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Wikipedia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數學中,方程式(equation)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即含有一個以上的未知數並結合等號的數學公式(formula)。

第一個用等式表示的方程式,以現在的表示法為 ... 方程式 斷言兩個表達式相等的數學陳述 語言 監視 編輯   「方程式」重新導向至此。

關於化學中的方程式,請見「化學方程式」。

關於活動團體,請見「方程式組織」。

數學中,方程式(equation)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即含有一個以上的未知數並結合等號的數學公式(formula)。

第一個用等式表示的方程式,以現在的表示法為 14 x + 15 = 71 {\displaystyle14x+15=71} [1] 例如以下的方程式: 3 x + 3 = 2 {\displaystyle3x+3=2} 其中的 x {\displaystylex} 為未知數。

如果把數學當作語言,那麼方程式可以為人們提供一些用來描述他們所感興趣的物件的語法,它可以把未知的元素包含到陳述句當中(比如用「相等」這個詞來構成的陳述句),因此如果人們對某些未知的元素感興趣,但是用數學語言去精確地表達那些確定未知元素的條件時需要用到未知元素本身,這時人們就常常用方程式來描述那些條件,並且形成這樣一個問題:能使這些條件滿足的元素是什麼?在某個集合內,能使方程式中所描述的條件被滿足的元素稱為方程式在這個集合中的解(比如代入某個數到含未知數的等式,使等式中等號左右兩邊相等)。

求出方程式的解或說明方程式無解這一過程叫做解方程式。

可以用方程式的解的存在狀況為方程式分類,例如,恆等式即恆成立的方程式,例如 ( y + 2 ) 2 = y 2 + 4 y + 4 {\displaystyle(y+2)^{2}=y^{2}+4y+4} ,在所指定的某個集合(比如複數集)中的全部元素都是它的解;矛盾式即矛盾的方程式,如 x + 1 = x {\displaystylex+1=x} ,在所指定的某個集合(比如複數集)中沒有元素滿足這個等式。

等式中的等號則是16世紀英國科學教育家羅伯特·雷科德(英語:RobertRecorde)發明。

目次 1「方程」一詞的來歷 2已知數及未知數 3用天平來類比方程 4方程組 5方程的種類 5.1整式方程 5.2函數方程 5.2.1函數方程解的種類 5.3不定方程和丟番圖方程 6性質 7參考文獻 8參閲 9外部連結 「方程」一詞的來歷編輯 方程一詞出現在中國早期的數學專著《九章算術》中[2],其「卷第八」即名「方程」。

卷第八(一)爲:   今有上禾三秉,中禾二秉,下禾一秉,實三十九斗;上禾二秉,中禾三秉,下禾一秉,實三十四斗;上禾一秉,中禾二秉,下禾三秉,實二十六斗。

問上、中、下禾實一秉各幾何?       答曰:       上禾一秉,九斗、四分斗之一,       中禾一秉,四斗、四分斗之一,       下禾一秉,二斗、四分斗之三。

    方程術曰:置上禾三秉,中禾二秉,下禾一秉,實三十九斗,於右方。

中、左禾列如右方。

以右行上禾遍乘中行而以直除。

又乘其次,亦以直除。

然以中行中禾不盡者遍乘左行而以直除。

左方下禾不盡者,上為法,下為實。

實即下禾之實。

求中禾,以法乘中行下實,而除下禾之實。

余如中禾秉數而一,即中禾之實。

求上禾亦以法乘右行下實,而除下禾、中禾之實。

余如上禾秉數而一,即上禾之實。

實皆如法,各得一斗。

翻成白話即為: 現在這裡有上等黍3捆、中等黍2捆、下等黍1捆,打出的黍共有39斗;有上等黍2捆、中等黍3捆、下等黍1捆,打出的黍共有34斗;有上等黍1捆、中等黍2捆、下等黍3捆,打出的黍共有26斗。

問1捆上等黍、1捆中等黍、1捆下等黍各能打出多少斗黍? 其「方程術」用阿拉伯數字表示即為: 1 2 3 2 3 2 3 1 1 26 34 39 {\displaystyle{\begin{array}{*{20}c}1&2&3\\2&3&2\\3&1&1\\{26}&{34}&{39}\\\end{array}}}   《九章算術》採用直除法即以一行首項係數乘另一行再對減消去來解方程式。

