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怎麼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解放軍總醫院的腦血管專病門診出診時,我最常遇見的場景是這樣的。

一位面容焦急的患者拿著頸動脈超聲向我詢問:醫生,我發現頸動脈斑塊了。

我會得腦梗塞嗎?我的斑塊會脫落嗎?

超聲發現頸動脈斑塊到底意味著什麼?體檢機構、超聲科醫生、臨床醫生經常會給出不同的建議,讓患者莫衷一是。

我參考了2008年至今美國、歐洲、日本及國內的頸動脈斑塊研究的結果,同時還邀請我院超聲科呂發勤教授校審了全文,希望能為大家給出目前較為科學的建議。

正如前面的場景描述的那樣,患者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後,最希望得到解答的問題可以歸納為以下幾條:

1、頸動脈斑塊到底是什麼

通俗的講,血液常年在血管里不斷的流動,血液里的脂質成分就會緩慢的沉積在血管壁上,逐漸形成了斑塊。

經典的斑塊發展大致可以分成四個時期:

1、脂紋期,顧名思義也就是血管壁上可以看到脂質的紋路;

2、纖維斑塊期,這時的斑塊內的脂質成分較少,以纖維樣的物質為主;

3、粥樣斑塊期,這個名字聽起來就不太爽,斑塊內已經有了軟乎乎的脂類物質,斑塊看起來也是灰黃色的,但由於粥樣斑塊表面還覆蓋一層纖維樣的物質作為保護,因此還不會對身體造成什麼影響;

4、斑塊的繼發病變期,斑塊表面的纖維樣物質會有破損,斑塊的局部可能會誘發血栓形成,脂質物質也可能會脫落到血管遠端,這個時期才是斑塊會造成危害的階段。

有研究發現嬰兒的血管壁就會有微小脂紋形成,更何況很多油膩的中年人了,斑塊其實就是我們每個人的終生伴侶啊!但幸運的是,我們在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的斑塊,主要會在纖維斑塊期,少部分會在粥樣斑塊期,因此不用盲目的緊張。

美國統計大於40歲接受超聲檢查的人群中,62%的人有頸動脈斑塊。

日本對46-74歲的健康人群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顯示,75.1%的人有頸動脈斑塊。

我國對2681名中老年人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頸動脈斑塊的檢出率為60.3%。

解放軍總醫院對海南地區1002名百歲老人進行超聲調研顯示,100%的百歲老人有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部分伴有頸動脈狹窄。

世界各國如果要評比頸動脈斑塊這個指標,我國已經妥妥的追趕上已開發國家了!通過以上的幾個統計資料可以看出,不論是哪個國家的頸動脈斑塊的人群檢出率都超過的50%,也是就頸動脈斑塊是一個大多數人都會罹患的疾病,既然是大多數人都會有的問題,我們甚至都不能稱其為疾病,只不過是人在衰老過程中的一種表現罷了。

2、頸動脈斑塊會不會導致腦梗塞

門診上還是會有很多思維縝密的患者問我:我已經有頸動脈斑塊了,血管是不是已經狹窄了?是否斑塊會脫落到腦子裡呢?由於這兩個問題都是細思極恐型,每次我都會詳細的向患者解釋清楚,以防讓他們生活在焦慮中。

毫無疑問頸動脈斑塊發生與心腦血管事件具有明顯的相關性,然而只有那些不穩定斑塊,也叫高風險斑塊才與腦卒中相關,絕大多數人的頸動脈斑塊都屬於穩定安全型的。

正如前面提到60-70%的人在體檢時會發現頸動脈斑塊,而我國腦卒中的發病率為345.1/10萬,也就是0.345%。

由此可見頸動脈斑塊的發生率與腦卒中的發生率根部就不是一個數量級的概念,因此發現頸動脈斑塊並不等同與腦梗塞。

頸動脈斑塊導致腦梗塞可以通過兩種方式,第一是頸動脈斑塊生長的足夠大,導致頸內動脈出現嚴重的狹窄,引起遠端腦組織的供血不足。

我們在看超聲報告時會看到一個頸動脈斑塊厚度的指標,由於頸內動脈的直徑就有5-6mm,因此斑塊厚度只要小於4mm,是不會對腦組織供血造成明顯影響的。

還有一個更簡單的方法是看超聲報告中的流速,正常的頸動脈流速多小於100cm/秒,如果流速超過200cm/秒了,就說明頸動脈出現狹窄了,需要請專科的醫生協助治療。

至於狹窄導致流速增快的原理,就如同我們用手指去堵自來水龍頭會導致水流速度明顯增快一樣。

頸動脈斑塊導致梗塞的第二種方式是不穩定斑塊表面的纖維樣物質不完整了,脂質類物質直接和血液接觸,一方面脂類物質會誘發血栓形成,另一方面脂類物質本身也會脫落,造成遠端腦血管的堵塞。

