行業內外公認的全國最好的醫院之一。
本報今起刊發3篇系列報導,剖析廣東省中醫院的改革發展經驗,從醫學、管理、服務等不同角度來探討「最好醫院是怎樣煉成的」。
很難想像,一家中醫院的日均門診量能達到2萬人次。
但在廣東省中醫院,這是不折不扣的事實。
吸引患者的首要因素當然是療效。
廣東省中醫院的獨門秘籍,從其辦院宗旨或可一窺究竟:「中醫水平站在前沿,現代醫學跟蹤得上,管理能力匹配到位,為患者提供最佳的診療方案,探索構建人類完美的醫學」。
以中醫藥特色優勢為立院之本、發展之魂,同時引進現代醫學和科學技術,讓中西醫優勢互補,提高療效——廣東省中醫院正在探索構建的,是最有益患者的人類完美醫學。
為患者提供最佳診療方案
曾任廣東省中醫院院長、現為名譽院長的呂玉波很早就在思考,中醫院的發展之路應當怎麼走。
那是上世紀80年代初,呂玉波剛剛在醫院擔任行政職務。
他發現,每到發工資時院領導就滿面愁容,到處籌資。
這家始建於1933年的古老醫院,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危機。
當時醫院的中青年業務骨幹很想把中醫的特色優勢病種做起來,「比如中風,中醫藥很有優勢。
」呂玉波回憶,但醫院缺乏現代設備,不能精確檢測,病人腦出血的話也沒法手術,所以病人不來這兒。
「沒有病人還談什麼中醫優勢?這對我以後形成的醫院建設思路產生了很深的影響。
」
必須提高醫院的綜合服務能力,中醫藥特色優勢固然要發揮,現代醫學的水平也要滿足實際需求。
這是呂玉波「辨證論治」後開出的藥方。
首先要把中醫藥臨床療效發揮得淋漓盡致。
從對疾病的認識到證候規律的把握,從病因到病機,從治療思想、治療原則到理法方藥,從特色治療到單方驗方,從生活起居到調理養護……廣東省中醫院深入挖掘整理歷代經典文獻、全國名中醫與本院名中醫的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中醫特色療法和適宜技術,乃至於民間的單方驗方,形成資料庫,用以指導臨床。
實踐證明,對很多疾病,中醫藥療效優於西醫,有些病種西醫療效較好,但通過中醫藥配合,效果更佳。
「中醫院發展的第一要務,必須充分挖掘、傳承、發揮中醫藥的特色優勢。
提高中醫藥臨床療效是中醫院的立足之本、發展之源,更是中醫院的歷史責任。
」呂玉波說,中醫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老百姓對中醫藥有深厚的文化認同。
「老百姓是信賴和需要中醫藥服務才選擇中醫院。
喪失了中醫藥特色,也就失去了病人的認可。
」
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需要高水平人才隊伍的支撐。
醫院不遺餘力地創造學習條件、營造學習氛圍,讓中醫藥人才在沃土中茁壯成長。
2012年,廣東省中醫院的青年醫生高燕翔來到哈爾濱,她將跟隨國醫大師張琪進行為期兩年的脫產學習。
一年前,廣東省中醫院出台脫產跟師制度,選拔中醫功底良好的中青年苗子,由醫院出資,奔赴全國各地,在國醫大師身邊全脫產學習。
雖然女兒年幼,但學習機會難得,高燕翔一咬牙,把女兒帶到哈爾濱上幼兒園。
她還記得有一位半月板嚴重損傷的病人,西醫建議手術,她也覺得沒有什麼好辦法。
但張琪用復元活血湯治療,1個月後,病人就恢復了正常工作,經影像檢驗,損傷大幅減弱。
張琪獨到的中醫思維方式帶給她極大的觸動。
「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根據,對疾病進行判斷並採取相應措施,這是張琪老師治好很多疑難雜症的關鍵。
」
2016年,廣東省中醫院成立中醫思維研究室,高燕翔被任命為研究室主任,針對不同層次人才開展中醫臨床思維培訓、考量中醫思維在臨床查房中的體現度、規範中醫臨床診療思維過程。