若設可打出黍的斗數分別為1捆上等黍 x {\displaystylex\,}  斗、1捆中等黍 y {\displaystyley\,}  斗、1捆下等黍 z {\displaystylez\,}  斗,可列方程組如下: { 3 x + 2 y + z = 39 , 2 x + 3 y + z = 34 , x + 2 y + 3 z = 26. {\displaystyle\left\{{\begin{array}{l}3x+2y+z=39,\\2x+3y+z=34,\\x+2y+3z=26.\\\end{array}}\right.}   解得  { x = 9 1 4 , y = 4 1 4 , z = 2 3 4 . {\displaystyle\left\{{\begin{array}{l}x=9{\frac{1}{4}},\\y=4{\frac{1}{4}},\\z=2{\frac{3}{4}}.\\\end{array}}\right.}   由此可知,此時的「方程」指的是包含多個未知量的聯立一次方程組,即現在的線性方程組(直線方程式式)。

到了魏晉時期,大數學家劉徽注《九章算術》時,給這種「方程」下的定義是: 程,課程也。

群物總雜,各列有數,總言其實,令每行為率。

二物者再程,三物者三程,皆如物數程之。

並列為行,故謂之方程式。

這裡所謂的「課程」指的是按不同物品的數量關係列出的式子。

「實」就是式中的常數項。

「令每行為率」,就是由一個條件列一行式子,橫列代表一個未知量。

「如物數程之」,就是有幾個未知數就必須列出幾個等式。

「方」的本義是並,將兩條船並起來,船頭拴在一起,謂之方。

故而列出的一系列式子稱「方程式」。

已知數及未知數編輯 方程式常用來表示一些已知的量和未知的量之間的關係,前者稱為已知數,後者稱為未知數。

一般表示未知數的符號會用英文字母最後的幾個,如 x , y , z , w , … {\displaystylex,y,z,w,\ldots}  等,而已知數若以符號表示時,會用英文字母前面的幾個,如 a , b , c , d , … {\displaystylea,b,c,d,\ldots}  等。

將未知數用已知數來表示的過程稱為解方程式。

若方程式只有一個未知數,使方程式成立的未知數數值稱為方程式的根或是解。

方程組是由幾個方程式所組成,其中也有數個未知數,此時方程式的解是一組未知數的值,使得所有方程式均成立。

若方程式的解可以由有限次常見運算的組合,這種解稱為解析解,較複雜的方程式式不一定可以找出解析解,或解析解根本不存在,但仍可以利用數值分析的方式解方程式,此時得到的解稱為數值解。

用天平來類比方程式編輯  用圖像來類比方程式,其中x,y,z為實數,用砝碼來類比 天平或翹翹板可以用來類比方程式。

天平的兩邊對應方程式等號的兩側,可以放不同的表示式數值。

若天平兩側平衡,表示等號兩側的數值相等。

若天平兩側不平衡,此情形可以用不等式表示。

在圖示中, x {\displaystylex}  , y {\displaystyley}  和 z {\displaystylez}  都表示不同的量(例如實數),方程式兩側同加一數對應在天平兩側加等重重物,同減一數對應在天平兩側移去等重重物,只要等式成立,就表示二側的數值相等。

方程組編輯 方程組也稱為聯合方程式式,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方程式式,一般也會有多個未知數。

方程組的解是指一組未知數的值可以使這幾個方程式式同時成立。

例如以下的系統 { 3 x + 5 y = 2 5 x + 8 y = 3 {\displaystyle{\begin{cases}3x+5y=2\\5x+8y=3\end{cases}}}  有唯一解 { x = − 1 y = 1 {\displaystyle{\begin{cases}x=-1\\y=1\end{cases}}}  。

方程式的種類編輯 方程式可以依其中用到的運算及未知數的條件加以分類,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種類: 代數方程式是指只由已知數及未知數的代數運算組合的方程式,包括整式方程式、分式方程式與根式方程式。

