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病常見病理名詞解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豬病常見病理名詞解釋

1、萎縮:是指已發育正常的實質細胞積縮小,可以伴發細胞數量的減少。

2、肥大:細胞、組織和器官體積的增大,稱為肥大。

3、增生:實質細胞的增多稱為增生,增生可導致組織、器官的增大。

細胞增生也常伴發細胞肥大。

4、變性:是指細胞或細胞間質受損傷後因代謝發生障礙所致的某些可逆性形態學變化。

表現為細胞漿內或細胞間質內有各種異常物質或是異常增多的正常物質的蓄積,並伴有功能下降。

5、細胞水腫:是細胞輕度損傷後常發生的早期病變,好發於肝、心、腎等實質細胞的胞漿。

細胞水腫的主要原因是缺氧、感染和中毒。

去除病因後,水腫的細胞可恢復正常。

6、 脂肪變:細胞漿內甘油三酯(或中性脂肪)的蓄積稱為脂肪變或脂肪變性。

起因於營養障礙、感染、中毒和缺氧等。

多發生於肝細胞、心肌纖維和腎小管上皮。

7、粘液樣變性:是指間質內有粘多糖(透明脂酸等)和蛋白質的蓄積。

常見於間葉組織腫瘤、風濕病、動脈粥樣硬化和營養不良時的骨髓和脂肪組織等。

鏡下:間質疏鬆,有多突起的星芒狀纖維細胞散在於灰藍色粘液樣的基質中。

8、壞死:是活體內範圍不等的局部細胞死亡,死亡細胞的質膜(細胞膜、細胞器膜等)崩解、結構自溶(壞死細胞被自身的溶酶體酶消化)並引發急性炎症反應。

9、凝固性壞死:壞死的細胞的蛋白質凝固,還常保持其輪廓殘影。

這可能是由於死死局部的酸中毒使壞死細胞的結構蛋白和酶蛋白變性,封閉了蛋白質的溶解過程。

凝固性壞死好發於心肌、肝、脾、腎等。

10、乾酪性壞死:是徹底的凝固性壞死,是結核病的特徵性病變。

鏡下:不見壞死部位原有組織結構的殘影,甚至不見核碎屑,肉眼觀:壞死呈白色或微黃,細膩,形似奶酪,因而得名。

11、纖維素性樣壞死:曾稱為纖維素樣變性。

發生於結締組織和血管壁,是變態反應性結締組織病(風濕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和急進性高血壓的特徵性病變。

鏡下,壞死組織成細絲、顆粒狀的紅染的纖維素(纖維蛋白)樣,聚集成片塊。

纖維素樣壞死物質可能是腫脹、崩解的膠原纖維(由於抗原-抗體複合物引 發),或是沉積於結締組織中的免疫球蛋白,也可能是由血液中滲出的纖維蛋白原轉變成的纖維素。

12、糜爛:皮膚、粘膜處的淺表性壞死性缺損稱為糜爛。

較深的壞死性缺損稱為潰瘍。

二、按病豬的熱型曲線(熱型曲線是指每日兩次測得的病豬體溫數值的連線)將體溫分為

1、稽留熱:即高熱持續數天不降,且晝夜體溫溫差在1 ℃以內。

這是致熱原在體內持續存在並不斷刺激體溫調節中樞的結果。

常見於豬瘟、丹毒、流感、大葉性肺炎、豬急性痢疾、急性傳染性胸膜肺炎等。

2、弛張熱:即晝夜體溫變化超過1 ℃,但不降至正常體溫的狀態。

常見於小葉性肺炎、胸膜炎、灶性化膿性疾病、急性豬肺疫、豬丹毒及許多敗血症。

3、間歇熱:即病豬的發熱期和無熱期有規律地交替出現。

發熱持續期或間歇期的長短不等,隨致熱物質進入血液,作用於神經中樞的時期和持續時間而變化。

發熱時表現出惡寒、戰慄、多汗等症狀,進入間歇期則症狀消失。

常見於血孢子蟲病、支氣管炎及化膿性局灶性感染、敗血型鏈球菌及局部化膿性疾病。

4、不定型熱:即發熱持續時間不定,體溫變動無規律,體溫曲線不規則。

常見於許多非典型疾病,多見於非典型豬瘟及其它典型傳染病。

三、藥理學常見的名詞解釋

1、藥物:指可以改變或查明機體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狀態,可用以預防、診斷和治療疾病的化學物質。

2、對因治療:用藥目的在於消除原發致病因子,徹底治癒疾病。

3、對症治療:用藥目的在於改善症狀。

4、副作用:由於藥物選擇性低,藥理效應涉及多個器官,當某一效應用做治療目的時,其他效應就稱為副作用。

5、毒性反應:指劑量過大或藥物在體內蓄積過多時發生的危害性反應。

6、變態反應:即過敏反應。

常見於過敏體質病人,反應性質與藥物原有效應無關,用藥理性拮抗藥解救無效。

反應的嚴重程度差異很大且與劑量無關。

7、效價強度:指能引起等效反應(一般採用50%效應量)的相對濃度或劑量,其值越小則強度越大。

8、半數有效量:指能引起50%的實驗動物出現陽性反應時的藥物劑量。

9、半數致死量:指能引起50%的實驗動物死亡時的藥物劑量。

四、臨床免疫學名詞解釋

1、抗體:是機體在抗原刺激下,由漿細胞產生的具有特異性的免疫球蛋白,它可與相應抗原發生特異性結合的特性。

2、佐劑:為了促進抗體的產生,可在注射抗原的同時,加入一種輔助劑,這種輔助劑稱為佐劑,應用最多的福氏佐劑,是由石臘油、羊毛脂和卡介苗混合而成。

3、免疫系統:由主宰或執行機體免疫功能的器官、組織、細胞和分子所組成的一個系統稱為免疫系統。

它是機體免疫機制發生的物質基礎。

4、免疫活性細胞:在免疫應答過程中起核心作用的是淋巴細胞,其中接受抗原刺激後,能發生特異性免疫應答的淋巴細胞稱為抗原特異性淋巴細胞,或稱免疫活性細胞(ICC),即T細胞和B細胞。