在呂玉波心目中,廣東省中醫院的各個專科應當成為「病人就醫的目的地」——當病人需要就醫時,毫不猶豫地將其當作唯一選擇。
要做到這一點,除提高中醫藥臨床療效之外,必須將其與現代醫學有機融合。
中西醫優勢互補、協調發展,才能為患者提供最佳診療方案。
在腦病中心、心臟中心等重點專科,廣東省中醫院實行中西結合、內外結合、介入與針灸結合、手術與傳統療法結合的診療模式。
如心臟中心引進前沿技術,開展一系列最新的心臟外科手術,同時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圍手術期的作用,對有手術禁忌症或身體狀況不適宜手術的患者採用中醫藥治療,待身體條件允許時再進行手術,降低了手術風險。
而術後的中醫藥治療可以減少併發症,幫助患者儘快康復。
引進現代科學技術,目的是為我所用,而非取而代之。
中醫特色仍是廣東省中醫院立院之本。
然而任何學科發展,離不開吸收人類文明的一切成果。
廣東省中醫院院長陳達燦說:「中醫和西醫視角不同,體系不同,方法不同,但面對的是同一個問題——人類健康。
我們所做的,就是讓中西醫優勢匯聚,有機融合,構建一種超越純粹中醫和純粹西醫、最有益於患者、臨床療效最優的完美醫學。
」
關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
《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提出,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
事實上,這「三個作用」的發揮早已成為廣東省中醫院的自覺實踐,並積累起豐富的經驗。
早在2007年,廣東省中醫院就建立了全國第一家治未病中心。
彼時,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尚未為人熟知,很多誤會讓人啼笑皆非。
有人把「治未病」讀成了「治末病」,還有人疑惑不解,為什麼要給「胃病」專門建個中心。
作為開先河者,廣東省中醫院也是摸著石頭過河。
必須想清楚的問題是:為誰提供服務?提供什麼服務?體質偏頗狀態的人群成為目標受眾。
所謂體質偏頗,指的是人體的中醫健康狀態失去平衡;疾病前狀態指的是指標異常,但尚未達到疾病診斷標準。
對這些人群,治未病中心首先進行體質辨識,除了生理方面,還特別重視精神狀態。
之後,根據辨識結果,運用中醫藥手段糾正偏頗狀態。
十多年過去,越來越多的患者經過廣東省中醫院治未病中心的調理,有的漸漸消去了濕疹,有的鼻炎不再復發,還有多年不孕的懷上了孩子。
起初,有的結果連醫生都感到意外;如今,中醫治未病的魅力和實力被越來越多的百姓熟知。
2016年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衛生與健康服務。
關注生命全周期和健康全過程,既是對人類完美醫學的必然要求,也是中醫藥優勢之所在。
成立治未病中心之後,廣東省中醫院又在全國率先成立慢病管理中心,並開設醫養結合門診,通過「未病」「已病」及「慢病」三個層次的中醫健康管理體系,形成預測、預防、干預、養生、治療、康復、養老的生命全周期健康維護鏈。
分管治未病中心和慢病管理中心的副院長楊志敏認為,發揮中醫藥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不能把目光局限於某項或某幾項康復技術,而是要建立完整的中醫慢病管理體系。
醫院慢病管理中心對20餘個病種開展慢病管理,初步建立起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腎病、慢性阻塞性肺病、類風濕等疾病的規範化、標準化管理方案,為1.5萬餘患者建檔立卡。
