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相關中性粒細胞的研究進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作者:秦琪 徐洋 趙紅 張清媛
單位: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張清媛教授,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副院長、腫瘤內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常委,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淋巴瘤專業委員會委員
腫瘤的發生與發展與腫瘤微環境密不可分。
腫瘤微環境中除腫瘤細胞以外,還包括各種間質細胞和免疫細胞。
其中免疫細胞主要有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NK 細胞、淋巴細胞和樹突狀細胞等。
活化的免疫細胞通過腫瘤微環境,對腫瘤的發生與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而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作為免疫細胞的一種,約占循環中淋巴細胞的
60%,是機體感染或炎症的第一道防線。
我們把浸潤在腫瘤微環境中的中性粒細胞稱為腫瘤相關中性粒細胞(TANs)。
TANs 對機體具有兩面性。
由於中性粒細胞壽命短及終末分化表型,長期以來它對腫瘤這種慢性進展疾病的影響不被重視,早期僅認為TANs是腫瘤發生髮展的「局外者」。
但近期許多證據表明,腫瘤相關無反應炎症是腫瘤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而TANs作為腫瘤相關無反應炎症的重要因素,因此被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和惡性腫瘤密切相關。
在動物實驗中研究者將活化的TANs分為
兩種,具有抑制腫瘤作用的定義為「N1」型;具有促進腫瘤作用的定義為 「N2」型。
目前認為,TANs與腫瘤的生長轉移、血管生成、免疫調節和臨床預後等方面有關。
TANs 的生物學特性
21 世紀初,科學家們就在小鼠的TANs表面檢測出成熟中性粒細胞的生物學標誌 CD11b/LY6G,由此引發了研究熱潮。
近期有研究數據發現,TANs的胞質和胞膜均表達CD66b,作為TANs 在臨床實驗中的生物學標誌,CD66b 更具有價值。
TANs 同外周血循環中性粒細胞均來源於粒細胞樣髓源抑制細胞(G-MDSC)與脾臟。
腫瘤細胞自身及免疫細胞分泌的趨化因子,將 TANs
前體細胞募集至腫瘤基質。
有研究發現,與炎症反應中的中性粒細胞一樣,TANs 的募集同樣存在正反饋機制。
IL-8/CXCL8 是作用最強的TANs 趨化因子,其他趨化因子亦包括 CXCL1/KC、CXCL2/MIP-2、CXCL5/ENA-78、CXCL6/GCP-2 和 MIF等。
與腫瘤相關巨噬細胞相似,TANs 可被活化成具有抗腫瘤效應的「N1」型TANs與具有促腫瘤效應的「N2」型TANs。
有研究發現,敲除TGF-β、使用IL-8 特異性單克隆抗體抑制劑(mAb ABX-IL8),或者增加G-CSF、腫瘤壞死因子(TNF-α)、CXCL2,可促使 TANs
活化成「N1」型,反之活化成「N2」型。
然而,目前對於TANs的活化是否可逆尚不確定,有待進一步探索。
TANs與腫瘤的發生髮展
2.1 TANs 與腫瘤細胞增殖
腫瘤的重要特徵之一是基因不穩定性。
由於活化類型的不同,TANs 對腫瘤細胞的增殖具有不同的作用。
研究表明,「N1」型 TANs 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而「N2」型TANs促進腫瘤細胞的增殖。
2.1.1 「N1」型 TANs 與腫瘤細胞增殖
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作用(ADCC),是「N1」型 TANs 最重要的抗腫瘤作用機制。
抗體通過TANs表面的Fc受體識別腫瘤細胞抗原,從而產生細胞毒性作用,減少腫瘤細胞的增殖。
