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容易混淆的中藥處方辨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臨床上,有些中藥處方名字很相似,甚至一字之差。
小編把常見容易混淆的中藥處方收集起來,供大家一起學習,參考。
再次申明:本文涉及的處方僅供學習,不作為患者自治參考,否則後果自負。
一貫煎
組成:北沙參、麥冬、當歸、生地黃、枸杞子、川楝子。
功效:滋養肝腎,疏肝理氣。
為補益劑。
主治:主治陰虛肝鬱證。
胸脘脅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紅少津,脈細弱或虛弦。
亦治疝氣瘕聚。
二陳湯
組成:半夏、橘紅、白茯苓、甘草。
功效: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為祛痰劑。
主治:痰濕內阻,脾胃不和,胸膈痞悶,嘔吐噁心,或頭眩心悸,或咳嗽痰多。
二妙散
組成:黃柏、蒼朮。
功效:清熱燥濕。
為祛濕劑。
主治:濕熱下注,筋骨疼痛,腳膝無力;或足膝紅腫熱痛;或下部濕瘡:以及濕熱帶下、淋濁等症。
三仁湯
組成:杏仁、半夏、飛滑石、生薏苡仁、白通草、白蔻仁、竹葉、厚朴。
功效:清熱利濕,宜暢濕濁。
為祛濕劑。
主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之濕重於熱證。
三子養親湯
組成:紫蘇子、白芥子、萊菔子。
功效:溫肺化痰,降氣消食。
為祛痰劑。
主治:主治痰壅氣逆食滯證。
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難消,舌苔白膩,脈滑。
四君子湯
組成:人參、白朮、茯苓、甘草。
功效:補氣,益氣健脾。
為補氣劑。
主治:脾胃氣虛證。
面色萎黃,語聲低微,氣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虛弱。
四物湯
組成:當歸、川芎、芍藥、熟地。
功效:補血調經。
為補血劑。
主治:補血活血,月經不調等營血虛滯症。
四神丸
組成:肉豆蔻、補骨脂、五味子、吳茱萸、大棗。
功效:溫腎暖脾、澀腸止瀉。
為固澀劑。
主治:用於腎陽不足所致的泄瀉,症見腸鳴腹脹、五更溏瀉、食少不化、久瀉不止、面黃肢冷。
四逆散
組成:柴胡、枳實、芍藥、炙甘草。
功效:調和肝脾,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為和解劑。
主治:陽郁厥逆證。
手足不溫,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脈弦;肝脾氣鬱證,脅肋脹悶,脘腹疼痛,脈弦。
四逆湯
組成:炙甘草、生附子、乾薑。
功效:回陽救逆。
回陽救逆劑。
主治:主治少陰病之陽氣衰微,陰寒內盛證。
四肢厥逆,惡寒踡臥,嘔吐腹痛,下利清谷;神衰欲寐,以及太陽病汗多亡陽,脈沉遲微細。
當歸四逆湯
組成:當歸、桂枝、芍藥、細辛、通草、大棗、炙甘草。
功效:溫經散寒、養血通脈。
為溫里劑。
主治:常用於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無脈症、雷諾病、小兒麻痹、凍瘡、婦女痛經、肩周炎、風濕性關節炎等屬血虛寒凝者。
五苓散
組成:豬苓、澤瀉、白朮、茯苓、桂枝。
功效:化氣利水、健脾祛濕。
為祛濕劑。
主治:適用於外感風寒、內停水飲所致的發熱頭痛,煩渴飲水,小便不利等;或水濕停聚所致的水腫,身重,小便不暢及心悸、吐涎沫而頭眩等症。
黃芪桂枝五物湯
組成:黃芪、桂枝、芍藥、生薑、大棗。
功效:益氣溫經,和營通痹。
為溫里劑。
主治:營衛虛弱之血痹。
肌膚麻木不仁,或肢節疼痛,或汗出惡風,舌淡苔白,脈微澀而緊。
補陽還五湯
組成:黃芪、當歸尾、赤芍、地龍、川芎、紅花、桃仁。
功效:補氣活血通絡。
為理血劑。
主治:中風及中風後遺症。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蹇澀,口角流涎,小便頻數或遺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脈緩。
六味地黃丸