廣東省中醫院最早開展慢病管理的病種是腎病。
腎病大科主任劉旭生表示,對病人的治療不能止於出院那一刻。
「我們經常講既病防變,這是個長期過程,在醫院是完不成的。
」腎病科的護士會持續對患者追蹤隨訪,定期評估患者健康狀況,提醒複診,並開展健康教育。
除臨床外,劉旭生還承擔著一項重要工作。
不久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部門聯合發布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臨床協作試點項目名單,廣東省中醫院作為牽頭單位有2個項目入選。
劉旭生主持的慢性腎衰竭研究是其中之一。
該項目以慢性腎臟病4~5期(非透析期)為切入點,探索安全有效、高證據級別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希望形成可供行業內推廣的《慢性腎臟病4~5期中西醫治療實踐指南》。
前期研究顯示,與西藥氯沙坦相比,中藥補脾益腎方能更有效地延緩慢性腎臟病4期進展。
引進現代前沿技術,深入探索中醫藥物質基礎和作用機制,促進中醫藥被國際認同,這是廣東省中醫院開展科研的重要方向。
楊志敏正在尋求理論突破。
3年前,她的團隊開始對佛山市松塘村的村民進行健康監測。
松塘村是擁有800年歷史的古村落,居民生活習慣穩定,楊志敏想通過長時間隨訪追蹤,研究健康風險與體質之間的關係,從生物技術角度闡釋體質轉換的機理。
目前,團隊已經採集到一些樣本,通過醫院與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合作共建的平台,正在觀察不同體質人群的蛋白質組學是否存在差異,中醫藥干預前後蛋白質的變化,闡釋療效機制。
科研的最終目的是持續提升臨床療效。
楊志敏的研究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但她覺得非常有意義。
獲悉不同體質的生物學特徵,有助於更精準、更及時地糾正體質偏頗狀態,把疾病扼殺在搖籃之內。
突破「禁區」,誰說中醫做不到?
4月,一位來自河南鄭州的母親風塵僕僕地走進廣東省中醫院中醫經典臨床應用研究基地(中醫經典科)主任顏芳的診室。
她3歲半的兒子冠冠患有白血病,近期又感染嚴重肺炎,住進當地醫院的ICU。
病情太重,醫生已不抱希望。
網際網路上關於廣東省中醫院中醫經典科依靠純中醫治療急危重症的信息帶給她一線希望。
可冠冠離不了ICU,她只能拍了舌象照片、帶上檢查結果,就匆匆上了南下的飛機。
了解情況後,顏芳有點「暈菜」。
他一再跟病人解釋,中醫強調望聞問切,沒見到病人,給出的治療建議不見得靠譜。
但考慮到實際情況,顏芳還是根據所能掌握的有限信息開出了半夏瀉心湯加減方,之後通過微信及時跟蹤冠冠的病情狀況。
令人欣慰的是,這次迫不得已的「遠程診療」迅速見效。
十餘天后,冠冠安全出院。
成立8年以來,中醫經典科從死神手裡奪回的病人不計其數。
2010年3月,時任院長呂玉波力排眾議,決定組建中醫經典科。
ICU醫生顏芳被任命為科室主任。
升職本是件開心事,可顏芳的心裡卻止不住的忐忑,因為這是一個全新的科室,也是一個全新的探索,在全國範圍內沒有先例。
按照呂玉波的設想,中醫經典科需要單純依靠中醫藥手段應對各種急危重症。
目標能否實現,誰心裡都沒底。
在很多人的觀念里,中醫就是「慢郎中」,只適合慢性病和疑難病。
呂玉波偏偏不信這個邪,「中醫藥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發揮過不可磨滅的歷史作用,在急危重症的救治領域,有太多的寶貴經驗亟待我們去重新挖掘和傳承。
」
有一次,山西老中醫李可到廣州會診一位急危重症病人。
