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期《亭說》-如何有效看病,尋找過敏原及醫學無法解釋的症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第一篇 如何看病
如何看病(一): 該看不該看
人的身體是有自我修復能力的。
而且這種能力很強,顯然比電腦和汽車厲害。
有些疾病並不需要治療,有些疾病是有「自限性」的——也就是時間到了自己就好了。
不過,能夠發生在人身上的疾病,也是伴隨人類進化了同樣長的時間,也不是等閒之輩。
如果自己身體不適,是扛著,還是去醫院就診。
這是個問題。
1.如果器官的功能受損,需要立即就診
眼睛的功能是用來看東西的,突然看不見了,應該馬上看醫生。
同理,突然聽不見了,四肢運動突然出現障礙……
2.不能忍受的疼痛
疼痛是身體發出的火警,不要去挑戰疼痛。
如果遇到不能忍受的疼痛,應該儘快就診。
比如腹痛、胸痛、眼痛。
需要提示的是,即使你到了醫院,通常醫生也不會立即給你止痛。
疼痛是火警,是了解身體狀況的重要信號,沒有人會在消滅火災之前,先把附近的電話線都砍了。
3.反覆發作的不適
老毛病了,忍忍就過去了——大部分的癌症就是這樣度過了無人騷擾的童年期。
對於反覆出現的不適,應該認真注意誘發的原因、緩解的方式。
對了,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年齡,>50歲的,最好去看看,免除後患。
4.已經處於某個疾病進程中,但是感覺突然發生了變化
大夫可能已經告訴你這個病沒什麼,過幾天自己就能好,開始的時候,感覺也是一天比一天好,可是今天突然惡化了,那麼最好再去複查一下。
5.別人看出來的疾病
通常不用著急,人類的身體有發達的自我檢測系統,如果自己沒有什麼不舒服的感覺,多半沒有太大的問題。
(注意:醫生經過身體檢查發現的除外,比如身體上的包塊之類的)
6.定期體檢是必要的。
自己的身體只有自己保護,兄弟靠不住、組織靠不住。
如何看病(二): 急診or門診?
一般醫院都有急診和門診。
急診是給緊急需要救治的病人準備的。
門診則是給不那麼緊急的病人準備的。
急診的設置是為了使病人在短時間內脫離危險,因此配備的藥品都是應急的、速效的,配備的檢查手段也是基本的,能夠快速做出判斷的。
所以,如果你得的是不那麼緊急的病,甚至是慢性病,其實在急診,並不會有很好的診斷效果。
不要僅僅因為白天上班,不好請假,而在晚上去看急診。
你得不到最好的藥物,不能完成最好的化驗檢查和輔助檢查。
身體是自己的,不要為了不請假而放棄給自己最佳的診斷和治療,又侵占了分配給急症患者的醫療資源…
需要去急診看的病:
1.剛剛發生的疾病。
一個病已經得了三天了,還跑到急診去看,我會態度很好的在心裡痛罵。
2.這個疾病可能在8小時內使器官的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損害。
突然發作的腹痛、胸痛、眼痛、頭痛,還是應該到急診看看先。
如何看病(三): 看門診的時間
我國是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很小的可能性,乘以13億,都是無比巨大的數字。
任何你覺得合適的時間,一定是門診人多的時間。
1.一定要避開三個時間:
星期一上午,星期一上午,星期一上午
只能用人海茫茫來形容。
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請不要在星期一上午看病
2.通常來說上午看病的人多,下午少,周一多,周五少。
到了周五的下午,基本看病的人就很少了。
