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孕婦就可以不做「唐篩」?大錯特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每年3月21日,對世界各地唐氏綜合徵患者都是特殊的一天。

由於唐氏患者獨特的「21號染色體三體」,這一天被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定為「世界唐氏綜合徵日」,希望給予唐氏綜合徵患者平等的權利和尊嚴,讓他們有權充分和有效地享受人權和基本自由。

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專家指出,唐氏綜合徵的發生雖與生育年齡緊密相關,但每個年齡段的孕婦都可能會懷上唐氏兒。

每個年齡段都要做「唐篩」

省婦幼保健院醫學遺傳中心主任醫師吳菁介紹,唐氏綜合徵是因21號染色體多出一條而導致的一種遺傳性疾病,也是最常見的導致智力障礙的一種遺傳性疾病,其發病率在活產新生兒中約為1/800。

雖屬遺傳性疾病,但大多數「唐寶寶」的父母卻都是正常人,發生唐氏綜合徵主要與父母生育時的年齡有關,尤其是與母親的分娩年齡關係較大。

「女性年齡越大,卵子形成過程中染色體不分離的現象就會越高,唐氏綜合徵發病的風險也就隨之增高。

」吳菁說,全面開放兩孩政策後,轉診到省婦幼保健院的高齡產婦明顯增多,因此醫院產檢的唐氏檢出率也明顯增高,與之前相比增加了20%-30%。

據統計,生育年齡在20-24歲之間的女性,其生育唐氏綜合徵患兒的風險為1/1527,到40歲增大為1/97,而女性到了42歲,生出唐氏綜合徵患兒的風險就更高了,約為1/55。

吳菁提醒,雖然高齡風險更大,但其實每個年齡段的孕婦都可能會懷上唐氏兒。

甚至,由於產婦大多數還是年輕人,基數大,其實大多數唐氏兒都是年輕人生出來的。

因此,她強調,不管哪個年齡階段的生育女性,都要做唐篩,「尤其是生育年齡較大的女性,更不能掉以輕心。

每年減少了近300例唐氏兒的出生

雖然絕大多數人在篩出唐氏兒後都會選擇放棄孩子,但吳菁透露,也有個別准媽媽會選擇將孩子生下來。

此外,目前產前診斷也不能保證100%避免唐氏寶寶的出生。

唐氏綜合徵患者均存在中-重度智力障礙,而且有很特殊的面容。

此外,一半以上患者還可伴有多種臟器的異常,如先天性心臟病、白血病、消化道畸形等。

目前對唐氏綜合徵患者並無有效根治的辦法。

不過,吳菁說,經過一些訓練,大部分的唐氏兒能夠做一些簡單的家務,生活能夠自理。

廣東省婦幼保健院醫學遺傳中心從2002年開展常規唐氏篩查,並與省內186家基層醫院建立了完善的篩查網絡,到目前為止已檢測標本100多萬。

2012年,醫院獲得首批無創產前基因篩查檢測資格後,至今已完成約35000例的無創產前基因篩查檢測,經跟蹤隨訪,檢測的陽性率1.95%,檢測21三體綜合徵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分別達到100%和99.9%。

吳菁介紹,因為產前診斷,醫院每年減少了近300例唐氏兒的出生,有效地避免了唐氏寶寶出生後給社會、家庭所帶來的沉重負擔。

廣州市已啟動人口出生缺陷干預工程,男女雙方或一方戶籍在廣州、符合生育政策的懷孕夫婦可免費享受唐氏綜合徵、地中海貧血等重點病種的產前篩查診斷。

省婦幼保健院至今已完成該項目中唐氏篩查10134人次。

■連結

如何篩查、產前診斷唐氏綜合徵?

唐篩

目前,我國仍採用超聲結合血清學指標進行唐氏綜合徵的篩查。

唐氏篩查是通過抽取孕婦的外周血,檢測相關生化指標,結合孕11-13+6周胎兒NT超聲檢查和孕婦年齡、孕周、體重等信息,計算胎兒患染色體異常的機率。

唐氏篩查包括早孕期篩查、中孕期篩查、早中孕期整合篩查,其中一站式早孕期篩查和早中孕期整合篩查檢出率較高,一站式早孕期篩查檢出率為85%-90%之間,早中孕期整合篩查檢出率為90%-95%之間。

吳菁表示,如果唐氏篩查結果顯示低風險,表明胎兒患唐氏綜合徵的機率很低,但又由於篩查時可存在一定的假陰性,所以就算篩查出來的結果顯示低風險,也不能百分百排除胎兒不存在患染色體異常的可能,篩查出來的檢查報告,仍需由專科醫生結合其他高危因素再作綜合評估。

無創產前基因篩查

無創產前DNA檢查是一種新的唐氏綜合徵篩查技術,通過高通量測序方法檢測孕婦外周血中的胎兒游離DNA,評估胎兒患21三體綜合徵、18三體綜合徵、13三體綜合徵等染色體疾病的風險,其中針對21三體綜合徵的檢出率達99%。

但吳菁提醒,無創產前DNA篩查是一種高級篩查方法,主要用於唐篩臨界風險或不適宜行介入性產前診斷的孕婦,如果結果是高風險,仍需要再行介入性產前診斷確診。

介入診斷

如果唐氏篩查結果顯示高風險,建議進一步檢查明確診斷,按照目前我國診療規範,對於唐篩高風險的孕婦,建議繼續進行介入性產前診斷以明確胎兒染色體情況。

介入性產前診斷是指通過有創的穿刺技術(絨毛活檢術、羊膜腔穿刺術、臍靜脈穿刺術)獲取胎兒成分(絨毛、羊水、臍帶血等)進行胎兒染色體核型分析等診斷檢查。

染色體核型分析是確診胎兒染色體異常的金標準。

吳菁建議,對於35歲以上的高齡產婦,建議可以跳開唐篩這一步,直接進行穿刺診斷。

不同孕周,採取的介入性產前診斷方法不同。

絨毛穿刺術在孕11-14周之間進行,流產風險約5‰;羊膜腔穿刺術在孕17-25周間進行,流產風險約1-5‰;而臍靜脈穿刺術一般在孕25周後進行,出現併發症風險約為1%。

【記者】李秀婷

【通訊員】林惠芳

【校對】梁永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