此外,「N1」型TANs可產生活性氧(ROS)和次氯酸(HOCI)直接殺傷腫瘤細胞,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
通過釋放TNF相關的凋亡誘導配體(TRAIL),
「N1」型TANs還能夠誘導某些腫瘤細胞的凋亡。
在一項體外培養肺癌細胞實驗中發現,與未增加「N1」型 TANs 浸潤密度的腫瘤細胞相對比,直接增加「N1」型TANs浸潤密度的腫瘤細胞減少了 49%左右,說明「N1」型 TANs 可減少腫瘤細胞的增殖。
2.1.2 「N2」型 TANs 與腫瘤細胞增殖
「N2」型 TANs 能通過產生 ROS 破壞 DNA,引起腫瘤細胞的無限增殖。
彈性蛋白酶(NE)是「N2」型TANs分泌的一種絲氨酸蛋白酶,進入腫瘤細胞後通過減少負調節蛋白 IRS-1 的表達,活化 PI3K 從而促進腫瘤細胞的增殖。
另有研究表明,腫瘤細胞可分泌 CXCL1 促進肺癌中「N2」型 TANs 的浸潤,反過來「N2」型TANs促進腫瘤的生長,形成惡性循環。
2.2 TANs 與腫瘤與侵襲、轉移
基於目前科學家們對 TANs 與腫瘤進展的研究,可推理出 TANs 既存在抑制腫瘤轉移的一面,又存在促進腫瘤轉移的一面。
2.2.1 「N1」型 TANs 與腫瘤與侵襲、轉移
多變量邏輯回顧性分析揭示:TANs 陰性是腫瘤浸潤深度及淋巴結轉移的一項獨立影響因素。
Abe 等使用 CD66b+標記 TANs,證實在EB病毒相關的胃癌中,高密度的TANs 限制了淋巴結轉移,說明TANs在胃癌中抑制了腫瘤的進展與轉移。
有研究發現,在乳腺癌和腎癌中,TANs
的浸潤可以減少肺轉移的發生,其原理為乳腺癌細胞中的TANs釋放CCL2,後者促進ROS的分泌,產生細胞毒性作用;而腎癌細胞則是產生IL-8招募「N1」型TANs,控制腫瘤的進展轉移。
綜上所述,「N1」型 TANs 能夠控制腫瘤細胞的增殖,減弱腫瘤細胞的侵襲能力,從而達到抑制腫瘤生長與轉移的效果。
2.2.2 「N2」型 TANs 與腫瘤與侵襲、轉移
「N2」型 TANs 可釋放 NE、基質金屬蛋白酶(MMP-8、MMP-9)和組織蛋白酶 G,促使腫瘤細胞通過基底膜轉移擴散。
一旦腫瘤細胞進入血液循環,「N2」 型 TANs 還能誘導腫瘤細胞聚集,增加其生存能力。
「N2」型 TANs 還可通過分泌肝細胞生長因子(HGF)促進肝癌、肺支氣管腫瘤、膽管癌和乳腺癌細胞增殖與轉移。
在黑色素瘤中,CXCL8/IL-8 募集大量「N2」型
TANs,與黑色素瘤細胞表面細胞間黏附分子-1 (ICAM-1) 相互作用,使腫瘤細胞黏附於血管內皮且產生外滲,導致肺轉移。
乳腺癌細胞通過 GM-CSF促進「N2」型TANs釋放抑瘤素M(OSM),促進腫瘤細胞分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導致乳腺癌轉移與進展。
此外還有研究證實,腫瘤細胞也可分泌血凝素(HA),使 TANs 活化 成「N2」型以增強腫瘤細胞轉移能力。
由此可見,「N2」型
TANs 可促腫瘤效應,提高腫瘤細胞增殖與轉移能力。
2.3 TANs 與血管生成
在腫瘤的發展中,血管生成是一個關鍵性的步驟。
有研究表明,在轉基因大鼠腫瘤模型中TANs控制著血管生成的開關。
TANs 是 VEGF 在細胞內重要的儲存池。
「N2」型TANs可分泌 MMP-9,後者經細胞外基質釋放VEGF和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2,促進腫瘤的血管生成。
有研究表明,腫瘤細胞和基質細胞中表達的G-CSF增加了TANs中Bv8
的數量,而後者通過調控內皮細胞的增殖,促使血管生成。
並且有實驗證明,Bv8 抗體的使用減少了TANs和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的數量,抑制了血管生成和腫瘤生長。
總之,目前對於TANs 與血管生成機制的研究仍不全面,需要我們繼續探索。
2.4 TANs 與免疫調節
在調節先天免疫和獲得性免疫方面,TANs 同樣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研究表明,TANs 可誘導單核細胞來源的樹突狀細胞和 NK 細胞的成熟,增強免疫應答。
此外,TANs 分泌的BAFF和 APRIL,是B細胞生長、成熟與分化的關鍵因素。