看來辛勤的工作有益於身體健康。
3.惡劣的天氣
颳風下雨是看病的最佳時機,雨越大,人越少。
其實,天氣對許多人的出行,並沒有太大影響,如果工作很忙,需要在短時間內看個病,然後趕緊回去上班,最好是在下雨的天氣去看病。
如何看病(四):看病前的準備
相信您已經選擇好了看病的日期,下面介紹一下看病前的準備。
1.回顧歷史:
* 請在看病之前,回顧一下您的病史,從什麼時候開始發病?發病的時候自己有什麼感覺?如果有時間,請用本子和筆寫下來。
* 回想一下是否對藥物過敏。
藥物過敏史對於醫生非常重要。
如果您在以前用某種藥物出現過嚴重的不良反應,請記錄下來,請醫生在您最常用的病歷封面上寫下過敏的藥物名稱。
* 回憶一下曾經接受過的治療,以及正在使用的藥物,和它們的商品名稱。
如果您還能找到藥物的說明書或者空的藥瓶或者剩餘的藥物,請帶上它們。
* 帶齊以前的病歷記錄,曾經做過的檢查結果。
每次看過病後,也請收好所有的檢查結果和病歷,有些檢查結果是由熱敏列印,時間久了容易褪色,請複印一份保存。
2.準備行政用品:
* 帶上信用卡和足夠的現金,有些醫院不支持刷卡。
另外需要提防小偷。
* 帶好身份證、社保卡、醫療藍本、退休證、離休證、醫院的就診卡等等一切跟醫保可能有關係的東西。
3.安排好病假當天的事務:
* 請好病假,安排好當日的工作。
* 最好能夠找個比您更健康的夥伴陪同您去看病。
* 預計前往的時間,不要在上午11點以後,或者下午4點以後才去醫院挂號。
因為,恐怕沒有號了,或者雖然看了醫生,但是到需要做檢查的時候,已經過了下班時間,其他的科室已經沒人了。
* 查詢一下當日的天氣。
天氣越惡劣,看病的人越少。
4.選擇合適的醫院:
* 如果您已經具有相當的醫學知識,您可以根據自己的病情來選擇醫院。
* 一般社區醫院和二級醫院都非常的清凈,去看病取藥會很舒適。
建議您首先去社區醫院或者臨近的二級醫院就診,至少可以獲得相應的醫學建議和轉診建議。
* 當您選擇了三級甲等醫院看病,也就意味著選擇挂號難、看病難。
5.挂號
* 沒什麼好說的,太難了,甚至對於醫生自己看病也很困難。
如果是外地病人到另一個城市看病,而且要看某個特定的專家,試試提前在網上預約之類的方法,免得到了以後掛不上號。
6.調整心情
* 得病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但是人總是會生病的,遲早也是要病死的。
所以疾病降臨到自己身上,也沒什麼好抱怨的。
* 去醫院看病,並不能一定能夠治好。
實際上,給您看病的醫生,最後一定看不好他自己的病,100%是病死的。
* 與您的醫生合作,共同對抗您的疾病。
7.檢查確認上面的各種準備事項,帶齊所有的東西,出發。
如果能戰勝疾病,就藉助醫生的力量一起戰勝它,如果不能戰勝疾病,那麼從醫生那裡學會如何與自己的疾病共存。
如何看病(五)怎樣與醫生交流
您與門診醫生接觸的時間
如前所述,當您選擇了就診於三級甲等醫院的時候,您也就選擇了挂號難和看病難。
同時也意味著其他的病人也同樣面臨挂號難和看病難的問題。
為了儘可能的緩解這些問題,一位醫生會在出診時間內看儘可能多的病人,特別是專家,有可能今天額定的挂號量是看20位病人,但是通常會因為外地病人、可憐的病人、重症的病人、有權有勢惹不起的病人而加號到30甚至40個。
如果上午的門診是30人,從早上8點看到12點,共4小時,中間沒有喝水上廁所的時間,那麼平均接待每位病人的時間是4*60/30=8分鐘。
不錯,這就是您凌晨爬起來,裹著軍大衣在醫院挂號室門外在寒風中等了三個小時以後掛上號,又從上班起等了3小時以後換來的就診時間,8分鐘,平均值。
