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為什麼會引起併發症?都是微血管病變惹的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鄰居家的張大爺這兩年覺得看東西老是模糊,視力也在不斷的下降,去了眼鏡店配眼鏡效果也不好,我建議他去醫院眼科進行了詳細檢查,醫生告之他是因為視網膜病變引起的視力減退,而他的視網膜病變是由糖尿病所引起,查了血糖數值真得很高,因為他平時不查體,對於一些糖尿病的多飲、多尿、多食、消瘦的症狀也沒引起重視。

當今社會,糖尿病是一種很常見的病,不光見於老年人,兒童也可以患此病。

它將會給人體帶來很大的損害和許多併發症,而其中特徵性的併發症就是微血管病變。

糖尿病微血管病變是怎麼回事?

據統計,糖尿病使失明增加25倍,腎衰竭增加17倍,截肢增加40倍。

這是因為,血糖升高以後,血液粘稠度就會相應增大,從而使血液的流動速度下降,特別是在微小血管中表現更明顯。

如此一來,血液流動不暢,氧氣、營養物質帶不過來,代謝廢物又帶不走,缺乏營養及堆滿代謝廢物的組織器官就會慢慢失去功能、壞死,特別是微血管比較豐富的器官,比如眼、腎、足等。

下圖是正常眼底與糖尿病性眼底的對照圖,糖尿病性眼底出血症狀比較明顯。

糖尿病微血管病變會損害身體哪些部位?

眼睛

眼睛的微循環特別豐富,從眼睛可以看到人體微循環的狀況,這一點是其他器官不具備的。

眼睛的視網膜病變就是糖尿病引起的典型微循環障礙。

視網膜病變會出現微血管瘤、棉絮狀白斑、出血、硬性滲出、新生血管、纖維化、視網膜脫離等情況。

在早期表現為視物模糊或者視疲勞的症狀,在晚期則會發展為白內障,甚至失明。

腎臟

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變還會導致腎組織缺血、缺氧。

腎小球毛細血管和小動脈的損害將形成蛋白尿、水腫(浮腫)、腎功能衰竭和高血壓等。

肢末端神經

由於滋養神經的血管廣泛硬化。

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變還將導致末端循環障礙,末端循環障礙又導致身體末端的神經細胞營養的缺乏,出現皮膚感覺異常等。

所以說,糖尿病的微血管病變也是周圍神經病變發生的病理基礎。

心臟

心臟的微血管病變可發生糖尿病性心肌病而誘發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其他

糖尿病的微循環改變不僅反映在腎臟和視網膜的微血管床,也同樣累及其他末梢微血管床,如四肢、皮膚、皮下組織、骨骼肌等。

Tip:血管床

由微動脈、微靜脈、毛細血管等構成,具有負責血液與組織營養物質吸收代謝和代謝廢物排泄,調節血容量,保持血壓穩定等功能。

防止微血管病變,糖友該做些什麼?

在糖尿病的早期,病情控制不好時,會出現微血管改變,代謝異常得到糾正後即消失,呈可逆性。

如病情長期控制不佳,則會引起不可逆的病變。

因此,在糖尿病初期我們就要做好預防工作,防患於未然。

(1)注意控制飲食

糖尿病人本來就多食,尤其是在冬天,氣溫下降,出汗減少,各種消化液分泌增加,食慾更旺,也是血糖升高的因素之一,糖尿病人應減少進食高脂肪、高膽固醇、高澱粉類食物,適量進食高纖維食物,如雜糧蔬菜等。

進食要少食多餐,有飢餓感者可適當增加副食如豆製品、乳類、肉類中低GI值的食物,多吃些新鮮蔬菜,以滿足機體需要。

(2)注意情緒穩定

避免情緒波動,不可過度勞累。

在情緒波動時交感神經興奮可促使肝臟中的糖原釋放進入血液,而使血糖水平升高,導致病情加重或降低治療效果,故要學會控制情緒。

(3)注意清潔衛生,防止感染

呼吸道、皮膚、尿路感染等是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甚至成為危害生命的因素。

應注意皮膚的清潔衛生,經常洗澡,皮膚破損、癤腫、毛囊炎等應及時治療。

口腔也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糖尿病患者需要注意口腔衛生,堅持早晚刷牙,飯後漱口,患有牙病及時治療。

此外,積極治療慢性咽炎、鼻竇炎、支氣管炎,以消除發生肺炎的隱患。

(4)注意適當運動

運動是糖尿病綜合治療措施的重要一環,也是增強耐寒能力及抗病能力的措施。

可根據年齡及健康狀況,積極、適當地參加慢跑、散步、打太極拳、舞太極劍等健身鍛鍊,可刺激胰島素分泌,對調節血糖、穩定情緒是十分有益的。

(5)注意忌酒戒菸

對糖尿病患者來說,吸菸猶如雪上加霜。

吸菸時,可引起人體血管痙攣,特別對心腦血管產生影響。

這是因為糖尿病患者本來就多少有心腦血管方面的問題,如心腦血管動脈硬化等病變。

吸菸則可加重心腦血管的病變。

所以,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吸菸,如果有吸菸的習慣,最好戒菸。

此外,飲酒不利於血脂控制,增加肝臟負擔,長期飲酒容易引起脂肪肝和肝硬化。

(6)注意血糖監測

進入冬季,人的食慾大增,為驅寒每天都吃不少油膩厚味食物,加上氣候寒冷,戶外活動明顯減少,導致血糖升高。

積極控制血糖是關鍵。

控制血糖可以使糖尿病病人腎臟病變和視網膜病變有一定程度的減緩和控制。

而定期監測血糖,能夠及時發現問題並作相應的調整。

因此,糖尿病患者冬季血糖檢測要勤,病情較輕者可半個月檢測1次,病情較重者可3-5天或每天檢測1次,並經常與醫生取得聯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