整式方程式也稱作多項式方程式。

整式方程式還可以依多項式的次數,可細分為一次方程式、二次方程式等。

分式方程式是指方程式分母中至少含有一個未知數的方程式。

整式方程式與分式方程式統稱「有理方程式」。

根式方程式也稱作「無理方程式」,是指方程式被開方式中至少含有一個未知數,而根指數不含未知數的方程式。

有理方程式與無理方程式統稱「代數方程式」。

超越方程式是指包含超越函數的方程式[3],也叫做「非代數方程式」。

函數方程式是指其中包含未知函數的方程式。

微分方程式是指其中包含未知函數導數(或微分)的函數方程式。

積分方程式是指其中包含未知函數積分的函數方程式。

積分微分方程式(英語:integro-differentialequation)是指其中同時包含未知函數積分和導數(或微分)的函數方程式。

不定方程式是其中未知數不只一組的方程式。

丟番圖方程式是其中未知數不只一組,但只允許是整數的方程式。

差分方程式是其中未知數為一數列的方程式。

整式方程式編輯 整式方程式為等式兩邊均為多項式的方程式,若以 p {\displaystylep}  表示多項式,則以下的方程式即為整式方程式: p ( x , y , z , . . . ) = 0 {\displaystylep(x,y,z,...)=0}  多項式 p {\displaystylep}  的零點即為代數方程式的解,整式方程式還可以依多項式的次數細分為一次方程式、二次方程式等。

四次方程式及次數較低的一元整式方程式,其所有根都可以用多項式係數的有限次的四則運算及開方來表示。

為了解決高次方程式的根能否用上述方式表示,引進伽羅瓦理論,也證明五次方程式及更高次的方程式無法用公式求解,這也是19世紀代數學的重大發現。

數學史上許多重大的發現都和一元整式方程式有關,例如邊長為1的正方數,其對角線為無理數 2 {\displaystyle{\sqrt{2}}}  ,也就是二次方程式 x 2 = 2 {\displaystylex^{2}=2}  的解。

而在三次方程式 x 3 + p x + q = 0 {\displaystylex^{3}+px+q=0}  的一個解可用以下公式求得 x = − q 2 + ( q 2 ) 2 + ( p 3 ) 3 3 + − q 2 − ( q 2 ) 2 + ( p 3 ) 3 3 {\displaystylex={\sqrt[{3}]{-{q\over2}+{\sqrt{\left({q\over2}\right)^{2}+\left({p\over3}\right)^{3}}}}}+{\sqrt[{3}]{-{q\over2}-{\sqrt{\left({q\over2}\right)^{2}+\left({p\over3}\right)^{3}}}}}}  三次方程式的計算過程中有時需要為負數開平方,因此需導入複數的概念及相關計算[4]。

函數方程式編輯 函數方程式是指未知量為一函數的方程式。

常見的是方程式中出現函數導數的微分方程式,微分方程式在物理學中有許多的應用,微分方程式又可以分為常微分方程式及偏微分方程式。

離散系統下的差分方程式可以對應連續系統的微分方程式。

在數值分析中也會用差分方程式來近似微分方程式的解。

函數方程式解的種類編輯 微分方程式及差分方程式的解,可以分為一般解(generalsolution)及奇解(singularsolution)二種: 一般解:微分方程式或差分方程式的一般解,是指解為一組函數,而這個函數之間的差異只在於稱為積分常數的係數不同。

一個n階的常微分方程式式,其一般解中會有n個積分常數,積分常數需依微分方程式的初始條件或邊界條件來決定。

因此一般解是指函數中包括未定的積分常數的解。

若將一般解的積分常數用特定數值代入,即可得到特殊解(particularsolution)。

因此一般解也可說是所有特殊解的總和[5]。

奇異解:奇異解是指也可滿足微分方程式或差分方程式,但其解和一般解的通式不同的,稱為奇解[5]。

例如以下的克萊羅方程式 y = x ⋅ d y d x − ( d y d x ) 2 {\displaystyley=x\cdot{\frac{\mathrm{d}y}{\mathrm{d}x}}-\left({\frac{\mathrm{d}y}{\mathrm{d}x}}\right)^{2}}  其一般解為 y = C x − C 2 {\displaystyley=Cx-C^{2}}  而其奇解為 y = x 2 4 {\displaystyley={\frac{x^{2}}{4}}}  不定方程式和丟番圖方程式編輯 不定方程式是不止有一個解的方程式式或方程組,例如 2 x = y {\displaystyle2x=y}  有無限多組解,就是一種簡單的不定方程式。

若不定方程式中有多個未知數,有時其解可以用參數方程式來表示。

例如上式的解可以表示為以下的 參數方程式: x = t , y = 2 t f o r − ∞ < t < ∞ . {\displaystylex=t,y=2t\quad\mathrm{for}-\infty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