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缺陷持續高發 專家呼籲免費推廣產前基因篩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摘要

我國是出生缺陷高發國家,出生缺陷發生率約5.6%;每年1600萬左右的出生人口中,約有90萬出生缺陷兒。

隨著「二孩政策」放開和高齡產婦增加,專家預計未來數年出生缺陷率可能進一步升高。

多位接受記者採訪的專家呼籲,應在今年9月公布的《國家殘疾預防行動計劃》基礎上,啟動全國性出生缺陷免費篩查防控行動,大力推廣基因檢測等先進防控技術,從「源頭」上確保「健康中國」戰略有效落地。

出生缺陷持續高發「健康中國」面臨挑戰

兩個月前,45歲的嘉興市民葉發榮冒險生下第二個孩子。

「二胎」女兒降臨之時便擔負著一項重要使命:用臍帶血救她患有地中海貧血的哥哥。

地中海貧血,簡稱「地貧」,是一種珠蛋白基因缺陷導致的溶血性貧血疾病,屬於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需要長期輸血維持生命;造血幹細胞移植是唯一能根治地中海貧血的方法,但手術費用高達數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只有1%的患者壽命超過20歲,接近一半在5歲前夭折。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教授程京告訴記者,「地貧」多發於廣東、廣西、海南、福建、四川、重慶、雲南、貴州等地。

由於人口流動加快,「地貧」正呈現向北方地區蔓延的趨勢。

《中國地中海貧血防治藍皮書(2015)》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地貧」基因攜帶者約3000萬人,其中重型和中間型「地貧」患者約30萬人且正以每年約10%的速度遞增;廣西「地貧」基因攜帶者超過20%,廣東達到16.83%。

10年前,舞蹈「千手觀音」火遍全國。

很多人記住了這些特殊演員的精彩表演,卻對她們「耳聾」的原因知之甚少:這21位舞蹈演員中,有18人都是誤用氨基糖甙類藥物「一針致聾」。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每100人中有12人是耳聾基因攜帶者、每1000個新生兒有二至三名聾兒。

程京指出,並不是只有耳聾殘疾人才會生育聾兒。

臨床數據顯示,90%的聾兒的父母是聽力正常的,100個聽力正常人中,就有6個人存在耳聾基因缺陷,如果同一類型的耳聾缺陷者結為夫婦,他們生育聾兒的幾率遠遠高於普通人。

程京介紹,致聾原因分為先天性、遲發性和藥物性三種,所有致聾因素中有60%為遺傳因素所致。

「未進行產前耳聾基因篩查、未有效指導遲發性耳聾患者安全用藥,是耳聾產生的最主要原因。

」他呼籲,應重視致聾原因的科普,做到早篩早診早干預,尤其在小孩剛出生甚至在娘胎時就要做耳聾基因篩查。

第三軍醫大學遺傳學教授、重慶西南醫院婦產科產前診斷中心主任姚宏說,除了「地貧」和耳聾等單基因遺傳性疾病外,染色體三體也是導致出生缺陷高發的重要因素,常見的有21三體,即唐氏綜合徵,表現為智力低下,每年全國新增「唐娃娃」超過2萬人;13三體,即帕陶綜合徵,表現為早夭,平均壽命僅130天;18三體,即愛德華氏綜合徵,表現為發育遲緩、畸形等。

「雖然近年來我國在出生缺陷防控方面取得長足進步,但社會對此認知仍嚴重不足,高齡產婦增加也加劇了出生缺陷風險,這是落實『健康中國』戰略、提高人均壽命繞不開的難題。

」姚宏說。

基因篩查優勢明顯 推廣面臨兩大難題

我國出生缺陷監測項目開始於1986年,採用以醫院為基礎的監測方案,監測對象為在監測醫院內住院分娩的孕滿28周到產後7天內的圍產兒(包括活產、死胎、死產。

不包括孕28周後的計劃外引產)。

目前出生缺陷監測的種類有20多類,包括無腦畸形、聯體雙胎、先天性心臟病等。

出生缺陷監測對了解出生缺陷發生情況、變化趨勢和發生原因非常重要。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我國基因技術快速發展,單基因、多基因和染色體變異等遺傳性出生缺陷完全可以通過基因篩查技術進行防控。

程京告訴記者,目前國內已經有博奧生物、華大基因、貝瑞和康、達安基因等從事基因檢測的企業,其中一些企業的技術水平已經走在世界前列。

北京博奧醫學檢驗所有限公司總裁張治位告訴記者,其開發的新一代基因測序技術,通過抽取孕婦血液來分析胎兒基因信息,能篩查287種兒童單基因遺傳病,涵蓋「地貧」、先天性代謝缺陷、新生兒肌張力低下、源發性免疫缺陷等常見遺傳疾病;「染色體異常檢測基因晶片500+」,能一次性檢出509種致病性染色體異常,是全球染色體病監測種類最全的基因檢測晶片。

同時,基因檢測相比傳統的篩查方式優勢明顯。

姚宏告訴記者,目前各地普遍採用物理方法進行新生兒聽力篩查,存在漏篩、誤篩等不足,也不能檢測出遲發性、藥物性耳聾,每年我國新增聾兒中約有一半未能在物理篩查中檢測出來;物理篩查只能對新生兒進行篩查,無法將干預手段提前至婚前、孕前和產前。

