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如何找對養生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原標題:艾灸如何找對養生穴?艾灸保健需知的養生穴和方法

中醫養生方法中最常見也是最受歡迎的就是艾灸,這種中醫傳統的養生方法至今仍然適用。

不過,要利用艾灸養生就先要找對養生穴才行。

今天,為大家介紹一下艾灸保健必須知道的養生穴和方法是怎樣的,快來看看吧。

艾灸保健的原理

「傳統中醫認為,艾灸起泡或流膿是排毒的表現,確實能有更好的療效,但由於自行艾灸難以把握起泡的程度,對皮膚損傷過大,可能造成其他問題,所以現在普遍推薦溫和的艾灸,以不起泡為宜。

一般,時間在半小時左右,與身體相距約3—5厘米,具體以個人耐受能力為原則,不必強忍疼痛。

如果灼燒感很明顯,應該隨時調整,比如離身體再遠一些或停止治療,以免弄傷皮膚。

還可藉助艾灸盒等外用器具來減少損傷。

」專家介紹,艾灸是以艾絨為灸材,點燃後放置在腧穴或病變部位,進行熏熨。

在溫熱和藥物的共同作用下,溫通氣血、扶正祛邪,可以防病治病,對關節炎、老寒腿、痛經等都有很好的療效。

常用的艾灸分為艾炷灸和艾條灸。

那麼,艾灸是如何起到養生作用的呢?

艾灸保健必須知道的養生穴

灸神闕穴:神闕(肚臍)屬任脈經。

又名臍中。

艾灸神闕穴,有溫補元氣,健運脾胃,固脫復甦之功效。

現代研究發現,艾灸實驗性關節炎大白鼠的神闕穴,其炎症區壞死程度及細胞浸潤明顯減輕,隔鹽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闕穴,其殺傷細胞活性,在24小時內迅速升高,72小時至120小時復原,若間日連續灸,則活性升高可維持更長的時間。

神闕穴多採用隔鹽灸,還有一種叫做神闕灸臍法的保健灸法,其法是,先以生五靈脂24克、生青鹽15克、乳香3克、沒藥3克、夜明砂6克(微炒)、木通9克、干蔥頭6克、麝香少許,研成細末備用(以上諸藥在中藥店有售)。

施灸時取麵粉適量,用水調和作圈置於臍周。

取藥末6克,另用槐樹皮剪成圓幣形,將臍上的藥末蓋好,每歲一壯,灸治一次換一次藥末,每月可灸1次,午時灸為宜,多用於身體虛弱者,並可強健脾胃功能,預防疾病。

灸神闕還能治泄瀉、便血及病後大便不通。

據《竇材灸法》載:「腸癖下血,久不止,此飲食冷物,損大腸氣也,灸神闕穴三百壯;虛勞人及病後大艾灸神闕穴,對泄瀉、繞臍腹痛、脫肛、中風脫證、角弓反張、產後尿瀦留、慢性腹瀉、皮膚瘙癢、蕁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

灸氣海穴:氣海屬任脈,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下1.5寸。

灸氣海有延年益壽、養生保健的作用。

據們《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五載,柳公度年八十餘,步履輕便,當有人問其養生之術時,他說:「吾初無術,但未嘗以元氣作喜怒,氣海常溫耳。

」灸氣海能生髮和培補元氣,滋榮百脈,益腎固精,保健強身,解除疲勞等。

據《竇材灸法》記載:「上消病,日飲水三至五升,及心肺壅熱,又吃冷物,傷肺腎之氣……春灸氣海,秋灸關元三百壯,口生津液。

」認為灸氣海能預防治療糖尿病。

日本代田文志(現代日本針灸學家)認為用艾灸氣海可預防闌尾炎,可以灸20~3O壯。

現代研究認為:艾灸氣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遺尿、遺精、陽痿、滑精,閉經、崩漏、帶下、子宮脫垂,中風脫證、脘腹脹痛、氣喘、疝氣,失眠、神經衰弱、腸炎等。

灸關元穴:關元屬任脈,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下3寸。

該穴為小腸之「募穴」,足三陰經、任脈之會,一身元氣之所在。

別名「丹田」。

《難經·六十六難》集注中楊玄操說:「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氣之根元,太子之府也。

」中醫學認為,關元其部位為真陽所居、化生精氣之處。

艾灸關元能使清陽上升,濁陰下降,元陽溫暖,血液充盈,能培腎固本,補氣回陽,通調沖任、理氣活血。

艾灸關元,能治積冷,男子疝氣,夢遺淋濁,女子瘕聚,經產帶下,諸虛百損。

現代研究發現:艾灸關元可使血液動力學改變,對心肌具有正變力性作用,從而使得每博指數(SI)和左心室搏做功指數(LVSWI)穩定增加。

艾灸關元還可改變動脈血氧運輸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機體代償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緩休克的發展。

艾灸關元可防治遺尿、尿頻,隆閉、少腹脹痛,脫肛、疝氣、遺精,白濁、陽痿、早泄,月經不調、經閉、痛經、崩漏、惡露不盡、不孕,中風脫證、虛勞贏瘦等。

最後,再來看看哪些方面是艾灸養生應該要了解的。

艾灸養生的必知事項

施術者應嚴肅認真,專心致志,精心操作。

施灸前應向患者說明施術要求,消除恐懼心理,取得患者的合作。

若需選用瘢痕灸時,必須先徵得患者同意。

臨床施灸應選擇正確的體位,要求患者的體位平正舒適,既有利於準確選定穴位,又有利於艾炷的安放和施灸的順利完成。

艾炷灸的施灸量常以艾炷的大小和灸壯的多少為標準。

一般情況,凡初病、體質強壯的艾炷宜大,壯數宜多;久病、體質虛弱的艾炷宜小,壯數宜少。

按施灸部位的特點,在頭面胸部施灸不宜大炷多灸;在腰腹部施灸可大炷多壯;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處不可多灸;肩及兩股皮厚而肌肉豐滿處,宜大炷多壯。

更應結合病情施灸,如屬沉寒痼冷,陽氣欲脫者,非大炷多灸不可奏效;若屬風寒外感、癰疽痹痛,則應掌握適度,否則易使邪熱內郁產生不良後果。

灸治應用廣泛,雖可益陽亦能傷陰,臨床上凡屬陰虛陽亢、邪實內閉及熱毒熾盛等病證,應慎用灸法。

施灸時,對顏面五官、心區、有大血管分布等部位不可用瘢痕灸,禁灸或慎灸穴位應慎用。

對於妊娠期婦女的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正確的進行艾灸養生才會起到養生保健的作用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