5、免疫應答:是機體免疫系統對抗原刺激所產生的以排除抗原為目的的生理過程。

免疫應答的過程可以人為地分成三個階段:抗原識別階段、淋巴細胞活化階段、抗原清除階段。

6、抗原處理:是指輔佐細胞將天然抗原轉變為可被TH細胞識別形式的過程,它包括抗原變性、降解和修飾等。

7、干擾素:是由多種細胞產生的具有廣泛的抗病毒、抗腫瘤和免疫調節作用的可溶性糖蛋白。

8、自身耐受:又稱自然耐受,即正常情況下,免疫系統對宿主自身的組織和細胞不產生免疫應答。

9、獲得性耐受:是由於人工給予非己抗原誘導而形成的耐受。

10、自身免疫:正常情況下,免疫系統對宿主自身的組織和細胞不產生免疫應答,這種現象稱為身免疫耐受。

當某種原因使自身免疫耐受性削弱或破壞時,免疫系統就會對自身成分產生免疫應答,這種現象稱為自身免疫。

11、變態反應:由免疫炎症或其他免疫應答機制所致的組織損傷或功能障礙稱為變態反應,也叫超敏反應。

12、抗原:指能夠誘導機體免疫系統發生免疫應答,產生抗體和〈或〉致敏淋巴細胞,並能與相應抗體和(或)致敏淋巴細胞在體內外發生特異性反應的物質。

13、免疫原性 :是指抗原分子能誘導免疫系統發生免疫應答,產生抗體和(或)致敏淋巴細胞的特性。

14、反應原性:是指抗原分子能與免疫應答產物,即抗體和〈或〉致敏淋巴細胞在體內外發生特異性反應的特性。

15、抗原決定簇:抗原物質表面的能決定抗原特異性的特殊化學基團,又稱表位。

16、免疫細胞:免疫細胞泛指所有參加免疫應答或與免疫應答有關的細胞及其前身,主要包括造血幹細胞、淋巴細胞、單核/巨噬細胞及其它抗原提呈細胞、粒細胞、肥大細胞和紅細胞等。

17、干擾素:因其具有干擾病毒感染和複製的能力而命名,根據來源和理化性質的差異可分為IFN-α、IFN-γ、IFN-β三類。

IFN-α和 IFN-β主要由白細胞和成纖維細胞產生,統稱為I型干擾素,通常由病毒感染誘導產生IFN-γ主要由活化的T細胞和NK細產生,稱為Ⅱ型干擾素,通常由 抗原與有絲分裂原誘導產生。

干擾素具有抗病毒、抗腫瘤和免疫調節作用。

18、免疫粘附:是指細菌或免疫複合物激活補體、結合C3b/C4b後,與表面具有相應補體受體的紅細胞和血小板結合,形成較大的聚合物的現象。

大分子聚合物易被體內吞噬細胞吞噬清除,對機體有益。

19、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體活性或化學結構與抗體相似的球蛋白。

主要存在於血液和某些外分泌液中,也可作為抗原識別受體存在於B細胞表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免疫系統也會生病嗎?

近日「免疫系統疾病」進入大眾視野。在數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人類形成了抵禦外來微生物和有害物質的複雜防禦機制。該防禦機制分工明確、功能強大,能夠應對生存環境的變化和挑戰,我們稱之為「免疫系統」。但...

免疫系統有三個重要特點:介紹如下

點擊右上角立即關注,更多健康內容不再錯過,不定期驚喜送給你。 先天免疫系統在減緩感染的同時,會激活人體在近期進化過程中獲得的免疫系統——獲得性免疫系統。獲得性免疫會針對外來抗原或病原體發生特異的...

2018事業單位聯考E類:微生物學與免疫學

 2018事業單位聯考E類: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包括了醫學微生物學與醫學免疫學兩個內容,其中醫學微生物學主要研究與人類疾病有關的病原微生物的形態、結構、代謝活動、遺傳和變異、致病機理...

免疫系統怎麼就「病」了?

「『氣功大師』王林因患ANCA相關性血管炎、自身免疫性周圍神經炎,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病逝。」這則新聞,使「免疫系統疾病」進入大眾視野。在數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人類形成了抵禦外來微生物和有害物質的...

機體特異性免疫

機體特異性免疫是指由於對抗原特異性識別而產生的免疫。由於不同病原體所具有的抗原絕大多數是 不相同的,故特異性免疫通常只針對一種病原體。通過細胞免疫(cell- mediated immuni t...

科普 | 獸醫需要倒背如流的常識(三)

獸醫需要倒背如流的常識1、抗體是機體在抗原刺激下,由漿細胞產生的具有特異性的免疫球蛋白,它可與相應抗原發生特異性結合的特性。2、佐劑為了促進抗體的產生,可在注射抗原的同時,加入一種輔助劑,這種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