對於染色體異常檢測,傳統的羊水穿刺不僅給孕婦帶來心理負擔,檢出率不足70%並伴隨有5%以上的假陽性率,還存在流產風險,而無創產前篩查(NIPT)只需抽取5毫升孕婦血液進行檢測,檢出率可達99.9%。

雖然基因檢測有諸多優勢,但目前在應用推廣中仍面臨社會認知和費用兩大難題。

湖南郴州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雷冬竹告訴記者,去年郴州市產前診斷中心篩查出34對重型「地貧」基因攜帶夫婦,其中有4對夫婦因經濟困難拒絕接受產前診斷。

「按照平均幾率,這4對夫婦中會有1對生出重型『地貧』患兒。

「一些偏遠貧困地區的家庭,連常規產檢都無法保證,甚至仍存在一對夫婦連續生育多個缺陷兒的極端案例;即使在大城市,人們對基因檢測的認知也嚴重不足,檢測項目不盡周全。

」姚宏說,目前全國只有109家大型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和極少數第三方機構提供基因檢測服務,覆蓋區域和人口有限。

「我們的產品進入一個省份之前,都要去物價、社保等部門跑『價格』和醫保,但這些部門對基因技術知之甚少,溝通起來費時費力效果不佳,到現在也只進入了少數幾個省份,價格還不一樣,醫保也沒著落。

」張治位說,如果不推廣應用,再先進的技術都只能束之高閣,進而影響產業發展。

建議政府採購服務 全面推廣產前基因篩查

據一份2006年的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聽力殘疾居各類殘疾之首,占全國殘疾人的31%,每年新生聾兒超過3萬(不包括遲發性聾以及藥物性耳聾)。

姚宏告訴記者,在我國正常人群中,遺傳性耳聾基因攜帶率達5%左右,因此僅僅依賴於聾人的篩查和干預不足以從根本上阻斷遺傳性耳聾在整個人群中的傳遞和發病。

美國2006年報導了9名於1994至2002年間出生於各州的患兒,這9名兒童均通過了採用標準聽力學技術的聽力篩查,然而在12至60個月之間被確診耳聾,且這9名患兒都攜帶有耳聾基因。

姚宏說,部分遺傳基因致聾疾病,新生兒出生時聽力可能是正常的,以致於新生兒常規聽力篩查無法檢測出來,但基因篩查可以彌補聽力篩查的缺陷。

「目前人口流動性大,很多聾病患者的發病都是散發的,夫婦在生育前進行基因篩查,可以避免家庭痛苦和負擔,這非常迫切!」姚宏言辭懇切。

張治位介紹說,剛過去的一年多時間裡,16個省份以政府採購博奧生物第三方服務的方式,對160多萬新生兒開展了耳聾基因篩查,檢測出近6萬新生兒攜帶耳聾基因,直接干預超過3萬人。

如果這項技術在全國推廣,每年可直接干預約30萬人發生耳聾。

「一名聾兒一生消耗大約70萬元公共衛生資源,而目前耳聾基因檢測成本只有200元且還有較大降價空間;按照每年1600萬新生兒計算,全面開展耳聾基因檢測每年費用只需幾十億元,但可減少近3000億元公共衛生資源消耗,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沈曉明說。

雖然基因檢測的「衛生經濟學」效益可觀,但只有北京、廣西、廣東等地以政府買單、群眾自願的方式免費提供了部分產前基因篩查項目;同時,各地各項檢測的價格、政策標準不一,如福建NIPT檢測定價為1400元,而四川定價為2400元;少數省份將NIPT、耳聾、「地貧」等基因檢測納入了醫保範圍,有的省份針對特殊家庭提供免費檢測,有的則給予一定額度的補貼,但大多數省份尚未出台相關政策。

程京表示,通過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可以確定一個人是否攜帶缺陷基因。

如果在兩三歲以內最佳的干預期進行干預,尤其一生下來就做基因檢測,對於先天性耳聾患者,儘早配備電子耳蝸或助聽器,即便孩子已經耳聾了,在語言發育期進行及早干預,他就不會又聾又啞,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樣交流。

而對於藥物聾敏感個體發放一張『用藥指南卡』,看病時給醫生出示這個卡片避開禁忌藥物,那麼這個孩子就不會聾了。

程京說:「儘管在北京等城市已經將耳聾基因篩查項目列入民生工程,但目前接受耳聾基因篩查的孩子還是鳳毛麟角。

針對當前各地政策有別、標準各異的現狀,程京、姚宏等專家建議,應從國家層面出台相對統一的政策標準,以政府採購服務方式全面、免費推廣產前基因篩查。

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可各負擔一定比例的費用支持推廣NIPT、耳聾等基因檢測,「地貧」等區域性遺傳病基因檢測可主要由地方財政負擔。

此外,專家還呼籲加大對產前基因檢測的宣傳力度,增強社會認知度、接受度;合理增加提供基因檢測服務的醫療機構和第三方服務機構,加快新技術的開發應用,在幫助降低出生缺陷的同時促進基因產業快速發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