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相關性皮膚病診斷提升到基因水平 新藥有望用於臨床診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研究人員在工作。
中南大學皮膚性病研究所所長陸前進。
紅網長沙2月26日報導(時刻新聞記者 張珍 實習生 李賽可)「發病機制不清楚,臨床治療也就非常困難。
」紅斑狼瘡、銀屑病、天皰疹這些免疫相關性皮膚病依然難以診治,儘管迄今世界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研究。
由醫學表觀基因組學湖南省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南大學皮膚性病研究所所長陸前進領隊主持的項目「免疫相關性皮膚病發生髮展的分子機制」,從表觀遺傳學角度入手,將發病機制分析提升到基因水平,在這類疾病的確切病因以及發病機理探索上又推進了重大一步。
在2月26日召開的湖南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該項目也獲得2015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一個夢想給患者帶來福音
「從1999年開始,我就有這樣一個夢想,面對紅斑狼瘡這類疾病,能夠在某一領域有所突破,給患者帶來福音。
」為了這個夢想,陸前進的研究從未停歇,一干就是十餘年。
「我們的特色是從表觀遺傳學這個角度來揭示這類疾病的發病機制。
」人類疾病大體可分為單基因疾病和複雜性疾病,除了先天基因有問題,環境因素也與疾病發生髮展有關。
陸前進解釋,隨著生命科學進入後基因組時代,表觀遺傳學成為生命科學的前沿和熱點。
他帶領團隊從事免疫相關性皮膚病,特別是紅斑狼瘡的表觀遺傳學的發病機制研究。
自1999年開始,經過十幾年的研究,團隊發現,後天環境性因素,比方說紫外線照射、藥物使用、病毒感染、飲食等,通過表觀遺傳機制,使得一些基因發生了化學修飾,導致基因表達發生改變。
基因的表達方式改變了,基因功能也就發生改變,最終導致疾病發生。
「我們去發現哪些修飾改變,可能讓人們患上紅斑狼瘡、銀屑病等。
找到原因,再去恢復它,達到治療作用。
」實驗室研究員趙明補充道。
將研製試劑盒用於臨床診斷
「作為一個臨床醫生,最終還是要解決問題,要能夠治病。
」陸前進介紹,通過研究的原創性科學發現,可以為以後治療這些免疫相關性皮膚病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比方說,了解到這些基因的化學修飾,我們就有可能人為地去糾正它,更正它,最後非常特意地去治療某一種皮膚病。
」除了在發病機制的探索了解上有重大推進,該項目在相關疾病的臨床診治上也提供了具體思路。
陸前進介紹,到目前為止,免疫相關性皮膚病的治療主要還是以激素和免疫抑制劑治療為主,雖然療效值得肯定,但是這些藥物需要長期使用,而且有一定副作用,如引發感染、骨質疏鬆等。
高效低毒的藥劑研發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目前,團隊業已研發出特異性高、敏感性強的系統性紅斑狼瘡新型診斷標誌物,將對該疾病的診斷提升到了基因水平。
陸前進介紹,比較抗體水平檢測而言,基因水平檢測既敏感性高,又特異性強,能夠顯著提高診斷可靠性和準確度。
「經過兩千多紅斑狼瘡病例的驗證化驗這個結果,我們最終的目標是要制一個用於臨床的試劑盒。
」陸前進介紹,目前成果已申請了中國發明專利和國際發明專利,經過相關申報審批程序以及多中心臨床試驗等後,將應用於臨床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