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不調如何調理?4種婦科病中醫穴位療法(艾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女性的這4種婦科病最好看中醫

一、月經不調

月經不調是指月經周期、血量、血色、經質等某一方面超過正常範圍所出現的症候,表現為月經提前、月經延遲、月經不准、月經過多或過少等。

西醫治療月經不調。

如果症狀嚴重,單純止血效果不佳時,一般選擇激素療法,做人工周期或激素替代來緩解或改善症狀。

目前來說,用激素替代療法治療相關婦科疾病,有些女性不能接受,因為懼怕性激素用多了,人會發胖,另外還有長斑的可能等等。

中醫治療月經不調,往往先採用周期療法,減少出血量,再調節卵巢的功能,根據女性在月經周期的不同階段的氣血陰陽情況來調節,如果能夠堅持,用中醫治療效果更好。

月經不調:

月經不調的原因很多,如、工作壓力、精神因素、心理因素、貪涼(要風度不要溫度)專家分析:女性經期受寒,會使盆腔內的血管收縮,導致卵巢功能紊亂,可引起月經量過少,甚至閉經。

血虛型月經不調

症見月經後期,量少色淡,質清稀,伴有眩暈,失眠,心悸,面色蒼白,神疲乏力,舌淡,脈弱無力。

【艾灸選穴】膻中、關元、子宮、內關、湧泉。

【要求】關元子宮不得低於40分鐘,內關、湧泉各30分鐘。

腎虛型月經不調

症見月經初潮較遲,經期延後,量少,色正常或暗淡,質薄,伴有腰酸背痛,舌正常或偏淡,脈沉。

治宜補腎養血。

【艾灸選穴】八髎穴、歸來、三陰交。

【要求】歸來不低於35分鐘;八髎穴、三陰交不低於45分鐘。

血寒型月經不調

症見月經後期,量少色暗,有塊,或色淡質稀,伴有小腹冷痛,喜溫喜按,得熱則減,或畏寒肢冷,小便清長,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脈沉緊或沉遲無力。

治宜溫經散寒調經。

【艾灸選穴】關元、八髎穴、三陰交、足三里。

【要求】關元、八髎穴艾灸45分鐘,足三里三陰交各40分鐘。

氣鬱型月經不調

症見月經後期,量少色暗有塊,排出不暢,伴有少腹脹痛,乳脹脅痛,精神抑鬱,舌正常或稍暗,脈弦澀。

治宜行氣活血。

【艾灸選穴】關元、命門、肩井、太沖。

【要求】關元、命門各30分鐘。

肩井、太沖各20分鐘。

月經過少,常由久病失血或產後耗傷精血,或脾虛營血虛少;或先天不足、多產房勞耗傷腎精,腎虛沖任未充;或月經過食生冷或感受寒冷,血為寒凝;精神抑鬱,情志不暢,氣滯血郁等引起。

月經量過多、過少都不正常,都是因為內分泌不太好。

二、慢性盆腔炎(西醫稱謂)

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主要症狀是下腹隱隱作痛,並有墜脹感,腰酸痛,月經期加劇,經量多,經期延長等。

一般的消炎鎮痛藥難以奏效,而用中醫治療,能收到較好效果。

盆腔炎:

【艾灸選穴】三陰交、阿是穴。

【方法】艾條懸灸或艾灸儀灸,灸至皮膚出現紅暈,溫熱舒服的感覺,每次選5-6個穴位,艾條每穴灸10-15分鐘,艾灸儀灸療一次30-50分鐘。

7天一療程,休息1~2天後,再進行第二療程,一般灸1~2個療程。

除了灸三陰交穴,也可灸腹部壓痛點。

三、子宮脫垂(西醫稱謂)

子宮脫垂:子宮下垂或脫出陰道口外,甚則連同陰道壁或膀胱直腸一併膨出。

多由氣虛下陷,帶脈失約,沖任虛損,或多產、難產、產時用力過度,產後過早參加重體力勞動等,損傷胞絡及腎氣,而使子宮失於維繫所致。

【艾灸選穴】百會、神闕、子宮、三陰交等穴位。

百會可以艾條懸灸,每次艾灸10分鐘,每天1次。

三陰交等穴位可以用艾灸儀灸療,開始每天1次,5天後,可以隔天1次,每次20分鐘。

四、痛經

經痛是婦科常見的一種月經病,很多婦女都有過痛經的病使,每當月經來潮,痛經就會找上門來,大大困擾了我們正常的工作和學習。

  • 灸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婦科病灸法匯總,太值得女人收藏了

女性婦科病是常見病、多發病,但由於許多人對婦科疾病缺乏應有的認識,缺乏對身體的保健,加之各種不良生活習慣等,使生理健康每況愈下,導致一些女性疾病纏身。且久治不愈、反覆發作,引起失眠多夢、煩躁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