組成:熟地黃、酒萸肉、牡丹皮、山藥、茯苓、澤瀉。
功效:滋陰補腎。
為補陰劑。
主治:用於腎陰虧損,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
當歸六黃湯
組成:當歸、生地黃、熟地黃、黃芩、黃柏、黃連、黃芪。
功效:滋陰瀉火,固表止汗。
為清熱劑。
主治:陰虛火旺盜汗。
發熱,盜汗,面赤心煩,口乾唇燥,大便乾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數。
六一散
組成:滑石、甘草。
功效:清暑利濕。
為祛暑劑。
主治:用於感受暑濕所致的發熱、身倦、口渴、泄瀉、小便黃少;外用治痱子。
七厘散
組成:血竭、乳香(制)、沒藥(制)、紅花、兒茶、冰片、人工麝香、硃砂。
功效:化瘀消腫,止痛止血。
為理血劑。
主治:用於跌扑損傷,血瘀疼痛,外傷出血。
七寶美髯丹
組成:何首烏、茯苓、牛膝、當歸、枸杞子、菟絲子、補骨脂。
功效:補益肝腎,烏髮壯骨。
為陰陽雙補劑。
主治:主治肝腎不足證。
鬚髮早白,脫髮,齒牙動搖,腰膝酸軟,夢遺滑精,腎虛不育等。
八珍湯
組成:人參、白朮、白茯苓、當歸、川芎、白芍藥、熟地黃、甘草。
功效:益氣補血。
為氣血雙補劑。
主治:主治氣血兩虛證。
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耳眩,四肢倦怠,氣短懶言,心悸怔忡,飲食減少,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或虛大無力。
八正散
組成:車前子、瞿麥、扁蓄、滑石、山梔子仁、炙甘草、木通、大黃面裹煨,燈心草。
功效:清熱瀉火,利水通淋。
為祛濕劑。
主治:主治濕熱淋證。
尿頻尿急,溺時澀痛,淋瀝不暢,尿色渾赤,甚則癃閉不通,小腹急滿,口燥咽干,舌苔黃膩,脈滑數。
九味羌活湯
組成:羌活、防風、細辛、蒼朮、白芷、川芎、黃芩、生地、甘草。
功效:發汗祛濕,兼清里熱。
為解表劑。
主治:治感風寒濕邪,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項強,肢體酸楚疼痛,口苦而渴者。
十灰散
組成:大薊、小薊、荷葉、側柏葉、茅根、茜根、山梔、大黃、牡丹皮、棕櫚皮。
功效:涼血止血。
為止血劑。
主治:主治血熱妄行之上部出血證。
嘔血、吐血、咯血、嗽血、衄血等,血色鮮紅,來勢急暴,舌紅,脈數。
十棗湯
組成:芫花、甘遂、大戟。
功效:攻逐水飲。
為瀉下逐水劑。
主治:水飲內停,邪氣壅盛;水腫腹脹之實證。
懸飲或支飲,停於胸脅,咳唾胸脅引痛,心下痞梗,乾嘔短氣,頭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水腫腹脹,二便不利,屬於實證者。
溫脾湯
組成:大黃、當歸、乾薑、附子、人參、芒硝、甘草。
功效:攻下冷積,溫補脾陽。
為瀉下劑,溫下。
主治:主治陽虛寒積證。
腹痛便秘,臍下絞結,繞臍不止,手足不溫,苔白不渴,脈沉弦而遲。
實脾散
組成:厚朴、白朮、木瓜、木香、 草果仁、大腹子、附子、白茯苓、乾薑、炙甘草。
功效:溫陽健脾,行氣利水。
為祛濕劑。
主治:主治脾腎陽虛,水氣內停之陰水。
身半以下腫甚,手足不溫,口中不渴,胸腹脹滿,大便溏薄,舌苔白膩,脈沉弦而遲者。
健脾丸
組成:白朮、木香、黃連、甘草、白茯苓、人參、神曲、陳皮、砂仁、麥芽、山楂、山藥、肉豆蔻。
功效:健脾開胃。
為補益劑。
主治:主治脾胃虛弱,脘腹滿脹,食少便溏。
清胃散
組成:生地黃、當歸身、牡丹皮、黃連、升麻。
功效:清胃瀉火。
為瀉火之劑。
主治:胃火上攻。
齒齦腫痛,或牽引頭腦,或面發熱,或牙宣出血,口氣臭熱,口乾舌燥,舌紅苔黃,脈滑大而數。
平胃散
組成:蒼朮、 厚朴、陳皮、炙甘草。
功效:燥濕健脾,消脹散滿。
為祛濕劑。
主治:脾土不運,濕濁困中,胸腹脹滿,口淡不渴,不思飲食,或有噁心嘔吐,大便溏瀉,睏倦嗜睡,舌不紅,苔厚膩。
溫膽湯
組成:半夏、竹茹、枳實、陳皮、炙甘草、茯苓。
功效:理氣化痰,和胃利膽。
為祛痰劑。
主治:主治膽郁痰擾證。
膽怯易驚,頭眩心悸,心煩不眠,夜多異夢;或嘔惡呃逆,眩暈,癲癇。
苔白膩,脈弦滑。
上文連結——論中醫補肝氣溫肝陽(關於肝氣虛、肝陽虛小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