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面對「喪親之痛」的你:我們以為的做好準備,其實並不存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我還必須在這裡澄清一個迷思:人們經常認為,長期患病導致的死亡比較容易接受,因為我們已經「準備好了」。
我有一名來治療的案主,對他過世的家人感到極度 ...
商周會員登入
×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接收通知
下次再說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焦點
焦點首頁
時事分析
封面故事
今日最新
大家都在看
國際
國際首頁
全球話題
趨勢中國
財經
財經首頁
產業動態
商業趨勢
焦點人物
投資理財
地產風雲
新冠肺炎追蹤
相關網站
商周財富網
管理
管理首頁
創新策略
數位轉型
行銷密技
領導馭人
職場
職場首頁
職場修練
創業心法
心靈成長
英文學習
教育趨勢
共好ESG
ESG專區
生活首頁
中場幸福學
養生保健
時尚藝文
美食
旅遊
相關網站
良醫健康網
alive
專題
名家專欄
特別企劃
影音
數位閱讀
商周知識庫
商周共學圈
商周陪你讀
百大顧問團
關鍵100天CEO作戰室
聲音商學院
商周Store
紙本雜誌
電子雜誌
數位訂閱
暢銷圖書
商周CEO學院
CEO領導學程
魅力領導學
職場學
青少年學習
圓桌趨勢論壇
服務
會員中心
訂閱商周
客服中心
常見問題
活動總覽
加入我們
序號兌換
商周紅包
追蹤商周
下載App抽好禮
訂閱電子報
現正閱讀
給面對「喪親之痛」的你:我們以為的做好準備,其實並不存在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waita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商周
職場
心靈成長
職場|心靈成長
給面對「喪親之痛」的你:我們以為的做好準備,其實並不存在
《心靈自救手冊》/商業周刊出版。
撰文者:蘇菲.莫特
商周讀書會
2021.10.28
2021/10/2817:32:36
摘要
1.面對親人離世,就像在身體挖了個大洞;悲傷會包含震驚、討價還價和沮喪的階段,也可能會憤怒、內疚……各種情緒都很正常。
2.失去親人的悲傷是沒有程度之分的,覺得久病離世「做好準備」是迷思。
彼此間的密切程度反而有更顯著的影響。
3.克服悲傷時,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沉澱情緒、調節呼吸,每個人也有自己不同的時間表。
然而,要預期情緒會突然回來,你可以寫封信、大聲吶喊告訴親人你的消息。
4.幫助喪慟的人,陪伴比「讓他一個人靜一靜」更好,讓他不孤獨一人。
可以提供傾聽(不想談也沒關係)、實質幫助(送食物、毛毯等感到溫暖的東西)。
親人過世每當我們失去對我們人生有重大影響的人時,都會使我們的生活停滯不前。
這種損失的感覺像是要把你給撕裂,就像在你體內被挖開了一個巨大的洞,你的時間和空間也被挖開了一個大洞一樣。
悲傷的整個過程說明了震驚、討價還價階段和沮喪的階段,這些是很常見的情形,也許不令人訝異。
這也解釋了,在親人死後,比較少人會允許自己出現憤怒的階段,氣這個世界從我們身邊奪走我們愛的人。
如果我們有信仰,也可能因此而對上帝感到憤怒。
我們可能會對自己所愛的人感到憤怒,因為他們拋下我們而自己離開。
也會氣其他所有人,因為他們若無其事地繼續生活。
但是,憤怒的階段並沒有捕捉到你可能經歷的其他階段和情緒,例如人們經常感到的內疚,對自己活下來感到內疚,內疚沒有更常參與這個人的生活,內疚沒有做更多的事情來保護對方免受任何傷害。
