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篇(七)——脾虛腹瀉?艾灸給您輸陽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前言

前幾篇文章,小編已經用大量的篇幅闡述了飲食調理的重要性。

但是,脾胃不調的人,僅僅通過飲食一條路是無法改善的。

那麼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我們中華傳統醫術中極負盛名的理療方法——艾灸。



艾灸

艾灸,中醫針灸療法中的灸法,點燃用艾葉製成的艾炷、艾條為主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


對於脾胃不調尤其是脾胃虛寒的人來說,艾灸具有溫經散寒、扶陽固本的作用。

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有賴於氣血的作用,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血氣在經脈中流行,完全是由於「氣」的推送。

通過熱灸對經絡穴位的溫熱性刺激,可以溫經散寒,加強機體氣血運行,達到臨床治療目的。

所以灸法可用於血寒運行不暢,留滯凝澀引起的痹證、腹瀉等疾病,效果甚為顯著。

穴位

脾胃不調、納少腹脹、便溏泄瀉者的艾灸穴位:足三里、三陰交、中脘、下脘、神闕、氣海、關元、天樞、脾俞、胃俞、腎俞

1.足三里:【黃金穴位】歷代醫療養生大師對此穴位推崇備至。

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

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

皆調於足三里

因此,民間有「想要身體安,三里常不干」的說法。

2.三陰交:腸鳴,腹脹,腹瀉等脾胃虛弱諸證。

常灸此穴,對於提高男性性功能也有好處。

3.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天樞:皆是調理腸胃的重要穴位

4.神闕:唯一可以看的見摸得著的穴位,穴當元神之門戶,故有回陽救逆、開竅蘇厥之功效。

加之穴位於腹之中部,下焦之樞紐,又鄰近胃與大小腸,所以該穴還能健脾胃、理腸止瀉。

5.脾俞、胃俞:顧名思義,治療脾胃的常用穴位

6.腎俞:很多人之所以脾陽不足,有時候皆因腎陽不足,因此,灸腎俞穴也常常會有很大效果。


注意點

一般來說,若能在艾灸穴位灸出水珠,則說明體內濕氣較重。

水珠無色則是濕寒之症;水珠帶黃則是濕熱之症

當然像小編一樣寒氣侵體已久的人,差不多灸了5次左右才看見有水珠出來,前幾次毫無反應。

這種情況其實是因為寒毒太深,需要繼續施灸,並長期堅持。


療效顯著時,則會出現灸泡

用燒紅的繡花針將泡刺破,裡面有無色水珠(小編是這樣的),那就說明開始起效果了,繼續堅持。

圖中為足三里,這就是形象的「三里常不干」了。


結語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艾灸和飲食調理一樣,也是久久為功方能見效。

大家覺得小編寫的還不錯的,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試試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洪善堂—艾灸治療疾病配合穴位

艾灸治療疾病【頸椎病】[典型症狀]頸椎病的症狀主要有頸背疼痛、上肢無力、手指發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難、頭暈、噁心、嘔吐,甚至視物模糊、吞咽困難等。[其他症狀]還可表現為耳鳴、心動過速、心前區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