還不夠準確,這8分鐘並不是您坐在診室內和醫生交流的時間,在形成初步診斷以後,醫生會給您安排一些檢查,大多數是當天就能夠完成的,所以您拿著化驗單檢查單做完檢查以後回到醫生那裡,還要再給他看結果。
想必您已經注意到了,在您等候過程中,總有些人沒拿著挂號條就衝進了醫生的診室,其實那些很可能是做完檢查給醫生看結果的病人。
也許您會非常好心地幫助醫生維持就診的秩序,堅決制止那些加塞兒的人。
我建議儘可能在診室外進行,也許您一把拽出來的是那個剛剛跑了幾層樓憋了半天尿才做完超聲波想拿給醫生看結果的病人,他也只有平均8分鐘的時間與醫生交流。
與醫生說話
不論您是看中醫還是看西醫,中醫講究望聞問切,西醫講究問病史和查體。
醫生都需要和您交談才能夠知道您的疾病是怎樣的。
我們的身體里布滿了各種自檢的信號線,它們會將身體的損傷通過它們自己的語言向您的大腦做匯報,比如疼痛、酸脹、無力、燒灼感、異物感。
請向醫生報告這些感覺,他才能幫助您。
中醫不是僅僅切脈就可以摸出您是什麼病,西醫也不是僅僅靠CT、超聲波、化驗單就可以知道您是什麼病。
診斷疾病就像是CSI做調查,全面的證據才能指認真兇。
雖然很少,但是確實有一些病人到醫生面前一句話不說,手一伸或者臉一挺,醫生要先猜出他的主要症狀和不舒服,說對了以後,他才繼續看病。
從前我出門診,在相對閒適心情也不錯的時候會陪著他們玩一會,答對的話他們會很心服口服的。
請大家務必都記住,時間只有8分鐘。
區分事實和判斷
請儘可能學會區分陳述事實和判斷,區分這兩點是需要極高的知識和智力的,而且稍微不小心即使具有極高知識和智力的人也可能混淆。
如下是事實陳述:「我眼睛紅」,「我發燒最高到39度」,「我嗓子疼」
如下是判斷陳述:「我眼睛發炎了」,「我發燒很高」,「我上火了」
除非是在精神科或者心理門診,否則請您儘可能陳述事實。
對於您的感受,請按照不舒服發生的感覺或者表現,以及它們發生的時間來描述,比如「尿尿尿不出來3天」是非常好的描述,而「尿不出來很久了」則仍然沒有給醫生提供足夠的信息。
我的建議是
* 慢性病請精確到年或者月,比如「運動後胸悶5年」,
* 近1-2年發病的,請精確到月,比如「雙眼視力下降6個月」
* 近1個月內發病的,請精確到日,比如 「尿尿尿不出來3天」
* 急性病請精確到小時,比如「左眼前發黑看不見東西1小時」。
如果您有數字能夠描述您的病情,請儘可能告訴醫生數字。
比如,「這個星期我的血糖最高到過13」,但如果您僅僅說「這個星期我的血糖很高」,那得看您跟誰比了。
對於醫生的提問,特別是有「多少」這樣的關鍵詞的提問,請儘量以數字回答。
不過很遺憾,通常當我問起「您得高血壓多少年了?」 80%以上的回答是「很久了」。
疼痛與痛苦
看病,哪怕是急診,醫生不會馬上給您解除痛苦。
疼痛,是大自然賜給人類的禮物,雖然那是無人想要的禮物。
疼痛是身體發出的火警,是診斷疾病和判斷疾病進展的重要信號,是您生病的身體部分直接向醫生的報告。
在沒有明確診斷之前,醫生是不能夠幫病人止痛的,就好像沒有查明報告火警的位置,我們不可能把火警的電話輕易掛掉。
也許您或者您的家人在檢查床上疼得死去活來,醫生還是會冷漠的用手摸這摸那,甚至使勁壓一下問您是否更疼,此時也請告訴醫生您的感受。
另外,值得說明的一點,也需要向低年醫生強調的一點是,那種顯示出痛苦,大聲叫嚷的病人,另一方面也說明他們有強大的生命力,而另一類蒼白的悄無聲息的病人,卻更有可能有生命危險。
所以當您在急診看到醫生不顧您大聲叫嚷的同伴,而去看另一個悄無聲息的病人時,不要去阻擋醫生。
態度
如果您收入不高,生活不充裕,請直接跟醫生說,相信很多醫生會和我一樣給您選擇相對便宜的藥品和治療。
不過同時相對便宜的藥物也意味著療效,特別是副作用的不同。