如果有人去世,我們偶爾會感到鬆一口氣(確實會如此),或者如果我們注意到我們開始繼續生活,會覺得不行這樣,因為我們所愛的人已經不在,無法分享我們的經驗。
廣告
有時候,你會感覺到整個過程快要結束了,然後又出現了新的突發情緒:你在早晨醒來,在一個幸福的時刻,你已經忘記了親人過世的事。
你可能會達到一個人生的里程碑,例如畢業、結婚、生子,或做了其他事情是你很想與這名你愛的人分享的,此時你想到對方,地面彷彿突然從你腳下崩塌。
如果你經歷過上述任何一件事情,那麼你很正常。
如果喪失親人是過去的事,你可能也知道,在某個時間點,你確實開始覺得自己可以重新生活。
不是因為你「結束了喪慟」,而是因為痛苦感覺不同了,不那麼可怕了,就像你會試著去接受的東西。
我們失去了誰?他們是怎麼死的?要知道,喪失親人沒有程度等級之分,沒有哪種死亡是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會比另一種更容易接受。
但是,我們確實對死亡抱有某些預期。
我們預期首先會降臨在生活中最年長的人身上。
如果心愛的祖父母去世,並且他們告訴過你,他們已經準備好離開了,你做足了心理準備,那麼你的感受可能會與喪失一名年輕的親人不同,因為他還沒有活到這個地步。
廣告
對於任何覺得自己沒有機會說再見或修復關係的人,也許你可以寫一封信,並分享你沒有機會說的話。
或者,你可以在拜訪親人的墳墓時,或在他們最喜歡的地點,或在看他們的照片時,來做這件事。
只要是你覺得最自在的方式就好。
突然或意外死亡由於生產或生活中的醫療併發症,或突然生病、事故、自殺或謀殺,導致突然或意外的死亡,可以理解的,這會引發你震驚的感覺,打破你對世界安全的信念。
我們可能會問自己,為什麼?我本來可以做些什麼?如果是意外、自殺或謀殺,可能還必須與警察交涉,我們必須處理的事情多到讓人吃不消。
我們可能會一直在想他們最後活著的時刻,想知道他們當時的情況怎麼樣,以及他們是否害怕。
如果你認識的人現在正在經歷這種情況,請提供實際的支持,幫助你的朋友處理要負擔的任務,並盡量不要逼問發生了什麼事情。
我還必須在這裡澄清一個迷思:人們經常認為,長期患病導致的死亡比較容易接受,因為我們已經「準備好了」。
我有一名來治療的案主,對他過世的家人感到極度悲痛,他覺得困惑。
「我知道這一天會來,我不知道為什麼我會如此難過,但我確實如此。
我整個人都垮掉了,而且迷惘。
」我的案主母親久病離世,當母親還活著的時候,他一直保持著勇敢的樣子,忙著處理每天的工作。
母親去世後,就沒有了其他分心的事物,所以他多年親歷的痛苦突然浮現。
由於子女們的角色突然改變,他們也感到失落。
他們以前曾經是照顧者,但現在呢?最後,他們對自己在母親生命盡頭時所做的決定深感恐懼和內疚。
如果你曾想過,我做的決定是否正確?我的回答總是:「以你當時所得到的資訊,你已經盡了最大努力,不管是誰,都是已經盡力的情況了。
」關於失去親人的最後說明失去親人沒有所謂好的時機,每個年齡和階段都有其自身的挑戰。
同樣的,這樣刻骨銘心的經歷,言語無法表達。
如果還有財務問題要解決、家族衝突,或正在進行刑事調查、法院官司或審訊,事情可能會變得更加複雜。
克服悲傷的方法也沒有對錯之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和時程,而且目的不是要「擺脫」某人或忘記他們,完全不是這樣的。
你也可以寫信給逝者,或者大聲對他們說(可能用大喊的),告訴他們你生活中的進展。
然而:要預期情緒會突然回來。
當你達到重要里程碑時,你本想與親人分享而親人卻不在身邊,你的悲傷很可能會重新出現。
想一想,在這些時刻,你可以使親人與你保持親近的方法。
也許當你結婚時,你可以帶著他們的照片,可以在致詞時提及他們;你可以用親人的中間名替你的小孩取名字,或在嬰兒房裡擺放他們的照片;你可以寫一封信給離世的親人,告訴他們你的消息。
幫助喪慟的人我們通常會避開經歷喪慟的人,認為他們需要空間。
