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進補有8忌 蓮子芡實可常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

」有曰;「春困秋乏夏打盹。

」所以人到了秋季,極易倦怠、乏力、納呆等。

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此時進補十分必要。

但進補不可亂補,下面我們就來說說具體的禁忌與注意

秋季進補有八忌

一忌恆「補」不變。

有些人喜歡按自己口味,專服某一種補品。

繼而又從多年不變發展成「偏食」、「嗜食」,這對健康是不利的。

因為藥物和食物既有保健台療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會影響體內的營養平衡。

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臟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減退。

需要全面 地系統地加以調理,而且不同的季節,對保健藥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

因此,根據不同情況予以調整是一分必要的,不能恆補不變,一補到底。

二忌越貴越補。

「物以稀為貴」,那些高貴的傳統食品如燕窩、魚翅之類,其實並無奇特的食療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蔥之類的食品,卻有值得重視的食療價值。

另外,凡食療均有一定的對象和適應症,故應根據需要來確定藥膳,缺什麼,補什麼」,切勿憑貴賤來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體,更應以實用和價格低廉為滋補原則。

三忌無病亂補。

無病亂補,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

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血中膽同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四忌虛實不分。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

保健養生雖然不像治病那樣嚴格區別,但起碼用膳應對象分為偏寒偏熱兩大類。

偏寒者畏寒喜熱,手足不溫,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長,舌質淡脈沉細。

偏熱者,則手足心熱,lZl干,口苦,口臭,大便於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脈數。

若不辨寒熱妄投藥膳,容易導致「火上加油」。

五忌多多益善。

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

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

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過服維生素C,可致噁心、嘔吐和腹瀉。

六忌凡補必肉。

動物性食物無疑是補品中的良劑,它不僅有較高的營養,而且昧美可口。

但肉類不易消化吸收,若久服多服,對胃腸功能已減退的老年人來說,常常不堪重負,而肉類消化過程中的某些「副產品」,如過多的脂類、糖類等物質,又往往是心腦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

飲食清淡也不是不補,尤其是蔬菜類更不容忽視。

現代營養學觀點認為,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體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

七忌以藥代食。

藥補不如食補,重藥物輕食物是不科學的。

殊不知許多食物也是有治療作用的藥物。

如多吃芹菜可治療高血壓;多吃蘿蔔可健胃消食,順左寬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藥能補脾胃。

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紅棗、扁豆、蔫等也都是進補的佳品。

八忌重「進」輕「出」。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葷腥餐餐大油膩,這些食物代謝後產生的酸性有毒物質,需及時排出,而生活節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無規律甚至便秘。

故養生專家近年來提出一種關注「負崔養」的保健新觀念,即重視人體廢物的排出,減少「腸毒」的滯留與吸收,提倡在進補的同時,亦應重視排便的及時和通暢。

秋季應該如何進補?

秋季仍然要按照膳食營養平衡的原則來合理安排飲食,單純靠某種食物是難以達到補益作用的。

可以參照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平衡膳食寶塔來按比例選擇不同種類的食物。

谷薯類食物為主,注意粗細糧搭配能獲得更全面的營養。

山藥、紅薯、芋頭等屬於薯類食物,比大米、白面含有更豐富的膳食纖維和微量營養素,用其替代部分主食是個不錯的選擇。

中醫認為,山藥,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具有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的作用,適合在秋季食用。

同時,還要多吃蔬菜水果。

秋天有很多的新鮮水果,如梨、葡萄、石榴等。

中醫認為,梨具有潤肺生津、止咳化痰的功效;葡萄益氣生精,能夠補益肝腎。

從營養學的角度,果蔬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以及具有抗氧化作用的植物化學物質,這些營養成分有益於延緩衰老,預防癌症,維護身體健康。

但是,水果中含有一些糖,對於血糖高的人不宜多吃。

脾胃寒涼的人,不適宜吃太多偏涼性的水果,以免引起胃腸道不適。

推薦四種食物

蓮子

蓮子有很好的滋補作用,古人認為它「享清芳之氣,得稼穡之味,乃脾之果也」。

秋天食用有養心安神、健脾補腎、止瀉固精等功效。

不僅有助緩解失眠等,對易患咳嗽、哮喘等肺部疾病的人來說,蓮子還可以通過補腎增強免疫力,達到潤肺的效果。

市場上的蓮子有紅蓮子和白蓮子之分,紅蓮子口感較硬,但補腎、補血效果更好;白蓮子口感香糯,健脾的功效更強。

除了蓮子粥、紅棗銀耳蓮子湯、銀耳蓮子羹等傳統食用方法,用蓮子心泡茶去心火效果更佳,蓮子泡酒則固腎效果更為顯著。

芡實

這是睡蓮科植物芡的乾燥成熟種仁,又稱「雞頭米」、「雞頭」等,在南方較常見。

中醫認為,芡實性味甘、澀、平,入脾腎二經,能健脾祛濕、固腎止瀉,且有「補而不峻」、「防燥不膩」的優勢。

其補腎效果強於山藥,祛濕效果優於紅小豆,鎮靜效果強過蓮子,可以說是一種被埋沒的補益佳品。

宋代文豪蘇東坡的養生之道中,有一條就是吃芡實。

鮮芡實或干芡實泡水後可直接嚼服,也可熬粥、煲湯或與蓮子、山藥、白扁豆等食物一同食用。

芡實搭配燕窩蒸食,有很好的美容效果,可使人們氣色更好。

此外,把鮮芡實去皮後凍在冰箱裡,還可較長時間保存食用,補腎效果更好。

栗子

香甜味美的栗子,是秋冬非常受歡迎的零食,含有糖類、蛋白質、脂肪、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等豐富的營養成分。

中醫認為,栗子性味甘溫,有養胃健脾、補腎強筋等功效。

栗子可生食、炒食、加水煮食等,在眾多的食用方法中,生吃栗子,且緩慢咀嚼、徐徐咽下時的補腎效果最佳。

這是因為生栗子中酶和維生素C等的含量最高,且細嚼慢咽時消化更充分,更利於人體吸收,對體虛乏力或腎虛導致的腿腳無力等症狀效果良好。

需要注意的是,栗子不可多吃,每日最好不要超過10顆。

花生

花生是一種高蛋白的油料作物,自古享有「長生果」的美譽。

《本草綱目》記載,「花生悅脾和胃、潤肺化痰、滋養補氣、清咽止癢」,適合脾虛消瘦、食少乏力、乾咳少痰等人。

值得注意的是,花生紅衣(即花生皮)補氣止血的作用更強,因此,需要補血的人可挑選紅衣更多的小粒花生,而煮粥、打花生漿則可以挑選大粒的花生。

此外,醋泡花生仁、用生花生殼煮水喝,還有一定的降壓效果。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