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養生著眼於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大寒天氣寒冷到了極點,人體陰陽消長代謝也處於相對緩慢的時候,所以大寒養生著重於藏,此時應早睡晚起,不要輕易擾動陽氣,凡事不要過度操勞,要使神志深藏於內,避免急躁發怒,還需要適當飲食進補。
神靜少慮 節慾保精
「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還將心自醫;心境靜時身亦靜,心生還是病生時。
」此詩告誡我們要注意修身養性,才可杜絕情志疾病。
日常情緒要溫和,既不過分地拘束,也不放縱,凡事有度。
精乃腎之主,冬季養生,應節制性生活,不能恣其情慾,傷其腎精。
冬天宜養精氣,合理房事,節慾保精,不可因房事不節,勞倦內傷,損傷腎氣,應安心養性,怡神斂氣。
老人精神調養還應注意避免過喜或傷心,減少心腦疾病的發生。
要注意保持心情舒暢,心境平和,使體內的氣血和順,不擾亂機體內閉藏的陽氣,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睡子午覺 重手足背
起居有常,養其神也,不妄勞作,養其精也。
在起居方面仍要順應冬季閉藏的特性,做到早睡晚起,早睡是為了養人體的陽氣,晚起是為養陰氣。
既要保證充足的夜間睡眠,又可在午後適當打個盹,但要避免睡時著涼。
此外,勤搓手能疏通經絡,對身體也有好處。
眾所周知,手上有許多重要的穴位,比如勞宮穴、魚際穴、合谷穴等,通過揉搓手掌、按摩手指可充分刺激相應的穴位,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時間可長可短,貴在堅持。
中醫認為,人體背部乃陽中之陽,風寒之邪氣極易通過背部侵入人體而引發疾病。
大寒時節氣候寒冷,若陽光充足,可出門走走,曬曬太陽,有利於補益陽氣。
俗話說「百病從寒起,寒從腳下生。
」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匯集於此,故腳與人體健康關係密切。
重視腳部的防護,除了注意腳部保暖外,平時應多活動雙腳,適當進行慢跑、散步等運動,還應該養成睡前用溫熱水泡腳的習慣,既能禦寒,又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輕下肢的沉重感及周身疲勞。
「大寒」是冬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俗話說「大寒大寒,防風禦寒。
」除了注意防寒之外,還須防風,衣著要隨著氣溫變化而增減,手腳易凍,尤其應注意保暖。
審慎選食 合理多樣
俗話說「冬令進補,來年打虎。
」對於老年人、女性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來說,冬令進補尤為重要。
此時在飲食上宜清淡,不宜過食辛辣燥熱、肥膩之物,多食會導致內熱積聚、鬱熱上沖以及飲食不化、聚濕生痰。
飲食應以「三多三少」為原則,即多食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少食糖、鹽、脂肪。
中醫認為,冬季飲食首選溫補類食物,比如雞肉、羊肉、牛肉、鯽魚等,但切記不可過多進食此類食物,易上火;可食用平補類食物,比如蓮子、大棗、銀耳、薏苡仁等,此類食物無滋膩礙胃的缺點;適當吃些滋補類食物,如黑木耳、黑豆、芝麻等,可滋陰益腎、添精補髓。
對於陽虛及氣血虛之人,可食用當歸生薑羊肉湯,溫陽補血。
此外,冬令時節可多食堅果,有助於降低膽固醇、預防疾病。
「三九」敷貼 冬夏皆治
根據中醫治未病的理念,產生了夏有「三伏貼」、冬有「三九貼」的養生之道。
冬季「三九貼」適合慢性支氣管炎、長期咳嗽和哮喘患者,用中藥外敷特定的穴位,達到祛除和預防疾病的目的。
根據中醫「天人相應」理論,在陽氣始生的冬至之日,用白芥子、細辛等溫陽之藥貼敷於相應的腧穴,起到助陽的作用,不僅能鞏固夏日「冬病夏治」敷貼的效果,還能控制疾病的發作,達到冬夏皆治的目的。
(吳夢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