病人的狀況極其危險,氣管插管也不起作用。
經過醫院和病人家屬的同意,李可第一時間用了400克附子,並配合以一套完整的輔助治療方法。
如此大劑量地使用附子並不符合用藥規範,但正是如此大膽的用藥,才把瀕死的病人搶救了過來。
這件事給呂玉波帶來很大觸動:「我就想,中醫藥不是沒有能力,只是我們沒有學到這個本事。
廣東省中醫院有責任也有義務,對中醫藥治療急危重症做出探索。
」
並不是所有人都同意呂玉波的想法。
用中醫去碰急危重症,風險可想而知。
但呂玉波下定決心要啃一啃這塊硬骨頭。
他做了最壞的打算,如果實踐證明這條路真的走不通,醫院已經準備好1000萬元填補經濟損失。
秉承著「能中不西、先中後西、以西輔中」的原則,顏芳開始了他在中醫經典科的探索。
一開始,他「壓力山大」:「之前在ICU,可以插管,可以上呼吸機。
突然回歸中醫藥的懷抱,一時真有點發蒙。
」為了強化中醫思維,掌握真才實學,中醫經典科走馬燈般遍請全國名醫名師講學帶教、出診查房,整理寶貴經驗,同時梳理典籍文獻,逐步建立急危重症中醫救治體系。
李可不顧年事已高,多次來到醫院指導科室建設和病人診療,還指派弟子齊玉茹擔任學術指導老師,手把手指導科室的年輕團隊回歸經典中醫。
8年過去了,中醫經典科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實踐證明,中醫藥非但不是慢郎中,在處理各種急危重症和疑難複雜疾病時反而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
如治療心衰,中醫經典科以六經辨證體系為主導,陽虛水泛,治以振奮陽氣,利水平喘;三陰伏寒,治以溫陽散寒,扶正透邪;陰陽兩虛,治以滋液救心,陰陽雙補。
截至去年11月,中醫經典科共收治心衰1372例,治癒好轉率達93.73%。
純中醫治療還能縮短心衰病人的住院天數,降低復發再入院頻次和住院期間搶救次數。
建設科室的過程中,顏芳慢慢感受到,中醫藥其實比很多人想像的更有效:「以前有西醫藥這個拐杖,你始終覺得拄著拐會走得穩一些。
現在逼著你把拐杖扔掉了,哦,原來不拄拐也能健步如飛。
」當然,急危重症的救治必須把安全放在首位,最先進的生命體徵監測儀器用在每一個急危重症病人身上,除顫儀、起搏器、呼吸機等搶救設備「隨時待命」,確保急性心梗、腦出血等急症患者的安全。
但在中醫經典科,何時能使用西醫治療有明確標準。
比如感染患者72小時內若需要使用抗生素,必須經過顏芳同意。
中醫經典科的成功實踐對全院產生了深遠影響。
以往,ICU和急診很少運用中醫藥,現在這兩個科室與中醫經典科之間形成「金三角」,提升了全院救治急危重症的能力。
呂玉波說,「後來我們還開設疑難病門診,與中醫經典科形成一條龍服務,對全院各專科起到輻射作用。
」
有些西醫治療手段逐漸被中醫經典科「淘汰」。
以前,為緩解患者的痛症,中醫經典科經常使用止痛藥。
現在,臍針技術取代了止痛針,治療痛症效果更加立竿見影。
臍針是廣東省中醫院在「杏林尋寶」活動中發現的「寶貝」之一。
2009年起,廣東省中醫院每年舉辦一屆「杏林尋寶——全國中醫藥特色技術演示會」,廣邀擁有中醫一技之長的民間高手到醫院展示交流,打造中醫藥特色療法與技術的「活的博物館」和「集散地」。
尋到「寶貝」之後,廣東省中醫院通過跟師的方式,讓這些特色療法落地生根,並加以研究提高,為傳統療法中心及其他臨床科室開展特色療法提供支撐。
從民間汲取智慧,向西方學習科技,兼收並蓄人類文明成果,廣東省中醫院形成的醫療模式,對中華醫學而言,是發揚光大,也是自我完善;對世界醫學而言,是添磚加瓦,更是全新變革。
這或許就是最完美醫學應有的模樣,也是最優秀醫院追求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