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濁下泄,脾陽受損口發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濕濁內生,又稱「內濕」。
內濕即體內水濕停滯。
內濕是由於脾不運濕,腎不主水,輸布排泄津液的功能障礙,從而引起水濕痰濁蓄積停滯的病理變化。
由於內生之濕多因脾虛,故又稱之為脾虛生濕。
內濕的產生,多因素體肥胖,痰濕過盛;或因恣食生冷,過食肥甘,內傷脾胃,致使脾失健運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津液的輸布發生障礙所致。
如是則水津不化,聚而成濕,停而為痰,留而為飲,積而成水。
因此,脾的運化失職是濕濁內生的關鍵。
脾主運化有賴於腎陽的溫煦和氣化。
因此,內濕不僅是因為脾陽虛衰,津液不化,而且與腎有密切關係。
腎主水液,腎陽為諸陽之本,故在腎陽虛衰時,亦必然影響及脾,使脾失運化而導致濕濁內生。
反之,由於濕為陰邪,濕盛則可損傷陽氣,因之濕濁內困,久之亦必損及脾陽腎陽,而致陽虛濕盛之證。
2、內濕的症狀
濕性重著粘滯,多易阻遏氣機,其臨床表現常可隨濕邪阻滯部位的不同而各異。
如濕邪留滯經脈之間,則症見頭重如裹、肢體重著、屈伸不利等;濕犯上焦,則胸悶咳喘;濕阻中焦,則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口膩或口甜、舌苔厚膩;濕滯下焦,則腹脹便溏、小便不利;水濕泛溢於皮膚肌腠,則發為水腫。
濕濁雖可阻滯機體上、中、下三焦的任何部位,但以濕阻中焦脾胃為主,因此脾虛濕困常是必見之證。
3、外濕與內濕的關係
外濕多由氣候潮濕,或涉水冒雨,居住潮濕等外界濕邪所致;內濕則是濕從中生,多由脾失健運,不能運化精微,以致水濕停聚所致,即所謂「脾虛生濕」。
但外濕和內濕又相互影響,外濕發病,必傷及脾,脾失健運,則濕濁內生;而內濕由於脾虛,脾陽虛損,水濕不化,又易於感受外濕。
喜歡養生加微信XTW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