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體檢結果後背一涼?千萬別慌:體檢常見問題「大掃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不體檢沒毛病,一體檢都是問題。
」每年一拿到體檢報告,看到一個個摸不著頭腦的專業術語、一條條「建議隨訪/專科就診」,你是不是後背一涼?千萬別慌,有些病看著嚇人但其實沒那麼嚴重,一篇教你全看懂~
乳腺增生
大多數都不會癌變
10個女生8個都會有乳腺增生的問題。
很多女生聽到「乳腺」兩個字就很敏感,生怕乳腺增生會演變成乳腺癌。
其實大可不必慌張,因為大部分女性的乳腺增生都屬於單純性乳腺增生,主要由體內雌激素水平波動造成,其實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最典型的就是大姨媽期間感覺到乳房脹痛、腫塊,但大姨媽結束後,隨著雌激素水平的下降,這種不適感就會減輕,腫塊也隨之減小。
還有可能是女生內衣穿的過緊或是心情鬱悶、精神壓力大等,這些都會引起短期的乳腺增生。
上面這些情況一般不會癌變,大多數也都無需治療,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健康生活就行(適量運動、不熬夜、少生氣),最好能夠少吃含雌激素較高的食品、不亂吃含雌激素的保健品和藥品。
▲ 另外還有一些避孕類、女性激素類藥物(例如已烯雌酚、媽富隆、達英-35)也會影響雌激素分泌
不過,如果是持續性的疼痛和腫塊,則需要去乳腺外科做進一步的檢查。
如果是實性腫塊,且影像學提示惡性可能,則建議活檢確定病理性質。
雖然只有小部分病理性乳腺增生有癌變的風險,但是我們還是建議年齡在20歲以上的女性每個月都進行一次乳 房自我檢查,易於發現乳 房異常。
▲ 乳 房自我檢查的最佳時間可以選擇在月經結束後7~10天之內
甲狀腺結節
幾乎95%都是良性的
甲狀腺結節是另一個體檢「高頻」疾病,其實非常常見。
這還得益於超聲波技術的進步,小到3毫米的結節都能看到。
大多數人檢查出的甲狀腺結節報告都是:直徑<1厘米;超聲波顯示形態規則、邊緣清晰、粗大鈣化;甲狀腺功能也很正常。
這種結節都是良性的,既不需要用藥,也不需要手術,平時注意休息就行。
唯一要做的就是定期觀察,每6~12個月進行複查。
▲ 甲亢和甲減的症狀表現
但也有一些良性結節,可能會合併甲亢或甲減、炎症反覆發作、壓迫器官和周圍組織、使患者脖子變粗等,這時可能就需要藥物治療或者進行開刀手術,具體須由醫生檢查後得知。
最後,只有非常非常小的一部分會被定義為惡性的結節。
但即便真的患上了甲狀腺癌,有超過90%都是甲狀腺乳頭癌。
這種癌就在去年被美國甲狀腺協會確認改名,不再用「癌」字,因為這是一種預後極好的癌,大多數患者都是可以長期生存。
慢性淺表性胃炎
其實就是消化不良
調查顯示,慢性淺表性胃炎的檢出率達80%-90%!
在醫院,但凡你接受了胃鏡檢查,最輕級別的診斷就是這個,幾乎無一例外,這實在是因為,完完全全正常的胃太太太太難得了……
臨床上很難見到「胃、十二指腸未見異常」的報告,大多數人體檢報告上的「慢性淺表性胃炎」,都只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或者非潰瘍性消化不良,抑或是精神壓力等因素造成的。
雖然名字叫做「胃炎」,但並不是胃粘膜真的有慢性炎症。
▲ 油炸食品、加工肉類、酒精等都會對胃造成傷害,應當儘量少吃
至於是否接受治療,主要在於你有無症狀來決定。
無任何症狀就無須治療,假如有食慾減退、上腹部不適、隱痛、噯氣、反酸或噁心嘔吐等症狀,則需要對症治療。
部分慢性淺表性胃炎的病人還可能同時伴有幽門螺桿菌(Hp)感染,此時可以進行幽門螺桿菌的根除治療,以改善消化不良症狀。
盆腔積液
3厘米以下以沒關係
雖然聽上去很可怕,但其實「盆腔積液」只是一種表現,而不是一種疾病,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影像學對盆腔內液體的一種表述。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下原理:其實人體的盆腔、腹腔,並非是乾巴巴的,不管是腹膜、大網膜還是腸管等等都會分泌液體,起到潤滑保護盆腹腔器官組織的作用。
而在女性排卵期、月經期或者前後,積液都有可能略有增多。
因此幾乎每個女性都會有不通程度的盆腔積液,3厘米以下可視為正常範圍。
哪怕是稍微多於3厘米,也不必大驚小怪,如果沒有其他不舒服的症狀,就不需要特別治療。
子宮肌瘤、宮頸糜爛
不要被名字嚇到
子宮肌瘤也是婦科體檢的「常客」,三分之一的中年女性都會遇到。
聽上去雖然可怕,但其實此「瘤」非彼「瘤」,別一看到「瘤」字就以為是癌症。
有些小肌瘤沒有任何症狀,甚至連婦科檢查也難以察覺,偶爾做超聲波才會發現,這種子宮肌瘤多數都是良性的。
如果肌瘤較小,患者也無明顯症狀,查過肌瘤無惡變徵象,只要定期隨診觀察即可。