如果我們都這樣做,那麼這個人就會孤獨一人。
如果你認識有人經歷喪慟,請讓他們知道你可以陪伴他們,你在想著他們好不好,然後看看他們是否接受你的幫助。
要知道如何支持經歷喪慟的人可能很難,但這裡有一些建議。
▍對於兒童和青少年:讓他們知道所有的情緒都是可以接受的,小孩需要有人和他們一起調節情緒,示範給他們看釋放情緒的方法。
例如,允許他們生氣;也許帶他們到可以盡情大喊的地方——告訴他們在這裡可以發脾氣;讓他們跳上跳下,發洩喪慟的情緒。
確保他們知道,在隨時有需要時,可以談論任何需要談的事情。
為了處理痛苦,人們經常說,「一天一天慢慢來吧。
」有時候,當悲傷降臨時,即使是一天一天地過,也會難以承受。
你要一次一點、一分一秒地慢慢處理悲傷的情緒,是沒有關係的。
如果你認識失去了親人的年輕人,而且他們看起來很生氣、孤獨,或有什麼不對勁的地方,請一定要記得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請不要認為他們的行為是因為他們是「壞孩子」或「問題少年」。
即使他們告訴你沒事的,也請記住他們內心深處可能的感受。
盡量態度保持一致。
正如我之前所說,死亡可能帶來更多其他失去的東西。
對於兒童和青少年,盡量減少他們所經歷的變化,以及他們可能需要承擔的責任,因為兒童和青少年經常必須照顧兄弟姊妹和痛苦掙扎的照顧者。
尋找榜樣。
無論孩子失去了誰,都要確保他們在自己身分認同的各個方面有人可以當榜樣。
另外,如果可以的話,向他們介紹那些失去過親人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或在故事中),而這些人現在正過著充實的生活,這樣可以告訴這些兒童和青少年,我們現在可能會感到悲傷,但仍然能夠成長,並擁有未來。
▍給大家的建議:承認他們所失去的事情。
你可以說出「死」這個字。
例如,「我很遺憾你的______死了。
」這象徵著你可以與他們討論此事,你可以接受這種談話。
避免說類似這樣的話「他們現在在更美好的地方」,或「該繼續向前邁進」,或「不要專注於負面的東西,想想你還有那麼多事情可以感激」。
即使這個人是小孩,你也可以談論這個話題。
不管對方是幾歲,敞開的對話和支持都很重要。
讓自己有空傾聽某人的情況。
如果覺得合適,可以問他們:「你想談談嗎?」明確表示如果他們不想談也沒關係,如果你問他們的情況,你並不期望他們說:「我沒事,謝謝你。
」準備好安靜地陪對方坐在一起,如果這是他們所希望的,也準備好專注投入關於逝者的談話。
我知道這聽起來很明顯,但是如果某人的親人死於自殺,讓對話由他們帶領。
人們最後可能會提出一百萬個問題,而他們也在問自己,並慢慢接受這件事,所以不要拷問他們。
提供實際的幫助。
替他們準備好飯菜,送上門去;提議要幫忙照顧寵物或小孩;提議要陪伴喪親者,如果這樣能讓他們感到更安全。
有時候人們很難回答「我能幫什麼忙?」這個問題。
因此,你可以改成說:「我想給你做晚飯,可以嗎?」或者,只是煮些東西,然後送過去。
如果你不能到對方那裡提供關愛與安全,你可以送一些物品,在他們的家中營造出溫馨的環境,例如,你可以準備一個愛心包裹,裡面放了觸感舒適的毯子、聞起來和(或)嘗起來很好的食物,或談論悲傷的書。
明白這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
要有長期的準備,並記住重要的日期,例如週年紀念日或接下來可能很棘手的節日,並提醒對方,你把他們放在心上。
不要害怕用正面的方式提到逝者,例如,「你還記得___教我如何___的時候嗎?他們做___的時候,我很喜歡那段時光。
」不要批評別人喪慟的方式。
無論人們選擇公開自己的傷心情緒,還是私下悲傷,無論他們是在社群媒體上分享照片,或將一切藏在心裡,這是他們悲傷和選擇的方式。
我們要做的是支持,而不是批評。
《心靈自救手冊》☛立即購書:商周store、博客來
書籍簡介