因此只要頸動脈超聲結果沒有發現血流速度的增快,也不存在不穩定斑塊,不論這個斑塊回聲是強的,弱的還是不均質的,都是安全的,無需杞人憂天般的擔心會出現腦梗塞。

當然如果能拿給專業醫生判讀報告會更為靠譜,比如找我看看啦。

3、發現斑塊是否需要吃藥

傳統意義上引起斑塊的危險因素有高血壓、高血糖、吸菸及飲酒,這些因素都會導致血管內皮損傷,使脂類物質更容易沉積在血管壁上,從而誘發斑塊體積增加。

因此發現斑塊後血壓、血糖都要通過藥物控制在正常範圍。

吸菸飲酒等不良習慣,該戒除就戒除吧。

比較糾結的是降血脂藥物什麼時候開始應用,由於斑塊的主要成分就是脂類物質,降低血液中的脂質成分,就是控制斑塊成分的來源,理論上對於防止斑塊體積增大是有意義的,但是考慮到降脂藥副作用的因素,並不是發現斑塊就要吃降脂藥物。

目前國內外較為統一的意見是如果頸動脈斑塊造成狹窄程度小於50%,血脂在正常範圍內,可以不吃降脂藥,血脂異常就吃藥。

如果頸動脈斑塊造成的狹窄程度大於50%,無論血脂是否異常都要吃藥。

因此對於那些體檢發現無如何症狀,進一步評估為穩定的低風險頸動脈斑塊,如果沒有高血脂,可以先不吃降脂藥,通過改變飲食習慣和增加運動控制頸動脈斑塊更為適宜。

4、如何複查頸動脈斑塊

很多門診的患者,一旦發現了頸動脈斑塊就非常緊張,每2-3個月就來醫院複查超聲,看斑塊是否有變化。

有時由於超聲檢查者、儀器的誤差,輕微斑塊厚度的變化,就會給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

實際上很多研究表明,頸動脈斑塊每年的增長厚度一般不會大於1mm。

因此複查頸動脈斑塊,每年體檢時查一次就足夠了,沒必要短時間內反覆檢查頸動脈超聲。

省下來的精力應該更多的去控制好血壓、血糖、血脂等指標,降低斑塊繼續生長的危險因素才是最需要做的。

當然這指的是斑塊厚度小於4mm,沒有造成明顯狹窄的斑塊,以及穩定的低風險斑塊。

否則具體複查方式還是請專業醫生協助評估更好。

總之,頸動脈斑塊其實是反應人體動脈硬化程度的窗口,我們需要關注斑塊變化,但也不要特別恐懼斑塊的形成,對頸動脈斑塊穩定性評估後,絕大多數人可以消除顧慮。

正如年齡的增長會在臉上留下皺紋一樣,頸動脈斑塊也只是歲月留在血管上的痕跡,他的出現就是要督促我們改變以往不良的生活習慣,這樣才能擁有更加健康完美的人生。

參考文獻

[1] HobsonRW, Mackey WC, Ascher E, et al. Management of atherosclerotic carotid arterydisease: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f the 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 JVasc Surg. 2008. 48(2): 480-6.

[2] Brott TG, Halperin JL, Abbara S, et al.2011 guideline o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extracranial carotid andvertebral artery disease: executive summary: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of Cardiology Foundation/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Guidelines, and the 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American Association ofNeuroscience Nurses,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Neurological Surgeons, AmericanCollege of Radiology, American Society of Neuroradiology, Congress ofNeurological Surgeons, Society of Atherosclerosis Imaging and Prevention,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Angiography and Interventions, Society of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Society of NeuroInterventional Surgery, Society forVascular Medicine, and 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 J Am Coll Cardiol. 2011.57(8): 1002-44.

[3] RicottaJJ, Aburahma A, Ascher E, Eskandari M, Faries P, Lal BK. Updated Society forVascular Surgery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extracranial carotid disease:executive summary. J Vasc Surg. 2011. 54(3): 832-6.

[4] KadotaA, Miura K, Okamura T, et al.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plaque inapparently healthy Japanese individuals with an estimated 10-year absolute riskof CAD death according to the Japan Atherosclerosis Society (JAS) guidelines2012: the Shiga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Subclinical Atherosclerosis (SESSA). JAtheroscler Thromb. 2013. 20(10): 755-66.

[5] 中國健康體檢人群頸動脈超聲檢查規範.中華健康管理學雜誌.2015. (4): 254-260.

[6]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中國頭頸部動脈粥樣硬化診治共識.中華神經科雜誌.2017. 50(8): 572-578.

[7] SabaL, Yuan C, Hatsukami TS, et al. Carotid Artery Wall Imaging: Perspective andGuidelines from the ASNR Vessel Wall Imaging Study Group and Expert ConsensusRecommendation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uroradiology. AJNR Am JNeuroradiol. 2018. 39(2): E9-E31.

[8] EcksteinHH. European 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Atherosclerotic Carotid and Vertebral Artery Disease. Eur J Vasc Endovasc Surg.2018. 55(1): 1-2.

致謝作者:曹向宇博士,呂發勤教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