只有子宮肌瘤數量或大小超過了一定的標準,醫生才會建議手術切除。
▲ 子宮肌瘤的類型以及影響
至於「宮頸糜爛」,也是一樣的道理。
過去一度流行的婦科疾病廣告,這個詞著實嚇了很多人,但可以說,這是醫學名詞史上的一大失誤。
國際上「宮頸糜爛」這一次名詞已經被取消,我國婦科教材也將其改為「宮頸柱狀上皮異位」,是女性的一種正常生理改變現象,並不能稱為病。
大多數女性只是受激素水平的影響出現的上皮異位,待激素水平穩定後情況就會得到改善,根本不是「糜爛」這麼恐怖的存在,不要害怕~
卵巢囊腫
多數也是為良性
卵巢囊腫也是很常見的婦科疾病,早期一般沒有什麼典型症狀,多數女性度是在做婦科超聲波時發現的。
如果囊腫直徑<5cm,又無證據提示是腫瘤的話,多為生理性囊腫,注意定期檢查即可。
如果囊腫持續增大,直徑>5cm,多為實性腫瘤,但多數為良性腫瘤,比如成熟畸胎瘤、子宮內膜異位症等。
應聽取醫生建議,儘早切除或嚴密隨訪。
如果囊腫迅速長大,病情發展快,超聲波液性暗區有雜亂光團,腫塊周界不清,則可能為惡性腫瘤。
這種情況多見於絕經後女性,需根據患者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
肺部結節
大小很重要
臨床上對於肺內不同大小的病灶有不同的名稱:
>3cm的稱為腫塊
≤3cm的稱為結節
<2cm的稱為小結節
<5mm的稱為微小結節
之所以這樣定義,是因為結節的大小與結節的良、惡性具有一定相關性,大於3cm的病灶多為惡性,而更微小的結節,良性的可能性居多。
如果體檢發現肺部有小結節,先不要擔心,它不一定是癌。
其次對於不明性質的結節,進行規律的隨診,強於一切檢查和治療!
當然,如果你是高風險人群,比如:
年齡40歲以上;
長期吸菸;
曾經接觸石棉或放射性元素者;
既往有肺結核或長期肺部慢性炎症病史;
有腫瘤個人或家族史,尤其肺癌家族史者;
……
則更建議縮短檢查周期,定期找專科的胸外科、呼吸科醫生診治,按醫生要求規律地複查、動態地隨診!
單純性肝囊腫
很多都是先天性的
臨床最常見的肝囊腫就是單純性肝囊腫,由先天性肝內膽管或淋巴管發育異常造成,是一種肝臟良性病變。
換句話說,肝囊腫大部分都是「娘胎裡帶出來的」,多數人也沒什麼明顯症狀,如果不是偶然體檢發現,或許有些人一輩子都覺察不到。
由於囊腫生長緩慢,一般來說,小於5厘米的肝囊腫,不需要做任何治療,每隔半年或者一年到醫院做超聲波複查即可。
如果大於5厘米,就有必要到醫院根據具體情況配合醫生治療。
▲ 酒精是「肝臟殺手」,務必少碰哦
腸息肉、膽囊息肉
更需要引起重視
相比結節、增生、囊腫,我們更需要注意的應該是「息肉」,它的癌變可能性會更高一些,比較常見的是腸息肉和膽囊息肉。
一般我們常見的結腸惡性腫瘤(如結腸癌等),多數是在腸息肉的基礎上發展而來。
但並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會發展成腸癌。
就癌變風險來說,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管狀腺瘤<絨毛管狀腺瘤,絨毛管狀腺瘤癌變風險較高。
所以一旦檢查出腸息肉,醫生會根據情況制定治療方案,即使息肉切除後,也有復發的可能性,所以一定要定時複查。
膽囊息肉里最常見的就是膽固醇性息肉,無腫瘤傾向,不會惡變,但是有可能發展成膽囊結石或並發慢性膽囊炎,所以也要定時檢查。
不過,還有一類膽囊息肉需要重視,那就是腺瘤性息肉。
雖然在臨床上是比較少見的,但有一定的癌變可能,這種息肉越大(>10mm)癌變的可能性也越大。
骨質增生
人體的自我保護
骨質增生就是我們常說的「骨刺」,隨著年齡的增長,骨質增生是很常見的。
關節軟骨經過長年累月的磨損,失去了正常的光滑性而變得粗糙,機體對這種慢性磨損要進行修復並減小壓力,其修複方式就是關節軟骨邊緣發生骨質增生。
所以,這其實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反應,並不是「病」,大多數都不用治療。
但是,如果骨質增生造成關節不穩、狹窄甚至變形,或刺激、壓迫神經、血管和組織,產生疼痛等症狀,就需要就醫檢查,由醫生決定治療方案。
資料來源於網絡,部分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
編後記:雖然大多數問題都沒有想像的那麼嚴重
但仍需要專業醫生的檢查與判定
平時也要注意觀察、定時複查,千萬別嫌麻煩哦!
「希望大家都身體倍棒,吃嘛嘛香~」
到底用不用治?結節、增生、囊腫、息肉,看過後再不用瞎擔心了!
近兩年,人們越來越注重體檢,與此同時,各種「結節」、「息肉」、「囊腫」、「增生」等檢查結果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體檢報告上。很多朋友看到這些「異樣」的檢查結果,就開始惴惴不安,擔心是癌症,即便不是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