心靈自救手冊:將心理治療帶出治療室!臨床心理學家告訴你如何自我療癒作者:蘇菲.莫特原文作者:SophieMort譯者:黃庭敏出版社:商業周刊出版日期:2021/10/28作者簡介蘇菲.莫特(Dr.SophieMort) 人稱蘇蘇博士(Dr.Soph),擁有心理學學士、神經科學碩士和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是世界上少數將心理學帶出治療室的臨床心理學家。
在看到英國人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心驚地衰退之後,她離開了在國家醫療服務體系中臨床心理學家的傳統角色,以便為更多人提供管道,獲得所需的良好心理健康。
自2018年以來,她透過在IG(_drsoph)、部落格(https://drsoph.com/)和線上私人會診,分享她的心理學知識,幫助數千人管理他們的情緒健康。
蘇蘇博士是自我保健應用程式HappyNotPerfect的專家,並在《Vice》、《Girlboss》等雜誌、心理健康網站PsychCentral和青少年時尚雜誌《TeenVogue》等國際媒體上接受專題採訪。
本書是她的第一本著作。
譯者簡介黃庭敏 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師大翻譯研究所碩士,譯有《注意力商人》《資源革命》《無限賽局》等書。
核稿編輯:鍾守沂責任編輯:易佳蓉
延伸閱讀
把生活越過越好的關鍵是:常自我提問!這4類問題,讓你和理想生活保持連結
你想要一個怎樣的人生?華爾街大神達利歐:這些原則幫助我鼓起勇氣去做
「你喜歡賺錢還是花錢?」你的答案將決定與有錢人的真正距離!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喪親之痛
親人離世
面對傷痛的方法
商周讀書會
商業周刊出版部
「商周讀書會」集結《商業周刊》出版的精選書摘。
歡迎加入FB粉絲團商周讀書會及商周閱讀網,精彩好書不錯過!
廣告
留言討論
相關文章
連「換工作」的念頭,都令人恐懼?郭家齊:曾經,我也被困舒適圈
遲鈍,反而是脫穎而出的關鍵?職場上走得遠,靠的是這件事
TypeC世代來臨!歐盟統一充電線規格,供應鏈廠大洗牌
本土+439例!陳時中:輝瑞口服藥將到貨,輕症照護3措施出爐
廣告
大家都在看
誠品信義引爆「繼承者之戰」!這一仗統一羅智先贏了,但吳旻潔為何沒輸
「被」退出信義計畫區?誠品發四大聲明,首度公開租賃條件
手搖飲就它敢凍漲!茶之魔手20年「憨人戰法」突圍
英特爾代工大業劍指台積電 千億蘋果訂單將飛走?
廣告
熱門快訊
廣告
立即註冊
獲得免費閱讀點數
付費訂閱
訂閱商周數位閱讀
延伸文章資訊
- 1如何面對親人過世的痛?不妨試試這方法:用最重要的小事
- 2【投書】來不及說愛你 親人意外過世時的悲傷處理
面對死亡時,究竟要哭多久、眼淚才會真正流乾?要傷心多久,才能重拾笑顏? 相較於至親因久病、癌末等過世的「預期性的悲傷」,摯愛因為意外過世, ...
- 3如何面對失去......
面對失去親人的心路歷程:. 當一個人遭受一場突如其來的喪親打擊時,一般會經歷五個不同的階段:. 第一階段否認:此時對於至親死亡有震驚、不能置信的反應,不相信或接受.
- 4給面對「喪親之痛」的你:我們以為的做好準備,其實並不存在
我還必須在這裡澄清一個迷思:人們經常認為,長期患病導致的死亡比較容易接受,因為我們已經「準備好了」。我有一名來治療的案主,對他過世的家人感到極度 ...
- 5才能接受你不在了」寫在高以翔過世後:如何面對家人愛人的 ...
男星高以翔突然猝死,來不及告別,留下來的人,要如何面對沒有他的生命? ... 經歷親人死亡的旅程是非常私人的,每個人對於失去的反應都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