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蘿蔔村醫講師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范競,博士

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後。

中國副主任執業中醫師,美國註冊針灸師。

美國AOMA東方醫學院臨床教學部主任,美國VA奧斯汀醫院針灸督導,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BIDMC醫院DBIOM中心研究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擔任客座講師。

原江蘇省中醫院副主任醫師,原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究
員,講師。

美國化學協會、世界中醫藥學會「名醫傳承專業委員會」委員、江蘇省中醫藥學會「骨傷專業委員會」、「經方研究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民間中醫藥研究開發學會委員,非物質文化遺產「石氏傷科」傳承弟子。


符仲華,博士

南京中醫藥大學本科及研究生,南京大學博士,南京軍區總醫院博士後。

浮針發明人,再灌注活動首創人,中華浮針學會會長,南京中醫藥大學浮針研究所所長,廣東省中醫院符仲華浮針醫學名中醫專家傳承工作室指導老師。


顧勤,博士

顧勤,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全科教研室主任,教授,主任中醫師,醫學博士。

1984年畢業於南京中醫學院中醫系,留校工作至今,教學、醫療、科研已三十餘年。

師承於中醫內科大家周仲瑛先生,亦得徐福松、尤松鑫、單兆偉等名醫指點,收益良多,術業漸精。

擅於脾胃、肝膽系統疾病的診治,兼及疑難雜症。

為中華中醫藥學會全科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學會全科醫師分會委員,江蘇省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委員,江蘇省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委員。


曾主編《跟周仲瑛抄方》,是《周仲瑛實用中醫內科學》、《中醫全科醫學概論》、《社區衛生服務導論》、《臨床醫學概論》等論著的副主編,亦是《中國傳統臨床醫學叢書——中醫內科學》、《中醫內科雜病證治精義》、《中醫內科學》《中西醫結合內科學》、《周仲瑛醫論選》等著作、教材的編委。


郭銀華,博士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婦科博士、江蘇省中醫院生殖醫學科副主任中醫師、南京中醫藥大學講師、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婦產科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江蘇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婦產科專業委員會秘書。

從事臨床生殖醫學專業10餘年,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月經失調、不孕症、復發性自然流產、多囊卵巢綜合症等排卵功能障礙性疾病、子宮內膜異位症、不孕症的宮腹腔鏡手術治療,對中醫藥結合輔助生殖技術治療不孕症有一定研究。

參編《中醫婦科學-中醫考研必讀》、《中醫婦科處方手冊》、《中醫婦科圖表解》等多本專業書籍,發表多篇高質量專業學術論文。

參與「滋陰補陽方序貫對多囊卵巢綜合症周期重建的治療作用」的研究,該項目獲「2015江蘇中醫藥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參與「滋陰補陽方序貫對多囊卵巢綜合症周期重建的治療作用」的研究,該項目獲「李時珍醫藥創新獎」。


郭順,博士

副主任中醫師。

任職於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皮膚病教研室,江蘇省中醫院皮膚科。

中整協中醫美容分會青年常務委員,江蘇省中醫藥學會青年中醫委員會委員,皮膚科委員會青年委員。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江蘇省中醫藥局課題,院級課題多項。

發表論文二十餘篇,參編書籍7部。


金保方,博士

金保方,醫學博士,博士後學歷,主任醫師,教授。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中西醫結合男科主任,江蘇省人民醫院生殖中心特聘專家,《中華男科學雜誌》副主編,北京大學泌尿外科培訓學院創普男科講師團講師。

我國第一位中西醫結合男科學博士後,先後師從我國著名中、西醫男科學家徐福松教授和黃宇烽教授,並追隨著名中醫婦科專家國醫大師夏桂成教授研習多年。

善於以中西醫結合方式處理臨床疑難雜症,主張「男女同治,中西並舉」。

對男(女)性不育(孕)症、性功能障礙、攝護腺疾病(慢性攝護腺炎、良性攝護腺增生)及精囊疾病的診治有獨到的見解。

率先提出精囊與性功能相關說,並通過實驗和臨床加以證實;對腰椎間盤突出與射精功能異常的相關性也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並積累了一定的臨床經驗。

