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宮頸糜爛有點慌?其實不都是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體檢報告單上說你有宮頸糜爛?別慌!宮頸糜爛不都是病。

宮頸糜爛是婦科臨床工作者常用的專業術語,以往一直認為它是宮頸炎的一種表現,也是宮頸癌的高危因素。

而隨著診斷技術的發展、科學工作者對宮頸癌發病機制的進一步明確,「宮頸糜爛」一詞已被取消,以「宮頸柱狀上皮異位」取而代之。

只是現在仍有一些醫生,還是習慣性地使用宮頸糜爛一詞。

宮頸糜爛從本質上說,是指宮頸裡面的柱狀細胞長到外面來了,雖然看起來宮頸口外部像是爛了一樣,表面呈紅色顆粒狀,但是純粹只是隨著生理周期發生的正常現象。

既然宮頸糜爛不是疾病,那麼,1度和2度或者輕度重度之說也就沒有必要了。

通常,人體宮頸的改變主要和體內的激素變化有關係, 多見於青春期、生育年齡的婦女, 雌激素分泌旺盛者,口服避孕藥或妊娠期的婦女, 由於雌激素的作用, 本應長在宮頸內部的柱狀細胞(呈紅色顆粒狀)向外生長。

宮頸口看起來像發生了糜爛一樣。

而實際上,宮頸糜爛只是正常激素水平下的正常生理反應。

有些商業廣告和一些醫療機構從利益的角度出發,對宮頸糜爛大做文章,引起人們對宮頸糜爛的恐慌,導致對宮頸糜爛的過度治療,給患者增加了許多不必要的負擔。

過去所說的宮頸炎,實際上並不是通過是否有宮頸糜爛進行診斷的。

規範的宮頸炎診斷是指由病原體感染的炎症,如果真的懷疑自己有宮頸炎應該查衣原體和淋球菌,而非宮頸糜爛。

且慢性宮頸炎患者常常會有陰道分泌物增多,有乳白色分泌液的情況,有時還會有黃色膿性分泌物、接觸性出血等症狀。

其實,人們並不需要單純的針對宮頸糜爛進行任何治療。

一些物理治療,尤其是切除部分宮頸組織的治療,反而會增加流產和早產的風險。

過去也好,現在也罷,人們對宮頸糜爛一詞如此恐慌,其實並不是怕「糜爛」,而是擔心宮頸癌。

宮頸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全球每年約有50萬婦女被診斷為宮頸癌,約有28.8萬患者死亡。

在我國,宮頸癌的發生率在女性惡性腫瘤中排第二,僅次於乳腺癌。

值得慶幸的是,宮頸癌也是目前少有的幾種可以預防和篩查的癌症,也是唯一能找出致病原因的癌症。

宮頸癌是由人乳頭瘤病毒(HPV)引起的,HPV病毒可以通過皮膚接觸直接傳播,有數年至數十年的潛伏期,所以早期通常沒有任何症狀。

也正是因為從感染HPV到最終得宮頸癌的時間很長,我們才有機會發現它並對其進行及時處理。

我們每天都會接觸不同的病毒,如果真的進行詳細的檢查,大家會發現,我們的身體里有各種各樣的病毒,但絕大多數情況下,免疫系統都可以在2年內自然清除這些病毒。

所以,即使檢查出自己有HPV感染,也不要因為它和宮頸癌有關而過度緊張。

那麼,遇到哪些情況,我們需要緊張起來呢?哪些人會比普通人更容易患上宮頸癌呢?

宮頸癌的發生與年齡有關,40~60歲是宮頸癌的好發年齡段。

1---早婚早育者

研究表明,20歲前結婚的女性,患病率比21~25歲結婚的女性高三倍,比26歲以後結婚的高7倍;生育次數越多,患宮頸癌幾率越大。

2---多性伴侶

如果性伴侶多,同房次數多,則易患宮頸癌。

3---宮頸癌不典型增生者

特別是中度和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若不及時治療,很有可能轉化為宮頸癌。

對於宮頸癌的預防,從個人的角度講,提倡營養均衡、禁止吸菸、適齡結婚,少生育。

國外早就開展了對12歲左右女童進行HPV免費疫苗注射的項目。

近年,我國少數醫院也引進了HPV疫苗,建議HPV疫苗在無性生活之前注射。

最後,仍需格外的強調的是,不管有無患病危險因素,女性每年進行婦科疾病的篩查都是必要的。

· 本文由深圳市婦幼保健院婦科主任醫師劉慶芝主任審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