如果您在路上堵車,找不到停車位,在挂號室門前受凍,坐在門診等候一上午無所事事,請儘量不要將怨氣宣洩在那個為您看病的醫生身上,他在上班路上一樣堵車,一樣找不到停車位,您在挂號室門前受凍的時候,他在病房檢查住院的病人,您在門診等候的時候,他在診室里奮力看病。
很多時候醫生的態度是由科室決定的,越是緊急和危急生命的科室,醫生的態度越冷漠甚至惡劣,在急診室不可能有醫生和顏悅色地跟家屬說話,有且只有厲聲命令家屬去做什麼。
醫生不會也不應該把病人當作自己的親人來對待,事實上很多醫生不敢給自己的親人做手術,因為感情因素可能會影響判斷。
希望您能明白,醫生的態度與醫學水平沒有直接的關係。
期望
相當多的疾病是不能夠消除病因的,比如常見的高血壓、糖尿病、青光眼、類風濕……現在的醫學也無法解決這些問題,醫生能夠提供的是儘可能控制疾病進展的方法,使疾病無害化,血壓降低到正常值,意味著您幾十年以後死於腦出血的可能性要減小;眼壓降低到目標眼壓,意味著您丟失視野的速度能夠減慢,甚至停止。
您能夠在醫生這裡找到的不一定是戰勝疾病的方法,而往往是學會如何與疾病共存,共同生活。
新聞或者報紙上出現的某個疾病的治療「希望」,並不等於真正在醫院就可以給您用上。
醫學是非常保守的學科,一種治療方法要經過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研究才能確定下來,一種新藥上市至少要經過十年的實驗和審批才能夠進入醫院的藥房。
即使是經過那麼多年的研究確定下來的治療方案,仍然不可能100%的保證治好您的疾病,絕對不可能。
治病和修車不一樣,不是您交了錢,就一定可以拿到一輛修好的車。
請您一定記住:花了錢,絕對不可能得到保證治癒,絕對不可能保證沒有風險。
萬一你得到了醫生這樣的保證,說明:
a)醫生在安慰你;
b)跟你說話的壓根就不是個醫生。
知情同意
如前所述,您絕對不可能得到保證治癒,絕對不可能保證沒有風險。
在侵入性的操作治療或者手術之前,醫生會給您看一個知情同意書。
這個知情同意書就像是您在購買股票、基金時聽到的「入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一樣,是要告訴您可能發生的危險的。
1. 知情同意書上寫的每一種風險,都是真實發生過的,至少有一個真實的病人,真真切切地經受過這樣的痛苦。
2. 知情同意書上寫的出現的風險,一旦發生,醫生也會繼續全力地幫助您。
不證自明的公理
人都是要生病的,人都是要病死的。
也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正常人和病人,甚至癌症病人之間的區別,只是5年生存率有所不同而已,而且都小於100%。
(來源於公眾號-杏仁醫生)
第二篇 【醫療健康】找不到過敏原?謹記這23個問題!
世界變態反應組織(WAO)已正式宣布:2016年4月4—10日為「世界過敏周(WAW)」,今年的活動主題是「花粉過敏:應對氣候變化」。
為了能讓更多的人了解過敏,懂得正確應對過敏,各地變態反應協會都做了力所能及的努力。
山西的變態反應學會在3月19日就率先舉行了變態反應委員會的年會。
時代發展到今天,過敏的情況是嚴峻的。
目前在我們國家可以說有三分之一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過敏性疾病。
既然過敏情況如此嚴重,不僅變態反應科的醫生要嚴陣以待,我們兒科醫生也不能掉以輕心。
趁世界過敏周之際,我把上個月在年會上委員們提到的讓我最難以忘懷的兩點和大家分享。
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支玉香教授:23個問題分享