重視內分泌系統在女性生理病理中的作用,主張調整和順應內分泌規律是治療所有婦女疾病的根本大法;對不良妊娠(習慣性流產)的判斷與處理臨床經驗豐富;對輔助生殖技術的藥物(中西藥)干預有開創性研究;對產後催乳增乳也極有心得。

原南京中醫藥大學男科學研究所所長兼教研室主任,學科帶頭人。

現為江蘇省「青藍工程」學術帶頭人,國際中醫男科學會常務委員,中國醫師協會中西醫結合男科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性學會中醫性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醫藥促進會中西醫結合生殖醫學分會常務委員,中華醫學會男科學分會「男性不育規範化診療協作組」成員,中國「男性不育症診治聯盟」發起人之一,中華中醫藥學會男科分會常務委員兼副秘書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外科分會常務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男科學分會常務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專家,中國中藥協會藥物臨床評價研究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江蘇省醫學會男科分會副主任委員,江蘇省中醫藥學會男科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男科學雜誌》副主編,高等中醫院校教材《中醫男科學》副主編,美國《Journal of Andrology》組稿編輯,《國際內分泌與代謝研究》審稿專家,《世界中西醫結合雜誌》編委,雲南省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醫男科學學術委員會委員。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北京市、湖南省、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

現主持和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各6項,參與「973」科研1項;主持和參與省廳級科研10餘項;指導在校研究生獲得廳級科研10項。

主編或參編專著17部,發表論文130餘篇。

曾連續兩年榮獲全軍優秀博士後稱號。


季鷗,博士

季鷗,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血液病學專業博士,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博士後。

現為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江蘇省中醫院血液內科主治醫師,南京中醫藥大學講師。

師從江蘇省中醫院教學名師沈群教授、江蘇省中醫優秀人才季建敏主任醫師,接受全方位血液內科專科臨床和科研培訓,綜合於醫教研一體,熟練掌握各種血液病常見病診治,熟悉造血幹細胞移植,接受中西醫結合治療血液病訓練。

在中西醫結合解決血液經內科病例(復發難治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貧血、急慢性白血病、治療相關外周神經症狀)方面有所研究。

目前主要從事中西醫結合血液病臨床及科研工作。

課題:作為第二申報人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一項,第三申報人完成高校博士點基金一項。

參加「基於益氣養陰和血組方治療難治復發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的臨床研究」(江蘇省中醫藥管理局)、「和血法對惡性淋巴增殖性疾病不同治療階段的臨床療效及意義」 (江蘇省中醫藥管理局)課題。

會議:2012中華醫學會第十二次全國血液學學術會議,題為Effect of flavonoids of puerarin on the 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 of retinoic acid resistant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cell line NB4-R1 cells。

2014年作為主要參與研究者發表於美國ASH會議,題為The SRC Kinase Family Member Lymphocyte Specific Kinase (p56Lck) Regulates Endothelial Cell Proliferation and Survival. 56th ASH annual meeting and exposition,並應邀壁報展示。

2015年5月題為Anti-angiogenic activity of High Molecular Weight Kininogen Domain 5: Structure-function analysis參加美國克利夫蘭繼續教育應邀壁報展示。

學術任職:南京市醫學會血液病專科分會青年委員,中國抗癌協會專業會員,江蘇省醫學會會員,江蘇省免疫學會會員,南京中醫蘿蔔會健康促進中心副主任。

近五年以第一作者發表文章5篇(SCI 2篇,核心期刊3篇)。


宋珏嫻,博士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神經病學博士 。

2002年畢業於南京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畢業後在一直在宣武醫院神經內科臨床工作至今。

接受全方位神經內科專科培訓,工作過癲癇、卒中單元、中西醫結合、疑難雜病、認知障礙、運動障礙、ICU等病區。

2009年「中國中醫科學院西學中學習班」畢業,師從經方大家冉先德,「冉雪峰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成員。

