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表現差異大?血小板減少的「一線治療」指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是常見的出血性疾病,但不同患者臨床表現差異較大,輕症者僅有外周血血小板下降而無出血表現,重症者可出現明顯的出血表現甚至危及生命。

我國著名的中醫血液病專家胡桂生教授表示:急性期兒童ITP患者部分有自限性,多數患者僅一線藥物有效;而慢性期治療的目的為防止出血而不是提高血小板計數。

治療手段包括:糖皮質激素、靜脈輸注免疫球蛋白、抗D免疫球蛋白、達那唑、免疫抑制劑的使用(如環磷醯胺、長春新鹼、環孢黴素、驍悉、硫唑嘌呤等)、脾切除,近期新增兩類生物製劑:抗CD20抗體和血小板生成素(TPO)。

血小板減少症的「一線治療」指的是:

① 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常用潑尼松

劑量從1.5~2 mg/(kg.d),開始,分次口服,血小板計數≥100×109/L後穩定1~2周,逐漸減量直至停藥,一般療程4~6周。

潑尼松治療4周,仍無反應,說明潑尼松治療無效,應迅速減量至停用。

應用時,注意監測血壓、血糖的變化,防治感染,保護胃粘膜。

② 靜脈輸注免疫球蛋白(IVIg)治療:能迅速提高血小板計數。

應用指征:重型/或伴有嚴重皮膚黏膜瘀點、瘀斑/或伴活動性出血者。

必要時可以重複。

如出血停止、血小板上升,則改為常規劑量的糖皮質激素使用。

③ 靜脈輸注抗-D免疫球蛋白:用於Rh(D)陽性的ITP患兒,提升血小板計數作用明顯。

用藥後可見輕度血管外溶血,血管內溶血少見。

對以上治療無效病例首先需對診斷再評估,重複骨髓檢查、單克隆抗體俘獲血小板抗原技術(MAIPA)法檢測抗原特異性自身抗體、進一步除外其它疾病。

胡桂生教授提醒,針對血小板減少症患者的治療,儘早介入中藥,中西醫結合治療更容易穩定病情,避免血小板數值反覆下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