大家都知道,過敏一定會有過敏原,有的過敏原很明確,只要告訴病人高度警惕,設法避免就完全可以避免。
可更多的是過敏原根本不清楚,傾目前所有之檢查手段都無法查明。
支教授強調有40%—50%的過敏原因不明,也就是說有幾乎半數以上的過敏病人是根本找不出原因的。
可這並不是說就眼看著讓病人難受,我們卻束手無策。
她建議每當這種時候,大家儘量採取協和醫院多年來摸索出的二十三個問題,遵循這些問題和病人詳細交流,從而為病人早日解除痛苦之憂。
支教授建議詢問過敏病人的23個問題:
1.發作時間
2.發作頻率和持續時間
3.每日發作情況
4.與周末、假期和國外旅遊的關係
5.風團形狀、大小和分布
6.伴隨症狀(疼痛、瘙癢等)
7.是否伴有血管性水腫
8.有無蕁麻疹和過敏性疾病家族史
9.過敏、感染、內臟疾病史
10.精神疾病史
11.與外科手術相關:如有無外科植入物
12.胃腸道疾病史
13.物理因素或運動可否誘發
14.用藥史(如非甾體抗炎藥類、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類抗高血壓藥、嗎啡類等)、接種史
15.與飲食的關係
16.與月經周期的關係
17.吸菸史
18.工作性質
19.愛好
20.心理壓力情況
21.生活質量影響
22.治療反應
23.既往診斷方法和結果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呼吸科張煥萍教授:兩個典型病例
當時會場裡座無虛席,電子螢幕上正播映著一隻穿著漂亮「中國風」大紅方口繡花鞋的腳。
腳面上布滿了密密的淡紅色皮疹。
那是一個年輕女子的腳。
她因為發作性呼吸困難,常年到處就醫而得不到改善。
她每次就診只是告訴大夫她氣緊。
從來沒想到過皮疹會和氣緊有關。
這次又難受得不行,慕名來到山大一附院呼吸科找張煥萍教授。
張教授問她每次除了氣緊、氣不夠用,還有何不適……
經過仔細詢問,原來該女子多年來不能洗澡。
每次淋浴後都會全身起皮疹。
皮疹會很快下去,隨之而來的是隔一陣兒才會出現的呼吸困難和氣不夠用。
多年來她為此很痛苦,可她不認為皮疹和氣緊、氣不夠用有關係,因為皮疹很快就會下去,她儘量少洗就行。
氣緊、氣不夠用才是她就診的原因,關鍵是以前每次就診,從沒大夫問起過她是否起皮疹。
後經改變沐浴方式,由原來的淋浴改為盆浴,所有的一切不適全部消失!她的生活由此發生了巨大變化。
所以張教授強調:不僅要詳細尋問病人的職業、年齡、每次犯病時所有的表現等基本情況,更重要的是我們做大夫的視野不僅要精深而且還要寬泛才行,只盯住自己領域顯然是不夠的。
張教授還提到了一名支氣管哮喘診斷很明確的中年家庭婦女,因為診斷明確,規範治療很長時間卻無任何好轉,甚至還越來越重。
晚上喘息比白天明顯嚴重。
後經反覆交流和梳理,原來她們家有一個自己的釀醋廠,其丈夫就是釀醋的主力軍,醋在發酵的過程中會有黴菌產生。
根據這一思路,張教授在病人的血液中查到了濃度很高的黴菌抗體。
後經指導其丈夫回家前洗澡、更衣、換鞋,避免讓病人再接觸致敏原,病人很快完全恢復。
這個病例更進一步強調了思路的廣泛性和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的重要性。
(來源於公眾號-醫學界兒科頻道,作者秦曉雁)
第三篇【醫療健康】那些醫學上無法解釋的症狀
許多人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連續數周都感到身體某部分有莫名其妙的疼痛,或者覺得最近特別累。
於是你去看醫生,醫生也許會給你做一兩項檢查,但卻找不出導致這些症狀的原因。
究竟如何治療?