2012年師從神經病學賈建平教授,獲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病學博士學位。

在十餘年臨床實踐中一直師從中西醫結合神經內科國內知名專家高利教授,並跟隨中醫研究院史欣德教授學習經方繼續精進中醫。

在中西醫結合解決神經內科棘手治療病例(腦出血伴梗死,腦梗死後滲血,腦梗死伴消化道出血,多發腦動脈狹窄閉塞、糖尿病腦血管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等)方面多有建樹。

目前主要從事腦血管病、代謝性疾病、中西醫神經病學臨床及科研工作。

獲獎:「缺血性中風中藥注射劑合理使用的臨床研究」榮獲2009年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技獎二等獎(第三完成人)。

課題: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一項,完成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中青年科研基金一項,首都醫科大學省部級重點實驗室開放研究課題一項。

參與課題「中風病急性期辨證論治綜合治療方案研究臨床研究與評價(國家十五攻關課題)」 「缺血性中風病證結合的診斷標準與療效評價體系研究」(國家重點基礎發展計劃-973計劃) 「缺血性中風中藥注射劑的規範化使用研究(市中醫局課題)」。

「中西醫結合老年神經病學科建設研究(市中醫局課題)」。

會議:2010年10月參加韓國首爾召開的「第七屆世界卒中大會」《辨證使用中藥注射劑對急性腦梗死後細胞因子的影響》應邀壁報展示。

2012年7月在「香港國際中西醫結合會議2012–中醫老年醫學」應邀做大會報告《 Efficacy of Danshen (Salvia miltiorrhiza) Inj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troke with 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ms and Signs Prescribed by TCM》學術任職:中國中西醫結合腦卒中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中西醫結合學會第五屆神經內科專業委員會秘書。

近五年發表文章29篇(SCI 9篇 中文核心期刊20篇) 其中「Individualiz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Acute Stroke」, 發表在2015年Science副刊,這是中國人首次在國際重要刊物展示中醫辨證舌苔分型治療腦中風。


蘇強,博士

經方大家黃煌教授博士,無錫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中醫科,康復科副主任,院首屆名醫,江蘇省衛生拔尖人才,無錫市衛計委經方宣講團講師,江蘇省中醫藥學會青年委員會委員。


王長松,博士

主任醫師,副教授,中醫內科主任,東南大學臨床醫學院中醫學教研室主任,醫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

江蘇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第五屆理事,江蘇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心身醫學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江蘇省中醫藥學會第八屆理事,老年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睡眠研究會會員。

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亞健康分會委員,江蘇省中醫藥學會理事,老年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南京自然醫學會養生康復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中國睡眠研究會會員,教育部科技獎勵評審專家。

江蘇省綜合性醫院示範中醫科帶頭人,第三批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

從1987年開始,分別在河南中醫學院、陝西中醫學院、南京中醫藥大學學習中醫,先後師從於西北名醫杜雨茂教授、國家級名老中醫周仲瑛教授,2000年開始在東南大學從事臨床教學科研工作。

近年來主持和參加多項部省校院級課題,獲得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江蘇中醫藥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1項,省級科技成果獎1項,發表論文20餘篇,編寫論著10餘部。

撰寫有《尋找疾病的根源》和《健康書——傷寒雜病論養生智慧》兩部養生保健科普著作。

並多次走進電台、電視台作中醫養生系列講座。

其主講的東南大學公選課《傳統文化與中醫養生》被選為教育部首批精品視頻公開課。

臨床善於用傳統中醫方法辨治失眠、脾胃病和腦病,對於亞健康狀態、虛寒證及虛寒體質的調治尤有經驗,在常見病證的中醫飲食營養調節方面也有一定的經驗。

目前研究方向:1、 失眠、脾胃病和亞健康狀態的中西醫結合治療;2、 虛寒證和虛寒體質的中醫診治及飲食營養調節。


武建設,博士

孟河醫派傳人,出身中醫世家。

南京市衛生青年人才,師從國家級名老中醫孟景春教授、單兆偉教授、連建偉教授等,國醫大師王綿之教授、徐景藩教授再傳弟子。

近20年中醫藥研究與臨床工作經驗,在國內外醫學期刊上發表20餘篇學術論文,主編醫學專著3部:《一學就會經典藥方》、《別讓虛寒濕熱拖垮身體》、《名中醫為你開藥方》。