TANs還可通過釋放CCL2/MCP-1和CXCL9/Mig等,招募 Th1 和 Th17細胞;通過分泌
CCL17,募集調節性T細胞(Treg)促進腫瘤的進展。
已有研究發現,在炎症相關的結腸癌或皮膚癌動物模型中, 可發現大量的 TANs 浸潤在腫瘤基質中,說明TANs引起的免疫炎症與腫瘤發生密切相關。
有分析指出,在肺癌的早期階段TANs並不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相反它可增強T細胞應答促進炎症反應,但是在已形成的腫瘤後期TANs則具有免疫抑制的作用。
並且Chang等也觀察到在大鼠腫瘤形成過程中,TANs
是逐漸轉變成促腫瘤效應的。
TANs 與靶向治療
由於 TANs 在腫瘤的增殖、發展及轉移過程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我們以相關研究為基礎,考慮將 TANs 靶點作為新的治療方向。
總體來說,治療思路大體是增強機體抗腫瘤能力或者阻止「N2」型 TANs 在腫瘤細胞中的浸潤。
具體方法包括以下幾點:(1)促使「N1」型TANs的活化:通過誘導TANs使其活化為「N1」型 TANs,分泌促炎症細胞因子及 ROS
等殺傷腫瘤細胞。
例如:在大鼠腫瘤模型中,敲除 TGF-β 可誘導「N1」型 TANs 的產生,顯著抑制了腫瘤的進展和轉移;(2)抑制腫瘤組織中「N2」型 TANs 的浸潤:有研究表明,IL-8 拮抗劑(ABX-IL8)的使用降低了腫瘤細胞中「N2」型 TANs 的浸潤密度,減少了黑色素瘤與肺癌中腫瘤的生長、轉移和血管生成。
另外,CXCR1
小分子拮抗劑Reparixin,同樣有效地阻止了「N2」型TANs 在腫瘤組織中的募集,並且可選擇性地靶向針對乳腺癌幹細胞;(3)抑制「N2」型TANs 釋放酶類物質:例如抑制NE的分泌,能夠顯著地控制大鼠肺腺癌的生長。
唑來膦酸作為一種強效的MMP結抗劑,通過抑制 MMP-9 的表達和作用,減少了血管生成且降低了宮頸癌的負擔;(4)ADCC 抗體療法:通過抗腫瘤單克隆抗體(mAbs)的應用,
增強 TANs 的 ADCC 潛能。
有研究發現,對於 EGFR 和 HER2 這兩種不同的腫瘤靶點來說,相對於抗體的單獨使用,IgG 和 IgA 的 mAbs 的融合抗體具有更強的細胞毒性。
TANs 與臨床預後
這些年,學者們一直深入探討著TANs與腫瘤臨床預後的關係。
一項Meta分析揭示TANs在多種惡性腫瘤中是一個預後不良的生存指標,比如肝癌、膽 管癌、頭頸癌和腎癌。
在結腸癌方面,一項研究發現TANs可提高結腸癌患者的生存率。
在胃癌方面,TANs
與臨床預後的關係仍存在分歧。
例如,有臨床試驗證實,在胃癌與食管和胃交界處的腺癌中,TANs的高度浸潤和淋巴結轉移、遠隔器官轉移及腫瘤UICC分期是正相關的,並且是胃癌總生存率的一個獨立預測因素,說明TANs與胃癌的不良預後密切相關;但Engstad等觀察到TANs浸潤密度高的胃癌是一個良好的預後指標,尤其對於女性胃癌患者來說。
此外,TANs
對於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的預後效果,主要取決於NSCLC的組織學分型。
高度浸潤的TANs對肺鱗癌(SCC)來說,是疾病相關存活率的一個獨立、積極的預後良好指標;相反,TANs 則是肺腺癌(ADC)的一個獨立、消極的預後不良因素。
只有充分地掌握了TANs與這些腫瘤的預後關係,才可有效地指導臨床工作中治療方案的制定,並且在療效不佳的情況下及時更改治療策略。
小結與展望
腫瘤微環境對腫瘤的發生髮展有影響。
TANs作為腫瘤微環境中的一種重要炎症細胞,對腫瘤細胞的增殖、轉移、血管生成及免疫調節的作用十分關鍵。
目前我們知道,「N1」型TANs具有細胞毒性作用,產生抗腫瘤效應;而「N2」型TANs可促進腫瘤細胞增殖與血管生成,增強腫瘤細胞侵襲與轉移能力,產生促腫瘤效應。
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招募與活化TANs,使「N2」型TANs(促腫瘤細胞)轉變成「N1」型TANs(抗腫瘤細胞),從而達到治療腫瘤的目的。
然而,研究如何利用好TANs的兩面性將成為未來的一項嚴峻挑戰,但同時它也會提供給我們一種治療腫瘤的新思路新方法。
節選自:實用腫瘤學雜誌 2017 年第31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