許多人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連續數周都感到身體某部分有莫名其妙的疼痛,或者覺得最近特別累。
於是你去看醫生,醫生也許會給你做一兩項檢查,但卻找不出導致這些症狀的原因。
儘管做了一連串讓人眼花繚亂的高科技醫學檢測,但現實是許多症狀,如疲憊、頭疼,都無從解釋。
大部分情況下,在醫生排除了重大疾病的可能後,病人就放心了。
但還有一些病人依然被神秘的症狀所困擾,一次又一次地回去看醫生,擔心自己可能得了什麼醫生沒有發現的惡疾。
現在,對那些被醫學上無法解釋的症狀所困擾的病人,一些家庭醫生和內科醫生正採用認知行為療法和放鬆療法等治療方式,幫助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這些症狀。
這反映出,對此類症狀給予過多關注通常會使病人感覺更糟。
這類治療方式的目標是教會病人和他們的症狀和平共處,並將其視作無害的,甚至對其視而不見。
最近的研究表明,這類治療方式能夠減輕症狀,並緩解這些症狀帶來的憂慮(這一點也許同樣重要)。
無法解釋的症狀令醫生和病人同樣沮喪。
病人可能會感覺他們的擔憂沒有得到認真對待,似乎一切都是他們臆想出來的。
醫生則可能會覺得無能為力──還可能因為被這些病人占用了時間感到不滿。
事實常是:醫生也不清楚
紐約羅切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醫學中心家庭醫學部副主任蘇珊·H.麥克丹尼爾(Susan H.McDaniel)說:「大多數人並不想聽到『實際上我也不清楚』之類的話,但事實常常是,我們的確不清楚。
」
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精神病學教授阿瑟·巴斯基(Arthur Barsky)稱:「我們認為好的結果並不一定是症狀消失,而是它們不再給人帶來困擾或憂慮。
」
醫學上無法解釋的症狀極其普遍。
2011年一項針對620名德國初診患者的研究發現,醫學上無法解釋的症狀占了所有已報告症狀的三分之二。
這項研究發表在《心身醫學》(Psychosomatics)雜誌上。
其它研究估計,美國10%至20%的初診病人都有醫學上無法解釋的症狀,而且這些症狀在某種程度上損害了病人的健康。
約5%至7%的人有著更為嚴重的精神疾病──軀體化障礙,這些病人的症狀(既有醫學上可解釋的,也有不可解釋的)持續超過半年,並伴隨著嚴重的焦慮。
這和疑病症不同,疑病症指的是病人沒有任何身體症狀或者症狀輕微,卻疑心自己患上了嚴重的疾病。
疑病症已經不再是一個診斷術語,最新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中,疑病症已被「疾病焦慮障礙」一詞替代。
任何症狀都有可能是醫學上無法解釋的。
最常見的有疲勞、背部疼痛、頭疼和腹痛,醫生說。
頭暈、眩暈和麻木有時候也無法找到確切的醫學原因。
漢娜·萊特曼(Hannah Letterman)在17歲讀高中時突然覺得噁心、頭疼、頭暈。
她說:「當時,我可以感覺到我被自己的雙腳困在原地兜圈子。
我沒法閱讀,沒法做功課,和人說話都只能持續幾分鐘。
」萊特曼現年19歲,正在紐約州羅切斯特讀大一。
這種感覺持續了幾個月。
她去看了好幾名醫生,做了許多檢測。
最終,在羅切斯特大學癲癇中心,她轉診到了心理學家威廉·沃森(William
Watson)處就醫。
沃森博士讓她寫症狀日記:記下那些似乎導致症狀減輕或加劇的行為、思想和感覺。
萊特曼說,在每周一次的心理治療期間,她試著努力「真正接受自己的情緒,不管它們是什麼」。
這種方法見效了。
萊特曼說,現在她還依然有些剩餘的症狀,但身體功能「已經完全恢復了」。
她最初覺得,將自己的症狀歸結為心理原因愚蠢可笑,但現在她慢慢接受了這一觀點。
密西根州立大學人類醫學院(Michigan StateUniversityCollege of Human Medicine)醫學和精神病學教授羅伯特·C.史密斯(Robert C. Smith)說,一些帶有醫學上無法解釋的症狀、幾乎每月去看一次醫生的患者,可能有著潛在的心理問題,這些問題引發了這些症狀以及「求醫」行為。
他說,「這些症狀是患有潛在精神疾病的危險信號」,如抑鬱或焦慮。
史密斯博士和同事研究出了一種針對初診患者的療法。