參編醫學著作4部。

臨床擅長消化系統疾病、婦科疾病及老年心血管系統疾病診治;中醫食療、中醫體質辨識與體質調理,如腫瘤病人術後、放化療後體質調理。

中醫外治法,如中藥熏蒸、中藥足浴、中藥外洗等在各科的運用。

學術職務包括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新中醫分會常委、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麻醉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委員、江蘇省中醫藥學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南京分會委員、南京自然醫學會健康管理分會副主委。

社會職務有中國農工民主黨江蘇省直經濟支部成員,江蘇健康廣播、金陵交廣網等電台專家顧問,江蘇省國旗文化研究會理事。

南京市棲霞區邁皋橋長營村社區衛生服務站、南京市棲霞區看守所衛生所法人代表及負責人。

北京艾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醫學總監。


謝雪姣,博士

醫學博士,博士後,碩士生導師,赴美訪問學者,湖南中醫藥大學中醫學仲景學說教研室主任,美國中醫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項目指導老師。

師從全國名老中醫熊繼柏教授近20年,師從全國名老中醫黃政德教授、郭振球教授。

中醫全科醫生,堅持經典教學與臨床緊密結合,以純中醫理法方藥論治內婦兒外皮科常見病及疑難雜症見長,如發熱、痤瘡、口瘡、頭痛、失眠、糖尿病、紫癜、心腦血管疾病、肝膽胃腸疾病、癌症伴隨症狀,小兒吐瀉咳喘、小兒多動症、抽動症、孤獨症及婦女月經不調、帶下、子宮肌瘤、乳腺增生、不孕不育等疾病。

並長期從事繳費等膳食指導與中醫養生科普工作,舉辦公益中醫講座50餘場。


張樹劍 博士

中醫學者,醫學博士,針灸專家,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研究生導師,劍橋大學訪問學者。

全國高等中醫院校優秀青年,江蘇省中醫藥優秀青年之星,全國中醫藥文化科普巡講團專家,江蘇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兼任中國針灸學會文獻專業委員會委員,江蘇省針灸學會急症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南京市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等。

學術研究出入古今,推陳出新,代表學術觀點「古典經絡腧穴具多元形態」「非醫因素影響醫學觀念的形成與演變」「針灸學術理論存在固化與變遷等多次轉折」「阿是穴法普適針灸臨床」等引發學術界關注。

近年來主持科研項目1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獲中國針灸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中國中醫藥學學術著作獎1項,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

兼《中醫雜誌》《中國針灸》《中國全科醫學雜誌》等學術期刊審稿人,《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山東中醫雜誌》學術編委,在國內外知名高校及研究機構發表學術演講數十場。

臨床針灸與方藥兼擅,尤擅針刀,對軟組織源性頸、腰椎病、脊柱相關性內科疑難病及各類痛症有獨到之處,對疑難病善於抽絲剝繭,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

臨床務實證,反虛玄,創立「本態針灸」學術理論與臨床治療體系。

被網友評價為「當代務實派中醫的傑出代表」「中醫界第一個突破格律的詩人」。

關注公眾,熱心公益,為知名中醫公益項目「媽媽A+計劃」創始人之一,並曾在多家電視台及網站主講醫學科普,曾任多家健康雜誌專欄作家。


註:順序按姓氏拼音排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賈英傑醫生資料

賈英傑主任醫師,教授,醫學博士,國務院特貼專家,碩士研究生導師,1960年7月出生,現任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科主任,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傳統醫學專業委員會候任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腫瘤...

雪梨首屆中醫腫瘤臨床學術公開課

癌症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如何有效預防癌症,控制癌症發展是全球共同關注的話題。伴隨著腫瘤研究的深入,綜合治療和個體化治療已成為當今腫瘤臨床精準治療的原則。中醫藥作為腫瘤「綜合治療」的重要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