它包括了抗抑鬱藥,並去掉了會導致抑鬱加重的麻醉止痛藥,再輔以放鬆療法、鍛鍊和其它方法。
《普通內科醫學》(Journal of GeneralInternal Medicine)期刊2006年發表了一項針對206名病人的研究的論文,這些病人在該項研究前平均每年看醫生的次數超過13次,檢查發現其中約60%的患者有嚴重的抑鬱症。
相較於控制組,那些接受了治療(四名執業護士一年內探訪患者12次並對其進行治療)的人心理困擾減輕,並且能更好地應對病症。
請放鬆…
2013年發表了論文的一項研究針對89名病人進行了調查。
這89名病人因醫學上無法解釋的症狀頻繁地去看初診醫生,並對自己的健康狀況非常擔憂。
巴斯基博士和他同事在該項研究中發現,認知行為療法和放鬆訓練都會緩解症狀,並改善精神狀況,減輕症狀帶來的損害。
研究結束後的一年內,這些患者看醫生的次數減少至平均大約8.8次,而研究開始前是10.3次。
認知行為療法分為四至八個階段,由執業護士或接受過多次研習班培訓的內科醫生助理來實施。
巴斯基博士說,治療時,護士或醫生助理會首先教患者改變他們對於健康和病症的「不良理念」,如認為「健康就是沒有任何病症」的錯誤觀念。
然後引導他們戒除「不良的疾病行為」,如過度在網上搜索關於自身病症的信息或是不停看醫生以尋求一個診斷。
患者還被要求學著將注意力從症狀上移開。
一旦他們發現自己在想著這些症狀,就馬上轉而去做一系列令人愉快的事情。
接受認知行為治療的病人還學會了冥想之類的放鬆技巧。
賓夕法尼亞州約克市(York)的家庭醫生萬達·法勒(Wanda Filer)說,她不會輕易將那些有著醫學上無法解釋的症狀的患者推給一堆專科醫生或是讓他們做許多檢測,她覺得這是一種「治療災難」。
誤診的可能性會加大。
你有可能「發現一個小囊腫,原本可能並無大礙,但卻導致病人因此困擾不已」。
美國內科醫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主席、舊金山執業內科醫生莫莉·庫克(Molly Cooke)說,她的一些病人「非常善於觀察」,特別是患有長期腹痛的人。
庫克博士對病人說:「對於自己的身體狀況,你是一個超級好的觀察者。
胃腸道的活動其實是很積極的,但很多人並沒有覺察到這一點。
」
對這一類症狀模糊不清的病人,她會同他們商定一個時間期限繼續進行探查。
如果在接下來的幾個月或幾周內病症依然困擾著他們,根據情況,她會對患者進行更多的檢測。
她說:「我希望,這類模糊症狀會消失或是被其它一系列症狀所取代。
許多人覺得,沒什麼症狀就去看醫生不是太好。
」
迄今為止最大型的關於幸福感與死亡率的研究在英國進行,結果顯示二者並沒有直接關係。
研究團隊調查了700,000名女性,無論從哪一種死亡原因來說,都與幸福感沒有直接聯繫。
他們認為導致死亡率上升的原因不是不幸福感本身,而是造成不幸福感的行為。
牛津大學的Richard Peto教授也認可這點。
這項研究成果於12月9日在Lancet在線發表。
研究團隊分析了「百萬女性」項目的數據,該項目在1996-2001年間招募英國女性參與者,在入組3年後填寫基線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健康、幸福感、壓力水平、情緒控制、是否感到放鬆的自評。
分析包括719,671名在被調查時無心臟疾病、中風、慢阻肺、癌症病史的女性,中位年齡是59歲。
其中39%的女性表示自己大多時間是幸福的,44%表示她們通常是幸福的,17%表示她們不幸福。
自我評價中的健康狀況與不幸福程度有關。
之後隨訪的10年中,31,531位女性死亡。
粗略分析表示不幸福程度與死亡率上升有關,相關風險是1.29。
然而調整基線的健康自評後,二者就不再相關了。
調整高血壓治療、糖尿病、哮喘、關節炎、抑鬱焦慮和一些社會背景及生活方式(比如吸菸、BMI等)的調查後,研究團隊發現不幸福感與死亡率無關。
值得注意的是,校正後的不幸福女性各種原因導致的死亡率與幸福女性各種原因導致的相對死亡率之比是0.98;而梗阻性心臟病導致的死亡率之比為0.97,癌症導致的死亡率為0.98。
在之後隨訪過程中,20,073名女性死亡,其他人再重新統計的結果也是幸福感與死亡率無關。
在這兩次統計中可以發現,當著眼於壓力水平、情緒控制能力和是否感到放鬆時,幸福感與死亡率就沒有明顯的相關性了。
Peto博士指出,儘管現有研究著眼於女性,但樣本的廣泛性和研究質量以及團隊能力表明這個結果也適用於其他人群。
然而,他相信未來新的理論會把幸福感對死亡率的影響作為人類的天生特性。
他相信幸福感和死亡率之間的橋樑是我們感到不幸福時會做的事情。
「不幸福時,也許我會自殺,也許我會吃很多巧克力結果我長了一倍體重。
然後,不良後果就來了。
」他說,「如果我是俄羅斯人,也許我會喝三瓶伏特加每天。
所以,不幸福感會讓你做一些事情,有好有壞,然後就會對你的生活產生影響。
」「問題是,幸福感本身是否對死亡率有影響,結果是『不』。
」
Philipe de Souto Barreto和Yves Rolland來自法國土魯斯大學醫院,他們認為這項研究提供了關於幸福感、健康和死亡極其寶貴和實用的信息。
「幸福感是一個非常主觀的概念,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定義。
這個領域的研究對原則是個很大的挑戰。
當然,幸福可以因為不同年齡、性別、成長環境而有不同的定義。
」 Dr de Souto Barreto說。
「一些人認為這項研究表明幸福與健康無關,但其實這項研究只闡述了與死亡率之間的關係。
我認為關注健康的其他方面也是很重要的。
」他還強調了一些研究表明幸福與減少一些情況的發生很有關係。
(原始出處:Bette Liu et al-Does happiness itself directly affectmortality? The prospective UK Million Women Study-The Lancet-09 December 2015)
第四篇 【醫療健康】改變醫療行業格局的五項技術
第五篇 【科技】用人工智慧來增進人類福祉?
更多內容,請見原文。
歡迎關注《亭說》,微信號tingshuo0409,即可閱覽。
免責聲明: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
文章前後已註明轉載來源和原作者。
完全確認原作者和首次出處比較困難,在此向原作者和原出版單位致歉。
如標註錯誤或涉及版權問題,請告知,我們將及時處理。
歡迎關注本公眾號(微信號tingshuo0409)。
同時歡迎投稿或推薦優秀文章,不限主題。
聯繫方式:[email protected]。
健康生活|醫學博士寫的看病攻略神文,果斷收藏,終身受用
人的身體是有自我修復能力的。而且這種能力很強,顯然比電腦和汽車厲害。有些疾病並不需要治療,有些疾病是有「自限性」的——也就是時間到了自己就好了。不過,能夠發生在人身上的疾病,也是伴隨人類進化了同...
醫學博士寫的看病神文,值得收藏!
點擊上方「健康中國」可以訂閱哦生病該不該看人的身體是有自我修復能力的。而且這種能力很強,顯然比電腦和汽車厲害。有些疾病並不需要治療,有些疾病是有「自限性」的——也就是時間到了自己就好了。不過,能...
三甲醫院醫學博士寫的看病神文,終身受用
作者丨金色葡萄來源丨果殼網(醫學觀察根據創作共用-署名協議轉載)我們經常在感覺不適的時候糾結要不要去看醫生?選擇急診還是門診?什麼時間去醫院人少點?看病前要準備什麼?如何讓醫生更好地幫到自己?某...
「學會看病」非常值得收藏和分享!
我們經常在感覺不適的時候糾結要不要去看醫生?選擇急診還是門診?看病前要準備什麼?如何讓醫生更好地幫到自己? 上海某三甲醫院一位醫學博士寫了篇文章教我們「學會看病」!非常值得收藏和分享!
醫學博士寫的看病指南,終身受用!(已收藏)
來源:果殼網我們經常在感覺不適的時候糾結要不要去看醫生?選擇急診還是門診?什麼時間去醫院人少點?看病前要準備什麼?如何讓醫生更好地幫到自己?有位醫學博士寫了篇好文教我們「學會看病」!非常值得收藏...
看病也是一門學問!一位醫學博士總結的看病指南
看病也是一門學問!本文是一位醫學博士總結的看病指南,分別從該看不該看、急診還是門診、看門診的時間、看病前的準備、怎樣與醫生交流五大方面展開論述,雖然長了點,但是確實很實用,都來仔細讀一下吧!
醫學博士寫的看病神文,終身受用
1該看不該看人的身體是有自我修復能力的。而且這種能力很強,顯然比電腦和汽車厲害。有些疾病並不需要治療,有些疾病是有「自限性」的——也就是時間到了自己就好了。不過,能夠發生在人身上的疾病,也是伴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